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4 歷史上的高安,也曾有著地級市的地位

高安,從前也是地級市

歷史上的高安,也曾有著地級市的地位


從古至今,中央設在地方的行政區劃一般分省、市、縣三大級。高安名市,實際上只是縣級市,這與同樣以市為名的地級市是不同的。雖然同樣稱市,但縣所轄境域只是十來個鄉鎮(街道)而已,而地級市則管轄的是好幾個(區)縣。不過,在古代,高安也等於是個地級市。當然那時不叫“市”,而叫“州”、“路”或“府”,一直管轄著三個縣,多的時候管過五個縣。


歷史上的高安,也曾有著地級市的地位



高安最初為州是從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開始的。當時高安有個草頭王叫應智頊,他在隋末唐初天下大亂,許多地方豪強紛紛割據自立時,也拉起了一支自衛隊,既保護了高安不被江西最大的割據勢力林士弘佔據,又無意中配合了唐朝大軍平定江南。所以他首先獲得唐王朝的賞賜,被封為一州之長。當然這個州與原來的縣並無很大的差別,因為其管轄範圍也就如同一個西瓜被分成幾塊一樣。


歷史上的高安,也曾有著地級市的地位



高安最初設為縣時,整個錦江流域上游都是其地盤。說具體點,就是以錦江為軸,上自萬載、宜豐、上高,下至高安、清江(今樟樹市贛江以北地區)都是高安的地盤。只是漢中平年(公元184-189年)間,高安像個西瓜,首次被一分為二,切成上高(時稱上蔡)、高安(時稱建城)兩個縣。三國東吳黃武年(公元222-228年)間,上高、高安二縣又進一步細分為高安(建城)、宜豐、上高(上蔡)、萬載(時稱陽樂)四縣。

歷史上的高安,也曾有著地級市的地位


到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上高(時稱望蔡)、宜豐、萬載(時稱康樂)三縣撤併於高安(建城)。錦江流域又恢復為高安一縣獨統了。但是33年後,唐王朝又來高安“切瓜”了。唐王朝為了賞賜歸順有功的應智頊,抬高其官位,就以高安之地新設一州,名“靖州”。管轄範圍也即其地由大劃小,將高安之土再次劃為上高(望蔡)、宜豐、萬載(陽樂)、高安四縣。為了湊個“五”數,唐王朝又特意在高安、上高交界處劃出一個華陽縣。


歷史上的高安,也曾有著地級市的地位



唐朝的華陽縣縣治所在地就是今天的高安市相城鎮華陽行政村。但時不過三年,唐王朝平定江南後,為了削弱“地頭蛇”新官的勢力,同時減小國家行政開支,便又照搬隋朝撤州並縣作法,將靖州給撤了,應智頊調離高安往袁州(今宜春)任職,萬載、上高、宜豐、華陽四縣又合併為高安一縣。


歷史上的高安,也曾有著地級市的地位



如此過了327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高安人王顏因跟隨中主李璟奪城佔地有功,李璟特意即高安地恢復被唐朝撤掉的筠州(原為靖州、米州),封王顏為筠州刺史。既然恢復了州,縣也自然跟著重劃,於是萬載、上高也相應恢復,再次從高安劃出。唐朝的宜豐、華陽縣沒有恢復,但在高安的南部,贛江的北部新劃出了一個清江縣(今樟樹市轄)。


歷史上的高安,也曾有著地級市的地位



但到宋朝,先是於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將萬載縣劃歸了袁州,再於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恢復宜豐(時稱新昌)縣,後於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將清江縣劃歸臨江(今樟樹市轄)。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因筠州的“筠”字與理宗趙昀的“昀”字同音,為了避名諱,將“筠”改“瑞”,叫瑞州。


歷史上的高安,也曾有著地級市的地位



此後,歷宋、元、明、清四朝,高安一直都為州級政府所在地,儘管其州名由“州”改“路”再改“府”, 其管轄著的地域有所減小(只管高安、上高、宜豐三縣),但其相當於“地級市”的地位始終未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