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延安的另一種“開放”姿態

延安的另一種“開放”姿態

當前,延安處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新舊動能轉換期,做好“無中生有、有中生新”兩篇文章,迫切需要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引領發展。

對此,延安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為各類人才提供暖心服務,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和務實管用的措施,吸引各類人才投身延安,再次掀起“我要去延安”的熱潮。

“延安將借力人才‘智力引擎’,把知識分子個人價值融入追趕超越的生動實踐,從而在經濟轉型升級、脫貧攻堅和社會事業發展等工作換擋提速中邁進快車道。”延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杜金根說。

如今,延安圍繞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共引進23名兩院院士,建成22個院士專家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位居全省前列。

求賢,“盡最大力氣”

山侖院士工作站與延安的緣分,要從幾年前說起。

河莊坪鎮黨委書記劉震下鄉時,遇到了正在村裡做實驗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專家。家鄉遇校友,也深知科技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劉震直接上去與專家攀談。

有了這次契機,劉震便經常去學校找專家教授交流學習。“原本是想討些對鄉鎮發展有用的技術,沒想到後面有了直接合作的機會。”2018年,劉震得知市裡正在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馬上想到了一直聯繫的水土保持研究所。

此時,延安剛剛啟動實施聖地英才計劃,專門制訂了《引進高層次人才(2018—2020年)三年行動方案》,實施“一把手”人人當伯樂舉薦人才機制,不斷強化政治引領和吸納。

隨後,寶塔區政府、科技局開始著手對接此事。多次專程到學校溝通,盡最大的力量“求賢”。

等待迴音的日子裡,劉震充滿期待。延安加強山地蘋果後整理,如果能有專家助力,將會給整個產業鏈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建立院士工作站的事情,定了。”晚上7點的一通電話,讓劉震一直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2018年9月,延安清潔能源孵化器有限公司聯合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正式建成山侖院士工作站。

隨後,工作站70多畝試驗示範基地,在河莊坪鎮萬莊村建成,引進水肥一體化、油菜覆蓋等多項新技術和新品種。

村民也隨即受益其中。針對山地蘋果產業發展急需高效灌溉,而剛建園的果農沒有收益、不願購置灌溉設施的問題,山侖院士工作站提出一種新的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移動共享山地蘋果滴灌系統。

河莊坪鎮餘家溝村有3100多畝山地蘋果,村民原來靠人力三輪車下山接水澆地,現在用滴灌系統一天可以澆幾十畝,省時省力省心。

另一邊,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康振生為首的洛川院士工作站,2018年3月成立以來,除了對蘋果生產前端的育種培育和抗逆性栽培等方面研發突破,還對蘋果後端的精深加工進行全產業鏈的拓展,累計產生經濟價值1個億。

“好的商品果,我們採下來就可以賣掉,還有一部分不夠客商收購標準的,怎麼處理?”洛川院士工作站研究員安貴陽問。

答案在生產車間裡。機器正在粉碎從蘋果園裡收回的落果和殘次果,再通過發酵蒸餾,生產出口味不同的蘋果冰酒。

這一新產品的研發,得益於康振生和他的科研團隊。“國內首款蘋果冰酒系列產品,增值空間在5到10倍,每顆蘋果都實現了自身價值。”安貴陽說。

是什麼讓這些在各個領域頂尖的專家人才選擇延安?

“來延安不需要理由,不來延安才需要理由。”這是大家共同給出的答案。

延安的另一种“开放”姿态

石院士在查房

築巢,“在這裡不想家”

4月17日,石學敏院士專家工作站揭牌儀式在延安市中醫院舉行。半年後,又一位院士落戶醫院,喬傑院士工作站成功簽約。

“真是把好親戚引進來了。”市中醫院科教科科長王棟說,同時伸出橄欖枝的,還有擁有更多“籌碼”的深圳,但喬傑院士依然選擇來延安。

延安也拿出了足夠的誠意和“真金白銀”。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人才發展資金,落實高層次人才集體休假、表彰慰問等工作,並配套人才公寓。

院士專家工作站真正落地後,這些來自各地的專家,切身感受到了老區的溫情。

在河莊坪試驗示範基地,山上每一塊試驗田裡,都栽有課題標誌牌,上面貼著研究員的名字和照片,還寫著內容簡介和其優越性。

看到自己的名字和照片,山侖院士工作站專家馬理輝有些不好意思,“書記,其實沒必要把我們搞這麼高調。”

“那不行,專家們到咱這不容易,不能讓他們默默無聞。”劉震堅決不同意摘掉標誌牌,只要有人來參觀,他都會介紹並強調專家的重要性。

尊重、關心、重視人才,在延安已經形成一種共識。

2019年6月,喬傑院士團隊的侯徵醫生過生日,她像往常一樣坐診看病。市中醫院婦產科主任雒雪已經帶著精心準備的禮物,等待她下班。

這份禮物,是雒雪拿著侯徵的照片,專門找人制作的肖像剪紙,還用相框裝裱好。當侯徵看到大家準備的蛋糕和禮物,著實有些感動。

“這些專家來延安都是直接去醫院,從沒想過到哪兒逛逛看看。下了手術檯也不休息,直接在科室開會。”王棟說,“做這些都是應該的,能讓大家安心工作不想家。”

近期,延安將推出聖地英才卡,院士專家團隊將在出行、就醫、居住等各方面享受優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才能使人才真正發揮出作用。”杜金根說。

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伴隨院士專家工作站到來的是,更多優質的資源下沉到了延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願意來老區“出力”。

4月22日,一名子宮內膜癌患者來到市中醫院,需要儘快手術治療。但多種內科合併症,需要多學科聯合會診、共同制訂完善治療方案。

市中醫院立即啟動“延安—北京綠色轉診通道”。一週內,患者就入住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科病房。手術順利完成後,患者送來了錦旗以表達感謝。

“延安—北京綠色轉診通道”,是市中醫院藉助院士工作站合作機會,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專門開通針對延安人民的便利舉措。除此之外,還啟動了網絡連接“北京—延安”兩地的遠程會診系統。

與此同時,市中醫院與院士團隊組成的服務隊,多次前往吳起、延川、甘泉等地開展義診巡講活動,積極與各基層醫院溝通和聯繫,向下延伸服務半徑。

創業,“讓人才有事業、有作為”

近年來,煤炭、石油市場疲軟,延安作為正在轉型發展的能源型城市,受到了很大影響,加之開採技術落後,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

其中,延安能源化工集團的禾草溝二號煤礦,是資源整合型礦井,年生產能力30萬噸。礦井主採的煤質是低灰、特低硫、高油的氣煤,屬國內稀缺的煤炭資源。

但2012年投產以來,採用傳統的“121工法”,煤炭資源回收率低,資源浪費嚴重,掘進成本較高,同時導致地表環境破壞嚴重。

為破解難題,提高稀缺煤炭資源回收率,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延安能源化工集團經過多次考察,決定引進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提出的“110工法”進行試驗。

一年時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10工法”既節約成本、提高煤炭開採率,還實現了煤炭清潔綠色開採。

為了得到更大技術支持,延安與何滿潮院士簽訂協議,在延安能源化工集團設立院士工作站。

現在,禾草溝二號煤礦每年可節約煤炭資源44000噸,採區資源回收率提高20%至30%,礦井服務年限可以延長2年左右。

有了禾草溝二號煤礦的成功經驗,何滿潮院士“110工法”開始向更多煤礦推行。

“提供廣闊的‘舞臺’,讓人才有事業、有作為,延安才真正成為幹事創業的樂土,激發強大正能量。”延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人才辦主任、市人社局局長劉小鵬說。

在南泥灣刺槐林科研標準地,有一套特殊的高科技設備。這套集土壤水分、林內和林外生態氣象於一體的觀測系統,可以通過對土壤營養、水分等測定,進而確定單位面積的林木株數,制定出合理的樹木種植密度。

“現在要知道的是,這裡適合種什麼樹,種什麼樹效益最大?”延安市生態環境院士參事工作室專家劉廣全認為,當下要解決的是可持續發展問題,把過去的生態效益真正轉化成經濟效益,進而轉化成更大的社會效益。

為了從根源上弄清林分結構問題,延安市生態環境院士參事工作室從2018年起分別在南泥灣、吳起縣吳起鎮、寶塔區李渠鎮建立科學研究標準地。

延安市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主任仝小林說:“退耕還林20年後,延安綠了,但是如何來保持、提升綠能質量,還需要專家團隊來解決,發揮我們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更好守住這片綠。”

院士專家們在獻智獻力同時,也滋養著延安人才成長和精神文化建設的沃土。

周良輔院士與延安醫療集團總醫院,共同制訂了“人才培養計劃實施方案”。青年優秀醫務人員28人到上海華山醫院跟班培訓學習。

延安清潔能源孵化器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結合時令培訓85個職業果農,並與山侖院士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

“聖地人才大講堂”“科技人才大講堂”等科普活動,營商大會、人才峰會、創新創業大賽等主題活動,也在吸引著更多人才向延安出發。( 當代陝西記者 王 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