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盜賊藏於樑上他卻喊來子孫訓話,盜賊聽後竟主動伏法痛改前非

中國有一本元代成書的《忍經》是一部展現,古代聖賢處世哲學的這麼一本書。所謂忍經我們不能顧名思義,因為全書是在幫助世人提升思想、道德修養的。我個人覺得,東漢時期的一位名士陳寔,可以說達到了忍經所要倡導的大成。陳寔是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人,他出身寒微,小時候也是個比較貪玩的孩子。但長大後卻能專心致志於學問,所以後來就有幸做了一些東漢的官吏。雖然品銜都不是很高,但是陳寔在其位謀其政,可以說淋漓盡致的做到了職務上的問心無愧。

儒家和儒學自西漢武帝時開始主導中國文化的中央地帶,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成長秩序。在修身齊家這兩個方面,陳寔做的讓人挑不出毛病。他是個不易動怒且不愛與人爭鬥的人,很多時候大多數人都喜歡爭個你長我短的,但陳寔不。他就本本分分的做事,兢兢業業的工作。但人都是有所欲有所追求的,陳寔只知道埋頭工作一日三餐,那麼他追求的是什麼啊?他有追求嗎?一個沒有追求的人活著有什麼意思啊?說道這裡這些疑問你肯定就會有了,不過不要著急。

盜賊藏於樑上他卻喊來子孫訓話,盜賊聽後竟主動伏法痛改前非

時間到了東漢陳寔生活的時代,儒學已經在中華大地上肆無忌憚的發展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可以說儒家倡導的那些社會道德和做人的基本準則已經深入人心,甚至都已經感染到了農夫和村婦的內心。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們普遍以德行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做一個德行表率於天下的人比當多大官兒做多大生意都讓人稀罕。當然,你肯定會說只有那些呆板的讀書人會喜歡吧。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你的思想肯定還需要大幅度的改造。在當時即使是背地裡不那樣,表面工作還是要做的,因為那不僅是儒家倡導的,更重要的是統治階級讓儒家倡導的。即使是物慾橫流的當下不也是如此嘛,表面工作總還是要做的。所以,那個時候陳寔的最高追求是德行天下。

不過陳寔也確實做到了,他還是一名小吏的時候,由於表現出了積極的學習精神和刻苦精神,於是被縣令鄧邵推薦得以有了去太學深造的機會。當時的太學大概就相當於今天的大學或者研究院了,因此陳寔得以有了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後來陳寔畢業後沒有急著找工作,而是繼續潛心為學,因為他覺得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他需要先查缺補漏然後再為世所用。但當時的縣令想徵召陳寔出來工作,畢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嘛,人才難得。可是陳寔不願意去,於是就躲到了山裡隱居了起來。

盜賊藏於樑上他卻喊來子孫訓話,盜賊聽後竟主動伏法痛改前非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縣裡發生了一起人命案。縣衙裡的一名姓楊的小吏就懷疑是陳寔乾的,於是就把他抓捕了嚴刑拷問。但最終還是因為事實證據不足,又把陳寔給釋放了。後來陳寔做了郡督郵(大概相當於今天縣級市的局長一級),不僅沒有公報私仇反而還讓縣令特別禮遇姓楊的小吏。這種以德報怨的精神,別說當下了,在東漢桓帝時期也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不僅如此,陳寔還能替人受過。對於外界的不能理解他的指責,他也從不去辯白一二。或許陳寔深知越描越黑的道理吧,沉默是金有時候也是最強大的武器。對和錯就擺在那裡,任你巧舌如簧,時間終會公平的告訴世人熟是熟非的。儘管東漢桓帝時的兩次黨錮之禍陳寔都遭受了牽連,但最終都沒有因之而石沉大海,都不是滅頂之災也不是無法承受之害。兩次受牽連後,只要國家哪兒需要人才了陳寔還是率先被那些大臣們想到的。德行好的另一部分就是人緣好,陳寔的為人可以說是既綏靖又理智的。他從不和人拼了命的爭長短,暗語雖傷人但奈何不了君子。陳寔是個君子,這在當時是人盡皆知的。

盜賊藏於樑上他卻喊來子孫訓話,盜賊聽後竟主動伏法痛改前非

陳寔不僅自己對自己要求嚴格,德行合一。對子孫的教育方面也是十分的用心,教育有方。在《後漢書》中記載了一件陳寔這樣的故事,說是有個盜賊有一天去了陳寔家裡偷盜。盜賊進了陳寔住的屋裡,先是偷偷的藏到了屋樑上,以等待主人睡熟了行竊。但這個盜賊可能身手不咋地吧,不小心就被陳寔給發現了。陳寔發現了盜賊藏在了樑上,他並沒有第一時間組織家人進行抓捕也沒有報官。而是喊來了所有的在家裡的子孫聚集到了一處,估計當時屋樑上的盜賊得嚇了一頭冷汗。那陣勢很像是抓賊的。

但陳寔喊來了子孫,開口就是訓導的話。陳寔勸誡子孫說,讓他們一定要刻苦讀書將來做個有用的人,讓他們潔身自守修身養德。一個人若是不努力,不勤奮學習,任由壞習慣肆意的演變,將來必定淪落為樑上的那位君子。房樑上的盜賊聽了竟然大為所驚,於是下來甘願認罪伏法。但陳寔不但沒有將盜賊送官,反而勸誡他讓他痛改前非,最後還送了盜賊兩匹絹然後讓盜賊走了。從那以後,陳寔居住的那一帶就很少有盜賊出沒了。所以說,有時候道德也具有一種威力,關鍵是必須要有智慧來鋪陳。陳寔是個高德之人,同樣也是個有大智慧的人。智慧高低與否,首先邏輯要清晰。

盜賊藏於樑上他卻喊來子孫訓話,盜賊聽後竟主動伏法痛改前非

陳寔和盜賊的故事後來還成了一個典故,因之也有了一個成語叫做樑上君子。樑上君子原位盜賊的代稱,後來就演變成了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意思。度過了兩次黨錮之禍,陳寔也再無興趣為官了。於是隱居起來過起了樂天知命的生活,也因此他躲過了東漢末年的禍亂紛爭。公元187年陳寔卒於家中,時年八十四歲,可謂高齡了。陳寔的葬禮參加的有三萬餘人,其中不乏一些當時的名士名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