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一帶一路五週年|用文化溝通心靈,走進西亞北非的漢語故事

“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這是在阿拉伯許多地方流傳一千多年的格言

古老格言也許源自海絲路上

古代阿拉伯商人對中國的美好口述

抑或是汲靈感於《中國印度見聞錄》

這類阿拉伯古代著作對中國的詳實筆錄

學問,從那個時候起

就是許多阿拉伯人揚帆遠航的歆慕所在

如今,孔子學院

已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平臺

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協議簽署至今

孔子學院始終堅持中外平等互利、

合作共贏的辦學模式

從語言入手,以文化交融,用心靈溝通,

為促進中外人文交流、

增進中外人民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帶一路”64個國家中

53國已經建立了144所孔子學院

和134個孔子課堂

今天我們就一起聽聽西亞北非孔院裡的故事



一帶一路五週年|用文化溝通心靈,走進西亞北非的漢語故事


跨越千年時空,現實呼應歷史。“一帶一路”倡議,讓互學互鑑的潮流再一次沿著絲路足跡在西亞北非地區蔚然成風。赴華求學,研究中國,學習漢語,是潮流更是時務;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學以致用,是機遇更是理想。學問,在煥發青春的絲路上,又一次激盪起競逐的千帆。

熱度升級,中文變身熱門專業

李彥升是中國史料明確記載的第一位“進士及第”的阿拉伯人。他在中唐時期隨阿拉伯商船來到中國並定居下來,還給自己取了一箇中國名字。他刻苦學習中國文化,擁有很高學識。由於才華出眾,他經中國地方官員推薦參加科舉考試,成功考取進士,並被皇帝親自任命為翰林學士。

而如今,伴隨“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腳步,越來越多的漢學家出現在西亞、北非地區,他們傳道授業,培養出更多的中文人才,為民心相通架設新的橋樑。


一帶一路五週年|用文化溝通心靈,走進西亞北非的漢語故事

哈桑教授為首屆“中國文化周”致開幕詞


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哈桑·拉傑卜剛剛率領埃及各高校中文專業優秀學生完成在中國的夏令營活動返回國內。

拉傑卜1980年在家鄉摘得高考狀元。此前,拉傑卜的父親曾帶回家一些中文刊物,拉傑卜一下子就喜歡上那些方塊字,加上對中國古老文化的興趣,拉傑卜決定學習中文,儘管這個專業當時還屬於冷門。

拉傑卜由此成為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第一屆中文系學生。當時中文系只有3名教師,7名學生。由於成績優秀,拉傑卜1982年被推薦到北京語言學院進修。大學畢業後,他又攻讀研究生,回國後在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任教。中文研究如今也是艾因夏姆斯大學最具實力的專業之一。


一帶一路五週年|用文化溝通心靈,走進西亞北非的漢語故事

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舉辦企業拓展訓練營


拉傑卜說,有一句名言說得好,“語言跟著國旗走”。當國家強大了,國際影響力大了,語言也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伴隨“一帶一路”的不斷推進,中文專業已經從“冷門”變身為“熱門”。以蘇伊士運河大學為例,該校外文專業每年招收300名學生,其中分數最高的30人入選中文系。埃及赴華留學和進修名額也逐年增加,2017年為86人。

對於中文專業的“熱度升級”,蘇丹喀土穆大學中文系主任哈桑也感同身受。他回憶說,自己1994年在喀土穆大學學中文時,中文系總共只有15名學生,沒有專門教材和固定教室。如今,中文系發展迅速,設置了碩士和博士學位。目前,一個年級就有18名學生,而且,學生的學習熱情很足。


一帶一路五週年|用文化溝通心靈,走進西亞北非的漢語故事

蘇伊士運河大學孔院舉辦“全球化語境下中埃經貿論壇”


“中文系學生的漢語水平越來越好。我們正在籌備在蘇丹艾茲海里大學和卡薩拉大學開設中文系,我希望更多蘇丹大學開設中文系,”哈桑說。

哈桑相信,“一帶一路”將使蘇中關係和兩國人民友誼更加牢固。“人民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也更能促進政府之間關係。蘇中民間交流將會更多,關係將會更加緊密。

結緣漢語,從此改變人生軌跡

“一帶一路”還在一些校園裡掀起“漢語熱”“中國熱”。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學生艾哈邁德·福達就在這股熱潮裡與漢語結下淵源,並由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福達的中文名叫“大偉”,今年23歲。自打學習漢語後,他已多次前往中國參加各種活動。他曾在天津以志願者身份教高中生學習英語,後來又在天津電視臺主持過3個月的《老外視線》欄目。2016年8月,大偉在“漢語橋”總決賽中獲得全球亞軍和非洲區冠軍。目前,他已入職中國一家媒體駐埃及分支機構,並打算到中國攻讀碩士學位。

大偉說,學漢語的這些年,他從中國朋友身上學到了踏實和努力。“我失敗過,沮喪過,迷茫過,但終究明白了‘學海無涯苦作舟’的道理,所以依然勇敢、執著地堅持著我的中國夢。”大偉坦言,阿拉伯國家有很多像他這樣的中國迷,熱愛中國的阿拉伯人也越來越多。

哈密達是一個在科威特出生和成長的伊朗籍女孩。2011年8月,剛滿18歲的她決定留學中國。她回憶說,當年的留學決定非常正確,因為在中國的求學生涯給她留下了人生中非常重要而且美好的成長體驗。

當初對中國知之甚少的她,後來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完成本科和碩士學業。留學6年,她徹底迷上中國。她不僅適應了中國餐飲和氣候,愛上中國美食,還走訪了上海、深圳、長沙、南昌等20多箇中國城市。在她的感召下,她的弟弟也到中國讀大學。


一帶一路五週年|用文化溝通心靈,走進西亞北非的漢語故事

伊朗德黑蘭大學孔子學院學生擔任文化節翻譯

2018年1月,哈密達回到科威特的父母身邊。讓她驚喜的是,憑藉中文優勢,她回國不到20天就找到了工作。當時,哈密達通過微信發了一封求職簡歷,很多公司都對她有意向。她最終選擇了華為公司,眼下是一名產品交付協調員,負責與當地經銷商洽談等協調和推廣業務。

“一帶一路”給越來越多西亞北非地區的人民帶去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人瞭解中國、認識中國、關注中國。哈密達說,她的工作讓她有機會向當地人推介中國產品,介紹中國文化和理念,就像一名“民間大使”,促進兩國人民間瞭解、合作與交融。


一帶一路五週年|用文化溝通心靈,走進西亞北非的漢語故事

土耳其奧坎大學孔子學院學員書法練習

在土耳其奧坎大學孔子學院,為了滿足當地不同人群的漢語學習需求,孔院教師們經常放棄休息,在週末開設漢語課,甚至通過網絡視頻、通過電話幫助有需求的學員們學習漢語。

“唐龍”就是這樣的學員,他白天工作,晚上堅持通過孔院視頻課程學習中文。在孔院老師的認真授課和他個人的不懈努力下,不到一年他的漢語就說的非常流利,並順利地獲得了漢語導遊資格證書,成為了一名中文導遊,開闢了新的職業道路。

中國創新力,為當地經濟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在非洲漸次展開,中非實現互利雙贏,雙邊經濟融合程度越來越深,更為非洲當地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亞美尼亞也對“一帶一路”倡議表示出極大支持。

一帶一路五週年|用文化溝通心靈,走進西亞北非的漢語故事

亞美尼亞埃裡溫“布留索夫”國立語言和社會科學大學孔子學院學生朗誦詩歌


兩國的交流合作不僅僅是經貿上的投資項目,還涉及能源、安全、人文等多領域的協作往來。“一帶一路”是一個多元化的交流平臺,通過人文對話增進互信,推動不同文明間的理解和包容。


一帶一路五週年|用文化溝通心靈,走進西亞北非的漢語故事

亞美尼亞埃裡溫“布留索夫”國立語言和社會科學大學孔子學院學生表演“三句半”


在“一帶一路”共建的五年中,亞美尼亞同中國的雙邊關係取得一定成績。孔子學院在亞美尼亞蓬勃發展,已經涵蓋了當地的各個地區,同北京外國語大學、大連大學等高校合作開設亞美尼亞語系,將中文作為埃裡溫語言大學的主要學科。

中國文化在亞美尼亞非常受歡迎,年輕一代學習中文、瞭解中國文化的熱情很高。同時,簡化兩國通關簽證,使得赴亞美尼亞旅遊的中國遊客數量增長了2.5倍。目前兩國“一帶一路”合作項目都已進入實質性的發展階段,伴隨著雙方政治、基礎設施的聯通和貿易、資金融通的便利,人文交流與合作發展變得更為緊密。


一帶一路五週年|用文化溝通心靈,走進西亞北非的漢語故事

亞美尼亞契訶夫中學孔子課堂首屆中國傳統服裝設計大賽一等獎作品

先有文化交流才會有經貿合作,因此“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不應是一次性的促和,而是要成為常規化的互動,不同民族、宗教的國家通過對話找到各方關切的最大公約數,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在多元化文明的交流互鑑中尋找文化認同。

“十年前中國多是在資金上給非洲援助支持,而近兩年我們更多向非洲提供技術項目合作與管理經驗,希望他們學到用到,實現自身發展,最後能夠自己‘造血’。”中國非洲工業合作發展論壇秘書長程志剛這樣描述十年間的中非合作圖景。


一帶一路五週年|用文化溝通心靈,走進西亞北非的漢語故事

中國非洲工業合作發展論壇秘書長程志剛

中國已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在高鐵、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擁有發展工業化的管理經驗和關鍵設備,是非洲實現經濟結構調整與工業化轉型的最佳合作伙伴。

“非洲孔子學院數量正逐年增加,漢語學校也正在興起。”程志剛表示,當地很多非洲學生願意學習中文,“學習中文後,他們的就業面更寬,更能走向國際。現在一批中國企業走進非洲,需要既會當地語言又懂中文的人才。在這種氛圍下,非洲青年也想到中國來留學。”

結語

“一帶一路”是互利共贏之路,更是文明互動之路。如今紮根在西亞北非地區的孔子學院和孔院人沐風櫛雨,開拓雖艱,但情懷依舊,初衷不改。他們正以積極的姿態、飽滿的精神傳播中華文化,未來將繼續致力中外文化的融通,成為一座座加深中外互信和增進相互友誼的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