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中國影像方誌|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藝術驚豔時光 武學精神胸懷天下旋鼓舞粗獷豪邁

武城山,西起漳縣東南,東至武山縣境內,綿延大約15千米。這座陡峻的山巒,遠眺猶如一座綿延不絕的壁壘。

CCTV-10 2019.12.26 15:38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甘肅卷 武山篇

武山篇 預告片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自三國時期開始,武城山一帶就因為居於“秦隴咽喉,巴蜀鎖鑰”,錢糧富足,成為屯戍要塞。

戰略要塞的地位,使得武山自古就是民族融合與交流的關鍵節點。

1913年,因與湖南省寧遠縣重名,北洋軍閥政府正式將此地更名為武山縣,沿用至今。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來自數千年前的史前文明印記

鯢魚紋彩陶瓶是出土於武山縣傅家門史前文化遺址國寶級文物。彩陶瓶上的鯢魚,身披鱗甲,頭部的人臉圖飾得到了突出表現。學者們發現,這個形象與許多古代典籍記載的 “龍身人頭”或“人面蛇身”的伏羲氏形象十分吻合。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鯢魚紋彩陶瓶的出土地,位於武山縣西南榜沙河岸的第一級臺地。這片總面積大約40餘萬平方米的區域,被考古學界稱為傅家門史前文化遺址。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在1991年至1993年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隊,先後對這處遺址進行了五次發掘。由此出土的文物,包括半面人彩陶瓶和大量變體鳥紋、渦形三角紋彩陶等一大批彩陶器具。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驚豔時光的石窟藝術群

距離武山縣城東北大約25千米,超過兩千平方米的壁畫、連同歷代修建的造像、建築一道,為當代學者們研究我國北朝晚期,特別是北周階段的石窟藝術和絲綢之路上不同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提供了充足依據。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在這個巨大的遺址群中,拉梢寺最為引人矚目。它始建於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曾經與相隔一百餘千米之外的麥積山石窟一道,開啟了當時秦州地區開鑿佛教石窟的高潮。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2006年,水簾洞石窟群列入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段申遺點,成為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中的一個重要亮點。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2009年,敦煌研究院負責施工,對水簾洞石窟群壁畫、彩塑和浮雕,進行保護性修復。完成之後的修復工程,被評為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武學精神 胸懷天下

武山人的習武之風歷史悠久。這個處在多民族聚居地區的城市,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連綿戰火之中,武術成為了當地人傍身的必備技能。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馬鳳圖,清代光緒年間研習通備拳,後創立馬氏通備武學。1909年,他參與了一系列推翻帝制的秘密活動。為了對抗日本武士挑釁,馬鳳圖發起創立中華武士會,任國術總教習,與日本武士比劍,連戰連勝,威震華北。1926年,他進入甘肅,開始在西北傳授通備武學。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如今,全縣業餘武術隊多達60餘支,個體武館22個,習武人數超過七千餘人。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胸懷天下、不屈不撓的武學精神,也印刻在了無數武山人的生命當中,武山也被授予"全國武術之鄉"。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旋鼓舞粗獷豪邁

旋鼓舞使用的鼓,是一種類似團扇的山羊皮鼓。製作時,要先將鐵條彎曲成團扇形的圈,再蒙上脫毛後的新鮮山羊皮。鼓面下方的鼓柄上,連著九個銅錢似的鐵環,素稱“九連環”。羊皮條編織而成的鼓槌,纏扎四束彩色纓穗,象徵一年四季。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旋鼓舞表演時,演員一邊擊打鼓面,一邊旋轉鼓身。鼓在手中旋,人隨鼓點旋,邊敲邊旋,故稱“旋鼓”。除了人鼓旋轉外,鼓手還要不停地變幻步伐、隊形和陣勢,擊鼓聲、鐵環聲、吶喊聲融為一體,氣吞山河。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代思賢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山旋鼓舞的傳承人。2012年,周秀芳在舅舅代思賢的幫助下,建立了武山縣的第一支旋鼓舞隊——灘歌女子旋鼓隊。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2016年9月,這支隊伍參加了香港紫金花民間藝術展演,廣受好評;在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選活動中,灘歌女子旋鼓隊也作為甘肅唯一入圍的團隊,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關注。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今天的武山已經有了48支女子旋鼓隊。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當大幕徐徐拉開,歷時九年排練而成的大型秦腔劇《洞天仙歌》,以富有特色的舞臺佈景、如夢似幻的燈光特效、震撼心靈的音樂,贏得了陣陣掌聲。戲裡戲外,大江南北觀眾的內心,和這片的古老土地產生著共鳴。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通過大型劇目的排練和演出,武山踐行著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在今天的武山,石窟藝術的雄渾、生態農業觀光園區的蔥鬱、民間藝術的多彩多姿,共同構築著一個活力盎然的現代化旅遊城市。武城山下,尚武陽剛、豪邁激越的精神迭代日新。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中国影像方志|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

《武山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