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當年宋江堅決不接受招降,梁山的下場會如何?

lanssrode



如果不接受招安,《水滸傳》中的水泊梁山自然還要執行晁蓋執政時的政治綱領——義薄雲天,替天行道。至於梁山好漢們的結局會怎麼樣,那就要分幾種情況來論證了。



一、繼續過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稱分金銀的快活日子

晁蓋從一個草莽英雄起家,率領一群江湖好漢劫取生辰綱起家,走上了嘯聚山林佔山為王的道路。他在火拼王倫當上寨主那天起,就建起聚義廳,樹起杏黃色替天行道大旗,用義氣二字把江湖英雄們聚在一起,過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稱分金銀的快活日子。沒吃的喝的就下山去攻城掠地,殺貪官汙吏,搶來生活用品和武器彈藥,為長期據守做準備。至於今後的出路,他們是不去想的。用直白的話說,就是今日有酒今日醉,不管明日是和非。其政治綱領就是要和朝庭死抗到底,



二、朝綱腐敗,奸臣當道,朝庭在短期內奈何不得水泊梁山

從三山聚義打青州,三打祝家莊,掃平曾頭市,到智取大名府,元夜鬧東京,一直到三敗高太尉,把這個頭號大奸臣活捉上山。所有這些戰役足以證明,梁山既有攻堅中小型城市的能力,也有水陸兩棲據守山寨的能力,朝庭在短期內是不可能打敗水泊梁山的。起碼現有108位好漢在世這個歷史階段,水泊梁山的杏黃大旗不會倒。從書中的招安節點可以看到,梁山是處在鼎盛時期接受的招安,換句話說,梁山並不是日落西山不得不接受招安,而是在蒸蒸日上的形勢下,主動撤出。所以,不接受招安,憑梁山的實力,完全可以和朝庭抗衡。

三、幾十年後,前途渺茫,日薄西山是必然的結局

既然只圖眼前的快活,不想過苦日子,不想為子後代著想,那麼,梁山在幾十年後,可想而知是沒有前途的。從書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沒有一個武將的後代繼承了他們的衣缽,顯而易見是後繼無人。年輕有為身強力壯時,可以由義字當頭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可是當108將衰老之日,也就是水泊梁山衰落之時。到了那時,朝庭再來攻打,憑一群老弱病殘之軀,怎能抵擋住朝庭的大軍,被朝庭剿滅只是時間早晚的事。



四、分崩離析,各奔西東,作鳥獸散,一敗塗地

《水滸傳》是一部文學作品,水泊梁山這108將,是作者施耐庵一個人成立的武裝集團。但是,從歷史史實上看,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起義軍,已經推翻了大明王朝,逼得那個勤政又廉政的崇禎皇帝上了吊。洪秀全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經建立起太平天國,他本人也當上了天王。可都是轉眼之間又灰飛煙滅。其根源無非是沒有一個正確的政治綱領。這樣的隊伍一旦掌握了政權,垮臺就是眨眼之間的事。——水泊梁山這夥人,又怎麼能逃脫歷史的規律。

但,若問梁山好漢都是什麼結局,肯定也會大不相同的。


1、以公孫勝為首的文官們,包括什麼神醫安道全,聖手書生蕭讓,神算子蔣敬,玉壁匠金大堅,獸醫皇甫端,通臂猿候健,鐵扇子宋清,管蓋房子的李雲,鐵叫子樂和,鐵臂膊蔡福,一枝花蔡慶等人,都發揮自己的專長,該幹啥幹啥去啦!之所以把公孫勝這個坐第四把交椅的領導層打入第一批,是因為平時這個道長也沒在山上正兒八經地住幾天,不是探母就是尋道,他這第四把交椅也沒什麼存在感。更何況,書中徵方臘大軍起步時,他就已逃之夭夭了。



2、不戰而屈人之兵,乃兵家之上上策。朝庭進攻前,肯定要先行瓦解梁山隊伍。而在大勢已去的形勢下,最易策反的肯定是原有的朝庭軍官們。策反的方略也極簡單,只用八個字既可成功:官復原職,既往不咎。像大刀關勝,金槍將徐寧,雙鞭呼延灼,雙槍將董平,霹靂火秦明,病尉遲孫立,鎮三山黃信等人,肯定要響應朝庭招喚,那就不叫招安,而叫反正義士或浪子回頭。他們武功超強,能力超群,如果要走,抱起團來誰也不敢阻攔。否則,勢必形成火拼局面,如果形成那種局面,就成了兩敗俱傷自取滅亡,反而讓朝庭更加高興。



3、剩下宋江吳用盧俊義等頭領,到那時已經成了榜上有名的戰犯,想投降都找不著門。和他們抱成團的,只能是李逵和智取生辰綱那夥死硬分子,包括阮氏三雄和赤發鬼劉唐等人。至於魯智深,武松,史進,楊雄,石秀等來自江湖上的好漢們,他們出身低卑,骨子裡就不願和朝庭奸臣們為伍,朝庭對他們也不會感興趣,其下場只能和宋江他們陪葬了。

最可憐的是林沖。別人是被騙上山,被俘上山,自願上山,只有他是純粹意義上的被逼上山。他和大奸臣高俅有血海深仇。而高俅還身居高位,掌握著生殺大權。與狼為伍,是林沖不可能願意的。可不為伍又能怎樣?弄不好,林沖只有自己了斷,才能一死解百憂!



文化一家人


就如題主所言的不招安、不受降,那他的下場和真實的自己沒什麼兩樣,同樣會被剿滅和鎮壓。

宋江造反的故事,最早見於《大宋宣和遺事》,是確有其事的記載。

但宋江的下場卻不那麼好。他糾合了三十六位好漢,嘯聚梁山泊,還沒成其大事,就被張叔夜設伏全殲,自己也被推上了斷頭臺。

而受詔歸順朝廷,是白話小說《水滸傳》的敘述,這裡邊多有穿鑿和想象,還有諸多民間傳說,是一部集合體小說。

我想,題主所問的,是書中的宋江招安投降一事。

書中的梁山泊,糾結上將一百零八員,彙集十萬虎狼之眾,佔據八百里浩淼水泊,征討州府,替天行道,威服四海,震驚朝廷。後來卻一心歸順趙宋官家,成了南征北戰的朝廷鷹犬。

宋江本來是個刀筆小吏,沒什麼本事,卻一貫樂善好施,仗義抒困,人送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

如果宋江不率眾招安,那唯一的路徑就是與朝廷抗衡,拼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但畢竟只是蝸居一隅之地,滿目都是趙氏天下,輪番進剿,鮮有不成的道理。到那時,宋公明就會像方臘一樣,被縛進京,千刀萬剮。

宋江三十六,興起在山東。殘油若燈火,或可睹明滅。


龍吟148119260


(一)最終瓦解。與政府軍不斷血戰,但在政府軍強大實力下,梁山實力肯定會不斷得到削弱,也避免不了好漢們會一個個在反圍剿中獻出生命。直到最後一刻堅持不住,或者被迫投降,或者被捉俘虜,或者全軍覆沒,或者化整為零。不管怎麼樣,最後結果肯定不如意,因為政府不可能讓這股“土匪”長期存在。就如招納宋江他們後南征北戰剿滅其他起義軍一樣。

(二)割據一方。以梁山天險與一幫好漢的能力,也有可能與政府軍形成長期拉鋸戰,政府軍無法徹底剿滅梁山,可能最後默許梁山的存在,讓其在有限的範圍內活動。

(三)內部分解。在政府軍長期的高壓打擊下,梁山好漢們內部肯定會出現分化。因為108條好漢來自不同領域,背景各不相同,志趣各不相同,意志各不相同。在政府長期征剿封鎖的情況下,內部肯定會出現分化,甚至不排除會出現“叛徒”,最後也會造成梁山的分崩滅亡。


文齋堂


假如宋江不招安,梁山的結局最後還是被消滅,跟王慶、田虎和方臘一個結局。

一、從經濟角度分析:

梁山所控地域,僅限一片水泊,財政來源主要靠搶靠奪,或者靠開幾個酒店混點兒銀子,財力十分有限,養不了多少兵馬。即使打下幾個城池,也是搶了財物錢糧,都撤回水泊,並沒有對其土地人民進行有效的管控。財政來源的不持續性,導致其事業發展的非持續性。

其他三寇都廣佔州縣,財政保障度明顯高於梁山,最後也都被滅,所以宋江等的結果,也不會出其二。

二、從政治角度分析

北宋當時並未徹底腐朽,要不是金朝來攻,對付幾股農民起義軍,勝率還是很高的,可以說不在話下。

宋朝皇帝也沒有壞到人人切齒痛恨的程度,宋江的政治口號是“替天行道”,這個天,就指的宋天子,也就是皇帝。宋江人稱孝義黑三郎,孝義當頭,這倆字可是儒家圭臬,違反了就是大逆不道。

關於“孝”道,曾子在《孝經》裡如此闡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可見,孝就是事親、事君、立身。事親容易做到,只要對父母好就可以了。但是事君就不那麼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有資格有路子,謀個一官半職,其次要能建功立業。宋江的夢想很簡單,就是有朝一日,能搏殺疆場,建功立業,封妻廕子,搏個好名聲,名傳後世,給祖宗父母臉上添光彩。

重陽節菊花會,宋江一首《滿江紅》,把他的理想和志向完完整整的道了出來,裡面有一句:“願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道出了他的心聲。

宋江這首詞,文辭極好,值得好好欣賞,全文抄錄如下:

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見碧水丹山,黃蘆苦竹。頭上教添白髮,鬢邊不可無黃菊。願樽前長敘,弟兄情如金玉。

統豺虎,御邊幅;號令明,軍威肅。中心願平虜,保民安國。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

一個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人,想徹底的去造反,很難啊。

三、從組織人才角度分析

梁山戰將如雲,但是帥才不足。宋江不如劉邦,吳用不如張良蕭何,盧俊義不如韓信,整個班子人才匱乏,再怎麼折騰,最終也難成功。

梁山好漢,招安是最好的出路,否則只有死路一條。


中正63944027


水泊梁山自始至終都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只是一干被朝庭遺棄的大小官員以及生活在主流以外的能人的聚義之所。他們慕宋江之名以水泊梁山為臨時避難之所,而非真正為某個政治信仰而誠心投奔的,所以,眾好漢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被逼和自願行為具有本質區別,說明這一干人等對水泊梁山以外的世界抱有不滅的幻想。最後,能隨宋江被招安也在情理之中,是遂了眾人之願。

宋江的政治意願是反貪官不反皇帝,他本質上是忠君的,他上梁山也是被逼的。他著了梁山好漢設的陷阱,被他老婆閻婆惜拿住了他私通梁山的證據,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他殺了閻婆惜,上了梁山。

從通本《水滸傳》裡,讀者可以看到他對貪官汙吏的痛恨,卻看不到他說皇帝不是的隻言片語。

宋江是在世界觀形成後才上的梁山,所以,就算他最後堅持不受詔安,從整個水泊梁山的形勢看,也不具有能跟朝庭長期對抗的條件。最後還是會被剿滅。

水泊梁山是一群被朝庭的黑暗吞噬了希望的一群人的聚義之所,和他們同時期的方臘農民義軍是有本質區別的。最後他們又代表朝庭剿滅了方臘。從根本上,本書作者的立場也是站在朝庭一邊的,這是作為封建社會讀書人的階級立場的侷限性決定的。他們從本質上痛恨腐敗,仇視貪官汙吏,從另一方面他們對皇帝又抱有終極希望。

一個沒有堅定立場的抗爭,最終會因為患得患失而流於失敗,而這場失敗是先天早就註定的。


椰之風骨


下場會很慘,逃脫不了覆滅的下場。這是因為一,隊伍不行。單說梁山一百單八條好漢,吳用宋江除外,一個個都是殺人、放火、逞強、鬥狠的角色,這些人匹夫之怒,流血五步,打架拼命還行,但爭奪政權絕不是拼命,不是靠拼命就能解決問題,它需要從戰鬥到戰略,從戰爭到政治的總體謀化,而這些,是草寇們做不到的。二,人心不行。梁山好漢,魚龍混雜,官吏、武將、盜賊、學究、販夫走卒,各色人等都有,出身不同,想法各異,單靠一個義字,根本就無法凝聚和統一,想打天下,坐天下,難!三,力量不行。水泊梁山,在大宋朝的版圖上太小太小,一兩次小規模的戰鬥能贏,但一旦引起朝廷重視,大兵壓境,以梁山之力根本無法抗衡。所以,我們現在評水滸,責備宋江投降,責備宋江害了眾兄弟,這是從道義上說話,與梁山水泊的結局無關。



我說無名


從生產力角度來說,梁山沒有生產力,也解決不了就業問題,擴張難度非常大。從管理機制來看,梁山的管理機制並不具備制度化,也沒啥人才建設培養的可能,管理層壓根也沒大局觀,偏居一隅,順便打打劫,而且從上至下的觀念並不一致,上下也不齊心,私心,私慾太重,時間有限,不多說了


卡拉辛姆


宋江不接受招安,梁山好漢的結局有三:(1)朝廷強盛其必為滅。任何一個朝廷都不會把梁山當做法外之地。北宋朝廷弱,他可苟活,但逢金國還有更厲害的蒙古,他們就不好圖存了。(2)與另一個崛起的綠林互嗆,逐漸消亡。他們嘯聚水泊,義字當先。另個綠林同理也有匪道,故摩擦必有,雙方相鬥必互傷。(3)梁山泊樹大旗號聚天下英雄,會客大廳為聚義廳,他們沒有治國理政的綱領,沒有兼併六合的雄心,只能是偏居一隅的強人。朝廷無力征剿,但歲月不會饒人。平平淡淡過下去,好漢們也會自然凋零於世間。


城南逸客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當然也只是演義小說。在小說中描寫了各懷絕技的一百零八將。可是最後由宋江掌權的梁山卻接受了朝廷的招安。那麼,有人問如果宋江帶領著梁山好漢不接受招安又會怎樣呢?

其實,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無非三種結果。一是朝廷派大軍來圍剿,最後抵擋不住宋軍的圍剿而兵敗,成為階下囚亦或是戰死沙場。而這種結果我認為是不現實的,因為當時宋軍正竭力對抗金國,並沒有多少的兵力來圍剿農民的起義軍;另外,就算是可以去圍剿的話,由於宋朝特殊的軍隊制度,中央軍隊強而地方軍隊弱的局面,恐怕也不是梁山的對手。所以,宋江不接受招安的話,有很大可能是會成功的。

那麼第二種結果就是梁山的勢力越來越大,最後起義朝廷,推翻朝廷。然而這種結果是不可能的,因為宋朝皇帝和朝中人士是不會任其做大做強的,就算在當時成為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那麼還有其他零零落落的各地的農民起義,一旦起義軍開始有所起色,或是有所苗頭,那麼軍中的規矩是要有的,軍人是要受到約束的,而農民只是為了活下去,解決眼前的溫飽問題,沒有很長遠的眼界,軍中的規矩自然是會屢屢衝破,最會會失去人心而失敗。另外,等起義軍變得強大起來,各地各方的勢力就會形成相互的制約,也就沒有最初的動力啦。

最後,就是梁山好漢受不了軍中的限制和種種制約,不得不一一撤出,再尋求出處,另處謀生。

當然,以宋江來說,他是忠義之士,他的心中裝滿了報效朝廷的大志,並沒有一統天下的大願,所以,最後梁山接受招安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也許是宋江為了實現自己為朝廷效力,報效朝廷,實現自己忠君愛國的理想罷了。自然,他的手下將士和梁山眾弟兄成為了他理想之路上的一塊攀雲梯。


商傑JACK


首先《水滸傳》這部書首先只是小說而不是史實。在這裡我們假設它是史實來探討一下如何宋江拒不接受招安最後會怎樣?

首先,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都要提出明確的政治綱領,也即是口號,也即是杏黃大旗。而《水滸傳》中沒有,直到最後才有“替天行道”的旗幟。而從這句“替天行道”中也能看出他們的政治主張:反貪官,不反皇帝。當然這是作者作為封建文人的劣根性所決定的,註定了宋江等人的歸宿。但是,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拒不接受招安,那麼最終也就是兩種結果:成功和失敗

1成功也不過是諸候一方,朝廷會限制其勢力範圍,默許他在一定範圍內活動。

2失敗。最終就像書中徵方臘一樣成為歷史,曇花一現。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從未真正成功過。所以其成功與失敗的機率各為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九十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