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的宠臣为什么只有李卫得以善终呢?

用户63911218379


雍正有四大宠臣,分别是李卫、鄂尔泰、张廷玉、田文镜,题主的说法不大准确,这四个人都得以善终,只是李卫的结局会比较圆满一点,而其他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美中不足,那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结局都是怎么样的。

李卫,历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直隶总督,在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因病去世,终年五十一岁,谥号敏达,乾隆五年,入京师贤良祠。

贤良祠是雍正八年时候建立的,匾额是雍正帝亲自书写的四个大字:崇忠念旧。一共有九十九名,祀对大清朝有功的人,包括王公、大学士、尚书、总督、巡抚、提督等等。

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有怡亲王允祥、李光地、施琅、于成龙、张廷玉、刘墉、福安康、阿桂、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鄂尔泰,历任云贵总督、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太傅、襄勤伯,乾隆十年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谥号文端,配享太庙,入京师贤良祠。但在乾隆二十年,因为受他的侄子鄂其和他的门生胡中藻之案的影响,被撤出了京师贤良祠。

清代配享太庙,分为东西两殿,各有十三人,东殿为亲王,西殿为功臣,西殿里有鄂尔泰和张廷玉,而张廷玉是唯一的汉臣。

田文镜历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河南山东总督、加太子太保、北河总督,雍正十年病逝,终年七十二岁,谥号端肃,河道总督上疏奏请将田文镜入入祀河南贤良祠。乾隆五年,河南巡抚上走河南百姓怨恨田文镜,要求将田入镜撤出河南贤良祠,而乾隆帝最终没同意,将此奏疏退回。

张廷玉,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雍正临终的时候,与庄亲王允禄、鄂尔泰成为顾命大臣,并且遗诏配享太庙。乾隆二年,进三等伯爵。此时已过七十岁的张廷玉比较固执、激动,渐渐和乾隆生了嫌隙。

张廷玉怕乾隆帝不肯在他死后让他配享太庙,所以请求乾隆写一个凭证,乾隆帝很不高兴,还是拟了一套诏书,说会遵从雍正帝的遗命,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张廷玉就让自己的儿子张若澄去向乾隆帝谢恩。

乾隆帝又恼火了,他觉得张廷玉竟然不亲自来谢恩,就让军机大臣拟旨让他入宫谢恩,但是旨意还没有发出去,张廷玉就自己来了,乾隆帝更为不快,他觉得是军机处把消息透露给了张廷玉,最后廷议,削去张廷玉的伯爵。

乾隆十五年,张廷玉请求归乡,乾隆帝又生气了,他拿着配享太庙的诸臣,让张廷玉自己看,让他自己说能不能配享,最后乾隆帝召大学士和九卿一起商议,罢了张廷玉的配享。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去世,终年八十四岁,乾隆帝终究还是遵从雍正帝的遗命,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如果光从结果来看,结局最好的是张廷玉,因为他即配享太庙又入京师贤良祠,而鄂尔泰次之,因为他配享太庙,但被撤京师贤良祠,李卫再次之,进京师贤良祠,而田文镜最后,进河南贤良祠。


历史简单说


向敬之

雍正的四大宠臣的说法,不知是哪里来的,像早期的隆科多、年羹尧,督抚李卫、田文镜,以及雍正遗诏指定为顾命大臣、死后配享太庙的张廷玉、鄂尔泰,都是著名的雍正宠臣。

雍正帝与张廷玉剧照

除了这些名臣,怡亲王允祥更是雍正倚重的兄弟和宠臣。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入承皇位的雍正便任命胤祥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同日晋升为和硕怡亲王,处理重要政务,后来受命总理户部掌管全国财政。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为台柱,对雍正治绩助力甚大。雍正说,怡亲王“赞襄于密勿之地者,八年有如一日,王之懿德美行,从不欲表著于人,而人亦无从尽知之”。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积劳成疾地胤祥病故,令享太庙。雍正下旨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如此算来,雍正的四大宠臣之说,并不成立!

当然,乾隆帝曾说过:“当日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皆督抚中为皇考所最称许者。”(《蕉窗雨话》卷十),而说这话时,是田文镜死后,乾隆帝对其不满时所言:“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

李卫和田文镜、鄂尔泰,都得了善终。称李卫得善终,是因为他品秩不过从一品,乾隆初登大宝,却给了李卫四团龙补褂,以示最高恩宠。而田文镜病逝时所得的待遇丝毫不比李卫、鄂尔泰差。

田文镜死于雍正十年十二月,雍正帝说:田文镜“老成历练,才守兼优,自简任督抚以来,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弊,殚竭心智,不辞劳苦,不避嫌怨,庶务俱举,四境肃然”(雍正《河南通志》卷一《圣制》),赐葬泰陵附近,谥号端肃,并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专祠。

论及身后荣辱,李卫远远不及田文镜。

《李卫当官》剧照

乾隆五年,新任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不应入豫省贤良祠。”(《清史列传·田文镜传》)乾隆帝看出了雅尔图看到他降旨将李卫入祀贤良祠,而拿李卫同鄂尔泰素来不和,来以拿掉田文镜而谏阻李卫入祀京师贤良祠。乾隆帝没有批准将田文镜的牌位从河南贤良祠中拿掉。

而李卫则在死后四十二年,乾隆帝突然发飙,称:“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清史列传·李卫传》)因为乾隆巡幸江浙,见到杭州西湖庙里有李卫及其妻妾的塑像,“虽有大小,面貌相仿”,且书“湖山神位”,很不高兴,下令将所有的神像毁掉。


以礼观书


从来就没有“雍正四大宠臣”的说法,几部电视剧的热播,使得雍正朝的部分大臣知名度高了、红了,但这些也并非是全部的历史,或者说准确的历史。

对于善终的定义是什么?一般理解为自然死亡。以此来看看雍正朝政治舞台上的大人物们。

雍正最信任谁?肯定不是李卫,而是十三爷胤祥。人家是兄弟,李卫只是奴才。雍正对于胤祥的“双亲王plus”的待遇,有清一代,无出其右。之前的摄政王多尔衮自己就是当家人,但死后被顺治清算,直到乾隆才平反。后来的光绪帝亲爹醇亲王奕譞,活的战战兢兢,死了才被冠上个“皇帝本生考”。另一位皇帝亲爹载沣,刚摄政没几年,大清就亡了。

雍正朝的红人,刚开始是舅舅隆科多和抚远大将军年羹尧。雍正元年,这两位被同时封了“太保”。这个三公职位,虽然也是正一品,但却是清代大臣活着不敢想的,甚至不敢接受。这两位太保,没过几年就被打倒在地了。他们都没授过大学士,但都封了一等公爵。

雍正朝的大学士,以马齐、鄂尔泰、张廷玉为代表,头衔都是保和殿大学士。这个职位在乾隆朝傅恒之后,就长期空缺了。雍正朝其他大学士,如朱轼、马尔赛、蒋廷锡、尹泰、陈元龙、嵇曾筠、查郎阿、迈柱等,只是少见于影视剧。

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雍正朝军机大臣:胤祥、张廷玉、马尔赛、蒋廷锡、鄂尔泰、哈元生、马兰泰、福彭、讷亲、班第等。

马齐是康熙朝元老,雍正在位十三年一直是领班大学士,属于德高望重的老干部。雍正刚准备继位,就命允禩、允祥、马齐、隆科多等为总理事务大臣。乾隆四年,马齐病死,卒年87岁。乾隆帝对马齐的评价:历相三朝,年逾大耋,举朝大臣未有及者。马齐亲弟弟的女儿,就是乾隆的孝贤纯皇后。

鄂尔泰的履历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被一部分忽略了,只给了个模范督抚的名片。雍正十年后,鄂尔泰一直在中央工作。乾隆继位,加衔太傅。乾隆十年病死,卒年66岁。谥文端,按雍正遗命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乾隆二十年因其侄子案件被撤出贤良祠。

再说张廷玉,清代汉人中唯一配享太庙的。生前封太保。其被重用是在雍正朝,并非电视剧里那样在康熙时。康熙六十一年,张廷玉还是个侍郎。雍正三年才授协办大学士。当然雍正对他是非常信任、重用,也非常好。乾隆即位后,张廷玉多次提出退休要求,并强调雍正答应的政治待遇。惹得乾隆非常生气,后果很严重,撤了配享的承诺,削了伯爵等。实际上,是乾隆变相对张廷玉山头的打击而已。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病死,卒年84岁。乾隆仍遵照雍正遗命着其配享太庙。

影视剧红人、模范总督田文镜,雍正十病死,卒年已72岁,谥端肃。生前官至河南山东总督兼北河总督,加太子太保。

李卫,乾隆三年病死,年51岁,谥敏达。生前官至兵部尚书、直隶总督,加太子少傅。李卫并不是叫花子出身,而是富二代,官场起步是捐了个副厅级的员外郎。但的确没读书,认字不多。

经典电视剧并不等于历史!正史所载的也未必等于真实!


几苇渡


张廷玉、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朝最受宠的三个大臣,雍正常说他们是“模范督抚”。

在这四人中,河南巡抚田文镜是累病而死的,因为其死前生病,其向雍正恳请休息,但雍正不准,说河南事只有他才能处理妥当,结果田文镜只好带病上岗,结果没多久就死了。

这也算是继十三阿哥胤祥之后累死(因累而病)的重臣了。不过,这也没办法,谁让雍正自己也是累死的呢?

至于张廷玉、李卫、鄂尔泰这三人还算正常,最起码,他们没有在雍正朝给累死吧?作为被雍正看上的重臣,没给活活累死、能顺利地挺到乾隆朝,不就是极大的胜利么?

不过,说到善终这话题,张廷玉在死前可谓是饱受挫辱,乾隆一点也没给他留情面,算是死前很不好看的。

鄂尔泰和李卫还算好,最起码死前都还分风光。但是,在鄂尔泰死后,被称为“鄂党”的鄂尔泰亲友亲信们被乾隆狠狠打击,最终一蹶不振。不仅如此,就连鄂尔泰的很多荣誉也被剥夺,也算是死后很不好看的吧?

以此而论,雍正朝的四大重臣,大概就李卫还算比较好看些了。不过也不完全是。

乾隆三年,李卫拜谒泰陵(雍正帝陵)时突发肝病,后请求退职养病,但尚未卸任即病死于任上。

据说,李卫死前“声震殿瓦,衙内牛马皆吼应之。同起同止,如是者三昼夜,气乃绝。年五十三。”

事后,在直隶总督孙嘉淦的请求下,李卫入直隶名宦祠,后又入了京师贤良祠,还算是比较风光的。

不过到后来,乾隆南巡时在西湖花神庙内无意中发现,其中雕像竟然是按李卫及其妻妾所塑,并号“湖山神位”。

乾隆为此大为光火,命撤像毁之,并斥责道,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不过乾隆总算给李卫面子,没有继续追究。由此,死后的李卫也算是保住了自己的历史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