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由coin變成token,現在的數字貨幣到底算是什麼?

【題記】本文較長,為方便讀者閱讀,現提出文章的幾個主要觀點:

1、虛擬資產(包括Q幣和數字貨幣)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擺脫法幣支付渠道的約束。

2、由於所處的去中心化經濟體系更像是一個小型的現實社會,數字貨幣的設計原則要比Q幣複雜得多。

3、正如現實社會擁有股、債、貨幣、商品等多類金融資產來激勵人們勞動積極性一樣,區塊鏈世界也需要各類資產來激勵去中心化經濟體系中的參與者,而數字貨幣,就是這些資產的最主要載體,具體變成什麼資產,取決於規則的設計。

4、對於項目方來說,雖然自己的項目體系內部需要引入股權、貨幣等多類金融資產,但和現實生活一樣,貨幣不用你自己去設計。而股權方面,你只要在發出幣之後,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OK了。

5、由於很多國家不允許發放純股權類的代幣,因此合理的通證經濟模型更可能出現在那些弱監管的國家。

在區塊鏈行業,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區塊鏈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其實並不是很快,比如說Vitalik嚷著要對以太坊進行分片,結果三四年下來連個影都沒有。但是區塊鏈行業搞新概念的速度那絕對是一流,讓很多科技領域人士望塵莫及。咱就拿山寨幣這個東西來說,在過去的數年時間裡就換了N次稱呼,從電子貨幣、數字貨幣、加密貨幣,一直到後來的代幣、token、通證、積分、數字資產……而且相關的功能也是一變再變:在一開始的時候,人們都以為數字貨幣是激勵記賬節點進行記賬的燃料,但是後來隨著自動發幣功能的出現,它的定位也遠遠超出了最初的作用,甚至還產生出了“通證經濟”這樣的衍生學科。這一系列快速更新迭代的術語,不僅把外人繞的眼花繚亂,更讓很多業內人士也一臉蒙圈。那麼,我們熟悉的數字貨幣,它現在究竟算是什麼、又有什麼用呢?在今天的推送中,社長就跟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的內容。

虛擬代幣/積分:打破銀行束縛的價值流通載體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過這樣一個說法:token的意義在於,它可以跑在基於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上。很好,那我們就先來琢磨一個問題: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可不可以用法幣來進行支付和價值清算?答案是可以。別的不說,很多企業在每月15號給員工發薪,其實就是用智能合約來進行的——到了日期,銀行自動就會從公司的對公賬戶上扣款,同時向員工的工資卡里打入相應的薪水,而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讓公司會計在電腦上手動匯款。

圖:自動販賣機其實也是某種程度上的“智能合約”:投入硬幣→自動彈出飲料


由coin變成token,現在的數字貨幣到底算是什麼?


這就非常有意思了,如果法幣的支付能夠通過智能合約來完成,而且相關的信息也可以記錄在區塊鏈上,那我們發行數字貨幣是圖個什麼?

答案是:掌握價值流通的規則主動權。

在您仔細琢磨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時,我們先來看一個問題:為什麼每個國家都需要自己的貨幣?要知道,這世界上已經有N多的貨幣作為價值載體了,其中不乏一些可靠性非常高的標的,例如美元、日元、英鎊等,那各國(尤其是一些新成立的國家)在進行本國的價值流通體系時,直接把這些成熟的貨幣拿過來就好了嘛,為什麼還要費勁心力去發行自己的法定貨幣?

這個問題的答案,相信很多人都能說的頭頭是道:沒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需要掌握自己的財政主動權。否則的話,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將會被掌握在外國的手裡。

我們現在假設一個場景:一個新生的國家,它如果不發行屬於自己的貨幣,而是讓美元這樣的外國貨幣在本國市場上進行大面積流通,如果有一天美聯儲執行緊縮政策,全球美元迴流,那對這個極度依賴美元的新國家來說,它無疑將會在貨幣流通性上迎來巨大的挑戰,而且本國政府對此還無能為力,因為貨幣這種價值載體的發行主動權並不在他們手裡,難不成你還要去白宮攔轎伸冤嗎?

具體到了數字世界也是一樣。嚴格來說,如果有條件,你在市面上所見到的N多APP,估計沒有幾個願意去用法定貨幣進行支付,原因和我前面所提到的例子是一樣的,因為你這個APP內部價值流通的主動權,根本就不在你那,而是在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軟件手裡——要知道,你的用戶只有通過第三方支付軟件,從銀行卡里調用法定貨幣之後,才能在你的APP裡進行流通。

很好,現在我們假設一個情景:如果有關部門看你的這個APP不順眼,或是金融行業開始進行第三方支付整頓,結果導致法定貨幣沒法在流入到你的APP裡,請問你怎麼辦?答案就是你的這個APP基本廢掉。要知道,利益是驅動一切行為的動力,一個沒有貨幣流通的社會,人們基本沒什麼勞動積極性可言;而一個缺乏價值流轉的APP,也是很難持續運作下去的。畢竟,沒錢誰出力啊?

圖:每次支付領域的政策文件,都會讓很多創業公司坐立難安


由coin變成token,現在的數字貨幣到底算是什麼?


筆者可以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最近一段時間,有一類“跑步打卡”的應用非常火爆,它的規則是:用戶每週抵押給APP一定的押金,然後在當週按照規定的天數和距離去跑步,在週末系統確認用戶完成目標之後,才可以退還押金,同時將出局者的押金分發給那些堅持下來的人。這類APP的存在,讓很多人都培養了跑步的習慣,而這種行為背後的動力,可以說正是押金的作用,如果沒有經濟的刺激,基本沒幾個人會經常出去跑步。

然而突然有一天,第三方支付軟件關閉了這個APP的支付通道,也就是說,用戶沒法再向這個APP裡充值押金了,而APP方面也被迫將產品的模式轉為了“免押金跑步”,那這種新模式的效果如何呢?告訴大家,由於缺乏金錢的刺激和激勵,很多人的惰性又佔據了上風,從此不再跑步打卡,直接導致這一APP的日活用戶數大幅下滑,引發公司估值縮水,新一輪融資額度亦大幅下滑,這就是一個APP失去了支付入口和價值流通主動權後所引發的後果。

從Q幣到數字貨幣:一入幣圈深似海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法定貨幣支付通道被幾個非常中心化的機構所掌控的情況下,創建一個獨立於法定貨幣系統的、可以在自己系統內部自由流通的價值載體,可以說是十分必要。

在這方面,其實我們很多人並不陌生,時間往前退回十年,當時的青少年基本沒有不知道“Q幣”這麼個東西的。但是很少有人能解釋明白:Q幣和法定貨幣始終保持1Q幣=1RMB的比例,騰訊也沒法通過這個東西來融資,那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各種原因眾說紛紜,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是:支付的便利性。

有些讀者可能還記得,當時的互聯網環境下,線上法幣小額支付其實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情,智能手機不普及、上網需要去網吧,還要來回插拔U盾……不誇張地說,當時法定貨幣的支付入口,被那種繁瑣的體驗卡住了一大半。你騰訊如果在賣皮膚賣彩鑽的時候,清一色要求作為主力用戶的、缺乏耐性的青少年去這麼支付,估計QQ那些數字產品的銷售額要被腳斬。

在這樣的情況下,騰訊推出可以在QQ系列產品內部自由流轉的Q幣,通過“一次性線下購買大額Q幣+線上隨時隨地瞬間小額支付”的方式,大大提升了青少年用戶支付的便利性。但為什麼Q幣現在用的人少多了?答案其實同理:隨著移動支付技術日趨發達,而且微信又是中國兩大第三方支付入口之一,在很多產品的銷售上,直接用法定貨幣進行移動支付就OK,而再通過Q幣這個中間物的話,效率反而會下降,這就是Q幣使用率逐漸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coin變成token,現在的數字貨幣到底算是什麼?



所以,對於那些有幣區塊鏈項目方來說,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件事情:作為數字產品,你這個系統內部,一定要有一個可以獨立於法定貨幣的自由價值流轉載體,也就是數字貨幣。從這點上來說,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其實跟當初的Q幣有相同之處。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數字貨幣其實又跟Q幣有所不同,原因很簡單:Q幣所流通的那個“騰訊經濟體系”,是一個極其中心化的經濟系統:騰訊公司作為經濟體中心,如同從前的供銷社一樣,承銷一切商品,比如各種彩鑽皮膚、遊戲裝備等,整個經濟體系嚴格來說並不複雜,可以說是我們目前所處的、龐大經濟社會的一部分。


由coin變成token,現在的數字貨幣到底算是什麼?


而數字貨幣所流通的那個“區塊鏈經濟體系”,則是一個非常去中心化的經濟系統:B端的產品開發者本身並不提供任何商品,而是提供一個平臺,這個平臺中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消費者、糾紛裁決者,都是由C端的用戶來擔任。從這點上來看,數字貨幣所處的經濟系統,它不太像是現實經濟社會的一部分,而像是一個平行於現實社會的一個獨立經濟體系,甚至說是一個小型的“數字微型國家”也不為過,而且還是那種議會圓桌制的(只不過這個國家只有一個垂直行業)。

完了,這一下問題可就複雜了。


由coin變成token,現在的數字貨幣到底算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區塊鏈項目方在進行項目規劃的時候,都是要設計token的用途的,在這方面,很多人以為還是像互聯網產品那樣,加入一個Q幣積分式的token,作為法幣的替代品就OK,然而並不是,你是在設計一個微型社會的金融系統,你要用你的token,來調動這個系統內所有人參與的積極性。

但是,關鍵在於:一個成熟的金融系統,它內部是要有非常多樣性的金融資產的,包括貨幣、股票、債券、商品等,就連一個小企業內部,都會有期權和現金這兩種價值載體。而數字貨幣也是一樣。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那就是包括各國的金管部門在內,沒人說得清目前的token究竟是個什麼:有些人覺得它像是商品,比如說BTC就像黃金一樣具備避險功能;有些人會覺得它像現金,比如說包括USDT那種的穩定幣;有些人又會覺得它像可轉債,比如說平臺幣就會有一些固定分紅;至於股票那就更不用說了,ICO和IPO的相似程度是非常之高的。

那問題來了,數字貨幣到底是什麼?答案是,你想讓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BTC之所以成為避險工具,是因為它像黃金一樣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特殊認同;USDT之所以是穩定幣,是因為它背後有著公信力不亞於某些主權國家的Bitfinex;平臺幣之所以像是可轉債,是因為它被賦予了分紅功能;空氣幣之所以是垃圾,是因為它背後什麼功能也沒有。可以說,是相關的規則,決定了每個數字貨幣的具體定位,只要設計得當,數字貨幣可以化身為你在日常中所見到的任何一類金融資產,在智能合約自動的分發下,激勵著區塊鏈經濟系統中的每個參與者和貢獻者。

股權與貨幣不可兼職的項目通證:

要token也要coin

所以說,作為行業觀察者,我們一定要知道一件事情:儘管我們平日裡經常說著什麼token、通證、代幣、積分這樣聽上去高大上的術語,但實際上,它們都只是在2018年初,區塊鏈行業為了規避金融監管風險而造出來的詞。而我們大多數人其實並沒有必要被這些花裡胡哨的概念唬住,因為所謂的“token”也好,“通證”也罷,它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傳統金融體系中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商品在內的各類資產,只不過是以數字貨幣的形式,存在於一個完全平行於現行法幣社會的虛擬數字經濟體系中罷了。

所以,您可以看到,很多項目方精心設計的代幣流轉模式,經常會被金融行業出身的人一眼看出破綻,或是一些沒怎麼接觸過區塊鏈的財經學者,抱著相關資料臨陣突擊幾天後,就可速成為“通證經濟”專家,拿著幾個數學公式去跟項目方講代幣規則設計,還能把所謂的“幣圈老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為什麼?就是因為這個東西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它固然有一些自己的獨特特點,例如流通週期更短、流通範圍更小等,但從本質上來看,它跟金融系統之間的原理是相通的。

圖:N多經濟學老專家在看到區塊鏈行業火爆之後,都想跑來蹭個熱點


由coin變成token,現在的數字貨幣到底算是什麼?


對區塊鏈項目方來說,這個消息真是喜悲兩重天。喜的是:token規則設計這東西,原來也不是完全無章可循,如果找對了設計者,研究出一個發展可持續性較強的代幣也並非不可能。悲的是:數字貨幣的知識體系竟然如此之複雜,既然要設計出一個區塊鏈經濟體系又需要這麼困難,還能不能讓人愉快地發個幣,開開心心地去融資圈錢了?

在這裡,社長給各位項目方吃一個定心丸:大家就放一百個心,因為你們發幣融資這件事,在實際操作中是一點也不耽誤。

正如我上面所提到的:通證經濟復不復雜?確實複雜,以至於你發的那個股權類的代幣,根本無法起到價值流通的作用。舉個簡單的例子:你什麼時候見過公司用期權當工資來發的?必須都是給員工現金。這東西除了可靠程度撲朔迷離之外,更涉及到一個流通總量和釋放速度等多方面的問題,就像各國的國債一樣,有主權信用背書,按理說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賴的資產之一了,但各國央行還是得根據一系列規則來發放貨幣,因為你必須要用貨幣乘數等指標來調節流通總量。然而這耽誤創業公司搞期權、各國政府發國債了嗎?完全沒有,N多的創業公司還是開開心心地在那給員工畫空氣大餅,因為他們知道:用於價值流通的貨幣,已經有央行給他們設計好了,直接拿過來用就OK。

具體到區塊鏈行業也是一樣的。對於很多項目方來說,你發的那個代幣,如果它已經被設置成像股票一樣的權益類資產,那就別再去琢磨把它當貨幣用的事了。目前來看,區塊鏈上更符合“現金”定義的資產,是那種跟法幣1:1錨定的穩定幣。對於基於不同公鏈的去中心化應用來說,所處公鏈上的各類穩定幣,可以解決絕大部分的支付清算問題。比如說:如果你是建立在BTC公鏈上的區塊鏈項目,那直接用USDT來做現金就行,以太坊公鏈就用TUSD,小蟻公鏈就用SDT……當然,如果你覺得現有的穩定幣不穩定的話,也可以自己或是聯合其他一些項目方自己設計一款穩定幣,反正這種方法比較費事就是了。

至於權益類代幣,其實不用設計什麼太多的場景,只要控制好發放機制、解鎖速度、同時團隊踏踏實實的做好手頭的項目工作,投資者的心理預期上去了,其價格的上漲只不過是早晚的事,就好像去年此時的BNB一樣。因為對項目方來說,產業做大做強了,找幾個戰略合作伙伴,給代幣設置幾個空投分紅機制什麼的,那還不是分分鐘的事嗎?如果在沒有足夠金融經驗積累的情況下,貿然設計各種五花八門的規則,搞不好反而會弄巧成拙,一個死亡螺旋把自己打入無盡深淵。

圖:去年此時沒什麼太大使用場景的BNB,隨著幣安交易額的暴漲,愣是被拉出了一根大陽線


由coin變成token,現在的數字貨幣到底算是什麼?

從這點上來看,市場上其實目前絕大多數的數字貨幣規則,設計的都不合理。原因很簡單:它們把太多的功能賦予在了一個代幣之上,結果經常會搞出一堆么蛾子事。比如說,很多人熟悉的EOS,它既是超級節點的選票、優勢網絡資源的抵押資產,結果前段時間EOS超級節點選舉,本來有些團隊已經拉好了不少支持者,結果由於內存價格上漲,這些本已經約定好的票倉紛紛拿著自己的EOS跑去內存市場搞投機,一下讓某些節點的支持率大幅下降,這難道是一個合理的代幣設計規則嗎?相信大家心裡都有數。

然而,對於EOS、以及其他眾多的區塊鏈項目方來說,這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他們處在美國這種對數字貨幣實行較強監管的國家,如果不給這些token找幾個合適的技術應用場景,那金融監管部門怕是要分分鐘上門來找麻煩,把這些數字資產納入證券的監管範圍中。

從這點來看,在未來新增的一些區塊鏈項目中,那些擁有合理的通證經濟模型的項目,更可能會出現對區塊鏈實行弱監管的國家當中。在這些國家,項目方沒有政策方面的束縛和顧忌,所以更容易發佈一個純權益類的數字貨幣。至於那些處於強監管國家的項目,如果你不跑路,又不想改規則,那你在通證經濟體系上所栽的跟頭,估計不比焦頭爛額的BM好到哪去,畢竟,如果你僅僅想用一個代幣就搞定所有問題,那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你哪一個問題都搞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