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为何被17岁崇祯轻松“诛杀”?

小洁


这就要好好翻阅史书才能知道原因了。魏忠贤并不如我们了解的那样,奸臣。先帝临终前,嘱咐崇祯,万事可与魏忠贤商议。说明什么?先帝信任魏忠贤,虽然魏忠贤权侵朝野,但是魏忠贤可以说是一代贤良,以当时魏忠贤的权利,他如果有异心,崇祯杀不了他,他完全可以反了崇祯,当时袁崇焕等人都是魏忠贤一手提拔的,而且魏忠贤重军事,只要他想反,响应他的军队会很多,可他没有,反而是在临死前告诫崇祯,不可重用东林党。因为利益关系,魏忠贤和东林党矛盾很深,东林党一直想方设法要拉魏忠贤下台,因为先帝原因,一直没有成功。魏忠贤在位期间,不但不增加百姓赋税,更是减免赋税,只是增加商人的商业税和海上贸易税收,仅这两项就使明朝国库丰足,而且魏忠贤注重军队建设和军官培养,袁崇焕等人就是他一手发现提拔的。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上位,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商业税和海上贸易税收,加重百姓赋税,最后导致李自成等农民起义,袁崇焕的死,背后没有东林党搞鬼,我第一个不信。东林党才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崇祯也只是一个昏君,魏忠贤在位的时候,努尔哈赤,多尔衮每次都铩羽而归,魏忠贤一死,明朝随之灭亡,百无一用是书生,东林党就是一群祸国殃民的东西。


用户52157040082


可以说崇祯皇帝在扳倒魏忠贤的问题上还是很明智的!懂得隐忍、装孙子,适当出击!


因为魏忠贤专权,害死了天启皇帝唯一的还没有出世的孩子。所以,天启皇帝死后,唯一最正统的继承皇位的就是信王朱由检了!但是,魏忠贤不知信王是敌是友,虽然朱由检此时对魏忠贤还是很恭敬的。但是,魏忠贤也不是个善茬,他本来想趁朱由检给天启皇帝守孝的时候毒死他,但是被张皇后(天启皇后)给化解了!魏忠贤没有办法,也接受了!他准备再寻找机会!


朱由检登基之后,他清楚的认识到大权还在魏忠贤手中,便在表面上对魏忠贤非常好,但是也时时刻刻提防着魏忠贤,对于魏忠贤送过来的美女,他始终保持戒心,并且发现了魏忠贤在宫中下的迷香(使人产生性欲)。

慢慢的皇帝手下的清流意识到皇帝可能要动魏忠贤,便开始收集魏忠贤收下的犯法的罪证,但是对魏忠贤还是一如既往的好,每天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但是,时机慢慢成熟!

天启七年,崔呈秀被举报,查出十几条罪,每一条都够他被凌迟了。崔呈秀作为阉党“五虎之首”,崇祯认为还不能动他,就把他贬官,回去守灵了!就这样,魏忠贤被生生砍了一条臂膀!

既然开始动魏忠贤了,那就停不下来咯!天启七年,一个叫钱嘉征的贡生上了一封弹劾魏忠贤的奏疏,历数魏忠贤十大罪状。那骂的叫一个“荡气回肠,拍案叫绝!”崇祯看的热血沸腾,时机已到,老魏,留下你的脖子吧!

朱由检也不着急下令逮捕魏忠贤,就下令让魏忠贤来见面,然后当着面把钱嘉征的弹劾念给他听!认你魏忠贤再大权势,现在听的也是冷汗直冒。听完之后,还想让朱由检放过他,但是朱由检也没有做任何处理,就让他先回去了!

接着,朱由检就下令免了魏忠贤一切职务,让他去南京守陵,可是,这个老魏这个时候还露富,带了几十车金银财宝!这对于正愁国库空虚的崇祯皇帝来说是个喜迅啊!立即下令锦衣卫把魏忠贤给抓回来!魏忠贤一看,大势已去,遂自杀而亡!


风雨奕生局


其实魏忠贤的倒台一直都算是一个迷,在魏忠贤当道的时候,捅了魏忠贤的反而是自己人,先是杨维恒一边赞美魏忠贤却一边又弹劾魏忠贤的左膀右臂先手把魏忠贤的左右手砍了一个,然后又是莫名其妙的文官集团大集合一般的集体弹劾魏忠贤,而崇祯一直也不表态,倒是魏忠贤自己称病辞爵,辞去爵位后没多久,崇祯才正式自己出手,贬魏忠贤往凤阳,半路中锦衣卫出手缉拿

其实这么一看,崇祯还是真的挺厉害,他先不说你魏忠贤别的,反而是找臣工夸你,可是臣工夸你是虚的,臣工一边夸你皇上自己就要一边把你左右手砍掉一个,这是实的,而且这不是阴谋,是阳谋,是交换,等于是示弱,意思就是,您魏公公这么厉害,我自然是愿意听您的,可是您太厉害了,希望能削了您一臂也好让我安心,魏忠贤得了面子丢了里子

第二步就是整个文官集团的疯狂弹劾,什么十宗罪啊这都是小儿科,条条罪状都是死罪,可是崇祯什么话都不说,就等着魏忠贤自己说,最终魏忠贤也是妥协辞爵

到最后,依然是不急,先贬谪,后缉拿,以防京城魏党反复,这些手段都是顶高明的,只可惜魏忠贤死了,文官集团还不如魏忠贤有用


罄涩


中国封建社会从太监诞生以来,他们一直都是皇帝的家奴,皇帝宠信魏忠贤,他才能是九千岁,皇帝不宠信他了,魏忠贤随时都可以死。

当然,魏忠贤之所以能被崇祯那么轻松杀掉,有着方面的原因:

  • 其一,明朝权力制度

这里先说明下魏忠贤的权利来历。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而废除宰相,但随着国家的发展,朝中事情越来越多,皇帝应接不暇。为了减少压力,皇帝便设置了两个部门来辅助自己,分别是内阁和司礼监。

这两个部门又分别有“票拟”和“批红”的权限,这两个权限可以有国家政策的拟定权和批准权,中后期的明朝政务流程是内各大臣先票拟,然后由秉笔太监批红决定是否采取。而批红的权限先对更大于票拟。

天启年间,魏忠贤深受皇帝信任,担任秉笔太监,获得批红的权力,这就让他成了代行皇帝,而能够在朝廷中上下起手,掌握国家政策最后的决定权。但魏忠贤不过是九千岁,他不是皇帝,他的权力不过是代表着皇帝的权威,一旦没有皇帝许可,他就是“矫诏”,按律要被处以死刑。

  • 明朝另一个权力制度

就是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部门是直接听命于皇帝,主要的工作还是对大臣们进行监督,引起恐慌,但这两个部门也是互相较劲。

明中后期的皇帝比较懒散,锦衣卫们也变得懒散,最后他们只好向司礼监汇报工作,而东厂的头恰恰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

所以,慢慢的东厂成了锦衣卫的上司,而魏忠贤作为东厂督主,更是直接控制这锦衣卫和东厂。在拥有绝对的权力后,满朝文武都巴结魏忠贤,使得他可以横行朝野,为所欲为。

魏忠贤自身的问题

其实魏忠贤当时也有着自己一定的实力,崇祯上台时也曾害怕过,所以他隐忍了一年多,做好充足准备了才敢动魏忠贤。而魏忠贤最终毫无还手之力,主要还是自身问题太多,没人想要帮他。

  • 其一,不得人心

虽然他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客氏的关系,获得天启皇帝的信任,但他生性残暴,为获得权力不择手段。对内协助客氏害死皇帝妃子,逼皇后流产;对外,自己的手下也任由心情惩罚,有时候还会对他们进行剥皮的酷刑。

作为秉笔太监,利用权力打压众人,提携自己心腹,与锦衣卫矛盾重重,剥削满朝文武与百姓。可以说魏忠贤的所作所为都被众人看在眼里,记恨在心里。

  • 其二,掌权时间太短

魏忠贤在天启年间是很有权势,但真正权势滔天还是在天启四年东林党杨琏倒台之后,中间的三天他一直在扶持党羽,所以在前几年他并没有很大的威望。

而崇祯上台后,明眼人知道朝廷的风向变了,自然就跟着树倒猢狲散。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也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准备,才敢对魏忠贤动手,因说明魏忠贤这个人并不是一般人。

魏忠贤作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督主,这个两个职位是仅次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掌握着,所以魏忠贤才能够权倾朝野、飞黄腾达。但也因为他的这两个权力全是来自皇帝对他的信任,也是朝廷的制度。

一旦皇帝不需要魏忠贤来秉笔了,那么他就成了一个没有任何权力的普通太监。所以明朝的制度和皇帝的信任才有当时的九千岁,但也是因为明朝的制度,让魏忠贤走上了绝路,崇祯才能轻松的“诛杀”魏忠贤。


大国布衣


新君与旧臣之间一直都是很难以相处的问题,而魏忠贤也在“木匠皇帝”朱由校的低头玩木头的时候也替皇帝得罪了太多的人!

所以在木匠皇帝驾崩的时候,魏忠贤就成为了明朝“东林党”眼中的众矢之的,都想要踩在魏忠贤的背上高呼“万岁”

背着黑锅的魏忠贤和“高呼万岁”的魏忠贤

在明朝有两个特务机关,分别是东厂与锦衣卫,这都是皇帝的“私人力量”,而魏忠贤则是代替着朱由校控制着这两个特务机关,这也是他“权力”的来源之一。

在朱由校的年代里,魏忠贤控制的阉党与士绅阶层控制的东林党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

一方面是魏忠贤收走了他们的矿产,抢夺他们的钱袋子,另外的一个方面则是东林党对于魏忠贤手中权力的“窥觊”。

魏忠贤该杀吗?

在古代,宦官都是一个背锅的好人选,而在明朝,魏忠贤做的那些事情可以说杀一百次也不为过。

但在崇祯刚刚登基的时候,却不可以擅杀魏忠贤,魏忠贤该杀吗?该!能杀吗?不能!

当时在崇祯刚刚登基的时候,王承恩的手中并没有什么力量,并不能和朝中的阉党们对抗,一旦擅杀魏忠贤,那么朝堂就会变成一言堂。

可在这个时候,崇祯却听信了东林党的话,仿佛只要杀了魏忠贤这个“大奸大恶”“恶贯满盈”“民愤难平”的家伙,明朝就会一夜之间好起来。

而恰恰魏忠贤的力量都是皇帝给的,在皇帝收走了他的力量,东林党穷追不舍的情况下,魏忠贤最后也只能含恨而终。


娱乐吃瓜主


因为权倾朝野的魏公公,说起来,不过是人家朱家的一个家奴罢了。

明朝宫里的大太监不同于那些读书人,那些文官如果失了势,还可以回到老家去养望,遇到合适的机会,会有同乡、同年的守望相助,说不定有一天还可以加到朝堂。

而那些太监呢,如果你失去了皇帝的宠信,就很快被虎视眈眈地其他太监打压下去,尸骨不存。

更何况魏忠贤的,曾经为了权势,打倒了不少文官,以及宫里的其他太监的人。

比如说他踩着上位的魏朝、王安等。

魏忠贤的跋扈,让他在天启朝得到了极大的权势,被称为九千岁,能让百宫战栗,让各地的官员们为他造生祠,其实,他的身边也围绕着一些和东林堂政争失势的其他派别,形成了一个阉党。

这里要说明一下,阉党并不是太监组成的派别,而是以一个权阉为首(比如)魏忠贤,形成的文官集团,其实他和东林党一样,都是文官集团,只不过为首的人是太监罢了。

在古代,一个读书人如果投靠了太监,或者说和太监私交颇好,都要被同是文官集团的人排斥,看不起的,而天启年间,那些在政争中失败,又投奔了魏忠诚的那些文官,其实在心理上和抗战时投奔了汪精卫的官员已经,他们的基本底线都没有了。

可以说,他们做事,更没有下限。

而他们的所做所为,被文官教导出身的信王,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看到眼里,本身就是厌恶,排斥的。

而魏忠贤本身也没有想到,天启帝会那么早因为落水,嗑仙药,于23岁年纪轻轻身亡,更是没有留下子嗣,而皇位落在了崇祯手里。

而崇祯帝登基之后,不管是由于上台之前受到的文官的相关教育,还是他本身不容一个不受控制的宦官力量来说,他都不会容一个跋扈嚣张,把持朝政的前朝权阉存在的。

所以,这才是魏忠贤被崇祯皇帝下令赐死的原因。

而魏忠贤,为何轻易被17岁的崇祯皇帝诛杀。

是因为他虽然权倾朝野,但是他不过是一只借着老虎(这里指皇家)的狐狸罢了。不管是东厂还是司礼监太监的职位,都不过是皇家借予他的权利,收回,也不过是一句话罢了。魏忠贤也想要控制崇祯皇帝。据说,他曾进献国色四人,带有香丸一粒,名“迷魂香”。他要把崇祯皇帝变成痴皇帝,但没有得逞。

而崇祯皇帝未即位之时,对于魏忠贤的跋扈和狠毒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他从进宫至登基,都是自带干粮,不敢吃宫里的食物。

九月份,崇祯皇帝把把客氏赶出皇宫。

十月份,弹劾魏忠贤和魏党的奏疏突然出现。

十一月,魏忠贤被免去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谪发凤阳守祖陵。这是一个试探性的决定,没有引起大的骚乱。于是,崇祯皇帝命锦衣卫擒拿魏忠贤治罪。

魏忠贤行至途中,接到密报。当夜,他听到外边有人唱道:“随行的是寒月影,呛喝的是马声嘶。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想到昔日的荣华富贵,魏忠贤也感到真个不如死,于是他上吊自杀了。


木子君的小屋


首先,真实的魏忠贤,远远谈不上权倾朝野,他从开始到结束,只不过是天启皇帝用来压制文官集团的一条狗而已,朝廷里的大臣并不是怕魏忠贤,而是怕他背后的皇帝。事实上,魏忠贤之所以能够在朝堂上呼风唤雨,不过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得到天启皇帝的信任,而并不是他自己所拥有多么强大的军政势力。

真正权倾朝野的人是什么样?往高的说,是像曹操、司马懿等人那样,皇帝就是撤了他们的所有担任的官职,他们依然是当时最有权力的人之一,拥有属于自己的军政势力。再往低一点说,是像赵高、李斯、霍光、以及东汉和晚唐的众多太监,不仅能够架空皇帝,还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

我们再来看看魏忠贤和他的党羽,他们的权力,主要来自于皇帝的授权。如果没有皇帝在奏章上签字盖章,大明帝国上百万的军队,他们恐怕一支也调动不了;大明帝国的整个文官集团,他们一个也命令不了。就是他自己直属管理的东厂西厂,恐怕也没有人敢听他的调令。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魏忠贤只是给人感觉他是权倾朝野,但在皇帝眼里,他就是一条替自己收拾人的狗,他和他的党羽,一旦没有皇帝的信任和庇护,不仅会马上失去所有的权力,更甚至恐怕会当即就会被人拉出去清算。

所以说,魏忠贤从来都没有真正享有过权力,他只是在天启皇帝的授权和监督下执行的皇权。

对此,魏忠贤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从天启皇帝死的那一刻开始,魏忠贤再也不敢批答任何奏章。等到崇祯继位后,他又立马将象征帝国权力的御笔,交到了新皇帝手中,并再三向新皇帝宣誓效忠。

此时魏忠贤的命运,其实就在崇祯一念之间。换句话说,如果崇祯愿意继续用他,那他就可以继续在朝廷上活跃,如果崇祯皇帝不愿意用他,他就只能彻底退出政坛。



本来,魏忠贤觉得崇祯应该能够明白自己只是他哥哥的一条狗,是替他哥哥干脏活累活的,所以崇祯即便不用自己,也不用赶尽杀绝。

但问题是,崇祯由于年龄小,又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上来就把政治当童话,总而言之,魏忠贤那是权倾朝野,对皇位虎视眈眈。再加上文官集团(东林党)的蛊惑,让崇祯更是觉得大明帝国变成今天这种烂局面,都是魏忠贤和他的阉党造成的。如果能够铲除阉党,大明帝国必然会中兴。

在这种背景下,崇祯皇帝自然有意无意流露出对魏忠贤的厌恶和疏远。对此,文官集团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们当中立马有人跳出来弹劾魏忠贤,数落魏忠贤的罪状。虽然这次弹劾崇祯并没有理会,还再三宽慰魏忠贤。但聪明的人立马就已明白,魏忠贤失宠了。

因为,如果崇祯真的像天启那样信任魏忠贤,这份弹劾奏章早就到了魏忠贤手里,而魏忠贤的爪牙早就跳出来狠狠收拾这个官员,但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呢?

显然是因为魏忠贤知道崇祯不信任自己,所以他有理由怀疑这份弹劾奏章会不会就是崇祯在背后授意的,这种背景下,他有怎么敢跳出来耀武扬威呢?这不是自己找死。所以他只能跪在地上再三认错。



经过这一回合的博弈,文官集团已经搞清楚魏忠贤不被崇祯所信任,所以他们自然要趁热打铁,于是各种针对魏忠贤罪状的奏章一封接一封被提交到崇祯手上。

而此时,崇祯也明白魏忠贤就是个纸老虎,因为魏忠贤如果真如传说中那样权倾朝野,这些奏章刚被递交上来时,就已经有人跳出来替魏忠贤收拾这些官员。总而言之,魏厂公忠心为国,岂容你们这些小人诋毁,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事实上,如果真出现这种局面,就是魏忠贤再怎么跪在地上认错,文官集团也不敢再递交任何弹劾奏章,因为这些奏章恐怕以后都只会出现魏忠贤的案头上,至于崇祯恐怕也不敢拿他怎么办。

但是,最后的结果竟然是,大家都在数落魏忠贤的罪状,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他说一句话,这种背景下,魏忠贤自然轻而易举被16岁的崇祯“诛杀”。


我是赵帅锅


我是历史是什么,我来回答。

为什么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会被17岁的崇祯轻松诛杀?根源在于明朝自身的政治制度。在明朝以前,传统封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制度创始人是秦始皇。

秦始皇重视法家,他根据法家的力量创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这种体制下,皇权非常强大,能够控制一切官僚机构和所有臣民。

可秦朝的问题在于对皇帝要求非常的高,皇帝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来使用自己的权力。可是世袭的权力不能够保持皇帝足够优秀。

等到汉朝的时候,汉朝大体制度继承了秦朝,因而有“汉承秦制”这种说法。汉朝政治制度的一大创新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利用儒家董仲舒的理论,将皇权神化,利用儒家使得皇帝获得道德上的支持。皇帝代表“上天”,因而他有绝对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也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视为王朝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不过,他内心之中并不相信官员会严格的遵守儒家道德,因而他做了一件大事情,那便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将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前面提到过秦朝皇帝权力非常大,因而对皇帝要求高,明朝亦是如此。不过明朝好就好在内阁开始发展起来。他帮助皇帝处理天下大事。

到了明英宗时期,内阁形成票拟制度,皇帝的批红由秉笔太监代行,因此大明朝权势佷大的两个团体便是内阁与宦官。

前面提到过,从明朝的制度上来看,明朝的权力都归于皇帝,内阁和宦官的权力缺少制度支撑。这些掌权的人时时刻刻处在言官的监督之下,而言官一大特点就是严格的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监督他们。如果皇帝不信任他们,那么他们的权力便是非法的。

所以明朝皇帝只要给予内阁或者宦官任意一方信任和支持,就能够使之拥有更大的权势。比如王振、刘瑾、严嵩等人。

哪怕是万历时期的改革家张居正,他的巨大权威同样来自于万历皇帝的支持和信任。

由于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因而魏忠贤获得信任和支持,这种情况下魏忠贤形成一股自己的势力,最终权势熏天。

根据明史记载,魏忠贤年少的时候是个泼皮无赖。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一事无成,于是进宫做太监。在他个人努力之下,加上各种机遇巧合,他与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好上了,因而得到天启皇帝的信任。

魏忠贤身份卑微,为士人不耻,他实现恐怖统治必定引发社会的广泛不满。前面也分析过,无论宦官还是内阁成员,他们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的信任。由于天启皇帝信任他,底下人的再不满,也没办法扳倒魏忠贤。

等到崇祯继位以后,他得不到新皇帝的信任,就只能轻而易举的打倒了。


历史是什么


导读:明朝一代,宦官专权乱政,为害甚烈。到明熹宗朱由校时,宦官魏忠贤大权独揽,广结同党,陷害忠良,独称“九千岁”。天启七年(1627),年仅十七岁的崇祯继承皇位。崇祯一上台就处理阉党,魏忠贤被逼上吊自杀。

作为天启年间,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及其阉党,缘何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呢?

根本原因:明朝太监威胁不到皇权

综观有明一代,尽管像刘谨、王振、魏忠贤的坏太监很多,但是无论如何兴风作浪,都无法危及皇帝本人的地位。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明朝皇帝只把太监作为手中的一枚棋子。

明朝文官集团权势很大。虽然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但是同时搞出的内阁大学士制度。内阁大学士成为了实际上的丞相。他们不仅管国家大事,而且还管皇帝的私生活。

被逼无奈的皇帝们,只剩下一个选择:让太监去制衡大臣。

这里介绍两个名称:

票拟就是指大臣对官员呈上来的奏章草拟的处理意见,并供皇帝御览。

批红就是所有票拟的奏章必须经过皇帝的批示,才能实施。由于皇帝用于批示的是红笔,所以皇帝的这一权力被称为“批红”。

于是,明朝皇帝把票拟权给了内阁,把批红权由太监代理。但必须说明的是,由于批红权十分重要,所以历代明朝皇帝从未放松过对此权力的掌握,也就是说只要皇帝控制了批红权,就是同意权,他的大权就不会旁落。


虽然魏忠贤看起来权势熏天,也只是趁着明熹宗做木工活兴致勃勃时,前来奏事,明熹宗就很不耐烦,让魏忠贤处理。说白了,魏忠贤就是皇帝的一条狗,只要明熹宗乐意随时可以拿来赋于魏忠贤的权力。


重要原因:崇祯很精明,步步为营,处掉这个死太监。

崇祯登基后,魏忠贤开始还是很担心的,试探过崇祯。

第一次试探,送四个美女,男人的弱点,就是女人。但是崇祯压根没动这四个美女,而且在四名女子的腰带里发现了迷魂香。光听名字,大家就知道这不是什么好药,据说男人一闻,就会性欲大增。

第二次试探,魏忠贤突然上书,告老还乡。就在当天,崇祯亲自召见了他,宽言相慰,总的意思是,魏公公的辞呈,我绝不会批。

于是,魏忠贤打消了图谋不轨的念头。

崇祯很精明,虽说魏忠贤是皇帝身边的一条狗,但是经过这么多年,也变成一条狼。此时,宫中到处是他的爪牙,贸然动手,先死的是自己。

崇祯在等待时机。

经过一番摸底、试探,崇祯彻底把没读过多少书的魏公公搞蒙圈了,就是魏公公彻底放松了警惕,认为崇祯不会要了自己的命的时候,真正的机会来了。


从天启七年(1627)十月起,工部主事陆澄源、刑部员外郎史躬盛、国子监监生钱嘉徵等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以及阉党。魏忠贤干儿子——兵部尚书崔呈秀被勒令滚蛋开始,阉党成员就纷纷与魏忠贤划清界限,此时魏忠贤已无反击的能力。

魏忠贤思前想后,提出辞职。崇祯批准魏忠贤辞呈,并安排去凤阳看坟。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走投无路的魏公公在河间府阜城县的一间客店上吊自杀。


一代权监就此落马。


历史小掌柜


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势力强大,为什么还是被崇祯帝轻松干掉?

公元1627年,崇祯即皇帝位,年仅十七岁,随后崇祯着手除掉阉党,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魏忠贤被逼自杀,阉党终于倒台。

天启年间,魏忠贤在朝廷作威作福,甚至满朝文武只知道九千岁魏公公,而不知有熹宗皇帝。打击异己、诬陷官员、以权谋私自不必说,魏忠贤还私掌兵权,训练了万余人的武装,权倾朝野无人敢惹。为何在短时间内,崇祯就能轻松除掉魏忠贤,铲除国家一大毒瘤?

祖制约束、皇权控制,魏忠贤无法真正做到大权独揽

明代从朱元璋开始已经制定了严格的宦官禁令,从法律层面禁止宦官读书认字,禁止宦官统兵,朱元璋还制作了一张铁牌,上写: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朱元璋虽然定好了规矩,但他的子孙并没有按照规矩来,正统年间的宦官王振还把铁牌给砸了,这无疑打脸朱元璋。朱棣从新开始了锦衣卫,并设立的东厂,令宦官作为其长官,提升了宦官的地位。宣宗朱瞻基还开设内书房,专门教宦官读书,增加了宦官的学识。

于是乎一批批的牛宦官登场,比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毫无例外的是这些宦官看似光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结果则都是被皇帝分分钟消灭,没有什么拖泥带水之感。

祖制也就是初代皇帝设置的规定,对子孙的约束力很强,朱元璋设立这些制度的初衷,也是为子孙后代的安稳,就算是朱棣也能理解和支持。

朱元璋废掉了丞相,却有生出个内阁大学士,这让后辈君主们操碎了心,既不能对不起祖宗,还得掌握好权力,那就只能使用宦官了,因为文官的势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加以控制,那才是真的灾难。

于是乎在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从皇帝身边的奴仆,到掌管锦衣卫,掌管东厂,再到掌管批红权,甚至掌握少部分军队。但在一定程度上,明代的皇帝对宦官要求都十分严厉。

史料记载:

“初,太祖禁中官预政。自永乐后,渐加委寄,然犯法辄置极典。宣宗时,袁琦令阮巨队等出外采办。事觉,琦磔死,巨队等皆斩。又裴可烈等不法,立诛之。诸中官以是不敢肆。”

成祖在位的时候,宦官权力上升,但依旧对极其严格,一旦触动律法,会施以极刑。宣宗时期,宦官袁琦令阮巨队出宫采买,被发现后袁琦被五马分尸,阮巨队被斩杀,宦官中一旦有不法之徒,立刻处死,这也是宦官不敢放肆的原因之一。

宦官无儿无女,一般年少时净身入宫,身边没有任何依靠,唯一依靠的只有皇帝,这也是宦官设立的初衷,只有这样宦官才能忠心不二。宦官的活动范围也有限,一般禁止出宫,除非少数特例,比如王振、魏忠贤。

另外,宦官的很多权力来自皇帝的默许,也就是皇帝点头,就可以做,皇帝摇头就不允许做。这个条件是很模糊的,根本没有所谓的制度体现,也没有任何书面文件,对外这些权力是不会被承认的。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再牛的宦官也会一无所有。

看似魏忠贤胡作非为,打击政敌,做了无数恶事,实际上这些都看在熹宗眼里,一定程度上是皇帝默许魏忠贤这么做的,就是为了制衡文官的权力,保证皇权权威性。要想做到大权独揽,必须有军、政、财一起抓住,这才能跟皇帝分庭抗礼,明显魏忠贤一样都站不住脚。

崇祯有魄力有胆量

不可否认,崇祯的确多疑且权力欲望极重,这也是造成明亡的原因之一,而在崇祯刚即位之初,崇祯还是很积极很勤政的。崇祯想要改变帝国的状态,让大明能走的更远,在这一目标实现之前,挡在眼前最麻烦的就是阉党。

经过在天启朝的发酵,魏忠贤的阉党势力早已尾大不掉。在内宫,魏忠贤有三十余名亲信,宫外文臣有崔呈秀、田吉、吴淳夫等人,为“五虎”。宫外打手有田尔耕、臭名昭著的许显纯等人,号称“五彪”,另外还“十狗”等人。

朝廷内外都是魏忠贤的人,各个部门要害单位都安插有魏忠贤的亲信,所以就崇祯在宫内吃饭喝水都得谨慎万倍,生怕有人毒害自己。事实上,魏忠贤的确有些不良企图,但要说他想造反,就太夸张了。

魏忠贤只不过想继续在皇帝手下做事,继续保证他的权力和地位,他曾想再次让崇祯陷入享乐的安乐窝中,他便可以继续当他的九千岁。崇祯不是天启,也没有什么爱好的手艺,崇祯只想废掉阉党这颗碍脚石,重振国家。

为了干掉魏忠贤崇祯也费了不少脑筋,他首先授意几位官员弹劾魏忠贤,之后隐忍不发,令魏忠贤摸不清头脑,麻痹阉党的神经。接着令人弹劾魏忠贤十条大罪,蔑视皇后,搬弄兵权,目无皇权,掩盖边功等等,不论哪一条都是死罪。并且让内侍诵读,威吓魏忠贤。

史料记载:

“于是嘉兴贡生钱嘉徵劾忠贤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籓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朘民,十通关节。疏上,帝召忠贤,使内侍读之。忠贤大惧”。

魏忠贤害怕了,其阉党势力也开始松动,不论内臣还是文官,其看中并不是魏忠贤本人,而是其权力链条,哪边有利就站哪边。崇祯一心想杀魏忠贤,在条件允许后,立马下令让魏忠贤去凤阳养老,之后再派锦衣卫中途拦截,逼得魏忠贤自杀身亡。

一方面皇权仍是最高权力,宦官跟本无法动摇,另一方面可以从此看出崇祯的胆量和魄力,哪怕魏忠贤势力再大,也可直接亮出刀剑,致对方于死地。

同时崇祯帝也是一个相当有心计的皇帝,在天启帝尚未驾崩之前,他就已经进宫。暗中观察情况,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甚至不喝宫里的水,不吃宫里的饭,都是自带伙食。甚至继位之前每天晚上都不睡觉,就坐在椅子上静待天明,有这么一心想大权独握的主,魏忠贤想分权,门都没有。

制约魏忠贤,有朝廷大臣的帮助

明朝的文官不论哪个皇帝当政,都是一个个硬骨头,只要你做得不对,不利于国家,言官会不畏生死地往上冲,哪怕同归于尽也在所不惜。

魏忠贤把持朝政这么多年,杀了无数正直的官员,如此恶行得罪的人也不在少数,更有大量官员想法设法阻挠魏忠贤的权力和野心。

天启三年,魏忠贤想推荐自己的亲信魏广微进入内阁,命令御史郭巩攻击邹元标、杨涟、周朝瑞等人,马上遭到御史方大任、周宗建等人的反击,虽然没有成功,却仍令魏忠贤极其不痛快。

随后魏忠贤想让客氏的儿子侯兴国,在锦衣卫准许世袭,兵部尚书董汉儒、给事中程注等纷纷上疏,最后是皇帝默许了魏忠贤行为才算告终。

魏忠贤每次肆意妄为,都伴随着文官的强烈抵抗,哪怕不是对手也义无反顾,杨涟、左光斗等人就是死在魏忠贤的屠刀之下,致死都没有屈服。

魏忠贤能得势,主要在于天启帝的支持,所以文官的一系列反制行动才无功而返。等到崇祯帝上位,势必要铲除阉党,于是乎一大批官员站了出来,成了崇祯的队友,并告诉皇帝,你并不孤单,铲除阉党人人有责。

另外还有大批墙头草,魏忠贤受宠时跟随着魏公公,魏公公倒台则树倒猢狲散,继续跟着大老板崇祯做事,绝对不做亏本生意。听说魏公公要完,大多数人都跑了,在魏忠贤临死前只有亲信李朝钦一人陪同,可见同富贵容易,共甘苦很难。

魏忠贤坏事做绝,罪有应得,哪怕崇祯没杀他,他早晚也会被文官折腾死,更可况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崇祯除掉魏忠贤,也可以说是顺应天道。

皇权至上,一个太监再怎么牛,也干不过皇上的!只不过,除掉了魏忠贤,朝堂势力失衡,再也没有力量制衡东林党人,不知道崇祯帝吊死在歪脖子树上时,那句“众臣误朕”是不是有所怀念魏忠贤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