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灵安


嘉靖治国四十五年,明朝从平世转入衰世。皇帝虽管管大事,但二十多年不上朝,常年避居西苑修道。名为玄修,暗操独治。内阁被严嵩掌控,朝廷里都是严党的爪牙,政府的运转能力下降。同时明朝后期最大的内患——流民,正是起于嘉靖。同时又因嘉靖修道,大兴土木,以一人夺万民,致使财政入不敷出,再加上朝内党争,导致边军武备废弛,明军战力急速下降。


而军事实力的急速下降,体现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变,俺答一路烧杀抢掠打到北京城下,还在大同杀死了总兵张达。宣大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最后俺答在一番劫掠过后从容出塞。在这次事变中,兵部尚书丁汝夔听信严嵩毫无作为,最后被嘉靖杀死。

辽东军队一直是明朝军队的精锐所在,常年肩负重任,但在面对俺答时却表现极差,如果俺答当时多想一下,只怕京师陷落将成为必然。

既然作为明军精锐的辽东军队表现都那么差,南方的军队表现又能好到哪里呢?明军内部的实力排行中,南方军队稳坐最后一名。承平日久,南方的军队常年不见战事,当兵早已成为南方一些人混饭吃的工作,渐渐的,南方军队里出现一大批的兵油子,打起仗来跑的比谁都快,再加上嘉靖时的“倭寇”中,虽十之有八都是中国人,但剩下的那些日本人都是日本国内的精锐,又是打游击似的流窜作战。所以就出现了几百倭寇击败几千明军并且打到南京的这种情况。

而到了明神宗也就是万历时,经过嘉靖末期徐阶的改革,隆庆年间高拱改革,隆庆开放海禁,万历前十年张居正的经济改革,再加上抗倭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的一系列运作。明朝一扫嘉靖之弊政,经济繁荣昌盛。北方出现了李成梁、李如松这样的名将,常年的作战磨砺出了实战经验。同时因为经济恢复,军费供给足够,且万历中前期皇帝锐意进取,明朝的火器发展迅速,等到了抗倭援朝时,入朝的明军每人一铳,还有根据葡萄牙人的佛郎机魔改出来的各种大小佛郎机。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先进的军工业对日本有着巨大的优势。

佛郎机(手持)

大佛郎机(小型炮)

小佛郎机(骑兵用)

五雷神机(可连发,还有子母铳,装弹快)

水雷

火龙出水(射程百余步,对日本水军造成巨大伤亡,可称为世界最早的舰对舰导弹)


可以说,这场战争成了明军的火器试验。负责辽东事务的明朝正规军,精锐部队,凭借优秀的作战技术与先进的火器、火炮,对以步兵为主体的日军形成了绝对优势,再加上明军算是主场作战,补给的压力远小于跨海峡作战的日军。

所以才会看到万历时的明军压着日军打。

或者更简单的来说

嘉靖:民兵、垃圾兵vs日军精锐

万历:辽东打骑兵打出来的精锐vs以步兵为主体的日军。


回形针行动



嘉靖帝与万历帝是一对奇葩的爷孙组合,他们多年不上朝,军事作为上却是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其中就有很大不同,首先嘉靖帝是通过党争的状态来控制朝政,但还是使奸相严嵩专权多年,国家开始在根子里烂了,而且倭寇主要在于掠夺,类似于今天的游击军,机动性太高,明朝军队对于倭寇当然有点力不从心。万历帝是通过小事不管大事严抓来控制朝政,他前有父亲明穆宗的隆庆新政革除嘉靖帝时期的弊端,改革军队的基础,继位后又有千古一相张居正的改革变法使国力加强,加之抗倭援朝是两国之间的正规军队作战,并非游击战,战胜日本军队也是情理之中的。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第二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躲于深宫之中沉迷于修道,嘉靖帝多年不上朝还大权在握的秘诀在于,他是通过拉拢抬高一个再打压一个,使下面两方总是处于对立的,自己居中而受益。虽然效果不错,但这种方式也埋下了明末党争的萌芽。

嘉靖帝多年不上朝还重用奸相严嵩,导致了朝政腐败,国家衰落起来,其边事废弛,军饷被吞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在军力不振情况之下,出现了南倭北虏的大患,而南倭就是倭寇在东南沿海的侵袭,明帝国军队战斗力本就是直线下降,一边要面对北方蒙古一边还要面对倭寇,而且这些倭寇主要在掠夺骚扰,好似游击战一般,当然是力不从心。


在平定倭寇期间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名将崛起,为之后明帝国军事不振的局面注射了新鲜的血液。

嘉靖帝之后是明穆宗隆庆帝,这位皇帝在位短短六年,在历史上声名不显或者说评价甚低,其实隆庆帝的新政还是很不错的,在政治上他继位后革除了嘉靖帝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经济积弊,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通过京察等方式整顿了吏治,抑制了土地兼并,使国家开始稳定,发展了经济。

在军事上,隆庆帝整饬武备,赏罚分明核实功罪,加大了军队的训练,巩固加强了长城防御能力,边境的地方官员也都换为精明能干的官员,还提高了官员待遇,军队战斗力上去了边防也开始稳定了。

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通过名将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北方要地士兵,戚继光也驻守了北方边境多年,在戚继光的培训之下,明朝北方军队的战斗力又上升了。


明穆宗隆庆帝在位时间与儿子明神宗万历帝在位前期又被称之为隆万中兴,可见隆庆帝还是还有作为的,而他的新政也使晚明的军队重新拥有战斗力。

明神宗万历帝继位后前十年基本上是张居正大权在握,张居正在隆庆新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变法,这场变法在后世评价很高,客观上为明朝续命几十年。

在明穆宗时期的隆庆新政还有张居正改革变法十年的基础上,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是直线上升,这也是万历年间三大征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万历三大征其一征就是与日本丰臣秀吉的抗倭援朝战役,彼时日本经历了自己的百年战国乱世被丰臣秀吉统一,都是久经沙场的百战老兵,军队战斗力很强,但是与晚明军队交战中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明朝军队很多时候甚至远少于日本军队,最终被明军击败,都没有让其打到中国本土。


万历时期抗倭援朝之所以胜利,其一在于有之前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变法的基础其二在于这次交战可以说是国与国之间的军队大战,目的在于控制地盘,并非嘉靖年间那样倭寇游击掠夺骚扰一般,明军当然战胜了日本。

补充一点,万历帝只是多年不上朝,并非不管事,不上朝不代表万历帝不能私下面见大臣处理国事,万历帝只是小事不管但是大事严抓,像抗倭援朝包括在内的万历三大征,都是万历帝亲自拍板决定打不打的,并且还是万历帝点兵选将的。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军队不一样。

明军与明军之间,战斗力也千差万别。

嘉靖年间,倭寇主要侵扰的是江南沿海地区。所以抵抗倭寇的,主要是南方的明军。


这些明军,都是卫所兵,由军户组成的。由于承平日久,武备废弛,疏于训练,根本称不上是一支军队,叫做乌合之众也不过分。所以碰到倭寇常常一触即溃。

戚继光正是看到这些明军完全不能作战,逼不得已才重新训练新军。

万历年间,抗日援chao的明军,以北方边军为主。

第一次出兵,明军共计四万余人。其中,辽东骑兵和宣府大同的骑兵有两万多人,蓟和保定兵一万。浙兵三千。另有五千川军作为后续。

浙兵,也叫南兵。是戚家军余部,战斗力十分强悍。

北兵,都是明朝的边军,以骑兵为主,常年与游牧民族作战,也很能打。明军指挥李如松,成长于军旅之中,智勇双全,深知韬略。他的手下养了一支三千人的私家军,都是他的家丁,装备极为精良,战斗力自然也是冠绝当世。

打个倭寇,当然不在话下。


上将嗳福斯


原因很简单啊!嘉靖大倭乱的时候,南方明军的防务非常空虚,甚至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

根据统计,在整个“嘉靖大倭乱”期间,仅有据可查的倭寇入侵就高达一百七十九次。在这么频繁的倭寇入侵事件中,江浙地区是受患最严重的地区。当时倭寇的所有入侵中,有一百四十二次是入侵江浙地区,差不多占了八成。

倭寇挑选江浙作为主要入侵地区,第一当然是因为江浙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江浙地区劫掠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第二,这里也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传统航线,加上中国走私商人的参与,使得倭寇对这里非常熟悉。第三,江浙地区作为明朝的腹心地区,江浙地区的军事力量薄弱,城防在当时非常落后,很多新兴城镇干脆连城墙都没有,使得倭寇攻掠城镇显得极为容易。

同时,葡萄牙人的到来,让大量西方火器流入东南沿海,比如著名的长身管火炮——发熕,“铜发熕,每座约重五百斤,用铅子一百个,每个约重四斤。此攻城之利器也,大敌数万相聚,亦用此以攻之。其石弹如小斗大,石之所击触者,无能留存。”诸如火绳枪之类的轻型火器就更不要说了。

与此同时,当时明帝国北部边境上压力巨大。嘉靖年间,每隔几年蒙古便会大举入侵一次,动辄五万、十万、乃至十几万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攻破古北口,一直打到北京,在京畿大掠三月而去。嘉靖三十年(1551年),白莲教教主吕鹤等在山西扯旗造反,失败后上万教徒投奔河套。蒙古势力再次膨胀。

因此,对于明帝国来说,江南卫所兵早已经腐化不堪战,北方的边军不能轻动,福建兵悍勇惯习水战,但是福建本身就在倭寇的入侵范围内,也抽不出什么兵。而被抽调的山东兵又不适应江南水网地带。

另外,倭寇的作战目的是为了劫掠,而非与明廷争夺制海权。所以其在抵达中国沿海后,通常都会抢夺渔民船只而换乘中小船只。所以当倭寇浮海而来,明军虽然一直努力在海上拦截倭寇,但仍然会有不少倭寇登岸。而且倭寇跟很多江南士绅有勾结,喜欢以小股精锐流窜作战,突袭某地警惕性不高的守军,然后屠杀劫掠当地平民,一地破坏完毕立刻转移另外一地。在那个没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时代,这种手段格外格外有效。因为明军大队往往反映不及时,而小队明军往往是外地抽调来的,人生地不熟,往往被汉奸诱入倭寇的伏击圈。

比如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南沙之战后,就有一股倭寇专门避实击虚,突袭当时疫病流行,且战败降职的汤克宽军队驻地,在没能把汤克宽怎样后,便转头进攻防御空虚的通泰县。俞大猷在登陆普陀山时也曾遭倭寇突袭。倭寇对明军登陆的地点时间把握极其精确。甚至,当卢镗刚从福建调至浙江嘉兴之时,就被一股倭寇引入嘉兴城附近可以设伏的地形中伏战败,导致明军阵亡一千一百人。此战倭寇竟然表现得比卢镗更为了解当地地形,明军的军情,各地的人文地理,倭寇都掌握得是一清二楚,显然是当地内奸暗中通风报信的结果。

因此,早期抗倭战争中,明军往往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但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倭寇多么神勇,而是当时江南明军的防务太空虚,体制僵化,当地又有内奸。

等到戚继光练出三千精锐义乌军,以机动武警的模式,各种追着倭寇打突袭战,倭寇很快就扛不住了。比如宁温台大捷后(宁波、台州、温岭),浙江倭寇基本上就被一扫而空了。而福建一地,戚家军就杀掉了上万倭寇。

等到了万历年间,面对入侵朝鲜的日军,明帝国有张居正改革所积累的大量财富,又有戚继光、俞大猷训练过的精锐步兵,北方边军的精锐骑兵。可以说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对付日军自然不在话下。


冷兵器研究所


首先是张居正的改革,让明朝财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次是戚继光,李成栋的军事革新,让明朝边军提高了战斗力。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点,明朝在半岛出动的是最精锐的北方边军为主力,而不是战斗力薄弱的南方卫所和土兵。在半岛战场,明军边军的骑兵和炮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军也没有几十万,基本保持在14万人。明军参战在4-11万人,各个时期兵力不同。另外,明军在半岛战争当中的损失也很大,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轻松。比如蔚山大战,明军损失很大。明实录记载,“失辎重无算”。明朝大臣丁应泰说损失2万人。

岛山会战是明军损失第二大战役,攻城不下,遭到日军反包围。董一元攻泗川之战损失则是第三大战役。战争结束以后,明朝最精锐的辽镇,根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兵力从9.5万,下降到了4万人。

但是,丰臣秀吉的日军,也在半岛遭到惨败,损失数字大约在十万人。这也直接导致关原之战,丰臣家大军实力不足,最后被德川家康击败。

而明军辽镇精兵战马损失过大,也导致了,防御薄弱,无法压制住努尔哈赤。导致努尔哈赤的做大。而缺乏精锐部队进行压制,只能从关内调集战斗力稍差的部队出关,到陌生地域作战,最终导致了萨尔浒战役的失败。


深度军事


简单说有几点原因:

1 :战争性质不同。抗日援朝战争是策划周详的长期性大兵团作战。倭寇战争是突发性小战役。

2 :战争主体不同。抗日援朝战争是正规军大兵团作战,作为万历三大征之一,名将云集,士兵精悍。东南沿海的倭患主要是小部分倭寇带领更多的本地强盗跟地方武装和武装农民之间的战斗。

3 :战争目的不同。抗日援朝战争是保家卫国,争夺东亚老大地位的国运之战。后者只是抢掠民间百姓的牛皮癣。如果不是动到了江浙钱粮大省的根本影响到了帝国收入,同时海上海盗影响到了帝国的出口贸易,恐怕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还不会在那待那么久。

4 :战争背景不同。嘉靖作为一个兼职道士,朝政腐败,且明朝重兵良将均驻守北方,南方并无精锐之师。万历有隆庆朝打底,又有初期的张居正牛人治理,在万历初期的时候明朝的国力比之他爷爷在时是有所恢复的。且东北明军战力强悍,李家父子带兵有方。李如松如果在日本那绝对会被写成战国军神。

5 :战争战术不同。抗日援朝战争虽然面对丰臣秀吉精锐之师,但是明军有坚城厉炮,得益不少。东南倭患则不同,倭寇来去如风,江浙地广人稠,倭寇就像游击队,很难聚而歼之。且倭寇十之有七八是中国本地人,又可以逃到海上,实在不易对付。




观世情明世理


明朝的倭寇有多猖獗呢?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嘉靖三十四年六月,一支一百多人的倭寇小分队从浙江绍兴登录,然后突袭会稽县,并且赶走当地百姓,自己在这里住了下来。绍兴知府带兵围剿,这些人竟然连夜制作木筏渡河逃跑了。

逃到哪里去呢?从杭州劫掠到於潜,昌化地区,史书用四个字形容当时的场景:内地大骇。一百多人的队伍,经过不断消耗只剩下几十人,却能吓跑徽州府五百民兵,击退把守界山的三百守卫,还与旌德的一千多名明朝正规军打的不相上下。最后他们杀死江宁镇的三百名官军,还想进犯南京城。这些人没有妄想症,他们真的凭着几十人,想到南京城里转转。

而万历年间发生什么事情呢?当时日本入侵朝鲜,明朝派兵支援。很多时候明军人数不多却能把准备充足的日军打败,比如平壤一战中明军阵亡796人,阵伤1492人。斩获日军首级1285级,夺得马匹2985匹,救出朝鲜百姓1225名。这样的成绩,放到哪里都可以称为大捷。

嘉靖统治时期明朝东南沿海被日本几个流寇搅得家家不宁,万历皇帝却可以调兵遣将重创日本正规军。不到百年的时间,明朝对日战争为何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第一,打铁还得自身硬,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嘉靖和万历的口碑都不怎么样,但是二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嘉靖是小聪明,他擅长做的事就是 “制衡”。只要臣子能分出派别相互争斗,自己能坐稳皇位,嘉靖就很高兴。因此在他统治时期,明朝各地贪腐盛行,军备废弛,想要找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很不容易。

嘉靖去世隆庆称帝,整个明朝政局焕然一新。隆庆皇帝任用贤才改革弊政,明朝综合实力倍增。而万历呢?很多人印象中这都是一位荒唐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在哪里都说不过去。真实的万历并非如此,他确实二十几年不上朝,但不上朝,不代表不见臣子,更不代表什么事都不管。支援朝鲜就是万历亲自决定的,可见这位皇帝并非完全不问政事。

另一个重要砝码就是张居正。变法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仅当时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死后是褒是贬,也要随着政局的需要而改变。张居正推行的变法,历史给予肯定态度。前有隆庆新政,后有张居正变法,万历本人也并非昏聩之辈。因此这时的明朝,军事力量吊打嘉靖统治时期。

二,优秀指挥官。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想要拥有优秀的军事指挥官,真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万历皇帝,十分幸运的拥有一大批。当时明朝边患不断,戚继光、俞大猷等一批优秀将领在战场上迅速成长,带领明军深入朝鲜的李如松同样身经百战。这些人不畏战,手下还有一批配合默契的将士,自然能增加胜算。

第三,很多时候,流寇比正规军更难打。

正规军一招一式有迹可循,只要将领经验丰富,后方补给充足,总体而言不会吃大亏。可是流寇不同,这些人的目的是烧杀抢掠,行为做事毫无章法。逼紧了,躲进深山老林不出来,明军怎么可能找得到。风声过了,选个守备松懈的地方打家劫舍,轻轻松松就制造紧张氛围。是不是比正规军更难打。

并且正规军威胁的是国家安稳,比如丰臣秀吉出兵朝鲜,若是朝鲜沦陷,明朝势必唇亡齿寒。因此不管事的万历皇帝也要亲自出面调兵强将,整个明朝都会高度重视。而嘉靖年间的流寇呢?百十来人的小分队,即便都是刀口舔血的人,即便基层守备不堪一击,他们也没有能力颠覆明朝统治。因此这些流寇只是说着吓人,朝廷完全没放在心上。很多时候,对待事情的态度不同,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第四,朝鲜协助

明军深入朝鲜与日本作战,是应朝鲜的请求来帮助的。因此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明朝军队有同盟者。而日本呢?他们是远道而来的侵入者,所有军需都要从遥远的日本运送过来,还要时时提防朝鲜人民的反抗。因此这场战争,明军得道多助,日本失道寡助。

第五,作战地点并非日本熟悉的海上。

日本的军事能力并不强大,若是没有那片海,只怕这个小岛国早就被中原王朝打下来了。远的不说,元朝威武之师征讨日本,就是折在那片海上。东南沿海屡次受到日寇骚扰,同样是因为这些流寇海战经验丰富。而这次出兵朝鲜,日军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以我之长攻己之短,明军的胜算自然更大。

综合以上几点原因,明朝被流浪日寇骚扰百年不得根治,却能在万历年间打败日本正规军,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体《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夜狼文史工作室


我们都知道,在明朝时,经常有倭寇来我国东南沿海骚扰侵袭,并且在万历年间日本还派兵攻打大明附属国朝鲜,虽然最终被大明和朝鲜联军击败,但是却没有乘胜追击攻打日本本土,使得日本并未大伤元气从中吸取教训,反而使日本的气焰愈加嚣张,也就有了后来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但是这都没有打疼日本。

在明朝刚建国时,就有日本倭寇经常来沿海侵扰,当时的朱元璋刚刚建国,准备威服四海,于是派遣永嘉侯朱亮祖镇守广东防守倭寇,同时发出国书:一是告诉日本大明取代了大元朝,你们赶紧派遣使者进贡朝拜,二是要求日本严惩倭寇。然而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内乱,无暇去管倭寇,也就没理朱元璋。

朱元璋生气了,在洪武二年又派七人出使日本,对日本国王的诏书写到:“不取缔倭寇,就发兵把你抓来”,结果日本国王也是个驴脾气,直接把使者杀了。

但是由于北方还有北元残余势力,加上此时元朝的附属国还有很多,所以为了安抚招降这些附属国,朱元璋耐下性子在洪武三年又遣使出使日本,结果这次出奇的顺利,使者不仅说服日本严惩倭寇,还带来日本使者前来朝贺大明朝。

朱元璋一看非常开心,热情款待了使者,然而,这个使者仅仅是日本割据政权的立场,而不是日本国王的立场,当时势力日本势力最大的国王由于对于元朝的恐惧,对明朝也没有什么好感,所以这次朝贡也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成果。

朱元璋虽然经常用兵对付北元,但是其实朱元璋在后期对用兵很谨慎,尤其是吸取了之前朝代开疆拓土导致国家衰弱的教训,转为积极防守政策。但是当时还有部分在海外的元朝附属国不服大明(主要是现在的印尼等国),屡有大臣建议征讨都被朱元璋拒绝,而为了防范这些国家和北元接触,朱元璋宣布了实施了海禁,并且在洪武二十年,把没有对大明没有强烈敌意的15个邻国列为不征之国,自此终明一朝只有朱棣打了越南,再没有违反此国策的,这反而使得日本在对明政策上有恃无恐,助长了日本人的气焰。


澎湃小天柱


因为倭寇是骚扰,而且多抢完就跑,如果直接跟大明决战那也是必死,丰臣秀吉轻敌,(自元征日本失败后,就看不起中原军队,而且意在转移矛盾)。

1.丰臣秀吉只是名义统一。

虽然丰臣秀吉获得了关东大名的臣服,但是应该说只是暂时的,内部矛盾大,刚刚经历战国时代,如果不转移矛盾,很可能会爆发很大的战争。丰臣秀吉想的是打下朝鲜之后就把日本留给德川家康,但是没想到输的这么惨。





2.武器装备差距太大。

日本崇尚节俭火器主要是鸟铳,其余是冷兵器,大明有大量的佛郎机炮,


鸟铳还有骑兵,(日本民族意识就是鸟铳一枪一个,明朝大国意识强大炮大气,老师同为佛郎机(葡萄牙)结果却是不同的)。所以不管是海战野战日本军队明显处于劣势,加上轻敌所以会被打的很惨。

3.倭寇多是骚扰,抢劫为主。

倭寇大多数是不是日本人,相信各位心里有数吧😄,像大规模和大明军队一战定输赢的还是少的,原因就是盗亦有道,不再过多赘述,所以倭寇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海禁的存在。



4.日本国力弱,补给跟不上。

日本在朝鲜半岛作战,所有补给都必须通过朝鲜海峡从日本本土运输,(得不到朝鲜本土支持)自己海军又是弱势,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必死无疑,而海盗规模小靠打劫为生根本不用怎么补给,这也是日本的弱点。


当然对于日本人古代怎么打仗开战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总之和大明军队对比近战阵型被骑兵冲垮,远战火器不占优势,国力弱拖不下去,还有就是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不代表不参与政务,还是全力支持对日作战,这主要由于明朝内阁制度的完善,国家机器已然运作。


非官方历史


 

 这问题分两个层面—

嘉靖年,明军打倭寇为啥磕磕绊绊?

万历年,明军打日本正规军为啥表现出色?

先说嘉靖年的事。

倭寇都是什么人?

嘉靖年间,所谓「倭寇」实质上是——由中国人主导的海盗兼武装走私集团。

大部分是中国人

主要由中国人掌握领导权

按照《嘉靖实录》的说法,倭寇里日本人仅占三成,而七成是中国人:

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南京湖广道御史屠中律在奏疏中,详细地描述了「倭寇」的具体构成情况:

夫海贼称乱,起于负海奸民通番互市。夷人十一,流人十二,宁、绍十五,漳、泉、福人十九。虽既称倭夷,其实多编户之齐民也。

胡宗宪专门编写了一本《筹海图编》,其中列出了当时十四股势力最大的倭寇,其头目全部是中国人:

金子老、李光头、许栋、王直、邓文俊、林碧川、沈南山、肖显、郑宗兴、何亚人、徐铨、方武、徐海、陈东、叶麻、洪泽珍,严山老、许西池、张琏、肖雪峰、谢老……凡十四踪,皆昭灼人耳目,故详列之。其余或入寇而姓名不传,或有名贼酋而未尝专主兵柄,与夫事迹之未详者不敢滥录也。

陈懋恒汇在《明代倭寇考略》中,也专门列出来当时主要的倭寇头目名录:

因为是中国人主导,又是以中国人为主,所以在很多方面,倭寇与明军相比并不吃亏,甚至还有些优势。

有“地利”,有“人和”

关于倭寇,嘉靖朝官员唐枢有一个很精辟的总结:

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倭寇当中有大量的本地人,原本是海商,因为明朝「禁海」而变成「倭寇」,说到底就是地头蛇。这帮人在本乡本土搞事情,熟悉地理环境自不必说,还容易得到同乡的支持,甚至出站官匪勾结的情况。

南京刑部尚书的王世贞对潮州、漳州、惠州地区的“民寇一家”断言:

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

浙直海防总兵万表则记录道:

近地人民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边卫之官,有献红被玉带者……(与)五峰(即汪直)素有交情,相逢则拜伏叩头,甘心为其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矜上挟下,顺逆不分,良恶莫辨。

因此,嘉靖年的「倭寇」在东南沿海搞事,几乎等于是“主场作战”,在地利、人和方面完全不吃亏。

东南沿海的官军战斗力低下

明朝东南沿海,承平日久,官军武备涣散,战斗力相对比较差。而且,从洪武开始,大明王朝就有重文轻武的趋向。

经过了一百年,文官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而武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这种制度和风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明朝官军之败坏的程度已经达到出人意外的地步。再加上军户制度、后勤保障和指挥系统的崩坏,东南沿海的官军战斗力跟普通老百姓相比也未必好到哪里去。

根据《明史》记载:

时贼势蔓延,江浙无不蹂躏。新倭来益众,益肆毒。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自杭州北新关西剽淳安,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过泾县,趋南陵,遂达芜湖。烧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宁镇,径侵南京。倭红衣黄盖,率众犯大安德门,及夹冈,乃趋秣陵关而去,由溧水流劫溧阳、宜兴。闻官兵自太湖出,遂越武进,抵无锡,驻惠山。一昼夜奔百八十余里,抵浒墅。为官军所围,追及于杨林桥,歼之。是役也,贼不过六七十人,而经行数千里,杀戮战伤者几四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此三十四年九月事也。

六七十人的海寇竟然可以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一路杀伤达到有四千之多。而南京作为陪都,据记载有驻军12万人。这种情况,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极为罕见。

一直到戚继光等人组建“新军”以后,东南官军的战斗力才逐渐提升,能够与倭寇对抗,直至全面压制倭寇。

再简单说说万历年的事。

经过张居正的改革,万历朝前期,多少是积累了一些本钱的,在朝鲜与日本人死磕,起码银钱粮草起码是撑得住。

明军和日军在朝鲜都是客场,谈不上谁更占地利。考虑到朝鲜是我们的附属国,可能明军还沾点光。

明军出动了“戚家军”和关宁铁骑一部出征朝鲜,应该是当时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其作战能力和经验应该是有保证的。

综合看,万历朝鲜战争,明军不能算惨胜,但也不完全是轻松拿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