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心源性猝死和心肌梗塞是心臟病的兩種死亡形式

全世界每年有數百萬人死於心臟病。心臟病通常有兩種死亡形式。一種是人們熟知的心肌梗塞,常常是伴隨著越來越嚴重的冠狀動脈硬化、瘀塞、心絞痛和呼吸困難等症狀出現的。另一種就是所謂“心臟猝死”。也叫心源性猝死。病入突然出現症狀,6個小時內迅速死亡,有的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之內心跳停止,猝然死去。 心臟猝死是突然發生的,很多死者平時健康,在死神來臨之前,他們根本不相信自己會突然離開人世。據統計,美國每年出現的猝死者達一萬人以上,其中青壯年佔20% ~ 40 %。約75%的死者生前沒有心臟病史。使研究者感到大為困惑的是:有些患心臟病的人雖然心臟受到嚴重損害,卻仍然可以活好些年;而有些心臟本來並沒有什麼問題的人,卻突然間因為心臟功能失常而死去。

心源性猝死和心肌梗塞是心臟病的兩種死亡形式


他們為什麼會突然死亡?是什麼最終殺死了心臟猝死者?

近十幾年來,國內外許多醫學研究機構對心臟猝死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對於心臟猝死的起因,專家們提出了種種假說。 美國著名心臟病專家本尼弟·勞恩認為,心臟猝死是由於控制心臟搏動的電信息發生故障引起的。我們知道,心臟一張一弛地搏動,是靠心臟自發的電脈衝信息控制的。正常倩況下,心臟內各部分心肌細胞的電流處於均衡協調的狀態,好象一臺工作正常的電子儀器。如果電信息發生故障,破壞心臟內部電流的均衡狀態,心肌細胞就象受驚的野馬,失去控制,心臟收縮和舒張規律便會發生紊亂。這種心電故障一旦出現,心臟輸出血量減少,冠狀動脈無止供給心肌,很快就會使心臟正常的舒張收縮功能消失。有人形象地把這種現象稱為“心臟心電自殺”,但是,為什麼心臟電信息會發生故障呢?究竟是因為心臟起搏點發出了錯誤的電信息,還是在電信息傳導過程中發生類似電路的“短路”故障?專家們的意見至今不能統一。

心源性猝死和心肌梗塞是心臟病的兩種死亡形式

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引起心臟猝死的原因不在心臟之中,而在於大腦。由於控制心臟工作的一部分大腦發生故障,產生了引起心臟失常的化學物質,才使心臟突然失去控制。美國神經生理學家傑姆斯. 斯肯納認為: 在大腦額葉中,存在著與心臟猝死密切有關的化學物質,可能是一種神經傳遞物質,也可能是一種酶。額葉是大腦中管理思維的區域,額葉產生的化學物質與人的“驚恐反應”有關。當人們面臨緊急情形時,作為一種生理反應,大腦額葉會產生出化學物質來加速心臟搏動, 為搏鬥或逃跑提供足夠的血和氧。在健康時, 大腦對這類物質的控制釋放很有分寸, 通常不會干擾心臟的正常工作。在某些情況下,大腦中可能突然產生大量的這種化學物質,使心律紊亂,失去格制,甚至導致心肌顫動,心臟猝死.大腦和心臟的神經聯繫錯綜複雜,千頭萬緒,大腦中產生的化學物質種類繁多,千變萬化。

心源性猝死和心肌梗塞是心臟病的兩種死亡形式


究竟哪一些是導致心臟猝死的物質?它們又是通過什麼途徑傳遞的?

專家們希望從大腦中分離出引起猝死的物質,從大腦和心臟的複雜聯繫中抓住“謀殺心臟的的兇手”。 美國米蘭大學生理學家斯瓦茲用夾子夾住豬的冠狀動脈,造成心肌缺血,接著用電極刺激豬大腦的某些部位或某些神經,做成心臟猝死的動物模型。在此基礎上,他放開夾子,僅僅刺激豬的腦和神經,也造成了心臟猝死。這就證實心臟猝死確實與大腦、神經有關。斯肯納用低溫探針麻醉老鼠下丘腦中的某些神經細胞,被麻醉的老鼠不再產生“驚恐反應”,從而阻止了心動過速。他相後,用這種方法可以阻止大腦中引起猝死的物質傳到心臟。他們的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迄今為止,研究者既沒有找到確定的猝死物質,也沒能確定這些物質從大腦傳遞到心臟的路線。大腦致死的假說依然只是一種假說。 10年前,美國心臟病專家梅·法拉曼提出心臟猝死與情緒關係的假說。從那時起,研究者們日益重視行為心理和社會環境對心臟猝死的影響。

心源性猝死和心肌梗塞是心臟病的兩種死亡形式


研究表明,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發怒、悲傷、憂鬱等,不僅會在當時引起心臟功能失常,還會在以後一段長時間中誘發心臟病猝死。情結與心臟猝死關係至為密切,這一點已為多數研究者所公認。但是,是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每一次精神緊張或發怒都會增加心臟猝死的危險?究竟是不是因為精神壓力或憂傷引起大腦中的某些組織突然崩潰並釋放出猝死物質?是不是還有很多心臟猝死者是死於我們目前尚不知道的“自發性”原因?還沒有人能回答這些問題。心臟猝死究竟怎樣引起的,至今仍然是個難解之謎。

↓點擊“瞭解更多”免費領取頭條40G專屬流量卡一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