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普鲁士是如何统一德意志诸邦国的?

于无声处34


从许多人不知道的一个角度讲;发生在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更多的是普鲁士为了排除其在中欧的老对手——奥地利帝国,所进行的对德意志境内非普鲁士邦国的一种扩张和殖民(和后来的苏联很类似),而不是普鲁士“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及其所代表的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出于任何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而进行的。

在1804——1814年的法兰西帝国霸权之下,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德意志的日耳曼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因为这般共同经历,虽然仍受法国统治,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将“德意志”作为一个国家的说法。

拿破仑战败后,各战胜国经过维也纳会议的欧陆均势安排,建立了一个松散的德意志邦联,由奥地利作为其中的主导国,有意思的是,普鲁士在会议中丧失1776年与俄、奥共同瓜分的东部前波兰领土后,完整的得到了德意志西部经济繁荣的莱茵兰地区作为补偿,这本是对与莱茵兰接壤的法国有利的事情(可以乘机削弱普鲁士),或者说是恶作剧,却不曾想在19世纪三十年代德意志工业革命后它的丰富的煤炭资源极大的增强了普鲁士的工业经济实力,这对普鲁士日后统一德意志是十分重要的。

19世纪50年代,奥地利帝国在欧洲的实力日渐式微,原因有包括克里米亚的战争以及与意大利的争端。渐渐的,奥地利把目标转向了德意志,。然而此时,由于经济落后,奥地利对普鲁士造成的威胁十分有限。果然,在19世纪60年代的争端中(包括1864年引诱奥地利和自己一同与丹麦大战一场,然后乘机下套导致了1866年的普奥战争),俾斯麦领导下的普鲁士获得了胜利。奥地利被赶出德意志的行列。也使普鲁士在当时的德意志地区获得了极大的威信。

尽管德意志素来有强大的地方主义传统,在加上普奥根深蒂固的矛盾,所以包括普鲁士王国甚至是俾斯麦本人在内都没有统一的愿望,因此1848年席卷大半个欧洲大陆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德意志轻易就被镇压了。普鲁士国王威廉拒绝接受由自由派起义者所献上的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大德意志国”皇帝的称号,不过,他们倒是愿意考虑建立一个排除奥地利在外的“小德意志国”,前提是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必须由普鲁士所领导,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们到1871年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也迫于现实接受了这一普鲁士的建议,这为之后许多人熟悉的三次王朝战争中普鲁士与德意志境内大部分人同仇敌忾最终导致统一奠定了基础。

尽管1848-1849年的革命和改革失败,德意志也没有统一,但重新掌权的各邦国封建保守派在实行保守的政治政策的同时,却也为了保证自身统治的稳固采取了大量进步的经济政策。19世纪50年代德意志经济腾飞,煤、钢、纺织等工业产业迅速增长,铁路也越来越多,1850年-1870年,铁路里程增长两倍,到1873年,全国百分之10的人是工业劳动力······,普鲁士和奥地利日益扩大的经济差距加强了普鲁士在德意志的地位,奥地利曾试图拆散和加入由普鲁士所建立和领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1850年代建立的一个统一市场),但是失败。1865年同盟重新成立,再次由普鲁士主导,各邦国都能从统一市场获益,极大发展了经济。虽然这些邦国大多在政治上倾向于奥地利,但是他们没有理由退出普鲁士所主导的关税同盟,也无法阻止日益成长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因此,也可以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钢上。

我们就可以推断(确实也可以证明),1870年著名的德意志立国之战—普法战争,实际上是德意志民族主义者裹挟着德意志各地方统治者共同参与的一场统一之战。在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这些邦国意识到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他们都没有选择权,只能与普鲁士共同成立德意志帝国,并在1871年1月18日于巴黎凡尔赛宫将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综上所述,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其实衍生自一个怪异的不对等联盟,亲自一方为普鲁士为扩大和巩固势力范围而推行的德国政策,另一方则是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这个同盟之所以不对称,是因为俾斯麦为避免霍亨索伦王朝走向危险疯狂的对外争霸之路,所以把重心拉到了普鲁士一方,也因为一开始就由完全互相对立的势力所组成。德国的统一;其实是德意志民族主义势力和普鲁士官方互相妥协与合作造就的一个联邦制结构的国家。


用户97277755866


我只说统一的过程,不说深层次的原因。

1,当时德意志四分五裂,北方两个州被丹麦占领,1864年,普奥联军打败丹麦,收回两州,两兄弟一致对外嘛。这是欺负小丹麦,拿回本就属于德意志的两个小州,国际社会反向不大。这时普鲁士有实力吞并丹麦,但是普鲁士知道,德意志统一的最大阻力不在丹麦,所以并没有狠狠的揍丹麦一顿,点到为止。普鲁士奥地利一人分一个州。

2,1866年,普鲁士准备对奥地利动手。在这之前,普鲁士在赞同俄国镇压波兰起义,换取俄国的默许,承诺给法国莱茵河西岸特殊利益给法国,换取法国的支持,1864年给丹麦手下留情,丹麦也保持中立,普鲁士避免腹背受敌。1866年,意大利尚未统一,奥地利占有意大利两个城邦,成为普鲁士的盟友。这时欧洲的大国,只剩下大英帝国了,普鲁士料定英国不会插手,因为英国需要普鲁士来平衡老对手法国。普鲁士知道,这些条件都是瞬息万变的,必须速战速决,普鲁士利用现代化的铁路运输军队,很快就兵临城下,打到了维也纳,普鲁士大获全胜。在大家都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时候,卑斯麦清楚,所有欧洲列强不会允许德意志统一,德意志统一最大的障碍在法国。所以,普鲁士这一次跟丹麦一样,并没有过分的羞辱奥地利,也没有打算吞下奥地利,这样消化时间太长,普鲁士只统一了北德意志。

3,1870年,普鲁士知道,法国会是德意志的最大绊脚石,必须搬点它。普奥战争后,法国索要战前的承诺,普鲁士当然翻脸不认帐了。普鲁士把战争胜利的果实分给刚加入北德意志的邦国,消化他们,发展生产力,缓和国内矛盾。这时的国际形式,俄国一直关系不错,一起和普鲁士瓜分波兰,法国英国1855年在黑海把俄国给揍的,俄国还记得呢。所以俄国不帮法国,中立。奥地利虽然1866年被普鲁士揍了,但是普鲁士也没咋羞辱自己,而中立,法国占有罗马,意大利当然站在普鲁士这边。英国素来是欧洲大陆的搅屎棍,法国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巴不得出现一个牵制他的。卑斯麦修改电报,激怒法国皇帝,法国先开站。

而这一次,德意志想一次把法国恩下去,没有再留情,法国割地赔款。为后续法国复仇埋下了种子。德国完成统一。英国也啥眼了。没想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会如此快速的成长起来。


尘世小書童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诸侯们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普鲁士国王威廉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德意志诸国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统一为民族国家。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最终由普鲁士统一,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在很早之前,德语地区的人口已经通过贵族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盟逐渐联合起来。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和拿破仑战争使得德语地区的民族主义崛起,但由于各个贵族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一致,这一联合过程频繁受阻。

附图,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

1.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德意志地区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德意志地区在19世纪之前是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的一部分,这个帝国极盛时期的的疆域包括现在的德国、荷兰、卢森堡,比利时、法国的一部分、瑞士、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意大利北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自己为“罗马人皇帝”时,常称为“全德意志人民的皇帝”,而帝国内的高等贵族也称为“德意志诸侯”,其他欧洲大国家则叫他们为“日耳曼”。

神圣罗马帝国曾拥有超过500个诸侯国,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后,皇帝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宣布退位,放弃“罗马人皇帝”的封号而改称奥地利帝国皇帝。旧帝国日耳曼语地区的人民有共同的文化和法律传统,而拿破仑入侵的共同经历使他们走到一起。

附图,菲利普·怀特的壁画

拿破仑曾将奥地利以外的德语区合并为法国的附庸莱茵邦联,这也是德意志各国第一次在“神圣罗马帝国”以外的一个另政治名义下生存,也为德语民族国家的建立做了一次尝试。随着拿破仑的入侵对德意志地区的毁坏,德意志诸侯、平民开始设想一个没有拿破仑的中欧。拿破仑战败后,维也纳会议在权力平衡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欧洲政治及外交体系,这一体系将欧洲划分为不同势力范围,普鲁士和在奥地利帝国成为德意志地区的两大势力。

二元德意志的崛起

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德意志二元问题深深植根于旧帝国的政治之中,1814-15年的维也纳会议将日耳曼诸邦国团结为德意志邦联,由奥地利领导。然而维也纳的与会者却没有意识到普鲁士在德意志诸国中实力日益增强,因此也没有预料到日后普鲁士将会就德意志的领导权问题向奥地利发起挑战,双方的争夺在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普鲁士向奥地利这一“德意志二元”提出了两个统一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奥地利的德意志。

附图,德意志邦联,奥地利帝国(黄色)和普鲁士王国(蓝色)

关税同盟

1818年,普鲁士财政大臣汉斯·冯·比洛构想了普鲁士的关税同盟,由于普鲁士的领土东西分隔,同盟能帮助货物的运送。最初成员国只包括普鲁士与它的邻国,经过普鲁士政府多年的游说,成员国陆续增加。1834年,38个德意志邦联的邦国组成了德意志关税同盟。

附图,1834年,这一漫画讽刺了德意志诸国广布的收费站

关税同盟削减了德意志诸国之间的贸易保护壁垒,促进了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购买、运输和销售原材料的成本也变得更加低廉。这对于新兴的工业中心来说这相当重要——大部分工业中心都位于莱茵兰、萨尔河和鲁尔河河谷地带。

同盟充满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它不容许奥地利帝国加入,这使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的竞争更为激烈,因此同盟成立三十多年后,普鲁士人已经建立一致的反奥立场。普鲁士成功主导了同盟的发展方向,以至于它支配德国经济,更达成政治、军事联盟。德意志诸邦国都愿意接受小德意志的统一方案,德意志的统一不可避免。


附图,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德意志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将铁路和关税同盟称作“连体双胎”,他强调了二者之间的重要关系。诗人奥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冯·法勒斯莱本也作诗颂扬关税同盟,在诗的开头他列举了一系列商品,这些商品相比政治和外交对德意志统一的作用更大。德意志爱国主义小说家威廉·拉贝则写道:“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条铁路建设时建立了起来”。

民族主义与德意志1848年革命

拿破仑统治时期,日耳曼民族主义开始在诸邦国盛行。德意志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说道: 第一的、最始的、也是真正自然的国境线无疑是其内部的界线。那些操着相同语言的人为自然通过许多隐形的纽带联系到一起,这早在任何人类技艺产生前便开始了;他们能够相互理解,亦能使自己更清楚地受到理解;他们应当在一起,并自然为一体且不可分离。

德意志民族主义在拿破仑时代由于德意志人的共同经历而得到刺激,而奥地利颁布卡尔斯巴德法令,它禁止一切形式的泛日耳曼民族的德意志活动以避免“德意志国”的出现,德意志地区的民族主义发展因此受到压制。1832年5月,超过30000名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在哈姆巴赫举行庆典,参会者则到此颂扬友爱、自由和国家一统,这也成为现代德国旗帜的基础。

附图,1832年,民族主义支持者前往哈姆巴赫城堡废墟。

1848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爆发,而德意志革命寻求德意志在单一宪法下的统一。革命者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男性普选制、永久的全国议会,以及一个可能在普鲁士领导下的统一的德意志。1849年5月31日,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解散,革命以失败告终。

此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在约瑟夫·冯·拉多维茨的影响之下,支持建立埃尔福特联盟——德意志诸国(不包括奥地利)组成的邦联,它将完全消除奥地利对其他德意志国家的影响。在奥地利与沙俄的压力下,普鲁士放弃了这一构想。1850年11月,普鲁士(腓特烈·威廉和拉多维茨)同意在奥地利领导下重新建立德意志邦联。

这一事件被普鲁士视为耻辱,现在德意志的问题由“是否统一”变为“何时统一”,而“何时”则取决于力量。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这样说: 我们无法回避这一事实,那便是整个德意志问题只是简单的普鲁士或奥地利的问题而已。在这两个国家,德意志的生活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极端——在前者,所有的利益都是国民的和改革性的,而在后者,则是王朝的和破坏性的。德意志问题不是一个宪政问题,而是一个权力问题;普鲁士王权完全是德意志的,而奥地利的则不能是。

人们都期待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附图,剑象征着“上帝之言”,喻示着人民和胜利精神的革新。

2.德意志的统一

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潮挑战了旧王朝制度和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和政治结构,这为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在经济上,普鲁士于1834年创立德意志关税同盟。

普鲁士实力增强

腓特烈·威廉的弟弟威廉于1858年成为普鲁士王国摄政王,老毛奇于1857年成为普鲁士军队的总参谋长,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则在1859年成为普鲁士战争大臣。冯·罗恩和威廉开始重组普鲁士军队,而老毛奇对普鲁士的战略防卫进行了重新设计。

1861年,威廉加冕为威廉一世,他在第二年任命奥托·冯·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和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破坏了欧洲的势力均衡,而冯·毛奇的作战重设、冯·罗恩的军队重组以及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影响了欧洲平衡的重建。

俾斯麦于1862年9月30日在普鲁士下议院预算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他阐述了欧洲现实政治的内涵:“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错误——而是要用铁与血来解决。”

附图,俾斯麦(左),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中),赫尔穆特·冯·毛奇(右)

建立统一国家

为了使德意志诸国能够联合到一起,俾斯麦需要一个外部敌人,需要他们提供一个战争借口将全体德意志人团结起来。

在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三个阶段的事件十分关键:

第一个阶段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普丹战争)。1864年,普鲁士反对丹麦王国吞并石勒苏益格导致普丹战争爆发,俾斯麦将奥地利帝国拖入了这场战争。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以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军的获胜而告终,两国也在于1864年10月30日签署的《维也纳和约中》获得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控制权。

第二个阶段事件是发生于1866年的普奥战争。与新建立的意大利一起,俾斯麦创造了一个外交环境使奥地利对普鲁士宣战,通过军事胜利,俾斯麦影响下的普鲁士战胜了奥地利对于统一德国的积极反对。普鲁士王国以德意志关税同盟为基础,另行成立北德意志邦联(排除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及南德4邦)。

附图,普奥战争

第三个阶段事件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法国担心受到霍亨索伦王朝的包围而在1870年对普鲁士宣战,最终普鲁士击败法军,1870年9月1日,他们在色当俘获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诸侯和军事指挥官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威廉为“德意志皇帝”

附图,德意志帝国成立

普法战争的胜利成为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最高峰。1860年代前期,奥地利和普鲁士都试图为德意志诸国代言,在解决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上,两国都证明自己足够勤勉。1866年的普奥战争表明,普鲁士在俾斯麦的外交以及政治领导、冯·罗恩的军事重组和冯·毛奇的军事战略下,没有哪个1815年和约的签订者能够保障奥地利在中欧的势力范围,从而建立了普鲁士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二元德意志的争论也就此终结。

附图,德意志帝国(桃色)的成员,普鲁士王国为蓝色

欢迎交流与讨论!!!求点赞加关注!!!


我没忘记home


普鲁士建国的历程实际上就是扫清建国中阻碍的历程。当然首当其中的是得益于俾斯麦在决心建立一个大德意志的同时,用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建立起来的一个“安抚迷惑”欧洲其他列强的外交体系,“俾斯麦体系”。它的核心要义是两句话:第一,每次结盟都是为本国的特定利益服务,开价高者优先,永远不使意识形态、君主关系等抽象因素成为盟约的基础,亦不使普鲁士的长期政策为盟约所累。第二,任何情况下都要防止有两个及以上大国联合起来针对普鲁士的态势发生,为此应适时离间列强、使其互不信任,继而把普鲁士当作保障安全的伙伴候选人。后面普鲁士也是这么身体力行的。

此外就是具体实施。首先,他要让普奥矛盾公开化,使普鲁士国内的“大德意志主义”者(赞成由德奥共组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以及其他小邦君主放弃让普奥继续待在一个共同体里的念头。也就是说要扔掉“奥地利”这个包袱。其次,他要使奥地利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为此至少要取得法俄两国中一国的支持。所以1863年波兰起义爆发后,普鲁士与俄国缔结了善意援助的协议。之后就是普奥战争。7月3日,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的注目下,22万普军痛击24万奥军和萨克森部队,在半天内就重创了后者。8月23日,奥地利被迫缔结和约,同意解散旧德意志邦联。

普奥战争尘埃落定之后,法国就成了统一事业最后、也是最大的拦路虎。同样利用外交手段迫使法国开展,1870年7月19日,法国主动对普宣战,德军立即入侵边境地带,包围梅斯。拿破仑三世亲率麦克马洪元帅的第二集团军前来增援,却被两个兵力占优的北德集团军包围在色当,被迫投降。德军随后对巴黎进行了围困,迫使新成立的法国共和政府放弃首都、并签署了屈辱性的和约。1871年1月18日,南德诸邦君主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奉戴北德意志联邦盟长威廉一世为全德君主,德国的统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


国家人文历史


德国统一这件事概要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三场王朝战争。

统一德国是一个大势所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和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关。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虽然原有的封建贵族阶级并没有被推翻,但是这使得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统治危机,于是开始积极改革,就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就需要有更大的统一的市场才能够满足,于是原先分裂的几十个邦国(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更多,达到了300多个)就有了统一的意愿。

可是这时面临一个问题,奥地利想统一整个德意志,可是普鲁士不愿意奥地利加入,因为这样会影响统一后他的绝对领导地位,一山不容二虎,所以两者不能达成一致。

接下来就是铁血首相俾斯麦上台了。这时的俾斯麦并不是德意志的首相,而是普鲁士的首相。

俾斯麦在1862年成为首相以后,就开始着手准备三次王朝战争。在德意志统一的过程当中,依次经历了1864年的普丹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0年的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后,南德四邦正式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最终在1871年的时候正式统一了德意志帝国。

从这三场战争当中也可以看出,德意志在统一的过程当中,首先解决北方问题,也就是相当于德国的后方问题。丹麦虽小,但之前却不断的给普鲁士制造麻烦。所以普鲁士联合奥地利攻打丹麦,瓜分了丹麦的两个州。

打败了丹麦之后,普鲁士就开始盘算如何踢出奥地利。他先略施小计稳住法国,让法国保持中立,然后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最后找了一个借口就对奥宣战,奥地利在两方军队的夹击之下很快战败。

这时,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道路上就剩下法国最后一个障碍了。普鲁士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双方的矛盾,对法国进行激将法,于是普法战争爆发,最终收回了之前被法国操控的南德四邦,德意志就此统一。


鼓楼博牛志


德国的统一一般认为是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但德意志为何是在这个时间段统一的,普鲁士在七年战争时就以达到和奥地利、英、法、俄同等地位了,而且还是明君腓特烈大帝?


这不得不提神圣罗马帝国,体系内各强国满足于成为帝国皇帝或选帝侯,多数皇帝人选则出自哈布斯堡王朝,而哈布斯堡王朝的大本营在奥地利,所以奥地利才是千年老大,普鲁士在腓特烈曾祖父起就开始奋发图强,勇追奥地利,到了腓特烈大帝时已敢于挑战奥地利,并于1740年侵占西里西亚省,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但此时德意志仍然300多个邦国,大家各自为政,并没有谁有统一的念头,直到民族爱国主义的觉醒!这就拿破仑横扫欧洲时期,将德意志几百个邦国缩减为40个左右。其中16个邦脱离神圣罗马帝国,成立莱茵联盟,帝国皇帝于1806年发现已失去实权,故放弃帝国皇帝头衔,从此德意志的历史上松散的联盟即神圣罗马帝国从此消亡。肢解后德意志受到法兰西帝国的百般羞辱和摧残,其内部的爱国主义被唤醒了,而随着这种情绪的指引,德意志特别是普鲁士在浴火中重生,在反抗拿破仑的解放斗争中,普鲁士已事实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领导者。

当邻国意大利民族解放成功并国家统一进一步刺激了德意志日耳曼民族的向心力,到了1836年,除了奥地利外,所有的德意志邦联成员国都投进了关税同盟的怀抱,这是德意志经济上的统一,而且是排除奥地利的,这离政治上的统一更近了一步!时间到了1861年,德国统一的中心人物威廉一世登基,而其认命最信任的奥托·冯·俾斯麦担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部长,让其放手干起来!

至此,就是大家熟悉的卑斯麦这位神奇的外科医生将德意志揉碎并任意组合了,当然牛刀小试搞定丹麦后,对周边强国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是不可少的!当色当大战俘获拿破仑三世并包围巴黎时,在凡尔赛宫,威廉一世在军队的簇拥下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时间是1871年1月18日。

我是历史小玩家,在手机上码字不容易,如果觉得好就随手点个赞鼓励下呗!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速删。谢谢!


罗西小南多


一般简单说就是三次战争统一了德国,当然本身早就有优势,不过这个统一某种程度上只是形式上的,作为一个联邦,各个诸侯国保留了相当大的权利,大的比如巴伐利亚有自己的军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到了希特勒时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