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回宁县有感(一)——宁州秦韵

回宁县有感(一)——宁州秦韵

对于宁县,每次回来心情都是复杂的,思绪不由自主的总会回到那遥远的年代,这里有回忆,有思念,而更多的是时过境迁,岁月流逝的伤感。

一条终年流淌的马莲河和那有着千年历史传奇的九龙河孕育和滋润了宁县这座小县城。成就了九龙川大大小小的沟渠、高高低低的山梁、弯弯曲曲的河流,飘带一般的川台。九龙大枣、黄柑桃、香瓜闻名千里。

时光荏苒,如今封存于脑海中的30多年前的一切已是人去楼空,面目全非了。行走于马莲河边,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高亢嘹亮而又凄婉动人的大秦腔来,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令人难忘的岁月。

回宁县有感(一)——宁州秦韵

因了当时文化的落后,老百姓的厚道纯朴,唱戏成为了最快乐的日子,也是最为老百姓欣赏的娱乐活动了。那时各地的庙会都称为“物资交流大会”,一唱就是二三十天。刚实行了生产责任制,老百姓的日子消闲了。囤里有粮,心中不慌,那就放开乐吧!磨白面、蒸自馍、请亲戚,过喜事一般。自家出产的农产品,喂养的牛羊猪鸡兔猫狗都可以牵到集市上卖几个钱,老百姓第一次感觉到缺钱了。是啊!单就会上那些花花绿绿的衣裳,时兴的发卡头巾了就让人眼花缭乱,老婆孩子看上一件不买行吗?好在当时的物价便宜,卖得那两个小钱也勉强能对付得了。

戏院内庄稼人挤破脑袋往里钻,到处挤得水泄不通。吃过早饭,人们便带上凳子去占地方,中午戏散场了,好多人都不回家,吃一点自带的干粮或买些吃食,又坐在舞台下为晚上看夜戏占位置了。县剧团的几个演员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比当年的电影明星刘晓庆名气还大,走到哪人们都指指点点地议论着,甚至连他们的祖宗三代都搞得清清楚楚。后台化装室的门窗外面被围得内三层外三层的,演员想上个厕所都出不去。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我怀揣一颗少年炽热的心来到了这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地方——县剧团。

然而,这样的好景不长。当时间大踏步迈进了八十年代后期时,看似热闹红火、前途无量的戏曲事业,迅速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电视和其它文化娱乐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似乎再也没有那份闲情去看戏了,尤其年轻人,说那是老掉乐的东西,咿咿呀呀一句也听不懂,观众是后继无人啊!戏曲艺术进入了千百年来最为低迷的时期。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坐在热炕头上就能在电视上看到名演员的表演,谁还愿意花那伤钱,受那份罪请你唱戏哩?剧团一时间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了。

但曾经繁荣过二十多年的剧团仍不愧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姜老师的板胡演奏水平当时在全省也是数一数二的。听他演奏那绝对是一种极高的艺术享受,他对乐曲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以及他演奏的经验技巧非一般人能及也。演出时,只要他在台口边上一坐,我们乐队的每一个人都像吃了定心丸,再大的阵势也心中不慌了,演员们也无形中增加了自信。台下的不少观众都是来看他的演奏的,姜老师真大师也!只是我那时年轻愚钝,辜负了大师的栽培和苦心了,没能真正领悟和得到大师的真传。今天,老师早已驾鹤西去,而这也成为了我终生的一大憾事,想起来心中禁不住总有一种怅怅然的感觉。

回宁县有感(一)——宁州秦韵

每次回去,我都会去自己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转转看看,尽管当年的一切已不复存在。在剧团一起学二胡的同学王宏伟家就在剧团下边的半坡处,当年我们一块经历了那艰难困苦的生活。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冷,剧团实在没法住,一冬天我就住在他们家。当时他们家条件也不是很好,爸爸在外地剧团工作,家里开了一个小旅店,也就能住几个人而已。而我一冬就住他们家,那就少住一个旅客,少赚不少钱。而同学的妈妈和姐姐从没有嫌弃过我,反而处处对我照顾有加。好人啊!随后几年里,我去过他们家几次,阴差阳错再也没能见着他们姐弟俩,从此也就断了来往。

多少次我徘徊在他家的门口,但再也没有进去过。几十年的岁月过去了,他可能压根就不记得还有我这个相处时间短暂的朋友了。站在他家门前,那熟悉而亲切的家没变,想得到变了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如今已是40多岁的中年人了,甚于当年对我很是热情照顾的同学她妈,我已无法想象她现在的容颜了,那一定也是满头银发了。不见也罢,免得伤感。就让我每次在他家门前看看也就够了,记忆中永存一个年轻活泼的好朋友吧,回忆总好过于现实。

当一个人总爱回忆和惦记过去的人和事的时候,也可能是他的心态变老了吧,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又鬼使神差地站到了他家门口,我一定要见见他们,见见那位对我有恩的阿姨。但眼前的一幕让我心痛,这里早已是塌墙烂院了,那熟悉的窑洞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了,问邻居说是搬走了。我站在他家院子里不由得泪流满面,别了,同学;别了,阿姨。这辈子不知还能不能再见到你们。

我怀着悲伤的心情又转悠到曾经工作过的五金厂所在地,当年的五金厂正处于辉煌时期。在这震天价吼的机器声和刺耳的电焊、切割机声中,我结识了许多和我一般大的同事和朋友,在那铁与火的环境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逛遍了县城的角角落落。但这一年为了招工考试,虽身在厂里但却大部分时间都与书为伍了。如今,临街的厂房和住宿楼都成为了门面房,店铺林立,热闹异常了。当年的那些同事朋友不知生活的怎么样,真有点想念他们。

同样,我也又一次登上了县城的庙咀坪,几年前,陪女儿在这山顶的职中参加高考,那几天,父女俩在这清幽寂静的坪上散步丶拍照,观赏各种鲜花美景…现在当年的那些小树已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了。时光啊,就这么一晃而过,留给我们的只有那无尽的思念和回忆!

值得一提的是,在庙咀坪上修建的灰砖灰瓦,白墙红柱的"狄公祠"已初具规模,以纪念这位在宁县曾造福百姓,斩九龙救黎民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悠悠千年,只留下九龙河在静静流淌,诉说着这曾经的过去与未来。

回宁县有感(一)——宁州秦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