07.14 乡村振兴,农民更有幸福感,五月人不忙!

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

自古以来,黄秧落地,老少弯腰,夏收夏插是农村最忙的季节。可乡下的亲戚告诉我,如今,农村已经实现机械化,弯腰收割、插秧等农活已经由机械代替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成为历史。

乡村振兴,农民更有幸福感,五月人不忙!

我的家乡在苏北射阳县。近几年又创造了“联耕联种”的经营模式: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农户+农户+合作社”的办法,通过打暗桩保留界址,推掉田埂,把“碎片化”的小田并成大田,十分适宜大农机耕作。乡亲们告诉我,他们把土地交给合作社“联耕联种”后,坐地分红,自己还可以腾出手来外出打工挣钱,一份土地能有两份收入。说得我这个端“铁饭碗”的都有点眼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年夏收夏插,我专门回了一趟老家,实地看看现在农村大忙究竟还忙不忙。

初夏的田野麦浪滚滚,成框连片,一片金黄,这头推那头晃。远处田野上,除了收割机、运粮车在来回奔跑,其他几乎没有人影。近处树荫下,几位老人正悠闲地摇着蒲扇,“醉里吴音相媚好。”

来到村头,村主任告诉我,现在购一台20万的大型农机具,政府补贴5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联耕联种”又把千家万户的“巴掌地”联成一片,大农机更有了用武之地。全县最大的一块地就在我们镇,有3万2千亩,把我们村和相邻的几个村都联成了一片。一台大马力收割机一天可以收割300亩,相当于300个农民忙一天。这时,儿时的伙伴大双子前来找村主任。原来,他家有两台大型收割机,过去忙不完,今年“吃不饱”,说村主任你人眼熟,再给我调剂千把亩。他又向我介绍,现在收割机一边收割一边向运粮车上输送脱干净后的麦粒子,根本不需要再忙前忙后,熬灯着火到打谷场上脱粒,如遇阴雨天,直接送到烘干车间就行了。大型收割机收割的同时,还顺便粉碎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说话间,村主任又把我带到收完麦子上水插秧的水田边,几台插秧机一字儿排开,插过秧的水田马上披上了绿纱。开插秧机的堂弟在邻居们装秧苗间隙告诉我,他开的插秧机一天能插50亩地,相当于60个劳力一天的工作量,现在从麦子收割到插秧结束,总共只要十几天时间。

眼前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参加工作以前,我在这片土地上也挥洒过汗水。当年,秧要一株株栽,稻子、麦子要一刀一刀割,运送秧把、稻把、麦把、肥料和粮食,挑河治水等都是肩挑人扛。每到农历五六月,农民不仅要插秧,还要收割大小麦、菜籽、蚕豆,养蚕,栽山芋(红薯),管棉花、玉米,调理家中的猪崽、苗鸡……这个时节,南方的雨水又特别多,大小麦收下来如不及时脱粒,就会受潮发霉。白天插秧,脱粒的农活常常只能是挑灯夜战。这样夜以继日,人人都疲惫不堪。正是“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那时,插秧当天还要起五更到秧畦里起秧(拔秧苗)。起多少“秧把”过去虽然是大集体,但互相之间也要有比较才记工分的。一次凌晨四点钟,我在秧畦里起秧,因看不见又抢进度,一把将一条水蛇抓在手中,蛇头夹在“秧把”中,蛇尾巴缠在我手背上。现在想起来还觉恐怖,幸亏不是毒蛇!

还有,脱粒时往脱粒机里喂麦(稻)把的人太劳累,脱粒机的安全性又不高,每年农忙季节,都有人手指甚至手臂被脱粒机绞断,鲜血淋淋……

特别令我遗憾的是,在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年代,我年仅57岁的母亲,在庄稼地里劳作,连续多少天的弯腰低头劳动,使她突发脑溢血,虽经抢救,但再也没能醒来……

那时候我就想,勤劳朴实的农民什么时间才能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生存方式呢?伟人毛泽东曾经预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可什么时间能成为现实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78年,古老的中华大地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春潮。而这春潮又首先从农村大地涌起,首先得益的又首先是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包产到户以后,农民粮囤冒尖了,自主经营权更大了,口袋鼓起来,购买农机手头也宽裕了。眼前的情景告诉我,农民真的已经告别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生存方式。

“嘟嘟……”正在沉思间,一辆轿车顺着水泥路来到秧田边。车上走下我的堂侄女大燕子,她大学毕业刚被县里聘为文化管理宣传员,在村里一家农民合作社上班,开轿车回家路过秧田边,捎带我和他爸爸一起回家吃午饭。

坐在车上,我看到一张崭新的《新华日报》,顺手拿过来一看,是6月5日的,一版上面的大标题赫然写着《村强民富家园美 农民更有幸福感,乡村振兴,射阳迈进新乡土时代》,其中有一段说,去年,射阳农业机械化装备增量全省第一。一些农机合作社还利用农忙间隙远赴河北、山东跨省作业。而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也成为体面职业。

饭桌上,我和年过八旬的幺叔自然谈到过去的农村大忙,老人家唏嘘不已。我说自己退休了,你们有什么农活我还能帮助做,读过几天私塾的幺叔说,现在农村人可享福了,不像你小时候泥到膝盖水到腰了,农忙已经不忙了,哪里还有什么农活要你做呢?你就在老家多转悠转悠,看看有什么新变化吧!幺叔随即还说出了几句顺口溜:“收割不弯腰,运粮不用挑,挖河不用锹,秸秆不再烧” 。

“爷爷,大伯,还有呢,”堂侄女大燕子补充说,“机收机插,无线通话;植保农药,飞机喷洒;出门种地,汽车(摩托车、电瓶车)一跨;网上销售,遍及欧亚;农闲充电,眼观天下……”

是啊,我从报纸、电视上看,我国部分农村现在已经实现机械插秧、播种、收割智能化,连驾驶员都不要。更先进的是,职业农民远在千里之外,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控制农场温室里的温湿度,并加以调节……大燕子告诉我,在家乡沿海滩涂上,就有一位农民一个人承包了4万亩荒地种植生态稻。改革开放初期报纸上介绍,美国一农民一人种几千亩地如今已不稀奇。

这就是当今农民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还是农村的变化。可惜我的母亲没能看到这一天。

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五月人不忙”。(文⁄彭辰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