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飛輪效應:熬過那些重複又枯燥的日子,你才有“開掛”的能力

01,什麼是飛輪效應

最近逛知乎,看到一個帖子,有點兒心酸:

我985畢業5年了,薪水才6000,是不是很差勁兒啊?

提問者是一個女孩兒,化工系畢業,因為父母勸她:“女孩子,不要在大城市奮鬥,老老實實回家,安穩過日“,於是回家鄉,在大學裡做行政。每天就是做些打雜的瑣事,忙得要命,時間一長,女孩就感覺天空永遠是灰濛濛的,看不到希望。

周圍的親戚朋友理解不了,總覺得她想太多,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每日入睡前,她都會幻想:如果當初沒有離開北京,現在是不是已經成了更好的自己?

20世紀60年代,一位美國人類學家李福德前去爪哇國住了一段時間,他想去研究島上的農耕情況。他發現那裡的農業日復一日的保持著一種低水平重複,成為一種沒有進步的輪迴狀態。

他把這種情景叫做

“內卷化”

我們在職業生涯中,也會遇到同樣的情況:

長期從事一項基本勞動,沒有任何變化,處於一種自我損耗的循環中。

有沒有破局的方法?

有,《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柯林斯提到一個概念“飛輪效應”

當時,亞馬遜正處於擴張的狀態,但是成本增加,出錯率高等問題隨之而來。柯林斯這樣說:“亞馬遜就像一個巨大的飛輪,一開始推動很困難,但只要飛輪轉動起來,後面就會越來越輕鬆。

舉個例子,我們登自行車的時候,常常是一地步最困難,我們需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讓自行車的輪子動起來,但一旦動起來,後面想要維持這樣的運動,就很容易了。

工作中也是一樣,一旦我們找到一個正向的循環,只要花精力去推動輪子,就能越做越好。

飛輪效應:熬過那些重複又枯燥的日子,你才有“開掛”的能力


02,為什麼飛輪效應可以幫助我們破局

《灝澤異談》的主理人曾經說過:很多人似乎整日忙綠,但他們的付出是“應付性”的,他們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把自己的人生,如同打造一家“企業”一般的進行佈局。

我們經常形容一個沒有規劃的人,說他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聽起來,也許覺得可笑,但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都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本心。

這世上聰明人很多,對事物有著非凡的反應速度,比如“追風口”這件事,他們永遠跑在前面,就像鯊魚聞著血腥味一樣,完全受到本能的驅使。

去年區塊鏈大火的時候,有個做微商的朋友搖身一變,成了區塊鏈大咖,每天分享區塊鏈知識,儼然一副專家的樣子,如今區塊鏈熄火,隔了幾個月,突然拉我入群,分享各種淘寶優惠券。

我問他,區塊鏈不做啦?

他說,別提了,幣價跌得一塌糊塗,我準備去炒鞋了。

我問他,收益怎麼樣?

他嘆口氣:前期賺的都套進去了,哎,時機沒抓好。

我倒覺得不是時機的問題,而是沒有目標。

1954年,管理大師德魯克提出了一個劃時代的概念——目標管理。人們從那個時候才開始發現不是管理別人才叫做管理,對自己的人生,知識,資源做出規劃,同樣是管理中重要的一環。

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柯林斯對1435家大企業進行了調查,他發現:從優秀到卓越根本沒有所謂的“奇蹟時刻”,唯一成功之路就是清晰的目標和堅定的行動。

飛輪效應:熬過那些重複又枯燥的日子,你才有“開掛”的能力


回到我們的職業生涯,也是一樣。

你可能也發現了,職業生涯中有兩個問題,是死循環:

1,你看上的美好的工作,要求都挺高,你現在幹不來。

2,你的興趣和能力都在變化中,而社會也在變化,也許“適合你的工作”,現在還沒有出現。

所以,如果我們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尋找上,可能就本末倒置了。

古典在《生命有什麼可能》中,提到了職業生涯三葉草的概念——愛幹,能幹,值得幹,相當於一個飛輪中的三個葉片。

彷彿一個螺旋槳,只要我們用力的推動其中一個,就可以帶動其他的葉片轉動。比如說,當你愛乾的時候,就會投入更多,你會自覺的看專業書籍,加班也不覺得累,時間一長,你就會越來越擅長,越擅長,效率就越高,收益也越大,工作就越值得幹。

當然,這個過程很緩慢。

馬雲剛畢業的時候,留校做老師,他就老老實實磨鍊自己的教育技能,成了杭州十大傑出教師。後來被商務部臨時調去美國做生意,接觸了互聯網,回來就有做互聯網的想法。開始能力也不足,做中國黃頁失敗了,然後,他又拉著人創辦阿里巴巴,中間也經歷很多挫折,接著,EBay要進入中國,他被逼著做了淘寶,後來又因為淘寶需要第三方擔保,才搞了支付寶。。。。

在這些重重磨鍊中,他的能力一步步提升,做的越來越好,看得越來越遠,飛輪飛速的轉動。

一旦飛輪轉動,強大的動力會讓你度過你不喜歡,不想幹的瞬間,而且飛輪會越來越強大,你儲存的能量也會越來越大。

飛輪效應:熬過那些重複又枯燥的日子,你才有“開掛”的能力


03,如何利用飛輪效應?

1,從情緒入手,不同情緒對應不同的問題。

也許你現在正在職業迷茫期,不知道如何讓自己的飛輪轉動起來。

這時候,有一個有效的方式是關注自己的情緒——不同的情緒對應不同的問題。

還記得我們在上面提到的職業生涯三葉草嗎?

愛幹:很多人看到一份工作,覺得自己“可能感興趣”,但這不是真正的興趣。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閒暇時間願意看什麼類型的書?

比如,你覺得自己對編程感興趣,那麼測試一下自己,平時願意看專業書籍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應該會感覺“厭倦”,覺得自己的生活是一成不變的,很無聊。這個時候,你需要更多的新鮮感。

在《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方法——記錄“美好時光日誌”。

美好時光日誌應該包含兩個元素:

1,記錄活動:哪些活動讓你投入並且感到能量充沛?

2,反思:哪些活動讓你覺得有收穫

為什麼這樣做呢?

因為在我們的工作中,也許並不是所有的部分都很惹人厭。

舉個例子,通過記錄美好時光日誌,我發現自己上課的時候,或者給學生做諮詢的時候感覺特別好,不會消耗我的能量。

但是開會,改作業,出卷子,寫報告等雜事,會讓我感覺自己被掏空了。

因此,我選擇把我不喜歡的部分外包出去,把這段時間節約下來,用來讀專業書,感覺好多了。

我的同事正好相反,她很討厭學生諮詢,特別是一對一諮詢,每次諮詢完都感覺萎靡不振。她後來想出了一個辦法,她把學生分成小組,帶著他們進行小組討論,這樣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幫忙,減輕了她的諮詢負擔。

現在,我們再來看能幹。

如果工作不擅長,你會非常“焦慮”。上班對你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這個時候,就要想辦法提升自己的能力。

古典講過一個例子,他們團隊有個小姑娘,剛剛接手渠道對接的業務。小姑娘做得不太好,弄得自己上班也很緊張。

但是她很會規劃,她立刻分析自己的情況:是不喜歡工作,還是工作能力不足?如果是工作能力不足,是哪一個方面不足?該如何改進?

最後,她定位了自己是溝通能力不足。

她選擇了《好好說話》這門課,一邊學習一邊實操,一個月後,工作就上手了。

最後,是值得幹。

當你感覺工作不值得的時候,會很“失落”,像個怨婦一樣,總覺得工作虧欠了你。這個時候,就需要思考價值觀的問題,是不是工作和你的價值觀衝突了?

我有個朋友做地產行業的,工資非常高,但她總是抱怨,天天唉聲嘆氣的。聽她抱怨得最多的就是感覺自己工作經常出差,根本來不及陪孩子,覺得工作划不來。

這就是“值得幹”要素缺乏。

所以,如果你覺得工作不滿意,應該要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我最大的負面情緒是什麼?

職業生涯三葉草中,我最缺的是哪一片?

想要提高這個要素,需要什麼資源,我應該去哪裡找?

飛輪效應:熬過那些重複又枯燥的日子,你才有“開掛”的能力


2,從擅長幹入手,一環帶一環

看了上面的職業生涯三葉草,也許你會說,我覺得都不滿意。

但我們要知道,在職業的初期,這三個要素絕不可能是完美的,我們必須有所妥協。

我上次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寫他的侄女兒,大學畢業做了月餅銷售員,後來被朋友勸說這個行業沒前途,就去做了行政,但她實在不喜歡行政,就跳槽去做百貨商場的推銷員,她挺喜歡這份工作,但是百貨商場倒閉了,她又輾轉換了各種不同的行業。

做了7,8份不同的工作,全部是初級職業,混到快30了,還是不知道做什麼好。

快10年的經歷,全部是初入行的挫敗感,充滿了焦慮,因為不擅長,所以越來越不喜歡,自然覺得不值得做,飛輪停轉。

這時候,最好的策略是先把一個小飛輪轉起來,形成閉環,再用一個閉環帶動另一個閉環。

職業生涯中,有個職業生涯公式,如下:

職業價值= 收入+發展+情感

收入很好理解,就是我們的薪水;發展,指的是工作帶給我們的成長機會;情感,就是我們是不是感覺舒適,離家近不近?同事關係好不好?社會地位高不高?這一部分跟幸福感最相關。

錢多,事少,離家近,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夢想,然而,在職業發展的初期,我們不可能三者兼得。

每個人的發展策略不同。但一般來說,在職業前7年,我們更需要側重在成長上。

先從擅長幹入手把飛輪轉起來。

《拆掉思維的牆》作者古典原本是新東方的老師。下課後,經常有學生問他:老師,你覺得我去讀什麼專業比較好?

這個問題引起了他的興趣,他開始研究職業生涯。他發現自己的價值是:智慧,自由,助人,因此真正的興趣是職業規劃師而不是GRE老師。

但他是不是直接去追求自己的興趣了呢?

並沒有!

他說,自己這一輪的飛輪轉動,花了2年的時間。他一邊做老師,一邊提高自己的諮詢和授課能力。

直到他成了一名不錯的職業規劃師,他才離開學校,創立了新精英。

飛輪效應:熬過那些重複又枯燥的日子,你才有“開掛”的能力


3,克服“快感虧欠期”

我們在剛剛接觸一項工作時,可能會有新鮮感,而一旦新鮮感過去了,能力的提升又特別緩慢,這時候,我們會進入“快感虧欠期“。

“快感虧欠期”就是我們能力發展緩慢的時期。

比如說,練習寫作3個月左右的時候,新鮮感已過,每天重複做同樣的事情,看不到明顯的進步,寫作本身變成了一種負擔,這個階段最辛苦,最容易放棄。

你開始質疑自己適不適合做這個。

但咬牙堅持一段時間後,就會到達一個“盈虧平衡期”。這個時期,我們開始看到明顯的收益,雖然不多,但我們感覺自己每天的付出是有回報的。

比如,堅持學習Python 3個月,有些人已經可以在網上找到一些兼職,獲得一定的認可。這個時候,飛輪就開始轉動,獲得的正反饋會越來越多。

拾遺在《長期主義》這篇文章中講到自己的經歷。

高中同學開了個公眾號,寫了一段時間,成效不佳,拾遺也做了公眾號,也是不溫不火。同學覺得漲粉太慢,買了很多《公眾號漲粉秘籍》,《寫作月入10萬》,《怎麼寫10萬+爆文》之類的課程;拾遺覺得寫作沒有捷徑這回事,老老實實背詩,練韻律,收集資料,練人物稿,一字一句的扣。

朋友覺得寫作來錢慢,又開始研究營銷學,總想著走最容易的那一條。

這樣折騰了兩年,拾遺的公眾號已經成了大號,朋友的粉絲還是幾千人。

前期的付出,看不到回報,很多人忍受不了這段“虧欠期”就放棄了,一旦放棄成習慣,飛輪就很難轉動,慢慢陷入“內卷化”的困境。

要克服虧欠期是很艱難的一件事。

第一個要做到的,就是摒棄雜念。

在這一點上,我不得不提易烊千璽。他最近因為電影《少年的你》火了,但是最讓我感動的是,在18歲的生日宴會上,他展示了一個3.8米高的泥塑——《千禧龍》。

一個少年跪在山石上,山石被龍纏繞著。泥塑很亮,看起來就很B格,據說他默默練了2年,很多人都不知道。

飛輪效應:熬過那些重複又枯燥的日子,你才有“開掛”的能力


把一個技能練2年,而且也沒有明顯的回報,很多人其實做不到,因為心中雜念太多。

但這個少年,才18歲,就已經抓住了一種只屬於成功者的力量——心無旁騖。

第二個,步步為營。

我們提起勾踐,總能想到“臥薪嚐膽”。當你的理想越遠大,你的內驅力就越充足,過程也會越煎熬。

《肖生克的救贖》感動了很多人,就是因為主角用了一生的時間去實現一個美好的願景,在前路渺茫的時候,也一步步的去逼近目標。

我們長跑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我們要把最終的目標放在心裡,但不能抬頭去看終點。一看就完了,就沒有信心了。

要把目標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盯著小目標看。

李笑來當初為了入職新東方,不得不枯燥的背單詞,他給自己設計了一個方法:假設入職新東方,可以獲得年薪100萬,一個單詞,就是價值50元,這麼一看,背單詞很划算呀,所以他越背越有動力。

飛輪效應:熬過那些重複又枯燥的日子,你才有“開掛”的能力


4,重新定位飛輪

當飛輪開始轉動,我們就可以調整它的位置,讓它漸漸靠近我們的最終目標。

1973年,一個叫石黑一雄的日本男孩去美國遊歷,他的夢想是做一個搖滾樂手。他搭便車參觀紐約,還在Queen mother樂隊做打擊樂手。

他在紐約遇到一些生活在底層的人,這些人靠獻血生活,窮困潦倒。

他回到英國後,去了大學學習英語和哲學,但他依然追尋自己的音樂夢,他在大學裡就開始做義工,幫助無家可歸的人,他會把自己的所見所感寫成歌詞和廣播劇,但他的事業沒有進展。

偶然一次,他參加了《創意寫作研究生課程》,參加這門課程的原因是優秀的畢業生免學費。

他把自己的廣播劇改了改,投稿過去,通過了。

就是在這門課上,他的才華被同學和老師發現了。他寫了一部短篇小說,寫的廣島和原子彈,但他從一個女子的視角去寫。

同學們認為他的故事很精彩。

他感受到創作的激情,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1989年,他寫了代表作《長日將盡》,201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他對於音樂的熱愛和付出,卻讓他在文學界開出了成果之花。

職業飛輪的轉動,有時候會偏離航線。

但是,沒有多年寫歌詞的磨鍊,沒有長期接觸不同人帶來的生活閱歷,沒有音樂給與他的敏銳和洞察力,他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更神奇的是,他的小說《長夜將盡》影響了另一個青年的一生。也許,也可以說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飛輪效應:熬過那些重複又枯燥的日子,你才有“開掛”的能力


飛輪效應:熬過那些重複又枯燥的日子,你才有“開掛”的能力

長日將盡


還記得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貝佐斯嗎?

1995年,貝佐斯正在為一個大膽的主意輾轉反側。

他在華爾街順風順水,29歲就成了蕭氏企業的副總裁。

有一次,他和總裁戴維閒聊,戴維說:“計算機可以用來交易,那麼能不能用在別的方面呢?比如說,開一家店之類的?"

這句話讓貝佐斯徹夜難眠——他想在網上開一家書店。

戴維勸他:創業很辛苦,做副總裁多好啊,錢多又不累。

貝佐斯拿不定主意,是安安穩穩做副總裁,名利雙收,還是開啟一個新的事業,卻可能讓自己身敗名裂?

讓他找到人生答案的就是石黑一雄的小說——《長日將盡》,這本書寫了一個老管家,對自己一生的回顧。

書裡提到了一個“悔恨最小化”框架:做任何事情,都想想自己80歲的時候,會不會後悔。

貝佐斯醍醐灌頂,辭去了副總裁一職,選擇開啟自己的新事業——亞馬遜。

誰也不知道他會不會成功,只是他覺得,自己在80歲的時候,也許不會後悔沒有做副總裁,但一定會後悔自己沒有做互聯網購物。

很多職業規劃,並非一蹴而就的。

正是因為有了前面的積累,我們才能一步步的靠近最終的目標。

飛輪效應:熬過那些重複又枯燥的日子,你才有“開掛”的能力


總結

有人問弗洛伊德:怎樣才能快樂的過一生?

弗洛伊德說:愛著,工作著。

可見,我們的人生目標中,職業生涯佔了很大的一環。

很多人苦苦追尋工作的意義,卻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向。我希望文章能給大家一點兒啟迪。我們的職業飛輪,愛幹,能幹,值得幹,任何一環出了問題,我們都會不好受。

但重點在於取捨,在於放下我們對工作“既要。。。又要。。。還要”的高標準,從弱點著手,一點一點的推動職業飛輪,讓快速轉動的飛輪為我們蓄能,帶我們去到最終要去的地方。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