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新圩“皇帝行宫”(黄氏祠堂)内外景现场实拍,又一上档次的祠堂

黄氏祠堂,由全广西乃至全国黄姓人捐资修建。据附近黄姓村民介绍,村民一般以户为单位,每人捐资20元,多则不限。

祠堂坐西向东,建筑规模为三座厅堂及两侧回廊。负责施工的是湖北(河北某公司?)一家有实力单位。该工程2014年开始建设,目前已经完工。就规模而言,时任施工员说,在广西的祠堂中,梯始祠堂是数一数二的。“很不错”,这位施工员对这座祠堂给予高度评价。

从远处看,这座仿古宗祠,设计规整、规模庞大、气势恢宏!

祠堂位于新圩云洲中学对面,即梯始村委一个小山上。

▼新圩黄氏祠堂

新圩“皇帝行宫”(黄氏祠堂)内外景现场实拍,又一上档次的祠堂

新圩“皇帝行宫”(黄氏祠堂)内外景现场实拍,又一上档次的祠堂

新圩“皇帝行宫”(黄氏祠堂)内外景现场实拍,又一上档次的祠堂

新圩“皇帝行宫”(黄氏祠堂)内外景现场实拍,又一上档次的祠堂

新圩“皇帝行宫”(黄氏祠堂)内外景现场实拍,又一上档次的祠堂

新圩“皇帝行宫”(黄氏祠堂)内外景现场实拍,又一上档次的祠堂

新圩“皇帝行宫”(黄氏祠堂)内外景现场实拍,又一上档次的祠堂


新圩“皇帝行宫”(黄氏祠堂)内外景现场实拍,又一上档次的祠堂


新圩“皇帝行宫”(黄氏祠堂)内外景现场实拍,又一上档次的祠堂


这座宗祠,与江夏文化密不可分。

据历史记载:黄姓,是百家姓中第七大姓。黄姓的起源,源自于五千年前的黄帝轩辕氏,但实际上得姓历史大约为三千余年。从陆终公之后云公开始,受封于古黄国,以国为姓。古黄国共计生存一千六百余年。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之后,黄国的族人绝大多数变成了楚国人。战国时期的“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黄歇因有辩才,被仕楚为相,在位25年,为楚国的复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开基于楚国的江夏一带,死后又归葬湖广武昌府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当地许多流落异地的黄氏族人都纷纷聚集于楚国江夏。自此,江夏成为黄氏家族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这是黄氏在沉沦了三百多年后的首度崛起。因此,后世称其为“江夏黄氏”,到了汉朝,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设江夏郡。汉朝丞相黄霸、黄香、黄琼、黄琬等都世居江夏。特别是黄香以孝道闻名遐迩,以文章闻名京师,被汉章帝誉为“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使江夏黄氏声成显赫,如日中天。在魏晋至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的大动荡,民族的大迁徒、大融合,江夏黄氏便开始主宗分流,分衍成两大支:一支由江夏向东迁徙到浙江金华,形成历史上著名的金华黄氏,一支由江夏北迁中原光州固始然后再向南迁居到福建邵武,形成历史上的巨族一邵武黄氏。以上两支主宗,其裔又分支四川、湖南、江西各省、各郡,不一其处。一千多年间,许多黄氏家族又直接从江夏出发,向东南迁徙拓展,直至踏出国门。由此可见,江夏黄氏形成于战国晚期,昌盛于汉魏之世。因其兴起较早,且江夏又是长期居住的繁衍中心,故江夏成为黄姓最早的和最著名的郡望和发源地。《百家姓》中也将黄氏郡望确定为“江夏郡”。派衍分支于各地的黄姓人家,追本溯源,都会发现自己的祖先正是辗转来自江夏,故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因此,海内外黄姓子孙都称“江夏黄氏”,其宗祠上挂的是“江夏堂”的堂号,其住房门顶上写的是“江夏流芳”的牌匾,“江夏”成为黄姓的代名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