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北川县医院副院长徐丽:我自豪,我一直在救死扶伤

8月19日是首届中国医师节,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医院早在一周前就举办了表彰大会,不少医生的孩子都到医院,参观妇产科和新生儿科病房,了解父母们的工作状态。

在45岁北川县医院副院长兼儿科主任的徐丽眼里,从十年前,离开震后几乎是废墟的第一刻,她就不停地救死扶伤。谈到自己的职业,徐丽说:“非常自豪,在我们国家,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节日。” 十年光阴,给医师徐丽带来地不止是职业上的成就与自豪,还有生活重回正轨。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乔军伟


北川县医院副院长徐丽:我自豪,我一直在救死扶伤

几天前,身为副院长的徐丽主持了北川县医院首届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暨表彰大会。

“必须紧盯着孩子”

谈到医师,徐丽非常感慨地说:“医生是平凡的,因为自古以来就存在;医生是崇高的,因为生老病死都与之有关,是人类唯一全周期全时段提供服务的职业,医生又是受人尊敬的,因为任何人都信任,对他毫无秘密。”

汶川震后,北川县医院经过援建的新医院占地40亩,先进的CT机、核磁共振机、四维彩超机应有尽有。

十年里,徐丽也从主治医生成为了儿科主任兼副院长。平常工作日,她早上会准时坐诊、查看病房,下午则处理行政工作。

徐丽爱自己的工作:“我会一直干下去,用积极的工作态度,去影响身边的同事。在医院,儿科医生收入不高,跳槽辞职的同事挺多。但现在,孩子在家长眼里非常金贵,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必须紧盯着孩子。”

北川县医院副院长徐丽:我自豪,我一直在救死扶伤

最需要家长配合

徐丽在医师岗位上干了20多年,有自己的切身体会:“越是病情危重的孩子,越需要家长的通力配合,只要家长配合,无论困难多大,都会竭尽全力救治孩子。”

2011年,徐丽遇到一对龙凤胎早产儿,出生时两个孩子的体重只有2.6斤和2.8斤,很多器官发育不全。在来医院的路上,小女孩就已去世,只留下小男孩,家属支持徐丽:“时间拖不起了,我们不能转去绵阳看,您全力看病,无论最后是怎样的结果,我们都接受。”

得到家属的配合,徐丽和其他医护人员抢救了整整一晚,终于让小男孩生命体征平稳。“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七岁,生活得挺好。”讲到这里,徐丽非常开心,她说这是从医生涯最深刻的一个记忆瞬间。

北川县医院副院长徐丽:我自豪,我一直在救死扶伤

逃离废墟开始救人

十年前徐丽在汶川地震中救死扶伤的经历,至今也历历在目。“我们家离县医院很近,就在前面。”徐丽说,因为距离近,她中午有时会回家休息。地震发生时,她正准备出门回医院。忽然间地动山摇,徐丽在4楼的屋里左摇右晃。

她只敢蜷缩着身子躲在洗手间,约摸半分钟,大地慢慢停止了摇晃,所幸楼房没有垮塌,她才直起身,用尽力气,把已经变形的房门打开。当她下楼时,她看到楼梯道一半都成了混凝土碎渣,一楼完全陷入地下,她蹑手蹑脚地踩着碎渣,侥幸从二楼逃离了楼房。

这时,听得楼上还没跑出屋子的人在喊“救命”“救命”。徐丽和邻居又冒险重新回到楼里,拽开房门,救下了一名70多岁的老太太。

几次上上下下,徐丽不小心把小腿划伤。慢慢地,烟尘渐渐消散,县城里到处都是喊叫声。顾不得伤痛,她想赶紧回医院,拿着药品去抢救伤员,但医院大楼变成了一堆瓦砾,“我是认出一块医院楼顶的标志物,才确定那是医院。”

除了救人还是救人

一开始因为没药品,对附近伤员,徐丽所能做的只能是精神安慰。后来,同事从附近一间垮掉的烟酒店里,拿出来大半瓶高度白酒,简单地给伤病员擦拭伤口。

当时,作为县医院仅存的几位医生,徐丽一度有些懵,她不知道丈夫和其他的家人还好不好,但那一刻她所能做的,就是医师的本能,除了救人还是救人。

“去到任家坪,才是真正的救治基地。”徐丽说,512当日傍晚,她和伤员们一起跋山涉水,到达相对安全的任家坪,就看到一个被震垮的小诊所。人们挖开瓦砾,把能拿出来的绷带、棉布、酒精、盐水、输液器都找出来,就地救治伤员,“当时我们火线入党,也是在那里。” 徐丽说。

“该固定的就固定,该安慰的就安慰,该输液的就输液。”徐丽说但凡能救一个便救一个,纱布不够,就扯下干净的被盖和衣服来包扎;木板、树枝等能起固定作用的,被她用来治骨折。

徐丽的丈夫王靖睿是北川中学高三的班主任。当日下午5点,当徐丽在废墟上第一次看到丈夫身影时,两人并没有说话,她只是呆呆地望着他,那个眼神,王靖睿记得刻骨铭心。

而后,两人各自就又忙救援。直到当日晚上11时,劫后余生的夫妻俩才聚到一起。

好好活着

那场地震最终让徐丽失去7名至亲,丈夫不断开导她:“这样大的自然灾害,我们只有面对,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后来,徐丽在擂鼓镇的板房医院待了两年,先跟着沈阳军区医疗团队一起工作,之后,徐丽和同事开始在板房组建县医院,她负责组建大内科、另一个同事负责组建大外科。到了2012年,医院的内科和儿科又分了家。徐丽当上了儿科主任至今。

“我们活下来的人,是不幸也是万幸的。”回忆在板房的日子,徐丽不由地感慨,“那两年,我们吃穿都足,人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但我们和医疗队通力合作,疫情控制得很好。所有的医疗物资,国家做了充分的保障。”

如今,徐丽每个周末都会带着震后出生的女儿去学古琴。

好好活着,好好工作,医师徐丽看得无比重要。


广州日报机动记者部出品

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