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10家銀行財報統計:「金融科技」被提近200次……

10家銀行財報統計:「金融科技」被提近200次…… | 馨金融

數字不能說明一切問題,但是至少能顯示出一些趨勢和態度。

——馨金融

洪偌馨/文

過去一年,從「開放銀行」被頻頻提上銀行話題討論的日程,到浦發的API無界銀行、招行的輕型銀行等加速轉型;從各銀行紛紛加大金融科技的資金投入,到國內第一家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建信金科的成立,商業銀行加速金融科技變革、推動數字化轉型的力度空前。

但是,如果衡量要一家銀行到底對金融科技投入了多少?金融科技在其發展過程中佔據多重要的位置?財報中的數據可能是一個最標準化的考量維度。

這幾天,馨金融整理了六大行(中、農、公、建、交,還有最新躋身大行之列的郵儲銀行)以及幾家股份制銀行代表(平安、招行、浦發、中信),共10家銀行的財報,檢索和整理了關鍵詞之後,希望能從一個更直觀的視角來看這些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和進展。

整理之後,有幾個非常直觀的感受:

✔前述所有銀行在財報中都頻繁提及了「金融科技」、「數字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關鍵詞,「金融科技」一詞在10家銀行財報中被累計提及近200次,足見其受重視的程度。

✔除了過去常被提及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之外,另外一個顯現出的趨勢是,一些新興的技術和概念逐漸被銀行接受並擴大應用,最為典型的是區塊鏈。儘管各家銀行對於區塊鏈應用的領域和進度不一,但多家銀行都披露了相關案例。

✔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既有業務、場景的融合不斷深化,在其轉型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止一家銀行在財報中提及,商業銀行的商業模式正面臨顛覆式的改變,而金融科技可能是開啟未來的關鍵「鑰匙」。

1

財報裡的高頻詞

我們可以先來看幾個統計數字。

10家银行财报统计:「金融科技」被提近200次…… | 馨金融

在六家大型商業銀行中,「金融科技」這一關鍵詞在財報中累計出現了100次,其中建設銀行的露出數量最多,達到44次;而一直給外界以保守形象的農行,也在財報裡提及了20次。

作為近幾年在金融科技化方面發力最猛的大行,建行董事長田國立在財報中提到,2018年啟動的金融科技戰略,包括金融科技“TOP+” 戰略,成立建信金融科技公司,整合形成七大核心事業群,將用新的技術能力為銀行業務賦能,實現集團整體的信息科技能力躍升。

換言之,金融科技不僅成為建行整體戰略佈局中的關鍵一環,而且正在成為支撐多項業務快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再來看四家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毫無疑問是在財報中對「金融科技」最不吝筆墨的一家,其對於金融科技的重視程度不僅是上升到銀行戰略層面,還涉及了不少對銀行未來商業模式的探索,我們在後面會再詳細討論。

10家银行财报统计:「金融科技」被提近200次…… | 馨金融

而如果從整體來看這10家銀行關鍵詞的分佈,我們還會發現一些更有意思的細節。

一方面,銀行對於「數據」的關注越來越突出,無論是大型商業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大數據」都是僅次於金融科技被提及最多的關鍵詞之一,緊隨其後的則是「數字化」,這透露了銀行眼下最為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從過去幾年新金融行業的發展來看,數據是互聯網巨頭優化金融服務的關鍵。銀行雖然此前也掌握了大量數據,但是無法有效地調取和使用,所以「數字化」便成為了未來銀行轉型的一個關鍵。

另一方面,這幾家銀行對於人工智能的熱情並沒有往年那麼高,甚至不及「區塊鏈」。可能有一部分原因在於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進入了平臺期,尚未有新的突破和創新。而區塊鏈正好處於從理論探索到落地應用階段。

從財報來看,包括工行、招行、中行、交行等在內的多家平臺都在過去一年裡上線或參與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業務平臺。例如,工行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核心企業信用誇層級流轉工具「工銀e信」、交行搭建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資產交易平臺等。

2

第二增長曲線

儘管從財報來看,相較於其它產業,商業銀行依然有著亮眼的利潤收入(僅六大商業銀行2018年淨利潤就已破萬億),但行業正面臨著成長危機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之前的文章《用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銀行》已經提到了一部分原因,隨著科技發展,很多行業的發展都是非線性的,而是顛覆式的,就像諾基亞,擊敗他的不是小修小補,而是一種全新定義行業的方式。這也是不少銀行從業者焦慮的根源,「大家看到改變正在發生」。

不久前麥肯錫發佈的金融行業白皮書顯示,2013年之後,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環境日益嚴峻,銀行業各項核心指標顯著下滑。其中,ROE下滑了超過9個百分點,精細差下降了0.39個百分點,淨利潤增速下滑至高峰時的三分之一,唯一上升的只有不良貸款率。

10家银行财报统计:「金融科技」被提近200次…… | 馨金融

除了業務發展持續承壓之外,銀行業表現出的另一個趨勢是分化加劇

A股上市的30家銀行中,市淨率表現最好的銀行和最差銀行之間的差距,從2014年的1.5 倍,擴大到了2018 年的2.3 倍,在優質藍籌股和白馬股表現強勢的2017年,表現最好的銀行的市淨率是表現最差銀行的三倍還多。

而在這種行業分化中表現最為突出、成長最快的銀行,恰恰是對金融科技投入最大、轉型最徹底的那幾家。

這可能才是日進斗金的傳統銀行們加快突進金融科技發展的動因,傳統的商業模式正在逐漸被市場淘汰,市場分化持續,轉型勢在必行,越早地開始「顛覆」自己,也就意味著越早地拿到邁入下一階段的「入場券」。

很多銀行也在財報中提到了這一點。招行行長田惠宇在財報中提到,「一個數字化、智能化、開放性的銀行 3.0 時代正在到來,它將徹底改變商業銀行的服務模式、營銷模式、風控模式、運營模式,拓展銀行的服務邊界,最終改變銀行的增長曲線 。

而建行則在財報中表示,要全力開啟「第二發展曲線」:

伴隨著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 技術等在金融領域的運用,我們看 到銀行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已是不得不然的選擇。我們已經先行一步,當務之急要繼續培育形成數據的整理能力、數據的洞察能力、社會資源的金融化整合能力和社會 問題的金融化解決能力,全力開啟“第二發展曲線”

對於第二增長曲線,麥肯錫也在其報告中有類似的解讀:如果行業大勢的整體增長是β增長的話,那麼金融科技等因素引領下的銀行可以實現超越β的高質量α增長。

10家银行财报统计:「金融科技」被提近200次…… | 馨金融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你我都該珍惜原創的價值,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