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名字如果不用来称呼,那还起它干什么?

最近在国外上课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第一堂课起,辅导员就让来自于全球各地的我们做一番简单的自我介绍,同学们有的叫Michael、有的叫Emma、有的叫clark,都是些常见的名字。课后,初次见面并且大多从异国他乡而来的其他同学们就都开始用名字来相互称呼上了,仿佛不带有一丝的生疏和尴尬,就连年轻的班级指导员我们也都直呼其名Simon;反倒是我和另一位中国老乡犯了难:“我们应该怎么相互称呼?”

名字如果不用来称呼,那还起它干什么?

这个问题一开始还确实难到了我,甚至细细想来,隔了好几天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好。作为一名临近奔三的男士,距离我上次走出校园已有6年之久,期间更换数次工作,我在各家单位的称呼也换了少数六七个(我名字拼音缩写是HJX):有叫我“H工”的,有叫我“小H”的,有客气地叫我“H总”、“X总”的,也有叫我“H哥”、“X哥”的,但是直接叫我名字部分“JX”的好像就那么五六号人,而且基本全是工作中至少大了我一级以上的直属领导们。所以,我应该和那位同学这么说吗:“咱就跟国际友人们一样,你叫我“JX”就是了”?

若是从前的我,还真会觉得这么叫不合适。按照我们的老传统,除非攀亲带故、相识很久关系很融洽或是社交工作中有明显的上下级和前后辈关系,否则我还真没听过相互间直呼其名来相称的。谁要是这么随便就叫了,难保不被人觉得是一种失了礼数,从小没教养的行为,这在中国自古以来的礼法中算得上非常注重的环节。举个例子,就像曾先后在北大、清华等国内最高等学府任教,赫赫有名的梁启超先生,他手下高徒如云,十年二十年后个个都算得上文化学术界的扛把子,但对这位老师,一辈子都依然得尊称一句“任公先生”,可不敢像我直接叫荷兰班主任名字Simon那样来一句“启超!”;在过去的单位里,有一位和我共事一个项目的同事,全名拼音缩写是“DLJ”,虽然我年长他几岁,但毕竟还只是一个辈和一个职务级别上的,我也至多叫他一声“小D”,而不会直接脱口而出“LJ”。

或许是我愚昧无知、才疏学浅,但发自内心,我认为咱们相互称呼的方式实在有点繁琐。

名字的存在意义是什么?从婴儿出生于母体,得到父母所授姓名的那一刻起,其最直接的目的无非就是让外界知道,从今往后这个人,他叫什么。至于其他的例如名字中特殊的内涵、姓名和生日结合起来可以作为精准识别个体的工具等等,都只能算是辅助功能。毕竟无论时代和科技如何发展,社会终究依托于人际沟通交流之上,即使是在现代网络社交论坛上也需要我们在注册账号后起一个独一无二的“用户名”或是“昵称”来让别人直观了解应该怎么称呼你,更何况人与人直面接触的现实社会?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实难理解为什么不能和老外们一样用生来便有的名字直接进行相互的称呼,这其中又有何所谓的不敬?

名字如果不用来称呼,那还起它干什么?

数年前在电脑上看的《人人都爱雷蒙德》应该算是我所看的第一部纯家庭情景题材的美剧,在我刚看头两集时,令我感受最深的除了诙谐搞笑的剧情外,便是老外们简单粗暴的称呼方式:作为男主角妻子的Debra,竟然直接就拿Mari这一名字来称呼自己的婆婆?然后美剧慢慢看多了,我就习惯了,不仅是家庭成员间,在工作场合下属对直属领导除了偶尔客气的“Boss”外,老外也时常对领导和老板直呼其名,双方还都不以为意。

当然在这一做法上,作为出生在华夏大陆、成长在华夏大陆的中国人,我并不完全持赞同态度。古来的繁文缛节虽充斥着糟粕,但在尊师重道和不同位置关系的称谓上确实有其值得深入研究并实践于生活的价值。然而正如上方所提,这些也仅仅适用于家庭、工作等场景中存在的客观级别有差异的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在完全平等关系的人群中我们也需要过多在一个简单的“称谓”上去大做文章。合适的称谓确实代表着值得称道的礼节,但相互间真正的尊重实则更该体现在言行举止中。如何尊重他人的工作、学习成果,如何耐心倾听对方的发言而不从中打断,如何在领受他人善意相待时用微笑和肢体行动作出回应和致谢,这些才是日常生活中更需要去注重的礼貌环节,而非只是那三两个字的简短称呼。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毫无疑问是华夏历史不可磨灭的瑰宝,但其中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恐怕已确实失去了适用的意义。在保留其精华的前提下,我建议咱们年轻人之间,就该试试和老外们一样,学着把自己父母所起的名字真正派上用处,在同龄人同辈人之间别去整那花里胡哨的各式称呼。名字如果不用来称呼,那还起它干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