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湟水河畔瓜果之乡香飘四溢

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河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誉为河湟谷地的瓜果之乡;这里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被赋予青海“东大门”的美誉。

近年来,民和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农牧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着力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着力强化农牧业新技术推广。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果子熟了村民笑了

仲秋时节,置身于民和县马场垣乡金星村,一栋栋日光温室整齐排列,在火热如夏的温室大棚里,村民魏玉林正在自家的棚里整理人参果枝。在魏玉林的温室大棚里,满棚都是一米多高的人参果苗,秧苗上挂满了人参果,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香味。

2009年,金星村在建设农业园区的机遇下,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土地465亩,建成200栋冬暖式温室大棚。2010年,魏玉林看准机遇,在两栋温棚里种植了人参果。自种植以来,他棚里的人参果便畅销不断。魏玉林说:“这两年的价格虽然比不得以前,但销售旺季每公斤仍能卖到16元左右,相比其他果品,人参果挂果周期长,而且每年水果淡季的情况下,集中出售,价格相对也高,保证了种植户的收入。”魏玉林说,去年他的两栋温棚收入达到了6万元。

采访中,魏玉林的大棚里热热闹闹,众多游客前来采摘。同村的马先生采摘完后过秤,一次性装了40斤人参果。“中秋节快到了,我多买一点,送给外地的亲戚朋友。人参果现在已经是民和的一大特产了,正好也能推介一下家乡的特色水果。”马先生说。

从推广试种到如今初具规模,人参果已经成为金星村村民致富的金钥匙。目前,金星村种植人参果的温棚达到130栋,人参果成为村民增收的主产品。

马子东是马场垣乡金星村的农民,前些年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仅有1万多元的收入。后来,村里人尝到了种植人参果的甜头,马子东也开始种起了人参果,4个棚一年能带来6万元的收入,比起打工,家门口的种植让马子东顾家挣钱两不误。

“摘一个尝尝,我们这里的大棚用的都是有机肥,水果吃起来口感很好。”在马子东的温室大棚里,他热情地招呼着前来采购的游客。为了保证人参果的原味,当地农户都用上了无污染的有机肥。品质得到保证,这也是十年来马场垣乡金星村的人参果长兴不衰的根本。为使品质得到保证,民和县农牧部门从天祝、门源等地不断引进人参果苗,人参果品种不断更新,为果农提供了优质育苗。

金星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建维告诉记者,金星村共有21个社,其中3个社的农户都在种植人参果,海石湾、西宁等地的游客和商户前来采摘和批发,在市场上备受青睐。金星村依靠目前已初具规模的果品优势,将做大做强果品产业,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产业,成为村民致富路上的金钥匙。

产业多了村子富了

民和县官亭镇多年来一直以种植土豆、小麦、胡麻等传统农业和养牛、养羊等传统养殖业为主。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实施,贫困户们在多方支持帮扶带动下,也渐渐开动脑筋,充分利用每人54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发展起了各类产业,2016至2017年,包括别落、光辉在内的官亭镇4个村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吃饭、穿衣、住房有了保障,基础设施齐全了,产业也初显成效,那如何巩固后期产业,让农民更加富裕呢?这个答案也许能在官亭镇发展特色经济农作物的道路上找到。

张海山是官亭镇十里八村乡亲们眼中的一位能人,他的“能”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因为三年前看到了别人种植百合发家致富。百合生长周期长,种植成本高,很多人并不敢轻易尝试,2015年,光辉村村民张海山在首次试种中就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30亩,尽管目前还未见效益,但在张海山的带动下,很多农民看到了百合种植的广阔前景,陆续种起了百合,如今官亭镇的百合种植已达到包括镇党委政府争取的少数民族项目支持的80亩(5.33公顷)在内的400亩(26.67公顷)。

过几日,张海山种植的30亩百合就可以收获了,据张海山保守估计,能有50多万元的利润。说起大风险背后的坚持,张海山说,除了自身性格使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扶持和帮助。

张海山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400亩的百合,一年7个月的锄草期,一亩地需要15个人工,每人每天发放工资60元。这样看来,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不仅使种植户有了收益,周边的留守老人和妇女也在家门口挣了钱。当天在百合地里锄草的妇女白琼告诉记者,这样的务工,既不耽误农活儿可以照顾家里,还能挣一些零花钱,心里很满足。

发展特色农业之路任重而道远,经过多年探索,如今,除了黄芪、百合,官亭镇还形成了薄皮核桃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助推全镇农民增收的步伐。

潜力大了农业强了

在北山乡黄土地上,老百姓世世代代都在种土豆。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那些穷苦日子里,马铃薯只是填饱肚子的“救命薯”。而今,马铃薯作为民和县的特色优势作物,全县适宜种植的面积在64万亩以上,马铃薯近三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既是农民的主要粮食和经济收入来源,又是贫困干旱山区的主要避灾作物。

近日,记者来到了北山乡,在罗家湾村的田间地头,视线所到之处尽是绿叶相拥、开着白色或淡紫色花的马铃薯。在当地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君德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君业正在田间观察马铃薯长势。

李君业是北山乡牙合村人,2015年,他辞去了在海西盐厂的工作,毅然决定返回家乡创业。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他来到了张家口马铃薯种植基地考察学习,张家口生产的马铃薯因品质高、耐储运,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这也深深触动了李君业的心。经过多次考察和学习,2017年,他在北山乡承包流转土地650余亩,其中33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不仅如此,在李君业的合作社里,有40户贫困户打工,不仅有本村的,还带动了周边村子的贫困户加入。

据了解,北山乡在2017年整体搬迁入住川口镇史纳安置区,原乡村居住的农民群众种植农作物十分困难,致使北山多数土地撂荒,去年成立了海东市北山供销合作社,供销社主任冶明说:“北山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在北山乡罗家湾村流转土地600亩,种植马铃薯,引领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使农民群众在服务中得到实惠。”

冶明说,供销社在北山乡开展土地托管种植马铃薯600亩,1亩产按3000斤单价0.6元计算,可实现年平均销售收入108万元,年平均净利润为27万元。可长期为建档立卡户提供就业岗位,使68户建档立卡户的撂荒地得到有效利用,又可使农户每亩增收托管费100元,实现供销社与农户“双赢”。

民和县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民和县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发展,把马铃薯作为粮食增产、农民收和农业增效的一大亮点,将其确定为重点发展的十大农牧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从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生产、综合技术推广及加工等方面,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重点扶持,进一步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种植水平不断提高,马铃薯科研和推广体系逐步完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不断健全。(记者张娜通讯员白林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