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变绿 变优 变强——江西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纪实

初冬时节,赣鄱大地硕果累累。

日前,从江西省农业农村厅传来好消息:截至目前,江西累计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面积600多万亩;对比农业产业“1+9”行动计划实施前,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稻渔综合种养等高标准产业基地新增面积分别增长6.9%、7.3%、20.2%、72.1%、100%,优质稻订单种植面积增长62.5%。

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江西农业正变绿、变优、变强,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能简单的以为就是加多少、减多少的问题,更不能关起门来搞调整,而是要立足全省、面向全国、放眼全球,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市场规律来推进、抓调整

设计蓝图已绘就,目标已明晰。我省进一步做强自身产业发展优势,挖掘产业发展特色。

——抓好产业布局。省级层面出台项目实施指导意见,针对九大产业在各地发展的不同情况,创新“省级抓总、市级组织、县级实施”管理模式。省级指导市县做好产业选择,突出地方产业优势和特色,着力打造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市县在安排具体产业项目后,综合平衡项目布局,突出做到“三化”。一是区域化。优质稻产业重点突出“三区一片”粮食优质产区;蔬菜、水果产业以现有规模20万亩以上设区市为重点;茶叶产业以现有规模15万亩以上设区市为重点;中药材产业以现有规模10万亩以上的设区市为重点;草地畜牧业突出宜春、吉安肉牛优势产区,赣西、赣西北、赣东北肉羊养殖优势区;水产业以现有规模5万亩以上、产值30亿元以上设区市为重点。二是特色化。以设区市为单元,按照“大+小”的产业发展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是指设区市的主导产业,由市级自主确定、重点扶持打造3至4个产业;“小”是指优势县的特色产业,对各县规模、总量、产值等指标全省排名靠前的产业实行点单式扶持。三是集群化。将九大产业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紧密结合,加快推动产业基地生产与加工、营销、品牌创建等相衔接,促进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做好基地强产业、做强产业促基地。

——抓好政策引领。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九大产业发展,并通过扶持政策引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引导金融、信贷等投入,构建九大产业稳定支持体系。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两年来省级财政共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0.78亿元,用于支持九大产业发展。同时,市县两级按照省市县1:0.5:1比例“共推共担”原则,统筹联动落实财政支持资金40多亿元。这些财政资金通过先建后补方式,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产业基地,为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基地解了燃眉之急。特别是,通过省级财政资金注入,贫困县产业发展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两年来,我省累计投入贫困县农业结构调整省级财政资金6.5亿元,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取得实效;据统计,今年农业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101.2万户次、带动贫困人口313万人次。另一方面,吸引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注入。据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农发行江西省分行新增支持九大产业生产发展类贷款63亿元、同比增长12.7%;全省农商银行新增九大产业生产发展类贷款63亿元、增长8.1%;全省引进九大产业生产基地类项目132个、续建项目139个,实际进资131.9亿元。截至目前,全省新引进的已进资农业农村投资项目和续建项目实际进资总额328.45亿元,进资总额同比增长37.38%。其中,新引进的农业投资项目198个,实际进资132.39亿元;续建项目313个,实际进资196.06亿元。新引进的超10亿以上的项目12个,其中已进资8个,实际进资达29.89亿元。

——抓好指导服务。针对新型经营主体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产业对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担忧,我省持续加大政策、科技、市场信息等服务力度,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服务效果。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增了中药材、食用菌、牛羊、稻田综合种养、休闲农业等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目前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总数达到22个,实现了优势特色产业全覆盖;组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接贫困县,对接产业基地,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及时科学技术指导。创新开展江西农业大讲堂下基层宣讲活动,深入全省93个农业县的1400多个乡镇,集中宣讲解读农业结构调整等惠农政策,加大技术培训指导力度,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难题。通过“江西农业”微信公众号、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发布政策、气象、市场类信息;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农业种养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农业结构调整新典型新经验。

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大力实施优质稻、蔬菜、果业、茶叶、中药材、草地畜牧业、水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油茶等九大产业发展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

去年以来,我省各地紧紧围绕“扩面、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力度打造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不断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农业产业结构持续调优。

乡村振兴,首个振兴就是产业振兴,首要任务就是实现产业兴旺。我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标就是聚焦产业兴旺,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培育稻米、蔬菜、果业、畜牧业、水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6个超千亿元产业,茶叶、中药材、油茶等3个超百亿元产业。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按照“稳粮、优供、增效”的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农业绿色崛起之路,绿色生态农业加速发展,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供给质量效益实现大幅提升,农村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但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增收动力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小生产与大市场等矛盾亟待破解。

抓农业结构调整,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我省把握大势、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打好新时代农业结构调整主动仗,让江西农产品更优、农业更强、农民更富。

高位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扶持,坚持质量导向、绿色导向、市场导向、效益导向抓调整,大力推动九大产业迈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领导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省级层面成立了以省政府为主要领导的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市、县(区)均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组织机构。

——出台扶持政策。省级层面出台“1+9”行动计划,明确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九个产业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各地因地制宜配套出台扶持九大产业的政策举措。如宜春市制定《宜春市实施百万亩中药材种植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设立70亿元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赣州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市蔬菜生产经营与技术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印发〈赣州市2019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拿出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蔬菜基地建设。

——压实责任主体。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我省将农业结构调整九大产业发展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90多个县,突出优势特色,推动九大产业差异化发展。并通过各级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扎实组织开展召工作调度、进展通报,层层压茬推进工作任务落实。

——强化绩效考核。将九大产业发展纳入市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了《江西省农业结构调整九大产业发展工程绩效考评办法(试行)》,明确了具体的考核评价指标,按照“自查自评、市级考核、省级复核”程序进行综合评价。

支持产业,财政拿出真金白银;扶持政策,制定实实在在的举措。两年来,江西农业结构调整成果丰硕,呈现出“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基地扩面取得阶段性进展,今年优质稻订单种植面积达1200万亩、同比增长15.7%,蔬菜播种面积达1100万亩以上,产量达1800万吨,同比增长3%左右;水产品保持稳定增长,总产量将达260万吨以上,截至10月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新增40万亩、总面积达140万亩,位居全国前列;名特优水产品产量59.21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42%;今年前三季度,水果种植面积658万亩,产量达到456万吨,同比增长2.2%;茶叶总面积达178万亩,中药材总面积达148万亩,油茶总面积达1562万亩、其中人工高产油茶林面积达562万亩;肉牛、肉羊出栏分别达80.5万头、96.5万只,同比增长3.4%、7.1%。

——产业质量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经营进程加快。前三季度,50亩以上设施蔬菜、设施水果比重分别达69%、62.8%;100亩以上水果、茶叶、中药材种植比重分别达45.9%、53.7%、62.2%;1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稻渔综合种养比重达49.3%;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比重达22%,出栏100头以上的肉羊养殖比重达45%。设施化水平不断提升。两年新建设施水果基地11.5万亩、增长30.1%,设施水果基地总面积达46.6万亩;两年新建设施蔬菜基地18万亩、增长13.8%,设施蔬菜基地总面积达148万亩;截至10月底,新建蔬菜喷滴灌设施面积9.4万亩、比2018年增长78.3%。绿色发展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 5015个,约占全国总数的10%,其中绿色食品650个、有机食品182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4个;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10个,省级绿色有机示范县38个,打造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6个。品牌经营加快发展。2019年,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达675.41亿元,列全国区域品牌第七位和水果类产品的第一位;“四绿一红”茶叶品牌总价值达106.9亿元、同比增长11.9%;宁红茶为第18届亚运会官方唯一指定茶叶;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婺源绿茶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袁州油茶荣获全国经济林产业区域特色品牌建设试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稻播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25%,较结构调整前提升10个百分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产业播种面积占主要经济作物面积的比重达90%左右;牛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4.8%;常规水产品规模压缩,前三季度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比重达32.8%。种养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有力带动了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10月底,我省规模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2867家、同比增加262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可比增长5.2%;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85:1;省级龙头企业中从事精深加工的企业比例由原来三分之一左右,逐步提升到现在的二分之一。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截至10月底,全省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8000多家、新创建江西省美丽休闲乡村20个、星级农家乐50家、十佳休闲农庄10个、休闲农业精品线路10、省级田园综合体15个、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庄)5个。

——产业效益进一步提升。产业比较效益快速增长,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高。据测算,7个优质稻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和2个绿色特色品牌共签订种植订单面积254万亩、同比增加70%,订单平均价格超出政策托市价27%、同比增加35%,带动农户40万户、同比增加近三倍,平均每亩增收近200元;蔬菜、果业、茶叶、中药材亩均纯效益达2000元以上,设施化生产基地效益亩均高达4000元以上;牛羊养殖综合效益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特种水产品亩均效益达3000元以上。全省粮食、畜牧、水产、果蔬四大产业产值均超过千亿元;油茶产业总产值达320.9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截至10月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总产值达740亿元左右。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西农业产业结构将不断调好调顺调优。“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赣鄱大地将以更加丰富、更加优质、更加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