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司馬懿叛變曹氏家族後,為何曹操當年老部下都坐視不管呢?

非夢王子


原因是多方面的親!司馬懿在當時代表的是士族的利益和權力,所以在當時受到士族的擁戴。

士族階層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已經轉化為最強大的政治勢力足以威脅皇權。其中的代表有袁紹家族、荀彧家族、孔融家族、江東魯肅家族等等。您的問題涉及到朝廷中樞官員任免的用人取向,以及國家制度以及曹氏宗親的態度,小編總結出以下五個階段,在此可以為您簡單的講述一下。

一、曹操時期重用本族勢力與寒門子弟

對於曹氏宗族,以及世代姻親夏侯氏,曹操非常信任。如曹洪、曹仁、曹真、曹休、夏侯淵、夏侯惇等,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將。曹操從起兵到最終病死洛陽,一直以“唯才是舉”,不看出身的用人方向,對於華而不實的士族往往不削一顧。例如曹魏著名的五子良將,以及李典、許褚、典韋等,皆出身寒門,卻能得到曹操的重用。

對於士族的態度,曹操一直不斷的限制其發展,曹操的崛起雖然是得益於士族的大力支持,但他對士族群體始終是心存防備的。如果像東漢政權那樣放任不管,最終還是會尾大不掉。所以曹操對士族的態度只負責行政、後勤和謀劃就可以了。武將掌握軍隊,權力分散,有利於曹魏的穩定。一直沿用士族、寒族、親族(曹、夏侯)三方互相制衡方式。


二、曹丕嚴防本族子弟掌權

曹丕代漢稱帝之後,朝堂上為官的曹氏宗親當中,曹仁與夏侯惇先後病故。真正掌握實權的宗親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如:曹真是曹操的養子,曹洪、曹休和夏侯尚都是曹家的遠親。真正扶持起來與曹氏家族分權的卻是如陳群、司馬懿、鍾繇和賈逵這些有背景的士族。畢竟他是在這些士族的幫助下登上皇位的,沒有他們的支持曹丕也不可能代漢稱帝。

對於曹氏宗族的自家兄弟曹丕防備甚嚴。這些兄弟名義上被封王就藩,實際上毫無兵權可言,就連自己藩國官員的任免權力都沒有。其中任城王曹彰被削去兵權後離奇死亡,陳思王曹植則被嚴厲看管。曹魏藩王的封地也會時常變更,藩王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為的就是讓他們遠離朝廷中樞不再掌權。

這也是導致曹氏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司馬氏奪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曹丕用人著重出身和門第

曹丕之所以信任和依賴士族。原因很簡單。曹操在官渡之戰後,曾問及郭嘉與荀彧兩人立儲的意見。郭嘉提議是立賢,立賢是指曹植,因為他文采飛揚,學富五車,可收攬天下名士。而荀彧則提議立長。立長是指曹丕,曹操長子曹昂戰死宛城,曹家第二代以曹丕為長。

郭嘉出身寒門隱士,且早亡。自身沒有太多的勢力背景,曹植身邊除了以賈詡為首一些名士的支持以外並沒有太多的民間支持者,就算是有賢者名人到訪,也只是和他談論詩文和音樂,並不涉及政治。

而荀彧是潁川荀氏的家族背景,其身後代表的是幾乎曹魏所有的士族的願望。就連曹植的岳父,曹魏的尚書令崔琰都是曹丕繼位的支持者。

三、曹魏稱帝立國之後的選官制度

曹魏立國之後實行權力集中,中樞獨大的方針。任用陳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來選官。自此曹魏用人就以出身高低貧賤來任用,寒門子弟再無出頭之日。朝廷把任命官員的權力從地方收歸到中央是好事,但也需要給予地方郡縣下放一些基本用人的權利。“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法則最終導致曹魏統治中樞的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誰代表士族利益誰就會被支持。

四、高平陵事件之後曹氏皇族的窘境

“高平陵事件”本質上就是一個輔政大臣突然發動兵變,消滅了另外一個輔政大臣。形式並沒有到不可逆轉的地步。皇帝曹芳被架空本身就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問題是司馬氏在皇室之中得到了曹叡的皇后郭氏的支持。曹芳繼位皇帝后,郭氏就是皇太后了,有廢立皇帝的實力。

曹家宗室分為內外兩層。首先當然是曹操的子孫,也就是曹魏政權內部在血緣上和皇帝最近的這些宗室,他們都受到嚴格監視無力勤王。其次是外圍宗室,掌兵權的也只有曹亮、曹興、曹識、夏侯霸和夏侯玄這種遠親了。曹氏將領對於司馬氏奪權的反制計劃意見不統一,因為各掌兵權各人的計劃都有不同,宗親們的意見無法達成一致。

首先是夏侯霸和侄子夏侯玄二人駐守長安,節制雍涼二州二十五萬兵馬,可伺機殺入洛陽清除司馬一族,無需他人插手。西蜀方面數年戰事,於國家不會有太大影響。可是其他宗親不同意,認為夏侯叔侄率二十萬大軍入洛陽是禍事,大家極力阻止,最終還是被司馬懿分化瓦解。夏侯玄被削兵權調入洛陽任文職,最終在反抗司馬氏的鬥爭中被殺。夏侯霸眼見不妙逃入西蜀投靠蜀漢皇帝劉禪去了。

(小編在這裡科普一下:史書上記載:蜀漢皇帝劉禪的兩個正宮皇后都是夏侯氏所生,夏侯氏自幼生長在夏侯淵家與夏侯霸是堂兄妹關係,從小一起長大的。十四歲那年被張飛搶走做了夫人並生下兩個女兒嫁給劉嬋。當年夏侯淵戰死之後也是夏侯氏找的張飛和劉備妥為安葬的............很亂吧。)

其次曹亮作為曹家第三代將領,任領軍將軍自己有兵權。曹亮曾經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派密使前往西蜀,找自己的親舅舅蜀漢皇帝劉禪搬兵與司馬氏對峙,自己則率本部兩萬兵馬殺入洛陽,勤王清君側。結果在宗親們還是不同意,認為會重蹈曹爽專權的覆轍。之後也是被司馬懿找到機會削去了兵權,為防曹亮逃走步夏侯霸後塵投奔蜀漢,司馬師將其圈禁,從此曹亮再無作為鬱鬱而終。

(大家也許看的很亂,小編在這裡科普一下:據史書記載,曹亮的父親曹演在新野和當陽與劉備作戰時擒獲了劉備的兩個女兒,其中大女兒病逝,小女兒也就是劉禪的親姐姐,嫁給曹演做夫人生下了曹亮。)

最後夏侯叔侄和曹亮都被削去兵權之後,掌兵權的就剩下曹興、曹識、等人。這麼多曹氏宗親卻沒有一個力挽狂瀾的將領,反倒是“淮南三叛”真正與司馬氏兵戎相見。最終剩餘的宗親們還是被司馬氏逐步削去兵權,再無反抗之力。

五、“玉碎九重”曹家的最後一擊

正元元年(254年),司馬氏廢掉皇帝曹芳,另立十三歲的曹髦為曹魏皇帝。由於司馬氏常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引起了十三歲小皇帝的不滿。因為魏文帝曹丕制定的政策,以及“高平陵事件”後曹氏宗親們的猶豫不決,直接導致曹魏皇帝外無援軍,內無忠臣的尷尬境地。

皇帝曹髦日漸長大,見皇權日漸衰弱,滿朝文武無一魏臣。自己的光棍皇帝誰是都會被司馬氏取而代之。於是決定最後反擊一搏。

甘露五年五月初七清晨。皇帝曹髦身穿盔甲手執長劍登,戰車親率領皇宮宿衛宦官數千人殺奔司馬昭府邸,欲剪除司馬氏恢復皇權。攻入東止車門時遇到司馬伷率軍阻攔,曹髦怒聲呵斥士卒,司馬伷之軍未戰即潰。途中又遇到賈充帶兵阻攔,曹髦持劍率軍攻殺,賈充不敵士兵潰散,兵敗之際賈充強令太子舍人成濟弒君。成濟立即抽出長戈率隊上前,將皇帝曹髦弒殺於戰車之上,死時年僅十八歲。自此曹氏一族再無與司馬家爭鬥之心。

曹髦雖然能政變成功,但他確實做到了以百分之百的努力爭取百分之一的機會。曹髦沒有像其他帝王那樣軟弱、屈辱下去,反而敢於直面,奮起抗爭,視死如歸。在中國古代類似遭遇的皇帝群體當中,他更是值得尊敬的鬥士。一身傲骨,剛烈血性,為了活出帝王的尊嚴,他不惜以生命為代價與命運抗爭。他用壯烈的死亡,贏得了帝王的尊嚴,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本文為小編自己收集資料並手敲輸入而成,原創回答希望大家尊重。喜歡本文的朋友可以留言,期待和大家多多交流,謝謝!


衛萊談古論今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僅用了 三千死士,幾天時間便成功擊敗曹爽 ,奪取了曹魏最高政權。 因此,許多人就有疑問,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曹操當年那些老部下呢?難道就沒有人出來管一下嗎?有,而且還很多。那麼為什麼司馬懿還會成功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搞清楚一個問題,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曹家的皇室宗親哪裡去了?那些各地的藩王為什麼沒有動靜呢?其實他們是想有作為, 但是卻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沒有實力。而造成他們沒有實力的罪魁禍首是曹丕。

曹丕初登大位就頒佈一條詔令, 讓各地藩王返回駐地,無事不得進入京師洛陽。而且對各藩王的管理相當嚴峻,每位藩王配備一名監國使者 ,使者負責監視藩王的舉動。嚴格到什麼程度呢?

當時任城王曹爽暴薨,曹丕諸兄弟齊聚洛陽為曹爽發喪。事畢後曹植因為和曹彪很長時間沒有見面了,想多說兩句話,即使這樣,監國使者也不讓,催促曹植趕快走。

任城王暴薨。諸王既懷友于之痛。植及白馬王彪還國,欲同路東歸,以敘隔闊之思,而監國使者不聽。

當時的曹氏諸藩王,名為藩王,其實連大臣都不如。他們的親兵不能超過三百人,而且這三百人還都是老弱殘兵,沒有一點戰鬥力。所配備的吏從也都是一些無能之輩。這樣的實力,朝中發生任何大事,基本上都和他們沒有什麼關係了。

曹操直系宗親沒有力量,那麼他那些大臣呢?我列了一個表,可以對比一下當時大臣們的情況。看上圖,高平陵政變發生在公元249年,那時曹操的五大重要謀士及五大良將都早已經死了。其中賈詡活到了公元 223年,武將張郃活的最長,活到了魏明帝曹叡時期,公元 231年死去,死去原因是被司馬懿故意陷害的。(司馬懿強制張郃追擊諸葛亮,諸葛亮設伏,射殺張郃)

曹操時期重要大臣不起作用,那麼曹丕時期的呢?曹丕時期有四位顧命大臣,分別是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其中曹休死的最早,公元228年去世。曹真其次,公元231年去世。陳群最後,公元 237年去世,即使這樣,離高平陵政變還有12年之久,因此他們也都無能為力。

曹操、曹丕時期重要大臣都不起作用,難道就沒有人能管得了司馬懿了嗎?不是的,司馬懿雖然活的時間長,但是還有跟他一樣高壽的人,而且資歷也很老,足以抗衡他。那麼這些人是誰呢?他們就是橫跨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朝的魏氏五大元老,分別是滿寵、司馬懿、高柔、王凌和蔣濟。

首先說滿寵,曹家對滿寵有大恩。曹操早期任命他為許縣縣令,後滿寵歷任奮威將軍、楊武將軍,鎮東將軍,負責鎮守江淮一代。滿寵在任期間,多次阻擋了東吳的進攻。那麼司馬懿發動政變時他在幹什麼呢?很可惜,曹芳當政後不久,滿寵就去世了。如果滿寵不去世,結果未可知。

再說高柔和蔣濟,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高柔為司空,蔣濟為太尉,而他們兩個選擇支持司馬懿,那麼既然司馬懿是謀權篡國,他們為什麼還要支持他呢?說來說去,都是曹爽的錯。

曹叡死後,任命蔣濟為領軍將軍,統領所有的禁軍,位高權重。當曹爽成為託孤大臣後,他為了排擠蔣濟,架空蔣濟為太尉,廢除領軍將軍一職。任命自己的弟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表弟夏侯玄為中護軍。共同把持了所有的禁軍。這讓蔣濟氣憤不已,所以蔣濟支持司馬懿。那麼高柔為什麼支持司馬懿呢?

曹爽不僅僅搶了蔣濟的權利,他連尚書檯也不放過。當時宮中有兩個地方權利最重,一個是禁兵,負責皇帝的安全。一個是尚書檯,負責處理朝中的實務。曹爽霸佔禁兵後,開始把手伸向尚書檯。

他任命何晏、鄧颺、丁謐為尚書,畢軌為司隸校尉,其中何晏主管選舉官吏,那些溜鬚拍馬的人都受到重用,對何晏有意見的人都被罷免。何晏還給曹爽出主意,將郭太后軟禁至永寧宮。然後曹爽開始以權臣的姿態肆意妄為。

曹爽對於皇家府庫的寶器珍玩可以任意支取,武庫裡的武器可以隨意調用。曹爽又私納了先帝曹叡的七八個才人,用於滿足私慾。還大張旗鼓的 搞排場,吹拉彈唱的人達到三十多人。這一切都被高柔和蔣濟看到眼裡,他們意識到一個即將謀權篡國的佞臣出現了。

爽飲食車服,擬於乘輿;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後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將吏、師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為伎樂。詐作詔書,發才人五十七人送鄴臺,使先帝婕妤教習為伎。擅取太樂樂器,武庫禁兵。作窟室,綺疏四周,數與晏等會其中,飲酒作樂。

而此時的皇帝曹芳,幾乎成為了擺設。曹爽把司馬懿踩在腳下後,沒有人再能夠撼動他的位置。為什麼呢?

禁兵被曹家兄弟掌握,大臣們都換成了何晏喜歡的人,而曹爽只剩一步,那就是廢了皇帝,自己上位。因此,出於保全皇室、去除奸臣的願望,蔣濟和高柔站在了司馬懿這一邊。那麼王凌呢?

王凌說起來是受了曹操大恩的,王凌是王允(計殺董卓那個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被殺后王凌逃跑,被曹操所救。曹操對王凌很好,王凌後來官至揚州刺史,取代了滿寵的位置,鎮守揚州及淮河一代。

王凌對曹爽是沒有好感的,但是他對司馬懿也沒有好感。況且王凌屬於地方長官,因此,他無法參與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取代曹爽後,王凌看到司馬懿專權,欺負皇室,於是他舉起了叛旗。

王凌聯合自己的侄子令狐愚,企圖扶植曹彪(曹操之子)為皇帝,後被司馬懿及時察覺,然後司馬懿快速率軍達到淮南,親手捉住了王凌。至此,所有與司馬懿能夠抗衡的元老都失去了效力,司馬家族再也沒有什麼大的阻礙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操手底下的五大良將和五大謀士都早已經死去,就連曹丕留下的三位輔政大臣都也早已死去。由此可見,司馬懿活得久是多麼的重要。雖然有蔣濟、高柔、王凌等人還在世,但是蔣濟和高柔出於對曹爽的憎惡而選擇了支持司馬懿,王凌在看透司馬懿的嘴臉後舉起叛旗,最後被司馬懿所擒。實力有時候很重要,但有時候時間更重要,司馬懿就是這樣勝利的,你說呢?

多說一句,蔣濟後來看到司馬懿要霸權,於是質問司馬懿為什麼不兌現承諾,不殺曹爽。司馬懿將責任推給了廷尉,曹爽被公開審理,最後被誅殺。蔣濟看透司馬懿真正嘴臉後很失望,最後鬱鬱而終。而高柔則聰明的多,他活了九十歲,善終。


每日趣評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馬懿乘大將軍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他調集敢死勁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親自率部據守洛水浮橋,扼制住各條要道,同時逼迫太后發佈詔書,聲討曹爽罪行。

司馬懿冒險成功了,無謀無勇、不敢絕地反擊、背水一戰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權。曹爽交權的目的是想以此換取在洛陽眷屬的平安以及保證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謀深算、陰狠毒辣的司馬懿出爾反爾, 一舉誅殺了主動投降的曹爽,為斬草除根還將其家族的男女老幼、親信黨羽數千人誅戮殆盡。史稱“高平陵事變”。

史載,司馬懿外寬而內忌,善於韜光養晦、耍弄權術。誅滅曹爽集團時,其嗜血殘暴的本性顯露無疑,舉凡曹氏三族、親信黨羽、門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倖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斬首之列。據記載被殺者多達七千餘人。


高平陵事變後,曹魏政權實際上已經逐漸被司馬氏所掌控。兩年後,七十一歲的司馬懿故去,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相繼執政。在這段時間內,忠於曹魏的內外重臣、特別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員接二連三起兵反抗,但先後都被司馬氏調集重兵給鎮壓了下去。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廢黜掉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早在司馬懿還活著時,一些忠於曹魏的將領就曾起兵反對他,可惜都沒成功。

譬如齊王(曹芳曾封齊王)十二年,都督揚州諸軍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馬懿,然而事機不密,被司馬懿偵知,遂率軍隊出其不意地發起進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倉促應戰。司馬懿擒獲王凌後,把他送回洛陽,王凌在路上服毒自盡了。

也在這一年,司馬懿病歿,其子司馬師接了他的班。到齊王十五年,中書令李豐,張皇后的父親張緝,又密謀策劃幹掉司馬師,再將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敗露,都被司馬師給殺害了。司馬師很惱火,乾脆廢黜掉齊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孫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次年,揚州都督毋丘儉 、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師。司馬師親率大軍前去討伐,和毋丘儉 、文欽的軍隊對峙、相持。因兵力單薄,毋丘儉軍大敗虧輸,二人乘亂逃逸,毋丘儉在逃亡路上死於亂軍中,文欽逃奔吳國。

在平定毋丘儉之亂時,司馬師本已有傷在身,因關係重大,不得已帶傷親征。得勝後,剛一班師回到許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馬昭接替其位。

兩年後,新繼任的揚州刺史諸葛誕(諸葛亮族弟)又起兵討伐司馬昭。這一次,諸葛誕吸取了以往兩次起事的失敗教訓,他知道司馬昭權力已穩固、兵雄勢大,不容易憑武力戰勝他,所以事先暗中和東吳取得聯繫,爭取外援,並採取守勢,堅守不戰。

東吳派降將文欽率軍前去增援他,還另外派兵以為呼應。諸葛誕有了依靠,堅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馬昭費了很大力氣才將諸葛誕包圍起來,又分兵堵截住了東吳援軍。依靠人多勢眾,居然一舉攻克壽春。諸葛誕與文欽有矛盾,突圍時竟乘亂襲殺文欽,僅率數騎逃出壽春,途中被(曹魏,西晉將領)大將軍胡奮的部屬擊殺。之後,司馬昭下令將諸葛誕三族盡誅。

壽春被攻破後,諸葛誕的親信部屬三百多人全部被俘,無一人願降,最後全部引頸就戮。從此以後,忠於曹魏的文武官員就再也沒有人敢於起兵對抗司馬氏集團了。

司馬昭在平定了諸葛誕的反叛後,殺害了鋌而走險、率衛士與宦官攻擊自己的曹髦,立曹奐為帝,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在司馬昭的手上。之後,司馬昭出兵滅蜀 。公元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廢掉了曹奐,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改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個新王朝——(西)晉。十五年後,晉軍攻滅東吳。這段歷史被稱作“三國歸晉”。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其實很簡單不管曹操當年的老部下管不管,結果都差不多,沒有才能的管不了,有才能的,不想管,管了結局也很慘。

曹操本人的原因

曹操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用人唯賢,不論門第,頗有識人眼光。但同時他的性格是比較容易猜忌和狠毒的。

就連被曹操立下赫赫大功的的荀彧等人,就是因為反對他稱王,就被殺掉了。他的護衛想幫他蓋衣物,結果被他以夢中殺人的藉口殺掉。大家心裡不說,心裡其實很寒心了。

還有一點就是曹操當年就是曹操征戰天下的文臣,能到司馬懿的這個年代都死的差不多了。曹操的老部下,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一方面是夏侯氏和曹氏的宗室,另一方面則是其他士族和平民子弟。比如典韋、許褚、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等,這些文成武將基本上都已經死了。

人才的指數效應

而曹操的旁支,沒有多少有才人的人物,有才人物的大多早死。曹操的後代旁支,肯定也不得到鍛鍊,因為宗室一旦有了實力和能力,對皇家來說是很危險的,沒有鍛鍊,才能就沒法提高。沒辦法形成做指數效應,慢慢提高。

最重要的是曹爽作死,曹爽上臺以後大肆啟用何晏等無才無德之人,破壞朝綱,大肆賣官鬻爵,令大家都頗為不滿。可以說已經接近離心離德了。司馬懿他是隻老狐狸,歷經三朝,論手段,論知識經驗等等,曹爽都不是滿意的對手。


曹操部下有起兵的,可惜失敗了。

但是司馬懿叛亂以後,曹操的部下並不是沒有出力,也有起兵反對的,比如淮南三叛(王凌、母丘儉、諸葛誕)等人,但是被打敗了,所以再也無人敢反對司馬懿的統治。

這是我剛才說的,沒有才能的,沒有辦法做反抗。有才能的,不想出力,甚至有的出力的人死的都很慘,這樣像這樣怎麼可能有人敢反對司馬懿的統治呢?


職業減肥營養師


曹操開創的曹魏政權最終亡於司馬懿祖孫之手,可以說是天意,也是曹操曹丕父子作繭自縛。

嚴格來說,曹操與司馬懿並不是一代人,曹操比司馬懿大24歲,司馬懿與孫權諸葛亮曹丕等屬於一代人。

因此曹操與其老部下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張遼徐晃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屬於曹魏第一代領導集體,而曹丕與司馬懿曹真等屬於曹魏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司馬懿當政的時候,曹操的老部下基本都去世了,當然對司馬懿無法構成威脅。

之所以說曹操父子是作繭自縛,因為人家司馬懿一開始壓根就沒想為曹操效力,是曹操拿刀架在司馬懿脖子上硬逼著他為自己效力,因此曹操開創的天下亡於司馬懿也算是曹操自找的。

公元201年,曹操就聽說22歲的司馬懿有才,派人徵召司馬懿,司馬懿卻因為曹操獨攬大權控制東漢朝廷而且曹操是宦官的後代,不想為曹操效力,於是司馬懿藉口自己有風痺症拒絕為曹操效力,曹操派人刺探司馬懿的病情,司馬懿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真像得了重病一樣,曹操只好作罷。

公元208年,曹操做上丞相以後決定強行徵召司馬懿,曹操說如果司馬懿再像上次那樣躺著一動不動就逮捕他,29歲的司馬懿知道曹操心狠手辣,如果再拒絕曹操肯定被滅族,司馬懿只好接受了曹操的徵召。



曹操的確是把司馬懿作為曹魏第二代領導集體成員培養的,曹操讓司馬懿輔佐曹丕。

但性格多疑的曹操不久又開始懷疑司馬懿,他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意思就是司馬懿回頭看人的時候像一頭要吃人的惡狼。於是曹操提醒曹丕說司馬懿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必然會干預我們曹家的事情。

但因為曹丕與司馬懿關係很好,極力在曹操面前維護司馬懿,司馬懿又盡職盡責,小心謹慎,讓曹操抓不到錯處,最終轉危為安。

公元220年曹操死後,曹丕篡漢稱帝,建立曹魏政權,司馬懿成為曹丕手下舉足輕重的大臣,是曹魏第二代領導集體主要成員。

公元226年,39歲的曹丕死後,22歲的曹睿繼位,47歲的司馬懿是四名輔政大臣之一,又成為曹魏第三代領導集體主要成員。

公元239年,35歲的曹睿死後,7歲的曹芳繼位,60歲的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一起輔政,成為曹魏第四代領導集體數一數二的主要成員,曹爽成為司馬懿奪取最高權力唯一的對手。

司馬懿作為太傅,享受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權臣待遇。

公元247年,曹爽控制了郭太后,又掌握了禁衛軍,獨攬大權,68歲的司馬懿偽裝生病,不問政事,以麻痺曹爽,曹爽果然中計,對司馬懿毫無防備。

公元249年正月,70歲的司馬懿乘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曹睿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他派長子司馬師帶領勁卒三千人控制了洛陽,司馬懿親自率部據守洛水浮橋,扼制住各條要道,同時逼迫郭太后發佈詔書,聲討曹爽罪行。

司馬懿的冒險完全成功了,軟弱無能、貪圖享受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權。曹爽交權的目的是想以此換取在洛陽眷屬的平安以及保證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奸巨猾、陰狠毒辣的司馬懿出爾反爾, 屠殺了主動投降的曹爽兄弟,為斬草除根還將其家族的男女老幼、親信黨羽數千人誅戮殆盡。史稱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兇殘毒辣的本性顯露無疑,舉凡曹氏三族、親信黨羽、門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倖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斬首之列。據記載被殺者多達七千餘人。

高平陵事變後,曹魏政權實際上已經逐漸被司馬氏所掌控。

此後,忠於曹魏的大臣接二連三起兵反抗,但先後都被司馬氏調集重兵給鎮壓了。

公元251年,79歲的司空王凌算是曹操為數不多還健在的老部下,他不滿司馬懿獨攬大權,與外甥令狐愚謀立曹操的兒子曹彪以反抗司馬懿集團,被司馬懿偵知,遂率軍隊出其不意地發起進攻。

王凌措手不及,只得倉促應戰。司馬懿擒獲王凌後,把他送回洛陽,王凌在路上服毒自盡了。 王凌令狐愚都被滅三族,57歲的曹彪也被迫自殺。

不久72歲的司馬懿病死,其長子司馬師成為大將軍,掌握曹魏軍政大權。

公元254年,皇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張皇后的父親張緝等密謀策劃幹掉司馬師,再將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敗露,很多大臣都被司馬師滅三族。司馬師廢掉曹芳,改立曹髦為帝。

公元255年,鎮東將軍毋丘儉 、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師。司馬師親率大軍前去討伐,和毋丘儉 、文欽的軍隊對峙、相持。因兵力單薄,毋丘儉軍大敗,二人乘亂逃逸,毋丘儉在逃亡路上死於亂軍中,文欽逃奔吳國。

在平定毋丘儉之亂時,47歲的司馬師本已有傷在身,回到許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馬昭接替其位。

公元257年,鎮東將軍諸葛誕殺死揚州刺史以後又起兵討伐司馬昭。諸葛誕事先暗中和東吳取得聯繫,爭取外援,並採取守勢,堅守不戰。 東吳派降將文欽率軍前去增援他,還另外派兵以為呼應。司馬昭費了很大力氣才將諸葛誕包圍起來,又分兵堵截住了東吳援軍。依靠人多勢眾,居然一舉攻克壽春。諸葛誕與文欽有矛盾,突圍時竟乘亂襲殺文欽,僅率數騎逃出壽春,途中被殺。之後,司馬昭下令將諸葛誕三族盡誅。

從此以後,忠於曹魏的文武官員就再也沒有人敢於起兵對抗司馬氏集團了。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害皇帝曹髦,立曹奐為帝,曹魏朝廷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在司馬昭的手上。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大將鍾會鄧艾等出兵滅蜀漢 。

公元265年,54歲的司馬昭去世,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廢掉曹奐,建立西晉王朝。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派晉軍攻滅東吳,一統天下。


厚德載物49847


公元249年,魏國元老級將軍司馬懿起兵造反,將曹魏一舉拿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晉。史稱高平陵政變。司馬懿的叛變將歷經五十餘年的曹魏湮滅在了歷史的浪潮之中。三足鼎立時期實力雄厚的魏國,歷經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

四朝元老將軍除了司馬懿之外,還有高柔、王凌和蔣濟,這些老部下見證了曹魏的興衰過往,按理與曹魏已經融為一體。但為何司馬懿叛變曹魏,其他老部下甚至曹氏一族都坐視不理,無動於衷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曹氏宗親並無實權,沒有能力抵抗司馬懿叛變。

曹丕在位時,朝廷之中放眼望去,都是曹氏一族。為了避免曹氏宗親有謀朝篡位之嫌,曹丕對宗親實行了嚴格的藩王制度,每位宗親配備一名監國使者,意在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曹丕不僅不給宗親高官厚祿,還不許他們隨意離開封地;如若犯法,與庶民同罪;曹氏宗室回京更是難上加難,除非在情非得已的情況下。

史載,曹氏有藩王薨逝,曹氏宗親齊聚洛陽,為其發喪。期間,封陳王曹植和弋陽王曹彪因久沒見面,相談甚歡,卻被監國使者強行分開,唯恐他們密謀造反,動搖江山。如此種種,曹氏宗親的日子還不如外姓官員來得自在。他們完全生活在曹丕設定好的條條框框中,抱負難施,即便有雄才偉略,也難大展拳腳了。沒有權利的曹氏宗親,如同被拔牙的老虎,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司馬懿叛變,曹氏宗親拿什麼來拯救曹氏一族呢?答案顯而易見。

二、高柔和蔣濟在曹營備受排擠,支持司馬懿的叛變。

曹芳在位時,託孤大臣曹爽代為執政。不曾想曹爽有負先王所託,利用職務之便,將朝中重要職位全部安插自己的親信。不同於曹操的唯才是用,他是唯親是用。而且,曹爽還喜歡聽甜言蜜語,對他拍馬溜鬚,見風使舵的人,也全都得到了重用。

高柔,蔣濟等元老,不願隨波逐流,討好曹爽,曹爽實行暗地打壓,將他們調離原本的核心職位,導致他們的權利被架空。堂堂四朝元老,卻落得不如一些初出茅廬卻善於拍馬溜鬚的人的下場,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這口氣他們無論如何也是咽不下去的。曹爽長期以來一副唯我獨尊的嘴臉讓他們失望透頂。他們對曹爽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為今之計,只有推翻曹爽,讓他下臺,重新扶植新帝,才能不至於使曹魏烏煙瘴氣。恰好,此時司馬懿揭竿而起,正中高柔和蔣濟等的下懷,於是紛紛支持他與曹爽動兵。這也是為何司馬懿叛變,高柔和蔣濟無動於衷的原因了。

三、王凌系地方官員,與叛軍司馬懿抗衡有心無力。

高柔和蔣濟支持司馬懿叛變,而王凌呢?他倒是忠義之士,因為曹操曾對他有救命之恩。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王凌對曹家一直忠心耿耿,曾一度官拜揚州刺史。然而,也因為王凌只是管轄揚州一代的官吏,天高皇帝遠,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獲取信息嚴重滯後的王凌根本沒有辦法衝到前線與司馬懿展開廝殺。

而且,以古代的行軍速度,即便王凌第一時間得知司馬懿造反的信息,並立即整裝待發,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的。估計還沒到達洛陽,司馬懿已經坐擁天下了!由此看來,唯一忠於曹魏的王凌,並非坐視不理,而是因為地方限制,無法及時獲取情報,生生錯失了救助曹魏的機會。

所謂時勢造英雄。司馬懿之所以叛變,是因為曹魏內部不穩,根基已朽,氣數已盡。曹魏滅亡是大勢所趨,而曹魏曾經的中流砥柱倒戈相向,正好鮮明地詮釋了這一點。司馬懿雖不忠於曹魏,卻帶領中原百姓向更和平的生活邁了一個臺階,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是百姓之福了。不過公道自在人心,司馬懿是忠是奸,就留待後人去評論吧!








Zh上善若水W


曹魏正始十年,也就是公元249年正月,第四位皇帝曹芳在輔政大臣曹爽兄弟的陪同下前往先帝曹睿的高平陵掃墓祭拜。我很好奇為啥不是清明時候去?如果清明時候去這個事情或許就免了。

歪史估計應該是時間不同,所以習俗不大相同。

皇帝去掃墓了,一起出行的是當時掌握實際大權的曹爽兄弟以及他的親信,幾乎傾巢而出,對於曹爽來說,當時帝國心臟洛陽完全成了一座空城,對曹氏權力的來說也一樣。

雖然權力幾乎成了真空狀態,但是曹睿的皇后,當朝皇太后郭氏在洛陽,雖然她已經被曹爽派人軟禁。曾經的四朝元老司馬懿也在洛陽裝病,此外,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度保證享有特殊權利的眾多士族精英都在洛陽。

曹睿死後,託孤的人有兩個,宗室曹爽,大將軍曹真的長子,曹真原來叫秦真,曹操養子。曹爽以曹氏養子後裔身份能混得宗室託孤的地步完全是靠的曹真的功績,論起託孤重任,本人十足的草包一個,論起敗家,可一點兒都不輸人。

曹爽是怎麼作死的?

首先在暫時掌權之後,愚蠢的以為大勢已定,於是軟禁了郭太后。自比皇帝,將當時佔據帝國統治地位的士族一味的排擠。對其他曹氏宗族也是有意的打壓。朝內朝外全都是自己親信,皇宮內部也都是自己兄弟掌握衛隊。長了一副豬腦子的他又朝令夕改,作威作福。軟禁郭太后,授人大不敬的口實,要說不謀反信的人能有幾個?

《資治通鑑》卷七十五:“大將軍爽用何晏、鄧颺、丁謐之謀,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多樹親黨,屢改制度。”《晉書》:魏齊王正始……六年二月丁卯,南安郡地震。是時,曹爽專政,遷太后於永寧宮,太后與帝相泣而別。連年地震,是其應也。

其次,曹爽任人唯親,你要專權可以,但是你也要有頭腦,不然豬腦子專權,而且養子子孫出任宗室要職,當然,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曹爽本來就不是曹氏子孫,給人浮想聯翩,於是這一系列的行動在當時引起的怨恨不絕於耳。周公嘔心瀝血的也曾經恐懼流言。而曹爽這樣的身份,無論是誰都不認為他對曹魏是忠心的,完完全全是一個企圖謀權篡位的奸臣行徑。在宗室中完全的孤立。

何況這個時候的宗室,也只是名義上的宗室,曹丕篡漢以後多次的打壓宗室,逼死毒殺一大堆。在託孤的時候竟然託孤給曹真,曹操的養子,作為宗室代表人物,非常滑稽。到曹睿時候一如既往,曹爽,曹真 的兒子,與曹操宗室已經可以說風馬牛不相及了。

再次,在這個士族當道的年代,有名望的士族眼高於一切,面對曹爽的專權跋扈,任人唯親,即使司馬懿,四朝老臣,德高望重,兩朝託孤大臣,曹爽沒多久就將他架空,司馬懿不得已裝病躲避。隨後,他的親信開始互作非法,踐踏司法。招來天怒人怨。

《三國志》:初,爽以宣王年德並高,恆父事之,不敢專行。及晏等進用,鹹共推戴,說爽以權重不宜委之於人。乃以晏、颺、謐為尚書,晏典選舉,軌司隸校尉,勝河南尹,諸事希復由宣王。宣王遂稱疾避爽。晏等專政,共分割洛陽、野王典農部桑田數百頃,及壞湯沐地以為產業,承勢竊取官物,因緣求欲州郡。有司望風,莫敢忤旨。

他們的政治利益是被完全排擠的,換誰都不容許自己的利益受損。即使是曹丕也為了代漢,做出政治妥協,而曹爽,又親力親為的試圖打壓這一些已經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他寵信的人又沒有多少有才能的,也沒有幾個是世家大族有分量的人,就是說,在政治上沒有盟友,世家大族都是他的敵人。

所以司馬懿登高一呼,假託郭太后的詔令,聚集在洛陽的士族,這一些掌握帝國政治權利的幾乎一邊倒的支持司馬懿,出了一個桓範跑出去之外,曹爽完全的孤家寡人一個。愚蠢無能的他拿什麼跟手握郭太后的洛陽士族集團抗衡?

於是,愚蠢半生的曹爽再次的做了糊塗事,放棄了桓範的抵抗計策,自請免去官職,自縛請罪,司馬懿的政變輕鬆取得成功,

《三國志 魏書九》:範南見爽,勸爽兄弟以天子詣許昌,徵四方以自輔。爽疑,羲又無言。範自謂羲曰:“事昭然,卿用讀書何為邪!於今日卿等門戶倒矣!”俱不言。範又謂羲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穀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從,中夜至五鼓,爽乃投刀於地,謂諸從駕群臣曰:“我度太傅意,亦不過欲令我兄弟向己也。我獨有以不合於遠近耳!”遂進謂帝曰:“陛下作詔免臣官,報皇太后令。”

現在看來,司馬懿政變幾乎一帆風順,一副大義凜然,忠心千古的樣子,他當權以後,有才能的人紛紛得到重用,對於政治士族也是拉攏任用,保護他們的利益,另一邊也對親信酌情安插,逐步的控制曹魏權力。

司馬懿取得政變成功之後,為了權力穩固,先後託言曹爽與後宮妃子有姦情,疑似謀反,夷滅三族。受牽連者幾千人。隨後遷曹氏宗族於邢臺。

《三國志》:遂免爽兄弟,以侯還第。初,張當私以所擇才人張、何等與爽。疑其有奸,收當治罪。當陳爽與晏等陰謀反逆,並先習兵,須三月中欲發,於是收晏等下獄。會公卿朝臣廷議,以為“春秋之義,‘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爽以支屬,世蒙殊寵,親受先帝握手遺詔,託以天下,而包藏禍心,蔑棄顧命,乃與晏、颺及當等謀圖神器,範黨同罪人,皆為大逆不道”。於是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

這個是司馬懿奪權起因以及結果。可以說非常輕鬆,在歷朝歷代,也是最卑鄙無恥的一個朝代開創過程。很多人都很好奇,當初,曹操以一個人的力量聚集很多人才打出來的天下,曹操對這一些人都知人善任,也從不吝嗇賞賜,甚至曹操都打壓豪強,用人不問出身。按道理說,這些人應該報恩都來阻止司馬懿篡權,可是,讓人跌破眼鏡的是他們好像都消失了,為什麼?

歪史以為,他們確實是消失了,正始十年離曹操去世已經30年,皇帝都歡樂三個,哪一些跟曹操的文臣武將都最少六七十的年紀了,有很多是曹操一個年代的人,這個時候早都入土了。

何況,九品中正制定制定以後士族權力得到保障,寒族完全受到排擠,那些曹操的人這個時候即使不死也都遠遠的被排擠出了權力核心。即使有心要管也無計可施。


歪史


如果老曹家倒行逆施,司馬懿家叛變,大家是樂見其成。

坐視不管的,還算是好的。

如果老曹家不待見的人,還會參與司馬家的叛變。

事實上,如果沒有幾個關鍵人物幫司馬懿,司馬懿的政變也不會成功。

我們如果既不站在曹家,也不站在司馬家,來中立看高平陵之變,可以判定,這場政變,性質不是叛變,而是司馬懿政團對曹爽政團的清算。

曹爽政團,只能代表一部分曹家利益。

司馬懿政團,圖謀的是存活,而非顛覆。

把高平陵之變的性質搞清楚了,我們就知道為什麼曹家的老部下為什麼按兵不動了。

司馬懿搞政變,發生地在洛陽。除了洛陽,手握兵權的,還有徵南將軍,徵東將軍,徵北將軍,徵西將軍,這些將軍手裡,大多擁有10萬以上的軍隊,擁有一定自主權。

他們之所以不動,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曹爽主政不得人心。

曹爽是從239年開始主政,剛開始還能和司馬懿和平共處,後來就被小人挑唆,大權獨握了,主政期間,沒幹什麼好事,對蜀漢發動戰爭,結果失敗。生活奢華,居然把後宮佳人帶出來,這自然是大逆不道的事。

這樣一個不靠譜的主政者,自然不被看好。

二,司馬懿主動進行拉攏。

司馬懿在朝多年,他主動挖掘和任用了一批官吏。這些官吏,自然擁護他的知遇貴人。

而那些老臣,司馬懿採用加官進爵的方法,一一給予好處和安慰。

從司馬懿這裡得到利益,自然就沒有必要為一個得不利益的賣命。

曹爽,死就死吧。

三,曹家做皇帝的大局並未改變。

高平陵政變之後,改變只是朝權誰來管理,並未改變誰最後定事,誰是皇帝,所以,曹家老臣不需要和司馬懿拼命。

司馬家,這個時候,並沒有改朝換代的慾望。

司馬懿出面,更多讓人認為是撥亂反正。

四,四徵將軍的權限有限。

在曹魏的管理體系下,四徵將軍雖然有一定權力,但真想調動大軍,還需要皇帝的授權,而且這個授權也是有一定條件和時段的。

如果沒有授權,四徵將軍想調動大軍,是非常困難的。中級軍官和下級軍官,有權拒絕。

軍官拒絕的同時,還會遇到後勤補給的問題。

如果地方不配合,軍隊會無糧無草,也不會維持多長時間。

五,四徵將軍的家屬,都在洛陽成為人質。

出外為官者,尤其是主鎮一方,曹操很早立下規矩,必須將家人,特別是為將的兒子,留在洛陽,作為人質。

這個制度,不僅是為官者,為將者,就是當兵的,也要留下人質。

這個制度,防止軍隊逃離、叛變,防止將領政變。

洛陽控制在司馬家手裡,四徵將軍想起兵反抗,也要想到這一點。

綜上,老曹家的老臣位,按兵不動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


蕭十三郎說三國


正如當時匆匆忙忙從城裡逃出來的謀士恆範所言,上策就是此時只需與天子同遊許都,號召天下兵馬勤王,司馬懿必死無疑;中策就是此時點起隨行兵馬軍隊,以天子為首,討伐謀逆之司馬懿,司馬懿依然必死無疑;下策也有,攜帶天子與百官,前往就近郡縣,發附近郡縣之兵討伐司馬懿,司馬懿還是逃不過一個死。

須知道,曹爽當時可是握有實權的大將軍,首都的那些禁軍司馬懿只能控制一部分,而曹爽若是握住天子發力,首都禁軍會作何感想?就算是跑到許都或者其他地方號召天下兵勤王滅司馬,司馬懿再怎麼能打,也必死無疑。

可偏偏曹爽選了一個最不可能的選項——我要做富家翁。氣的謀士恆範都爆粗口了:“子丹(曹爽他爹)佳人,奈何生子如豬狗”,但是這依舊阻攔不了豬腦子一般的曹爽帶著天子、百官、軍隊、兵符向只有區區三千死士的司馬懿投降,司馬懿大喜過望,夷滅曹爽三族。

曹氏一族據說七千多人全部被司馬懿斬殺殆盡,那麼,當年曹操的那些老部下們,為什麼不勸阻一番呢?畢竟這些人都是老部下的子孫後代啊!

第一點的原因是:

由於與曹操後代的聯姻,有部分老臣也在三族之內,自保尚且不足,何來勸諫之說?

第二點的原因是:

曹操的老部下們在曹爽執政期間。被曹爽的騷操作氣的三尸神暴跳,轉而支持司馬家了。

第三點的原因就比較尷尬了,有許多很有地位的老部下此時已經去世了。


戴老師講歷史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操死了快三十年了,在位皇帝曹芳是曹操的曾孫,主政的曹爽是曹操的孫輩。物是人非事事休,那個時候哪還有曹操的老部下?

一、西山日薄

受一些影視劇的影響(如《新三國》),很多人對曹、劉、孫三家創業集團的核心人物的年齡沒有概念。甚至不少人以為曹操和司馬懿的年紀相仿。但其實曹操和司馬懿的年齡差距很大。

漢末三國人物的年齡跨度是這樣的↓

公元130—139年:士燮、陶謙、漢桓帝;

公元140—149年:劉表、賈詡、華佗、司馬防(司馬懿之父);

公元150—159年:曹操、孫堅、孔融、漢靈帝、荀攸、張昭;

公元160—169年:劉備、關羽、張飛、荀彧、張遼、曹仁、太史慈;

袁紹、袁術、劉焉、呂布、馬騰、張魯、夏侯惇、夏侯淵、公孫瓚、趙雲等人的出生年份沒有記載,但從他們的生平履歷來看,應該與曹劉孫等人的年齡相仿。

公元170—179年:郭嘉、孫策、馬超、周瑜、魯肅、呂蒙、司馬懿、楊修、王凌、法正、龐統;

公元180—189年:諸葛亮、孫權、陸遜、漢獻帝、曹丕、曹彰、蔣濟;

曹真、曹休等魏國二代宗室將領的出生年份沒有記載,但從他們的生平履歷來看,應該與以上人物的年齡相仿。

公元190—199年:曹植、鄧艾;

公元200—209年:姜維、劉禪、司馬師、夏侯玄;

公元210—219年:司馬昭;

公元220—229年:鍾會;

公元230—239年:吳景帝孫休、晉武帝司馬炎、魏帝曹芳;

公元240—249年:魏帝曹髦;魏帝曹奐;吳末主孫皓;

從以上列舉人物的出生跨度可以看出,曹劉孫三家的核心創業班子的年紀都挺大的。就拿曹操來說,創業時他已經35歲,創業將近30年,打下半壁江山時,自己已經是半個身子都埋在土裡了。跟他一起打江山的老哥們也一樣,幾乎各個都是垂垂老矣。

↓《新三國》漢中之戰(219年)劇照。司馬懿扮演者倪大紅的演技很好,但是劇中的扮相太糟糕了。(太老氣)



下面再看看曹魏前期主要將領和宗室成員的病卒時間:

公元210—219年:夏侯淵、樂進;

公元220—229年:曹操、曹仁、夏侯惇、夏侯尚、曹休、徐晃、張遼、于禁、 曹彰、曹丕、許褚;

公元230—239年:曹叡、曹洪、張郃、曹真;

把這些人的病卒時間一看,高平陵之變時的情況就很明顯了。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三國前期的名人,除了司馬懿、孫權、王凌這幾個比較長壽的老大爺還活著外,別說是跟曹操同的輩人了,就連跟司馬懿年齡相仿的人也幾乎是死絕了。

當時還活躍在各條戰線的人,都是姜維、司馬師、司馬昭這些晚輩。

所以,為啥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曹操的老部下都坐視不理?因為都死絕了唄。以上這些人物但凡有一個人還活著,司馬懿三父子斷然不敢發動政變!


二、青黃不接

清朝小說《掃迷帚》裡面有句名言:“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意思是說,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邁的廖化做先鋒。

這句話雖然說的是蜀漢,但其實也可以用在曹家人身上。

曹丕登基後,出於對直系皇族的忌憚,他對所有直系皇族(如曹植、曹彰)全部都進行了打壓。他的這一舉措,導致整個曹氏和夏侯氏都出現了人才斷層問題。

打壓完直系皇族後,曹丕重用曹真、曹休這些支系皇族。但曹休、曹真這些曹家二代支系皇族跟曹丕一樣,一是短命,二是後繼無人。當他們也先後謝世後,曹家將領陷入了九年的斷檔,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

當時正好是諸葛亮北伐的高峰期,蜀漢接連發動了第四和第五次北伐,孫權也配合諸葛亮打了一次。面對咄咄逼人的漢吳聯軍,曹叡只得重用外姓大臣,把全國軍事指揮權全權交給司馬懿、滿寵等外姓大臣掌握。

此後儘管諸葛亮病逝,蜀漢的北伐也暫時停止了,但曹叡並沒有收回兵權,而是繼續讓司馬懿等外姓人統兵。比如公元238年的遼東公孫淵叛魏自立事件,率領魏國大軍平叛的大都督就是司馬懿。

不誇張的說,魏國當時起碼有一半的兵權都掌握在司馬懿手上。這麼大的比例,在曹操和曹丕時代,是絕對不可能的。

估計曹叡也是意識到了問題,所以在公元239年,他病得神志不清時,他在彌留之際決定把大權交給曹家將,以免外姓人篡奪了曹氏的江山。於是曹真的兒子曹爽登場,成為第三代曹家將的領軍人物。

但是,司馬懿是歷經四朝的老滑頭,曹爽是個什麼玩意?



三、人心盡散

曹爽,字昭伯。曹氏二代將領曹真長子。他這個人到底有沒有本事,這個不好評價。但從他後來的所作所為來看,曹叡讓他和司馬懿共同輔政曹芳,絕對是看走了眼。

曹爽輔佐曹芳初期,他在一群有志青年的輔佐下,從司馬懿手裡收回了兵權,成為曹魏實際上的國家元首。

當他大權獨攬後,他認為九品中正制使得朝廷裡密密麻麻的到處都是世家子弟,庶族要想出人頭地越來越難,皇家的權威也被士族們逐步消解。於是他決定改革——通過改革限制特權階層的膨脹。

於是,這一下就玩大了!

為什麼玩大了呢?因為他打壓司馬懿,倒黴的只是司馬懿一家,曹魏政權的其它士族不會有危機感。司馬懿被他捅翻了,也只能自己暗自傷心。但是曹爽想限制士族特權,這就等於跟所有士族開戰了。毫無疑問的是把士族往司馬懿身上推。

比如,當時大士族荀家(荀彧),當年荀彧就是被曹操害死的,荀家本來跟曹家的關係就不好。荀彧兒子荀顗看到天道有輪迴,心想你曹家也有今天?於是,他轉回身就幫著司馬家謀劃篡位。

再比如,程家(程昱)、賈家(賈詡)、郭家(郭嘉)的後人,政治態度也不明朗,非常的含糊。但這並不重要,因為這三家的兒子混的都不咋地,官職最高也就是太守。不管是幫助司馬氏造反,還是阻撓司馬氏篡位,他們都起不到什麼大作用。

還比如,鍾家(鍾繇)、賈家(賈逵)、王家(王朗)、華家(華歆),這四家的兒子是一個比一個操蛋,跟他們爹有一拼。這些人的政治主張就是誰當皇帝都是我親戚,誰想當皇帝我就上勸進表,呵呵!誰規定皇帝之位只能讓曹家人坐了?

曹丕當年就被這些人扶上位的,他也是瞎了狗眼。後來捅曹家腚眼的人,恰恰就是這幫扶曹丕上位的牆頭草。

這是士族階級,再來看將領。

曹操的五子良將都是猛將,但他們的兒子都是草包。張遼兒子張虎官位只到偏將軍,比他爹的前將軍和徵東將軍差了不止十萬八千里;于禁,徐晃,張郃的兒子更慘,在史書上關於他們幹了什麼事情都沒記載。由此可想而知,司馬懿要政變,曹操當年心腹老將的兒子們,一個也靠不住。

典韋的兒子典滿,許褚兒子許儀同上,兩個也都是草包。尤其是許褚的兒子,他在隨鍾會伐蜀途中因為沒有及時修補道路,被主帥鍾會下令斬了。(都跟著鍾會了,可見許儀也是個無所謂誰當皇帝的主。他爹許褚那麼忠心,居然生了他這個廢材)

跟以上那些廢材相比,樂進的兒子樂綝還算比較爭氣,官至揚州刺史。然而,他是支持司馬氏的。諸葛誕起兵造反司馬氏反時,把他給殺了。

從以上列舉的名單可以看出,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曹氏的江山基本上就是岌岌可危。曹魏政權最大的問題在於:那些大族統統都是不安定因素,荀家、鍾家、王家、賈家,幾乎沒一個是忠臣。從當年官渡之戰時一堆人暗通袁紹就可以看出,這群人就是順風各種表忠心,逆風各種拆牆角。還真不是司馬懿有本事,他只不過是在最合適的時間朝曹氏大廈這棟危樓踢了一腳。曹氏大廈就被他這一腳給踢塌了。



四、零碎的抗爭

當然了,多數人都選擇觀望,不代表沒人擁護曹氏。比如夏侯尚的兒子夏侯玄,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但是由於曹丕防自己家人防的太狠了,這些人普遍都沒有實力。最後夏侯玄因密謀誅殺司馬昭被夷三族,夏侯霸害怕被害,逃到了死敵蜀漢避難。

士族當中,陳群的兒子陳泰有點本事,也有點良心(陳群是曹丕的託孤大臣),但這人就是沒腦子,政治智商不太高。跟他一樣的還有蔣濟,也是個老實人,但就是沒有政治智商,司馬懿讓他去勸曹爽投降,他還真的去了,結果大家都被司馬懿耍。事後蔣濟還覺得內疚,莫名其妙的氣死了。淨給司馬家添嫁衣,蔣傢什麼都沒撈到。

眾多士族、將領當中,唯一起兵擁護曹氏的只有毌丘儉一個人,結果孤軍奮戰,很快就被司馬氏撲滅。(毌丘儉報答的是曹叡)

另外,王凌、文欽、諸葛誕等人也反對司馬氏專權,但他們不是曹魏的忠臣,他們只是認為司馬氏能篡權,自己也可以,想取代司馬懿父子黑吃黑的貨。最終也都被司馬父子消滅。


等到這些零碎的勢力全被幹掉後,當司馬昭殺曹髦時,滿朝文武沒人敢反對司馬昭,全部擁護司馬昭。除了陳泰一個人。

但是前面說了,陳泰這人沒腦子。該出手時不出手,等到司馬氏大權獨攬,他再去罵司馬昭不忠,有鳥用?或許在其它人看來,連陳群的兒子都不敢去清君側,我們又憑什麼送死?

當陳泰也被排擠,鬱鬱而終後,曹氏的江山就真的滅亡了。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建魏;

公元249年,司馬懿政變,誅滅曹爽;

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黜曹芳;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害曹髦;

其實,從公元249年曹爽丟掉兵權後,曹氏江山就已經滅亡了。後面的16年,實際上是披著曹氏外殼的司馬氏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曹丕篡漢時,對漢獻帝最忠誠的是他的妹妹曹節。而司馬懿政變後,對曹氏最忠誠的是司馬昭的叔叔司馬孚。在司馬昭弒君的時候,沒人敢替曹髦收屍,是司馬孚去收屍的。隨後,司馬孚在朝堂之上公開和司馬昭決裂。

這真的是天道有輪迴,報應說不定哪天就降到了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