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8 幼升小的祕密30:打孩子,真的能讓他好麼?你可能真的想錯了!

父母知了

昨天的幼升小專欄聊瞭如何看待孩子的說謊,關鍵還是在父母的認識和處理方式的改變。

文中提到的那位準備“武力攻伐”媽媽昨晚留言:“謝謝您為這件事專門寫的文字,仔細讀了,還是很有收穫,可能是我們平時太急,孩子有點害怕,不知道是不是到了恐懼的地步,這個度我不清楚如何判斷,孩子撒謊或許和這個有關係。今天早晨吃過飯,我和他在平靜的氛圍裡說起這件事,他也承認撒謊不好,怕我打罵,我當時聽了心裡蠻難受,真的是我們造成的。我告訴他以後遇到事情,就直接把真實的情況說出來,可以說具體的原因,總之一定是要是真實的,爸爸媽媽也不會打罵你,但需要和你交流沒有完成任務的懲罰,因為一個月之後就要去一年級了,必須養成完成學習任務的好習慣,我們的任務也會更合理一些,你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答應下來就一定要完成,我們也努力做到,你可以監督。孩子也很懂事,眼圈都紅了,相信這樣對他是有觸動的,如果可以不打罵,我也省的手疼了!真好,再次謝謝你!”

這個結果應該是最為理想的得了,我們適時讀了別人的文字,回到自己的行為需要反思,在實踐中落實,有針對性的改進自己的家庭教育行為,取得好的效果再反饋,一起交流互動關於家庭教育的話題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許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可能自己使用網絡是非常熟練的,但真正有價值、有深度的交流,可能改變的也很少,我這裡的專欄基本是每天持續更新的,慢慢來吧。

幼升小的秘密30:打孩子,真的能讓他好麼?你可能真的想錯了!

這裡首先要恭喜那位媽媽,及時的停止“武力討伐”,採取了和平方式解決問題。無論什麼層面,武力是下下之選,雙輸的局面,損人一千自傷八百,就像那位媽媽表述的那樣“打孩子的時候,自己的手也疼”,其實,不僅僅是手疼,還有一種失敗的無力感,心疼的無力感。

今天專欄要聊的話題是:打孩子,真的能讓他好麼?

先說一個眼見的案例:老張的孫子今年5歲,是一個非常清秀可愛的小男孩,在小區裡經常看到老張帶著玩。老張的兒子脾氣比較暴躁,動不動就打孩子,這孩子現在見他爸爸就嚇得發抖,話也不會說,也不敢玩遊戲,看起來有點發呆。老張夫婦很著急,他們知道我對孩子教育算是個有想法的人,有時看到我就閒聊幾句,老伴埋怨老張小時候也打兒子,這孩子長大結婚了,結果變得脾氣暴躁起來了,現在對自己的孩子也遺傳了老張的辦法,拳腳相加,動不動一個耳光,家裡人也管不住。也不知怎麼辦好?以後孫子還不懂怎麼辦?

老張和我交流的時候也有點後悔,是不是當年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對。

我說:“你兒子現在這個教育方式肯定是和你有聯繫的……這種隨意打罵的家教方式一定會有影響,影響的時間超過你的想象。”

過去老話常說:不打不成材或者棍棒之下出孝子。對於家長認為不聽話的孩子,常會用棍棒伺候,認為打完了孩子就會害怕,害怕了就不會不聽話。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調皮或是不聽家長勸告時,都會暴力的打孩子。殊不知,現代腦科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被家長暴力的孩子會出現認知障礙、心理疾病,產生心理偏差的概率遠遠高於常態。

美國的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默裡·施特勞斯做了一項跟蹤調查,對美國806名2-4歲的兒童進行智力測試。

四年後又進行第二次測試,發現未遭遇過體罰的兒童平均智商要比經常捱打的兒童高5分。

施特勞斯說:“打得越多,孩子心智發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有影響。”

幼升小的秘密30:打孩子,真的能讓他好麼?你可能真的想錯了!

而施特勞斯對32個國家、超過1.7萬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打孩子的家長比例越高,那些孩子的平均智商和情商就越低。注意,這個調查是跟蹤調查,至少到了大學階段,一般孩子到了中學之後父母的毆打行為會減少,但這種童年的影響力依然是存在,是一個長時影響。

可見,家長體罰毆打孩子不僅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還會產生反作用,除了對認知能力的損傷之外,還會對孩子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會形成四類比較偏執的類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類:有暴力傾向。

經調查顯示,在小學階段喜歡打架的孩子,多半都在家裡經常被父母打罵,甚至成了一種習慣。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在家裡捱打的他們就會認為打罵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而且他覺得很有效,就會模仿父母的這種暴力,出去打比他們弱小的孩子。實際上,父母打罵孩子並沒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成了孩子的反面教材。更為糟糕的是,這些孩子會在一次次模仿中獲得畸形的快感,長此以往,後果你懂的,老張的兒子小張繼續毆打小小張就是這個暴力基因傳遞的直接結果。

上半年東北某地兩個小區範圍內,不到24小時共發生8次火情。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16歲的男孩姜某,他因平日裡常遭到父親的責備打罵,日積月累下心中充滿了怨氣。父親曾經說兒子“早晚得進監獄”,這句話讓兒子非常介懷。為了報復父親,他就策劃故意犯罪,希望給父親“惹點事”。這當然是比較極端的例子,更為普遍的是經常遭受暴力毆打的孩子長大後比一般孩子更傾向於暴力傾向(不一定是刑事犯罪)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幼升小的秘密30:打孩子,真的能讓他好麼?你可能真的想錯了!

第二類:性格怪異。

經常被家長打罵的孩子,除了第一類暴力傾向的孩子之外,還有一類比較典型的就是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就是被父母認為打得服服帖帖的那一類孩子,在父母面前唯唯諾諾,不敢有任何個體的表達,私下裡感到孤獨,導致常常懷疑自己的人生價值,長大後更會產生自卑感,思想有排他傾向。不願意與人交流,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性格缺陷,思想和行為與同齡孩子異常,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曾經有媒體報道過一名12歲的男孩因弄碎一個超市的物品,結果超市聯繫家長,想讓他媽媽替他賠償。媽媽一上來就開始責罵打孩子的頭,男孩一開始沉默不語,後來終於爆發,12歲的孩子已經長得比媽媽高了,一怒之下用雙手死死掐住了媽媽的脖子,幸虧旁邊的人及時拉開了男孩才沒有釀成悲劇。

幾年前,南方某開放城市的一名16歲的女孩常被父母打罵,手機搜索過如何自殺,買過一把刀,離家出走過三次,最後服毒身亡了。

講這些例子是想警醒那些喜歡動不動用拳頭解決孩子問題的父母,出現任何一個結果都會是遺憾終生的。

幼升小的秘密30:打孩子,真的能讓他好麼?你可能真的想錯了!

第三類:陽奉陰違。

曾經有一家公司在招聘員工的時尤其是管理崗位時,出過一道題:“你的童年是否過得幸福?你的父母經常打罵你麼?”因為不清楚這道題究竟在測試什麼,有的應聘者可能會寫上自己小時候經常遭受家庭暴力,但自己都忍受過來了,以此來說明自己的韌性,耐挫能力強。也有的應聘者如實寫,父母從來沒有打過自己,凡事講道理,自己過得很幸福。

幾天之後結果出來,回答幸福的應聘者在滿足其他基本條件之後基本都到了管理職位;而回答小時候過得很不幸簡直是暴力街區長大的應聘者,要麼落選或者要麼應聘到較低的職位,儘管現在他們現在看起來和其他人沒有差別。人事主管一開始不懂這道題的含義,因為是董事長親自加上的一道題,後來在一個單獨聊的機會,人事主管問了董事長這道題的本意,董事長告訴她:“長期被父母打罵的孩子逆反心理較強,由於害怕父母的打罵,不管父母提出什麼要求嘴上都會無條件的答應,實際行動上卻往往與之相反。時間長了就會形成說謊的習慣,還會使孩子變得更加固執難以琢磨。也就是我們說的陽奉陰違,這在管理崗位是絕對不允許的。”

可見,這位董事長是懂心理學的,知道孩子的童年影響對他一生的作用。

幼升小的秘密30:打孩子,真的能讓他好麼?你可能真的想錯了!

第四類:喜怒無常。

很多時候家長打罵孩子只是一時衝動,過後會對自己的行為後悔不已,一些情緒化的媽媽,尤其是單親媽媽,因為一些小事也許就會動手,又會把自己身上經歷種種不堪發洩在孩子身上,打完之後,然後抱著孩子痛哭流涕,訴說自己的悔意,或者自己的心裡委屈。這時孩子會感到莫名其妙,臉上或者屁股上還疼著呢,媽媽怎麼又好像打錯了自己,到底自己是錯的還是對的,在這個過程裡,孩子分辨不清是非對錯,也就無所謂受到教育,他反而更加不理解媽媽的舉動。

這樣的行為時間長了,孩子慢慢就從不習慣變得習慣了,而這種習慣是一個負面效應,孩子會被家長的情緒變化所感染,也會變得也喜怒無常。看到媽媽情緒不好,要動手了,可能還沒打身上就哇哇大哭以引起其他人注意;看到媽媽今天遇到高興的事,知道自己今天即使不完成任務也沒事,媽媽正在高興啊,長此以往,孩子對於是非的觀念也變得模糊不清,只會根據父母的情緒來判斷自己的行為。

“小時候,我厭惡成為母親那樣的人,嘮叨,無休止的嘶吼,無法剋制的脾氣,長大後,在婚姻中,我卻發現,我成為了母親這樣的人。”這是曾經遭受母親家暴的某影視明星多年以後的回憶,似乎有著某種宿命。

幼升小的秘密30:打孩子,真的能讓他好麼?你可能真的想錯了!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一定不要包含暴力打罵的元素。暴力打罵不僅不能解決問題,不能指正孩子的錯誤,還會給孩子的心裡帶來很大的傷害。

老張兒子從小受到打罵,現在又把這種暴力“家風”加害在自己兒子身上,他認為理所當然,而老張卻感到後悔了,希望老張的兒子小張看到這篇文章,及時改變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能再讓兒子重新體驗自己小時候的痛苦,並且把這種體驗帶到今後的生命裡去。

你是小張麼?

也許小張還不是一個人,應該稱為“小張們”,曾經是家暴的受害者,現在又成了施害者,你的想法是什麼?不妨留言!謝謝

原創不易,若覺得有收穫,可以自由打賞,也可轉發給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給我。也可關注公號“陳老師家長匯”,或在喜馬拉雅FM平臺搜索“北緯32度半”,給您最合適的育兒方法音頻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