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一個自發成立的農民戲迷藝術團,讓安皋的群眾文化美起來

一個自發成立的農民戲迷藝術團,讓安皋的群眾文化美起來

龍騰南陽訊 “演得好!”“過癮!”臺上,《劉備招親》《三哭殿》《朝陽溝》……一出出精彩的戲演繹著人生百態;臺下,人頭攢動,韻味悠長的豫劇曲劇讓群眾大飽眼福。這是臥龍區安皋鎮風風火火的群眾文化生活的一個縮影。

搭建百姓大舞臺

每到傍晚,安皋鎮及周邊村的群眾就會放下飯碗,三三兩兩、呼朋結伴向濱河路聚集。鏗鏘的鑼鼓聲,悠揚的弦子、板胡聲,洪亮渾厚的唱腔聲,隨風飄來,讓遲到的人們不由地加快了腳步。

安皋鎮有一個當地農民家喻戶曉的農民戲迷團——安皋戲迷藝術團,自2017年6月成立以來,他們走村串巷為基層群眾送去精彩的表演,在新農村建設中聲名鵲起,譽滿鄉里。

戲迷團發起人之一的王同麗說,戲迷團成立之初,每天晚上在安皋鎮濱河路演出。周文海拉板胡,李永善吹笛子,她負責演唱。演出都是免費的,如果對戲曲感興趣的還可以加入。久而久之,安皋鎮上的戲迷來了,周邊村上的戲迷們也來了。短短一年時間,戲迷團由最初的三人發展到現在的四十多人,其中演員有二十多人,樂隊十多人。演出劇種也很全面,曲劇豫劇大調曲三絃書墜子……應有盡有,陣容齊整。

戲迷團的成員有姐妹倆、兄弟倆、夫妻一起的,還有奶孫仨齊上陣的,上至70歲的老人,下到六七歲的孩子,覆蓋各個年齡層。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閒,男子打仗在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8歲小戲迷鄧雅童張口就來了段豫劇,感情充沛,聲音透亮,側耳細聽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她和姐姐鄧雅榮加入戲迷團後,又學唱了《七奶奶吃席》《小姑賢》等,在當地已經擁有一批粉絲。在戲迷團的感染下,現在安皋周邊很多村子上都有像鄧雅童這樣的小戲迷。

戲迷團也吸引了一些外地的專業演員來安皋友情演出。其中十多人曾上過《梨園春》和《新梨園》還獲了獎。

一個自發成立的農民戲迷藝術團,讓安皋的群眾文化美起來

義務演出200場

安皋戲迷藝術團的演出全是義務的、公益性的。“我們團隊主要的亮點就是大家都不是為了錢。”王同麗說。全然不是奔著“錢”來的,這一點,恰恰是戲迷團的魅力所在。

由於演出都是免費的,演員的路費、伙食費支出不小,很多演出都要個人貼錢。“出錢最多的是周文海老師,主要的音響設備是團隊的書記張統彥出錢添置的。我也出了大幾千元。大家都不是很富餘的人,但是為了戲迷團,為了對得起支持我們的觀眾,我們一定會堅持下去。”

戲迷團不管炎炎夏日還是寒冷冬日,每天晚上準時在安皋鎮開演。平時就穿著日常的衣服,待遇到正式的演出,就會搭建正規的舞臺,有節目單、主持人,主持詞都是戲迷團的人自己寫的。

“只要不下雨,觀眾就在濱河路等著我們”。這一年多來,戲迷藝術團在安皋、謝莊、潦河坡等地,走村串鎮,送戲進村,已演出200多場。小小草根戲迷團,帶火了鄉村文化。

“人生在世賢孝為本,黃金難買父母恩,爹的恩情泰山重,孃的恩情比海都深……”這是墜子《報母恩》中的一段唱詞。

為了服務新農村建設,戲迷團主攻二十四孝戲,演出了《報母恩》《巧嘴犟老婆》《特殊婚禮》等節目,群眾很受感動,年輕人很受教育,促進了鄉風和諧、家庭和睦。

婦女節、勞動節、重陽節、春節等一些重要的節日,戲迷團都要組織送戲下鄉活動,深入農村、敬老院等演出,宣傳黨的方針路線和政策,歌頌農村新變化,展示農民新形象,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觀眾最多時突破2000人,活躍和豐富了安皋及周邊群眾的文化生活。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餘 曉 通訊員 高萬廣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