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北川縣醫院副院長徐麗:我自豪,我一直在救死扶傷

8月19日是首屆中國醫師節,為了慶祝這個節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醫院早在一週前就舉辦了表彰大會,不少醫生的孩子都到醫院,參觀婦產科和新生兒科病房,瞭解父母們的工作狀態。

在45歲北川縣醫院副院長兼兒科主任的徐麗眼裡,從十年前,離開震後幾乎是廢墟的第一刻,她就不停地救死扶傷。談到自己的職業,徐麗說:“非常自豪,在我們國家,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節日。” 十年光陰,給醫師徐麗帶來地不止是職業上的成就與自豪,還有生活重回正軌。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喬軍偉


北川縣醫院副院長徐麗:我自豪,我一直在救死扶傷

幾天前,身為副院長的徐麗主持了北川縣醫院首屆中國醫師節慶祝活動暨表彰大會。

“必須緊盯著孩子”

談到醫師,徐麗非常感慨地說:“醫生是平凡的,因為自古以來就存在;醫生是崇高的,因為生老病死都與之有關,是人類唯一全週期全時段提供服務的職業,醫生又是受人尊敬的,因為任何人都信任,對他毫無秘密。”

汶川震後,北川縣醫院經過援建的新醫院佔地40畝,先進的CT機、核磁共振機、四維彩超機應有盡有。

十年裡,徐麗也從主治醫生成為了兒科主任兼副院長。平常工作日,她早上會準時坐診、查看病房,下午則處理行政工作。

徐麗愛自己的工作:“我會一直幹下去,用積極的工作態度,去影響身邊的同事。在醫院,兒科醫生收入不高,跳槽辭職的同事挺多。但現在,孩子在家長眼裡非常金貴,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放鬆,必須緊盯著孩子。”

北川縣醫院副院長徐麗:我自豪,我一直在救死扶傷

最需要家長配合

徐麗在醫師崗位上幹了20多年,有自己的切身體會:“越是病情危重的孩子,越需要家長的通力配合,只要家長配合,無論困難多大,都會竭盡全力救治孩子。”

2011年,徐麗遇到一對龍鳳胎早產兒,出生時兩個孩子的體重只有2.6斤和2.8斤,很多器官發育不全。在來醫院的路上,小女孩就已去世,只留下小男孩,家屬支持徐麗:“時間拖不起了,我們不能轉去綿陽看,您全力看病,無論最後是怎樣的結果,我們都接受。”

得到家屬的配合,徐麗和其他醫護人員搶救了整整一晚,終於讓小男孩生命體徵平穩。“現在這個孩子已經七歲,生活得挺好。”講到這裡,徐麗非常開心,她說這是從醫生涯最深刻的一個記憶瞬間。

北川縣醫院副院長徐麗:我自豪,我一直在救死扶傷

逃離廢墟開始救人

十年前徐麗在汶川地震中救死扶傷的經歷,至今也歷歷在目。“我們家離縣醫院很近,就在前面。”徐麗說,因為距離近,她中午有時會回家休息。地震發生時,她正準備出門回醫院。忽然間地動山搖,徐麗在4樓的屋裡左搖右晃。

她只敢蜷縮著身子躲在洗手間,約摸半分鐘,大地慢慢停止了搖晃,所幸樓房沒有垮塌,她才直起身,用盡力氣,把已經變形的房門打開。當她下樓時,她看到樓梯道一半都成了混凝土碎渣,一樓完全陷入地下,她躡手躡腳地踩著碎渣,僥倖從二樓逃離了樓房。

這時,聽得樓上還沒跑出屋子的人在喊“救命”“救命”。徐麗和鄰居又冒險重新回到樓裡,拽開房門,救下了一名70多歲的老太太。

幾次上上下下,徐麗不小心把小腿劃傷。慢慢地,煙塵漸漸消散,縣城裡到處都是喊叫聲。顧不得傷痛,她想趕緊回醫院,拿著藥品去搶救傷員,但醫院大樓變成了一堆瓦礫,“我是認出一塊醫院樓頂的標誌物,才確定那是醫院。”

除了救人還是救人

一開始因為沒藥品,對附近傷員,徐麗所能做的只能是精神安慰。後來,同事從附近一間垮掉的菸酒店裡,拿出來大半瓶高度白酒,簡單地給傷病員擦拭傷口。

當時,作為縣醫院僅存的幾位醫生,徐麗一度有些懵,她不知道丈夫和其他的家人還好不好,但那一刻她所能做的,就是醫師的本能,除了救人還是救人。

“去到任家坪,才是真正的救治基地。”徐麗說,512當日傍晚,她和傷員們一起跋山涉水,到達相對安全的任家坪,就看到一個被震垮的小診所。人們挖開瓦礫,把能拿出來的繃帶、棉布、酒精、鹽水、輸液器都找出來,就地救治傷員,“當時我們火線入黨,也是在那裡。” 徐麗說。

“該固定的就固定,該安慰的就安慰,該輸液的就輸液。”徐麗說但凡能救一個便救一個,紗布不夠,就扯下乾淨的被蓋和衣服來包紮;木板、樹枝等能起固定作用的,被她用來治骨折。

徐麗的丈夫王靖睿是北川中學高三的班主任。當日下午5點,當徐麗在廢墟上第一次看到丈夫身影時,兩人並沒有說話,她只是呆呆地望著他,那個眼神,王靖睿記得刻骨銘心。

而後,兩人各自就又忙救援。直到當日晚上11時,劫後餘生的夫妻倆才聚到一起。

好好活著

那場地震最終讓徐麗失去7名至親,丈夫不斷開導她:“這樣大的自然災害,我們只有面對,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後來,徐麗在擂鼓鎮的板房醫院待了兩年,先跟著瀋陽軍區醫療團隊一起工作,之後,徐麗和同事開始在板房組建縣醫院,她負責組建大內科、另一個同事負責組建大外科。到了2012年,醫院的內科和兒科又分了家。徐麗當上了兒科主任至今。

“我們活下來的人,是不幸也是萬幸的。”回憶在板房的日子,徐麗不由地感慨,“那兩年,我們吃穿都足,人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但我們和醫療隊通力合作,疫情控制得很好。所有的醫療物資,國家做了充分的保障。”

如今,徐麗每個週末都會帶著震後出生的女兒去學古琴。

好好活著,好好工作,醫師徐麗看得無比重要。


廣州日報機動記者部出品

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