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生命擺渡人” 81歲周克明 陪癌症患者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

“生命擺渡人” 81歲周克明 陪癌症患者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

周克明(右)在下鄉巡診中

“大美醫者”檔案 周克明

1937年7月出生,1955年中專畢業,1962年在瀘州醫學院大學畢業,現任簡陽市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簡陽市人民醫院外科、腫瘤科創始人

在四川縣級醫院中率先開展食管癌、肺癌、胃癌、結腸癌等根治手術

世界上首例比人體重的腫瘤手術的主刀人

率先在全國縣級市農村開展晚期癌症患者臨終關懷

“走的時候痛苦不?”這是周克明最關注的問題,讓患者安詳平靜地離世,是他努力做的,也最希望聽到的結果。

作為簡陽市人民醫院的醫生,今年81歲的周克明在中國醫療界早已是個傳奇:他是全國率先在縣級市農村開展晚期癌症患者臨終關懷的醫生,五年裡周克明和團隊一共關懷了425位終末期癌症患者,送走了273位農村貧窮癌症患者,讓他們有尊嚴地辭世。

“救生不易,送死更難,農民一輩子任勞任怨,走的時候應該體面一點。”這是周克明的信念,“臨終關懷這件事,我非做不可!”

耄耋之年

他成為臨終關懷醫生

人們都說,生與死隔著一條河,當死亡在彼岸招手時,要以怎樣的姿態才能安詳從容地跨過去呢?這位八旬老者給了答案,他像“生命擺渡人”般,護佑著終晚期癌症患者,有尊嚴地走完生命最後的一程。

作為六十多年的腫瘤科醫生,周克明早已不需要去證明自己“救命”的本事。他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是簡陽市人民醫院外科、腫瘤科的創始人,同時他也是全國率先在縣級市農村開展晚期癌症患者臨終關懷的醫生。原本早可以安享天年的他,卻在耄耋之年奔波在簡陽市的每個鄉村,不知疲倦地做著他的臨終關懷事業。

醫生“救命”才是本職,為何他要奔波於“送命”的話題呢?這還得從幾年前一次下鄉經歷說起。

幾年前,下鄉到簡陽市養馬鎮農村調研時,他看到一名瘦骨嶙峋的老人躺在透風的屋內,緊咬被子,兩手抓扯,用頭撞牆,老伴兒只能在一旁流眼淚,“癌症,痛得沒法了。”旁邊的人告訴他,在農村,因為抗不住病痛,也不想給家人造成負擔,晚期癌症患者跳井的、自殺的非常多。

“到了生命最後,當醫學已經做不了什麼時,我們該做點什麼呢?”周克明隨即找到簡陽市民政局,要來當地農村癌症患者的情況,才驚訝地發現,簡陽竟有2000多位這樣的晚期癌症患者。於是,在76歲那年,他決定為自己的醫生生涯做出一個重大改變:不再試圖去治癒,而是幫助晚期癌症患者去與死亡“和解”,對他們開展臨終關懷。

把自己的頭髮染黑

讓病人看到希望

為幹好這件事,周克明把頭髮染得烏黑。他說,“我這把年紀,這樣去開導,才能讓病人看到希望。”在當時全國的中小城市和農村來說,臨終關懷都幾乎是空白。2012年,周克明向當時的四川省衛生廳(現四川省衛計委)申請科研立項,在簡陽市農村開展終末期癌症病人臨終關懷研究,通過心理干預、整體護理、鎮靜、止痛等讓終末期癌症病人改善症狀,提高生存質量。他的同事、外科醫生陳焬說,老爺子做人一絲不苟,做事追求完美,一輩子如此,他做了1萬多例手術,沒出過一起差錯。

從那時起,五年來,每週三是周克明下鄉巡診的日子,近的地方要花半天時間,遠的則要顛簸跋涉整整一天,一次巡診最多隻能看三四個病人。農村路不好走,他有時要走上很長一段泥濘的土路。對於貧困的患者,他甚至還要自掏腰包給患者贈送處方止痛藥,幾年下來,周克明自己掏錢購買的藥物已超過兩萬元。

病人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推動農村癌症晚期臨終關懷

“9月15日,顏正德,胰腺癌,去世時不痛苦,有親人陪伴。”“吳太安,有家屬陪伴。”……

周克明的檔案櫃裡,有9個裝有“寧養關懷病人隨訪記錄”的檔案袋,每一位離去的病人的人生最後一筆都記在上面。從2012年到現在,周克明和團隊一共關懷了425位終末期癌症患者,關懷851人次,其中361人已經和這個世界告別。大部分家屬會在患者病逝以後,特意打電話來表達感謝。

他主動將終末期癌症病人臨終關懷的研究由原本的兩年主動延長到了五年,而令他欣慰的是,目前他提出的“市—鎮(鄉)—村”終末期癌症患者臨終關懷的三級體系骨架基本已經成型,研究課題結題後,隨時都可以全面推廣。但他認為,光靠課題研究組下鄉巡診是遠遠不夠的。每次巡診,周克明都會叫上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的醫務人員,“畢竟他們是離患者最近的醫療機構。”同時他還在各鄉鎮醫院辦起了寧養關懷培訓班,目前已培訓鄉村醫生近千人。

面對外界冠以“生命的擺渡人”等溢美之詞,周克明總是淡然笑之。他希望國家能撥專項經費支持臨終關懷事業發展,對癌症患者,特別是農村貧困終末期癌症患者,擴大覆蓋面和報銷比例,推動農村癌症晚期臨終關懷。

成都晚報記者:章玲 簡陽市人民醫院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