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那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

尚宫女史


如果没有马嵬坡兵变,唐肃宗应该没有机会当上皇帝,他能当上皇帝,运气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杀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第二年六月,叛军攻占了潼关,长安危在旦夕,史称“安史之乱”。


当时的唐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对付叛军,此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已经七十多岁,再不负当年的雄武,他一看情形不对,对外宣称自己要亲自出征以迷惑外人,实际上则安排了出逃的事宜。

唐玄宗首先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合禁军六军,又挑选了骏马九百余匹。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就带着宫内的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孙、杨国忠、韦见素等亲信从延秋门出发,却对在宫外的皇妃、皇子等弃之不理,只管自己逃命去了。

唐玄宗虽然没有能力管宫外的亲眷,但他还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仍然心系百姓。当他们出宫路过左藏库的时侯,杨国忠想要把库房烧了,怕叛军抢走这些财宝,唐玄宗却说,“如果叛军来了得不到钱财,肯定会去向百姓们征收,这样百姓就要遭殃了,还是留给叛军吧,这样还可以减轻百姓的苦难。”


当他们路过便桥时,杨国忠又派人烧桥,这时唐玄宗又说,“这个时侯,大家都在逃命,不能断了他们的后路。”于是派高力士把火扑灭。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唐玄宗还是一个爱民的皇帝,只是此是他已年老,很多东西都无能为力了。

他们因为逃跑的匆忙,没有带太多银两,没有钱买粮食,等他们到了马嵬坡,官兵们都已经疲饿不堪,开始心生怨恨。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这一切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要杀了他,就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可是李亨却犹豫不决。


也是该着杨国忠要死,当时有吐蕃使节拦住杨国忠,和他说大家都没有吃的,饿得走不动路了,这时的杨国忠也是饥饿难耐,他还没来得回答使节的话,士兵们就大喊着“杨国忠与胡人谋反了!”杨国忠一看情势不妙,骑马便逃,还没等他逃远,士兵们追上前把他杀死并肢解了,这也是杨国忠众叛亲离的结果,他的头还被插在马嵬坡西门外示众。

唐玄宗听说杨国忠被杀,心里也是很惶恐,此时的情势他已经控制不了,官兵们已经不听他的话,陈玄礼还说杨国忠死了,杨贵妃也不能再侍候唐玄军,要求把杨贵妃也杀了,否则士兵们便不会再往前走了。


此时的唐玄宗也是无可奈何,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如果不杀杨贵妃,可能自己的命也保不住,万分无奈之下只能让高力士把杨贵妃勒死了。

后来唐玄军认为这一切都是太子李亨在操纵,因此父子之间出现了隔阂,在叛乱之初,唐玄宗本想把皇位禅让给太子,但自从杨国忠和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此后的李隆基心里倍受打击,沉浸在对杨贵妃的思念之中。

马嵬坡兵变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唐玄宗继续向南去四川,而太子李亨则向北去收拾残兵,没想到没过多久,李亨便在灵武宣布即位,唐玄宗自此被动地成为了太上皇。



可以说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亨能做皇帝的机率很小,事实证明李亨的寿命真的没有比他的父亲多出多少,也只多活了半年而已。从自己父亲手中抢走了皇位,太上皇还一直健在,想必李亨的日子也不会过得那么舒服吧。(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千水千山


在逼着老爹做太上皇的人物中,唐肃宗李亨无疑是比较失败的一位:即便他擅自称帝,将唐玄宗李隆基甩在了一旁,自己却差点死在老爷子前头。正因如此,不少人打趣说:事实证明,李亨的身子骨没有李隆基禁折腾。

此话诚然不虚。唐玄宗的骄奢淫逸,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后妃一大把,儿女成群,晚年还能把杨玉环诏入宫中,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当然,身子骨这事儿,也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和马嵬驿兵变,李亨能不能顺利登上皇位,同样十分玄乎。

唐玄宗的猜疑心很重,第一任太子李瑛原本也没有什么过错,竟然在武惠妃等人的谗言和设计下被废,半月后又被赐死。而且,连同李瑛一起被赐死的,还有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这三人可是李隆基的亲骨肉啊!此事便是震惊朝野的“三庶人事件”和“一日杀三子”。

由于前任太子被杀,李亨算是捡了个便宜。不过,即便坐上太子,他心里也不踏实。毕竟,有这么个生性多疑的老爹,而且身边那么多兄弟觊觎储君之位,没准儿什么时候也就如同李瑛一样,被一撸到底,然后来个恩赐自尽。

但李亨的幸运并未在此止步,谁也没有想到,安禄山有一次“帮”了李亨。由于眼见唐玄宗昏庸无道,加之自恃手握重兵,安禄山突然发难,掀起了安史之乱。在评叛过程中,唐玄宗瞎指挥,先是斩了封常清、高仙芝,之后又逼哥舒翰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结果痛失潼关,长安失去门户。

潼关失守的消息传来,唐玄宗吓得连夜逃窜,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向西南狂奔。结果,禁军怨声载道,在马嵬驿发动哗变,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唐玄宗老泪纵横却连个屁都没敢多放。

马嵬驿事变后,唐玄宗执意继续逃窜,但百姓苦苦哀求。无奈之下,李隆基封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留下主持平叛。也正是这一决策,使得李亨彻底拥有了掌控李唐政权的资本。数月之后,太子李亨宣布登基,把唐玄宗隆基晾在了一边。

李亨登基后,李隆基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太上皇,却也是敢怒不敢言,过得十分憋屈,身边仅有老太监高力士还算忠心,一直陪伴左右。然而即便如此,李隆基的身子骨已经十分结实,在极度郁闷的情况下,硬是活到了公元762年夏天,而唐肃宗李亨则在不久后也离世。

所以说,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和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登上皇位的希望极其渺茫:

  1. 以唐玄宗的猜忌心和诸皇子之间的斗争来看,李亨的太子之位不一定能长久;

  2. 李隆基和李亨的身子骨来看,如果李隆基舒舒服服地继续做皇帝,没住李亨还真不一定能熬过自己老子。


史海烂柯人


唐朝宝应元年(西历762年),唐肃宗驾崩。此前半个月,已经成为多年太上皇的唐玄宗也离开人世。那么,倘若历史上,马嵬之变没有发生过,唐肃宗是否有机会做皇帝?

这一切,要从唐玄宗的天宝时代说起

玄宗的高寿与太子的不易

唐玄宗堪称一位文艺天子,戏曲、乐理都较为精通。有说法认为,音律书画,有助于陶冶情操,从而益寿延年。唐玄宗得享高寿,想必也与此有关。



唐玄宗的长寿,导致作为皇位继承人太子陷入痛苦状态:因为作为太子,能否继承皇位,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第一是皇帝的寿命问题。比如后世洪武帝高寿,导致太子没活过洪武帝,洪武帝死后,皇位由太孙继承;第二则是皇帝的态度问题。虽然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却有大半的皇帝,不是出于嫡长子身份,其原因在于太子在位期间,或者不讨皇帝喜悦被皇帝废黜,或者遭到陷害丧失太子地位。

唐玄宗原本的太子李瑛,就是因为遭到别人陷害,而被唐玄宗处决的。唐肃宗为太子的时候,也面临政敌的打压:比如李林甫、杨国忠,就都对唐肃宗很不友好。

马嵬之变

杨国忠掌权期间,将唐朝朝政处理的极为混乱,同时有对外发动战争,最终,导致唐朝内政混乱,精锐丧失,为安禄山造反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对于杨国忠的打压,还是太子的唐肃宗也一直寻找应对的机会,只不过没找到罢了。

安禄山大军攻入长安前夕,深知长安守不住的唐玄宗带着宗室、贵族仓皇逃亡蜀地,在逃到马嵬坡的时候,唐朝禁军发动了著名的“马嵬之变”——即先诛杀杨国忠,而后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


陷入无奈的唐玄宗也害怕这时候激怒禁军士兵,只好命人处决杨贵妃。之后唐肃宗和唐玄宗分道扬镳,并且,唐肃宗利用这个机会,在灵武登基,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唐肃宗的皇位由此而来。

没有马嵬之变的唐肃宗会如何?

可以说,因为马嵬之变,唐肃宗做了皇帝。倘若没有马嵬之变,唐肃宗是否有机会做皇帝?

小编认为,历史没有假如。并且,有部分历史学者认为,马嵬之变并非一个偶发事件,而是唐肃宗有过预谋的一次对杨国忠集团的一次反击。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唐肃宗等于是通过变相篡位的手段,获得了皇位,并且马嵬之变可以定性为一场较为特殊、较为另类的政变。政变后的结果,对于唐肃宗来说是一种付出后的收获,而非被动的接受。


不过,如果唐玄宗时代,没有发生过安史之乱,没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出逃,或许,唐肃宗真的没机会做皇帝——或者被政敌害死,或者,被长寿的唐玄宗熬死。


藤树先生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他的上位可谓是崎岖坎坷,没有很多突发事件的发生,他这辈子想要做皇帝不能说全无机会,但一定是渺茫至极,为什么这么说了,从他还没出生时就注定他这一生命运坎坷。

差点胎死腹中的陕王李亨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李亨出生了,彼时他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才是太子,在李亨还在他娘肚子里时(710年),李隆基刚被册立太子,由于根基不稳,怕太平公主借题发挥,说太子耽于女色难当大任而行废立,命人弄了堕胎药,打算把李亨扼杀在母胎中,思来想去终不忍,李亨捡了条命。

李亨出生后没能与生母杨氏一起生活,杨氏只是小妾,不敢独享这种喜悦,而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育,为了讨好王氏也为了李亨好,杨氏把孩子寄养在王氏身边,王氏也特别喜欢李亨,对他百般呵护,如同亲生的一样,在李亨2岁时被封为陕王。

捡来的太子之位

开元三年(715年),李隆基次子李瑛被册立太子,后李瑛生母去世,李隆基专宠武惠妃,导致惠妃有了野心,想让自己的儿子李瑁上位,逐陷害太子李瑛,同时被陷害的还有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被处死后,太子之位空虚,虽李林莆极力推荐李瑁,但李隆基最终立李亨为太子,可能是怕武氏专权以及各方面的势力均衡才立了李亨。

李享虽被立为太子,但日子却过的艰难,李林莆一直与他暗中作对,任何事只要对李亨不利,他都要往他身上牵涉,两次大案,都牵扯到李亨的两任老婆,韦氏,杜良娣,为了摘清自己,不得不与她们离婚,李亨身心由此蒙受巨大的创伤,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后来玄宗又给他续娶了位有背景的女子张良娣。

马嵬坡兵变李亨有了反击机会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天宝十五年(756),安史叛军破潼关,李隆基带领杨玉环她们出逃,途径马嵬坡时,发生兵变,将士们要求处死杨贵妃说她红颜祸水,没有她,大唐不会像现在这么狼狈,玄宗没法忍痛割爱,用爱妃的命换取自己的自由。自此杨氏一族被诛杀,李亨本想趁这次机会上位,可作为禁军首领的陈玄礼要保玄宗入四川,李亨没法只得跟玄宗分开自谋出路。

天宝十五年(756)李亨带领大军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在那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奉李隆基为"太上皇”,这是大唐史上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京师的皇帝。抵达长安城后,李亨怕老子李隆基重新夺权,于是把李隆基身边的得力干将流放的流放,辞职的辞职,监视幽禁李隆基,长期战战兢兢的生活,导致李亨命短,只比自己的父亲李隆基晚半个月去世。


综上所述,唐肃宗李亨如果没有马嵬坡兵变,能不能当上皇帝还真悬,本来马嵬坡兵变就是李亨有心策划的,要不然以李隆基的寿命,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和马嵬坡兵变,李亨估计都活不过他老爹,单就这一点就能把李亨熬死。李亨上位也只做了短短六年的皇帝就跟自己的父亲一同驾鹤西去。


史料未及尔


这个问题实际上问的是如果没有马嵬之变,唐肃宗李亨是不是就要等到玄宗自然死亡才能当上皇帝。这就要看看马嵬之变给太子李亨带来了什么。首先是除掉了李亨称帝路上最大的障碍杨国忠;其次是给李亨机会脱离玄宗掌控,前往朔方。

如果没有马嵬之变,后来事态如何发展呢?

首先,杨国忠倒台是肯定的。当时,杨国忠要对安禄山叛乱负主要责任是朝廷上下的共识。尤其是激反安禄山、逼迫哥舒翰出关决战大败进而丢失长安这两件事,杨国忠是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玄宗无论多么宠信杨国忠,抛弃杨国忠是必然的。而杨国忠对于自已最终将要被玄宗抛出当替罪羊的命运也是有清醒认识的。证据是,就在玄宗出逃剑南的前两天,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一日,杨国忠曾召集众官员开会,在会上公开说:

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不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

对于这种公开诿过于皇帝的做法,玄宗肯定又恼又恨。杨国忠的命运在这一刻已经决定了。之所以没有立即收拾杨国忠,是玄宗还要出逃剑南,还需要杨国忠张罗(杨国忠是剑南人)。所以后来在 马嵬,禁军将杨国忠杀死后,玄宗就公开表态:

朕识之不明,任寄失所。近亦觉悟,审其奸佞,意欲到蜀,肆诸市朝。今神明启卿,谐朕夙志,将畴爵赏,何至言焉。

这一表态表明了玄宗处理杨国忠问题最初的态度:杨国忠肯定是要拿掉,但路上不行,必须等到到四川后再处理。但令玄宗始料未及的是,发生了马嵬之变,将解决杨国忠问题提前了,这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玄宗很快就认可了这一结果。

还有一个因素决定杨国忠必定要倒台,就是杨国忠得罪了禁军。禁军将士的家都在关中,因为杨国忠的原因,使得禁军将士抛舍妻儿老小远逃剑南,这些军人对杨国忠恨之入骨,玄宗要安抚禁军,必然迟早杀掉杨国忠。马嵬之变禁军杀掉杨国忠和杨贵妃以后,禁军将领马上就向玄宗表示效忠,双方和解,禁军继续保护玄宗西行,虽然途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情况,但玄宗一行最终平安入蜀。

由此可以看出,杨国忠倒台的命运是必然的,只是迟早的问题,杨国忠倒台以后,李亨称帝的最大阻力就被排除了。

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如果没有马嵬之变,太子能不能脱离玄宗掌控自立?答案是肯定的。安禄山叛乱以后,平叛就成了唐室的头等大事,玄宗逃到剑南,脱离了平叛的主战场,由谁来领导平叛战争就成了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当时情况下,太子李亨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玄宗在到达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后,下达了一道诸王分镇的指令,明确让太子李亨担任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都大使,集中全国兵力收复长安、洛阳(此时玄宗还不知道李亨已经在朔方称帝)。毫无疑问,玄宗逃到剑南以后,已经放弃了对平叛战争的领导权,即使没有马嵬之变,玄宗也会作出这样的安排,让李亨代表他领导平叛战争。在当时情况下,谁领导平叛战争,谁就能得民心,谁就是王朝的主人。李亨率军收复两京,提前称帝已成必然,玄宗即使回到长安,也只能安心地做太上皇。必须要说的是,老皇帝提前退位当太上皇在唐代前期比较普遍,玄宗就是提前接班当皇帝的。所以这样的安排对玄宗来说并非不可接受。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安禄山叛乱、长安失守、玄宗逃亡一系列事件已经决定玄宗提前交班已成定局,马嵬之变不过提供了一个契机而已。这让人想起了一位长者说过的话: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进程。看历史,要着眼于历史大势,一个偶然事件,绝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触发历史进程快进或慢进的开关而已。


槲葉山路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者仅仅只是没有马嵬兵变的话,李亨十有八九没有机会当皇帝。

李亨生于71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儿子,他能够坐上皇太子的宝座,可谓是运气使然,他能够活着坐上皇帝的宝座则是局势和阴谋使然。

李亨有两个哥哥,一个是李琮,一个是李瑛。

李琮虽然是李隆基的长子,但是却没有被立为皇太子,也许这也是他的幸运,因为没有机会当皇太子,反倒让他能够好好地活着,病死之后还被追封为靖德太子,虽然没什么用,可好歹也得了一个身后名。

李瑛生于706年,后于开元三年,即715年,时年9岁的李瑛被李隆基册立为皇太子。

不过,李瑛虽然当了太子,可却不意味着他可以高枕无忧了,他可以稳稳当当地等李隆基一死,他便可以即位当皇帝了。

他想从太子变成皇帝,还得继续熬呀,得熬死了李隆基他才能当皇帝。

李瑛熬了22岁,从9岁熬到了31岁,却没有机会继续往下熬了,因为危机已经在向他走来了。

皇帝的后宫实际上是皇权争斗最为激烈的地方,哪个给皇帝生了儿子的妃嫔不想让皇帝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然后当皇帝的接班人?恐怕除了少数几个难得看得开、看得明白的人之外,没有人不想。

所以,李瑛的危机也来自于后宫。

当时,李隆基最为宠爱的妃子是武惠妃,武惠妃作为后宫最得宠的女人,她给李隆基生了四个儿子,除了李一和李敏不幸夭折之外,余下二子安然无恙地活了下来,即寿王李瑁和盛王李琦。

武惠妃既然有儿子,也得李隆基宠爱,自然也有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将来当皇帝的心思,所以自然会出手对付李瑛。

她的手段也很直接,跑去找李隆基哭哭啼啼地说,太子结党,想要害我们母子三人,还说皇上您的坏话,您可得给我作主呀。

李隆基一听,瞬间怒了,直接便说要废了李瑛这个太子,连同李瑶、李琚一起贬为庶人,好在当时被张九龄给劝住了。

只是,李瑛、李瑶和李琚三人最后也没能逃过武惠妃的构陷,最终被贬为庶人,开始还说是流放,可还没走几步便被赐死了。

李隆基“一日弃三子”之事,在当时也引起了朝堂震动。

李瑛被废,李隆基是不是又得重新册立太子了?应该立谁为太子呢?李瑛被废,然后被赐死的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武惠妃也在这一年病死了。

如果武惠妃没死的话,凭她受宠的程度,估计只要给李隆基吹吹枕边风,太子之位便会落到寿王李瑁的头上,只可惜她一死,她所作的努力便付诸东流了。

这才便宜了老三李亨,让李亨捡了个漏,坐上了太子的位置,真可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亨成为了太子,心里虽然很激动,可是却如坐针毡呀,不敢有一丝疏忽大意,李隆基“一日弃三子”给他留下了很深很负面的心理阴影,当上了太子又如何?李隆基一不高兴,还不是一句话便能够废了他,一句话便能够让他死?

当太子最痛苦的便是熬,最怕的便是有一个命长的皇帝老爹,熬不过皇帝老爹。

李亨在738年被立为太子,这一熬,便熬了18年,熬到了755年,他心里慌呀,眼见着没了武惠妃,却又出了一个杨贵妃,更让他害怕的是杨贵妃的受宠程度比起武惠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好不容易熬了18年,如果杨贵妃突然给李隆基生了个儿子,然后学武惠妃构陷李瑛一样构陷他的话,他能躲得过去吗?

李隆基晚年行事全凭喜好,对杨贵妃的宠爱更是到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所以杨贵妃如果真学武惠妃的话,李亨可以说是只有死没有生。

恰好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事——安禄山造反了!

737年,李瑛被赐死后,武惠妃病死,让李亨逆袭当上了太子。

755年,当李亨危机感越来越强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再一次给了他一个摆脱桎梏的时机,不得不说他的运气确实很好。

他要以安史之乱作为契机,撇开李隆基,先斩后奏地自行称帝,让自己当皇帝成为一个天下皆知的既定事实。

这么一来,李隆基便几乎没有机会再威胁到他的生命,也不能废了他的太子之位,剥夺他继承皇位的权力了。

李亨所要走的第一步是削弱李隆基的政治影响力和威望,这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因为他要等一个最好的时机,这个时机可能会有,也可能没有。

李隆基的出逃,显然给了李亨这样一个机会,于是,他在背后推动了一场让李隆基彻底颜面扫地的事——马嵬兵变。

马嵬兵变之后,李隆基的威望降到了最低点,这也成了李亨利用自己在军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威望取代李隆基的最好时机!

所以,李亨撇开了李隆基,也没有和李隆基商量,直接便向天下人宣布:我李亨从这一天开始正是即位当皇帝了。

李隆基听说李亨称帝,并且尊自己为太上皇之后,面色铁青,但也充满了无奈,他可不想当什么太上皇,这么被自己的儿子夺位也不是他想看到的。

但是不管他愿不愿意,不管他有多委屈,他也没办法改变,他只能接受李亨给他的安排,因为李亨已经掌控了军权,他没了军权,拿什么去反对李亨?

李亨在756年即位当皇帝,可是也没当多久,到了762年便一命呜呼了。

更有趣的是,李隆基也是在这一年死的,虽然李隆基死在了李亨的前头,可是李隆基死后仅仅过了12天,李亨也紧跟着死了,这一点颇耐人寻味,这也是有人说李亨死前下手杀死李隆基的原因。

可见,如果没有马嵬兵变,李亨老老实实地等李隆基老死的话,他很可能熬不过李隆基,所以几乎没有机会当皇帝。


宁糊涂


理科男答历史。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

公元738年,太子李瑛被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诬陷,而废为庶人,且被赐死。

同年,李亨被立为了太子。

但是他这个太子位子并不怎么好做,处处受到危险。

比如宰相李林甫,以及李林甫之后的杨国忠。

因为这些威胁,让他连续和两个妻子离婚,才保全性命。

直到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安禄山以除掉杨国忠为目的的反唐事件。

当然,这肯定不是唯一目的。

公元756年,安禄山称帝,同年,攻破潼关,唐玄宗李隆基带家眷、随臣出逃。

而在经过马嵬驿的时候,又发生了一起由太子李亨策划的事件,也就是马嵬兵变。

李亨主要目的是为了除掉自己的威胁杨国忠,顺带解决了杨贵妃。

经过周密的计划,决定拉拢当时的禁军首领陈玄礼。

最终在马嵬驿西门将杨国忠及他家人斩杀。

而后就是杨贵妃了。杨贵妃死后,对于李亨来说,也只有唐玄宗是自己道路上的绊脚石了。

但是有人保护他,这个人就是陈玄礼。陈玄礼是忠于唐玄宗的。

唐玄宗逃过一命,后和李亨分道扬镳,去了成都。

李亨去了灵武,公元756年的7月12日,在灵武登基。

唐玄宗李隆基这时候被迫当了太上皇,也就是说他也不想当太上皇。

后来随着安禄山内讧,实力大大削弱。李隆基从成都回到了长安,老老实实当他的烫伤黄。

李亨在6年后,也就是762年的4月份,因重病去世。

而李隆基在李亨病逝的一个月后也因病去世了。

如果没有发生马嵬兵变,李亨还是有可能做皇帝的。

这就要说回李亨当太子时期了。

那段时期即使李亨身边发生了很多事情,唐玄宗也没有想要废掉这个太子。

可能是因为之前把李瑛废杀了,心里有阴影吧,毕竟都是自己的亲儿子。

其次就是李亨这个人非常谨慎,也很有头脑。

就比如李林甫当时告状,说韦坚、皇甫惟明“欲共立太子”,想要将太子一军。

结果唐玄宗李隆基不想把太子牵连进来,就只治罪韦坚和皇甫惟明。

因为韦坚被贬,他家人开始为他伸冤,还想让李亨出来作证。

李亨刚躲过一劫,怎么可能再淌浑水,于是就直接和自己的妻子韦妃离婚,断绝和韦家的联系。

因李亨着实谨慎,又逃过了韦家这一劫。

后来和第二个妻子杜良娣离婚,也是因为杜家的事件。

在这几次大灾大难中,李隆基都没有想过废太子。

照这个情形发展,李亨只要等到李隆基病逝,就可以当上皇帝。

可是李亨心太急,主动即位,这就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所以说,无论如何李亨都会当上皇帝的。


理科男读历史


唐肃宗只比唐玄宗晚死十几天,那么若是没有马嵬坡兵变,唐肃宗还能当的了皇帝吗?想知道这个问题,就得知道安史之乱的背后。

安史之乱的背后

马嵬坡兵变发生的因就是安史之乱的果,唐朝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很多人都知道和藩镇割据有关。那么唐朝为何会发生藩镇割据?这个就和唐朝的本身有关了。

唐天宝年间,藩镇军队的来源一是那些没有了田地或者无业的农民,一是当时的一些外国人。这些人是唐朝募兵制最早的一批人,天宝年间对外战争依旧频繁,所以他们经常作战,他们的战斗力很高,这些藩镇约49万的人。再来反观当时唐朝的中央军,只有约9万人,而且还是府兵制,不仅经常轮番,而且又没有经常作战,所以唐朝天宝年间当时中央军战斗力没有藩镇军那么高,所以很快就攻进了长安。



李隆基可有改变?

唐玄宗时期面临这样的问题,李隆基其实并没有把其当成一回事,也就没有想办法解决。自身年迈又迷上了杨贵妃,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忠于李唐王室的人,这时候想要的是一位能带领他们走出这样困境的皇帝,所以马嵬坡之变就是如此原因发生的。



想要没有马嵬坡之变这样的事情发生,其一李隆基自己得有绝对的军权,其二他就得有改变这种困境的决心。可惜他当时都没有,所以即使没有马嵬坡之变,还会有其他之变逼其退位,故唐肃宗当皇帝的可能性还是很大。不过历史没有这么多如果,有因必有果,历史不是如果就能改变的。

唐肃宗上位之后,并没有解决问题。唐朝真正开始解决解决这些问题是唐德宗、唐宪宗时期的事情。但是当时只想着解决藩镇的问题,忘了宦官的问题。所以唐朝后期就是被宦官和藩镇双祸乱。不过得肯定的是,唐朝后期的改变为宋朝提供了制度基础。


淡看天上月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玄宗李隆基若能够顺利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应该没有机会当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自己浪费了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英明神武的皇帝的机会。

唐玄宗李隆基是位具有两面性的皇帝,冰火两重天。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高宗李治之孙,唐睿宗李旦之子。

唐玄宗李隆基在东都洛阳出生,为人处事英明果断、多才多艺。

李隆基初期被封为楚王,后来改封为临淄王,曾经担任过卫尉少卿、潞州别驾。


隆元年间,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成功诛杀掉韦后集团,保住了李唐江山的延续,避免了李唐权利的旁落。

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禅位给人心所向的三儿子李隆基,李隆基避免了通过父子之间的血腥相争,成功登基称帝。


唐玄宗当皇帝的前期,英明神武,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很有作为。

唐玄宗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开元盛世。

如果唐玄宗的后期可以和前期一样,继续英明神武,你们唐玄宗有机会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唐玄宗不该有的后期,揭开了李唐盛世的落幕,大唐盛世由盛转衰。

唐玄宗当皇帝的后期,志得意满,没有了当初的英明神武,朝堂混乱,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小人得志。

唐玄宗长期沉迷于歌舞升平,亲小人,远贤臣,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一手打造的开元盛世一去不返,唐朝国势急转直下,唐朝由盛转衰。


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唐肃宗,在灵武宣布即皇帝位,遥尊出逃在外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六年后,宝应元年(762年)唐玄宗李隆基病逝,活了78岁。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活了78岁,712年至756年在皇帝位,当了43年皇帝,是唐朝皇帝中,当皇帝时间最长的皇帝。


所以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玄宗如果可以用当初的英明神武来平定安史之乱,知错改错,就不会有后期郁郁不乐的太上皇生活,可能寿命会更长久,而唐肃宗只比唐玄宗多晚死半个月,可能会先唐玄宗而去。

所以,如果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的身体状况应该是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


花开花落缓行客


马嵬兵变,并不是唐玄宗失去权力的核心因素。在很多人印象中,唐玄宗逃离长安,是因为安禄山的叛军已攻破潼关,随时将席卷整个西北。但问题是,在唐玄宗逃离长安后,安禄山仅仅是来长安走了一圈,然后又迅速退回潼关一线。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安禄山实际上是缺乏占据西北的能力。事实上,唐玄宗决定逃离长安城,绝不是因为大唐帝国在西北已山穷水尽,相反,是大唐帝国在西北的军事实力实在太强大,而且隐隐呈现失控的状态。

当然,这种失控,并不是指西北的军事力量想要脱离大唐中央政府的控制,而是在当时西北军中,要求唐玄宗给大家一个交代的呼声越来越大。换而言之,天下被弄成这样,是谁的责任?

当时,唐玄宗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西北军追究他失职的责任,然后趁机支持太子上位,所以他才赶紧逃离长安到蜀中。因为,当时的川蜀和江南,仍然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这也意味着,大唐帝国拥有着压倒性的物质基础。

在当时的背景下,西北的军事力量之所以无法脱离大唐中央政府,主要是因为西北军的对手太过强大。在西边,他的对手是强大的土蕃、回纥;在东边,他的对手是强大的安禄山叛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巩固的大后方给西北军持续供血,西北军随时可能崩盘的。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唐玄宗能够进入蜀中,他就可以通过把控川蜀和江南的经济物资,继续控制西北军;接着他再派遣文官或亲王回到西北来节制西北军各级将领进行平叛工作,至于他本人则不用受到西北军的威胁,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当唐玄宗一伙人逃到马嵬驿时,军队突然失控。

总而言之,我们大唐帝国有今天的惨状,到底是谁弄出来的?大家没敢把矛头指向唐玄宗,却齐刷刷的指向了杨国忠,于是愤怒的士兵将杨国忠给杀死。

当唐玄宗听到杨国忠被杀的消息后,那是惊呆了,因为该来的,终究会来。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处理随后的事情。三军将士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杨贵妃也必须死。

虽然唐玄宗一再想保住贵妃的性命,但大家的态度也很坚决。因为,现在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如果杨贵妃还活着,保不准她以后会借机报复。所以,为了让大家能够安心继续追随您,只能希望您会忍痛割爱。

事情到了这一步,唐玄宗只能下令处死杨贵妃,而这也就是所谓的马嵬兵变。虽然说,马嵬兵变对唐玄宗来说,打击非常大,因为愤怒的军人先斩后奏杀了宰相杨国忠,又逼迫皇帝下令杀死自己心爱的女人。

但问题是,这只是意味唐玄宗的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却并不代表唐玄宗由此失去了权力。事实上,如果仅仅只有马嵬兵变,唐玄宗还不至于失去权力。但是,在后面的向西南转移过程中,太子竟然拒绝和皇帝一块南行,而是独自北上到了灵武,西北军驻扎的军事重镇。

表面上看,太子这样做是要指挥西北军将叛军赶出西北,但基于隐秘的权力博弈,显然是太子想趁乱夺权。如果仅仅于此,唐玄宗依然还不会失去权力,因为西北军如果不买太子的账,太子即便到了灵武,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搞不好还会被西北将领将他抓起来送还给唐玄宗。

但很遗憾,太子抵达灵武后,西北军的两个佣兵大佬郭子仪和李光弼都第一时间表示支持太子,这也就意味着唐玄宗彻底失去了军方力量的支持。此时的唐玄宗,相当于成为了光杆司令,但他的权力依然没有完全失去,因为川蜀和江南的还在他手上。

如果唐玄宗不服输,他还可以依靠川蜀和江南强大的经济资源,再和太子斗上一斗,胜败也是未可知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白白便宜安禄山。

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终于恢复了一个大政治家应该有的胸怀和格局。所以当他听到太子在西北继位的消息后,非但没有追究太子的责任,相反马上追认它的合法性。这也就意味着,唐玄宗正式将自己剩下的权力全部移交给了太子,从此大唐帝国的合法皇帝,只有唐肃宗李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