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中醫常用的麻黃湯治療:惡寒、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咳喘

麻黃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為麻黃科亞灌木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草質莖,以莖粗、色淡綠或黃綠、髓部紅棕、味甘澀者為佳。有生用和蜜炙用兩種用法。生用,長於發汗解表;蜜炙,發汗力減弱,長於潤肺,多用於咳喘等呼吸系統疾病。

中醫常用的麻黃湯治療:惡寒、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咳喘

本品“其味麻,其色黃”(《本草綱目》),因色黃味麻而得名。然新採的莖是綠色,並非黃色,藥材久置之後則變黃。古人認為麻黃久置而不變質者質佳,故過去藥房中的麻黃多為黃色。《植物名釋札記》記載:“麻黃之取名,謂其因花小而黃之故。”

性能特點

《神農本草經》認為麻黃味苦溫,現一般認為其性能為: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辛味藥一般具有“能散能行”的作用特點,即具有發散和推動氣血運行的作用。本品歸肺經,肺主皮毛,故能發散在表的邪氣,因其性溫,故能發散肌表的風寒之邪。辛能宣肺,苦能降肺,故本品對肺的氣機具有調節作用,即宣降肺氣,而以宣肺為主。肺為水之上源,膀胱主貯尿排尿,為水之下源。本品能夠宣發肺氣,上源得通,則下源得暢,故本品具有利尿作用。

中醫常用的麻黃湯治療:惡寒、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咳喘

功效應用

發汗解表:《神農本草經》明確提出麻黃具有“發表出汗”之功,其發汗力強,為發散風寒之峻劑,是解表藥中發汗作用最強的藥物。一般用於表實無汗證,如風寒表實證、無汗證等。其無汗具體表現為出汗量少、皮膚乾燥而粗糙等,尤其是患者在炎熱的夏季亦不怎麼出汗,這是較為明顯的無汗。為增強本品的發汗作用,常與桂枝同用,再配以杏仁、甘草,即組方麻黃湯。該方來源於《傷寒論》,主治惡風或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咳喘等八個方面,有人概括為麻黃八症。

麻黃是常用藥,治療風寒表實證,麻黃湯、葛根湯等均是筆者的常用方。筆者應用麻黃湯治療風寒感冒之高熱,不僅退熱迅速,而且多不反彈,往往半劑麻黃湯即愈,屢試屢驗。

中醫常用的麻黃湯治療:惡寒、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咳喘

過去缺醫少藥的年代,老百姓有“感冒發燒,阿司匹林一包”的說法,有鑑於此,麻黃湯為“天然的解熱鎮痛劑”。臨床發現,用阿司匹林退燒時,有燒退而反覆的現象,而用麻黃湯退熱則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不可盲目試用,具體情況還需辯證。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需要諮詢的讀者,請關注我以後再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