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重構綠水青山:還上“生態賬” 念起“致富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記者近期在各地走訪發現,許多地區通過轉變觀念、創新思路,還上了“生態欠賬”,將良好生態環境變為群眾致富、地方發展的“金飯碗”,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轉觀念:重構綠水青山

溝道縱橫,塵土漫天……這是陝西省延安市長久以來給外界的印象。上世紀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積高達2.88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黃河泥沙2.58億噸,約佔入黃泥沙總量的六分之一。

上世紀90年代末,延安在全國率先啟動退耕還林。20年過去,改變悄然發生:延安的植被覆蓋度從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今日延安,滿目濃淡,山花爛漫,果實搖曳。

山西省右玉縣地處毛烏素沙地邊緣,過去這裡森林覆蓋率不到0.3*,沙化土地卻有225萬畝,佔土地面積的76*。經過當地群眾近70年堅持不懈造林治沙,如今右玉縣有林面積已達160萬畝,林木綠化率達到54*,治理沙化土地200萬畝,沙塵暴天數比上世紀50年代減少80*,變成了聞名的“塞上綠洲”。

湖北省黃石市曾因“採礦經濟”留下的巨大“生態赤字”——400多個開山塘口、150多座尾礦庫、幾十萬畝工礦廢棄地以及大面積湖泊汙染。近年來,黃石採取山、水、氣、土共治措施,關閉露天礦山、“五小”企業500多個,對460家工業企業重點汙染源進行整治。現在的黃石,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享有“山水園林市、最美工業城”美名。

變思路:發展綠色經濟

在重構綠水青山過程中,許多地方創新思路、把握新機遇,推動綠色經濟,開創發展新境界。

“2008年以前,砍樹賣木頭是我們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佔村民收入的四成。但那時候我們村人均收入卻不到1萬元,不僅把生態破壞了,掙的錢也比周邊村子差了一大截。”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太湖源鎮指南村黨支部委員朱文校說。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引導下,指南村依託位於東天目山的獨特優勢,走出農旅融合的新路子。“這幾年村裡的農家樂蓬勃發展,總數從20多家增加到53家。”朱文校說,思路的改變,不僅保住青山,還為農民找到了更新、更好的致富路徑。

荒山“蓋被子”,農民“有票子”。在陝西延安,退耕還林後種植的山地蘋果、花椒、紅棗、板栗、核桃等,不僅成為新興產業,還是退耕群眾重要的收入來源。延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退耕前的1356元提高到2017年的11525元。目前整個延安林果面積已達676萬畝,實現產值在百億元以上,森林旅遊年直接收入達1.2億元,林下經濟年收入8.1億元。

“綠起來”的山西省右玉縣,新興生態農業迅速成為當地支柱產業。現在,右玉已成為全國“小雜糧基地縣”、沙棘產業基地;依託生態推進發展畜牧業,全縣羊飼養量達75萬隻,“右玉羊肉”成為山西唯一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認證的畜產品。

湖北省黃石市已對城市重新定位,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實現經濟增長方式“騰籠換鳥”。近年,黃石引進電子信息企業30多家,建成全國第三大PCB產業聚集區,生物醫藥、新能源產業不斷壯大。

入人心:“綠色”才是“聚寶盆”

“守護好綠水青山,就能變成金山銀山。”延安市安塞區雷坪塔村農民張蓮蓮深有感觸地說。張蓮蓮堅持植樹造林37年,為1750畝荒山披上綠裝。

她通過發展“林下養雞”,年出欄土雞3萬餘隻,向西安等地40多家超市供貨,她的“蓮花雞”品牌有了名氣,以自身親歷證明“綠色”才是“聚寶盆”。

採訪中,多地負責人表示,保護生態環境是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堅守的底線,而優良的生態也必將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在成為各地共識。“生態興則百業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遵循這個思路,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群眾富。”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委書記任高飛說。(新華社記者 姜辰蓉 黎昌政 魏一駿 王勁玉 朱 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