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孩子需要从小就培养规则意识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还是长大自然就知道了呢?

小小的平庸人生


规则和习惯一旦养成,要改变起来非常难。所以家长一定要趁着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生活学习的习惯。太多的人认为孩子长大会自然知道这些规则,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


我们的行为有惯性,这种惯性可以经过行为不断加强。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是错误的行为方式,也会通过每天错误的行为不断加强。这个被加强过的坏习惯持续越长时间,改变起来就越难。

当然,这也不是说不可改变,而是说改变起来相当的难。不但需要外力的大力作用,也需要孩子本身恰好有强烈的意愿改变,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的行为习惯每天都在不断地被加强,这也就是为什么人是很难改变的,期望孩子长大了就自动改变是概率很小的。

家长要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小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素质。这个素质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行为规范,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等等。


很多家长小的时候给孩子灌入很多的知识,但是却忽视了孩子这些底层素质的培养,结果当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各种问题就出来。在我看来,让孩子有规则意识,有好的生活习惯,平时有好奇心,能够具备乐观积极的态度,那么未来的学习都不会差。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我觉得是从小培养

有那句话:“三岁看到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小孩子,从认知这个世界开始,他所看到的听到的,都耳濡目染,会对他价值观的初步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

记得去年年后,我们三口去沈阳大帅府参观,在那里,我看到小志愿者解说员的风姿,不禁让我佩服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一个小男孩,大约三四年级的样子,身姿端正的站在那里,流利的解说关于大帅府的一些概况背景故事等,结束后会恭敬的鞠上一躬,对于游客是有问必答,举手投足之间都能看出真的太有教养了!我想这并不是仅仅靠背诵知识点就能做到,天生自带的那种气质应该是一点点从小培养到大的,这点让我现在记忆尤深!

所以说,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惠妈绘生活


这是一个并不难回答的问题,孩子必须要从小培养规则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下面我结合家庭教育实践工作来分析一下。

2-6岁是幼儿秩序感构建的敏感期,很多幼儿家长并不知道。

可能很多家长从没有想过,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幼儿园?只是知道大人要忙于工作顾不上照顾孩子,也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可以学习到一些知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家长都不太清楚,原来幼儿园生活可以让孩子在秩序敏感期里,学会遵守纪律,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秩序感对大人来说,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要依据规则或纪律要求去做事,但是对幼儿来讲,很难理解,因为理解能力还相对较弱。

错过秩序敏感期的构建,很容易让孩子进入小学后不知道遵守课堂纪律。

我平时做家庭教育咨询工作,一二年级孩子家长咨询最多的问题,就是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常被老师批评。多次批评不见效果后,老师就向家长投诉,要求家长在家里好好教育孩子。但是对于家长来讲,大都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根本不知道从哪着手,最终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孩子在学校不遵守课堂纪律,在家里呢?有家庭规则吗?很多家庭里根本就没有,也就是说孩子压根就没有得到过真正规则意识的培养。

缺乏遵守规则与纪律意识的孩子,很容易与老师或家长产生矛盾,使管教变得困难。

有不少孩子有厌学情绪,在家里不愿意写课外作业,甚至不愿意接受老师或父母的批评,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在缺乏遵守规则与纪律意识的情况下,不服从管理,不接受管理,甚至在管理中产生反抗心理。如果家长不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孩子自我意识就会不断增强,慢慢养成自由散漫的坏习惯。很多孩子在小学四年级开始,就难以管教,到了青春期后几乎就呈现管教失控局面,需要家长有危机感。

一个孩子坏习惯养成只需分分钟,而好习惯养成却需长年累月,对老师和家长都是耐心与毅力的考验。

从一些不愿意受约束,不愿意遵守纪律和规则的人行为上来看,大都有自由散漫的特点,完全无视他人是否会受到影响。如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不听讲,反而故意和同学说话,甚至制造出点动静来,常使老师不得不停下课来维持课堂秩序。在家里也一样,当孩子该去写作业时,家长反复催促孩子都在那磨蹭,家长很恼火有时甚至动用责罚手段,孩子才可能会不情愿地去写作业。因此,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必须要及早对孩子进行好习惯培养,才能让孩子建立起生活节奏感,否则,错过了秩序敏感期再培养,就非常难。

结束语:从理论上来讲,每个人都有自我教育在发挥作用,或许有一小部分人可能会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懂事了,能够有意识去养成好习惯。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习惯于无拘无束。那些学业成绩很糟糕,品行很差的孩子,大都是无法通过自我教育来自我矫正不良习惯者。所以说,家长必须要从小培养孩子秩序感,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和纪律,避免孩子走弯路。


寒石冷月


儿童教育心理:教育谎言

重庆寸草心理专家提醒教育谎言划分为6类:吃饭谎言、“我立刻就走”谎言、“如果你现在不规矩”谎言、金钱谎言、“你真了不起”谎言和童话谎言。中国家长使用这几类谎言的频率差不多,而美国家长特别喜欢童话谎言。

  一对中国夫妇写道:“教育孩子时可以使用善意的谎言。这能促进孩子良性发展并防止孩子偏离正确轨道。”

  研究人员猜测,家长使用谎言的原因是他们承受了压力。美国家长的陈述表明,他们往往因为无计可施才去撒谎。

  “父母最擅长三种谎言”

  你的父母对你撒过谎吗?还记得父母对你撒的第一个谎是什么吗?你印象最深的谎言又是什么?

  是否曾有过被父母“骗”的经历,诸如“你不是我亲生的,是我在外面捡回来的”、“再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扫大街”、“再不睡觉就有熊家婆来抓你……”

 父母最擅长三种谎言。一种是替孩子消毒,一种是替孩子判断,一种是替孩子生活。每一种都号称善意,每一种都打着“保护”的旗号,最后往往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专家:这三种谎言不能对孩子说

 以下三种谎言,无论是在孩子的情感上,还是认知上,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

  1、情感型的谎言不能说

  孩子哭得厉害,家长不应该心烦意乱随口就说:“你再哭,再哭,妈妈不要你了。”孩子会真的以为妈妈不想要他了。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孩子的情绪更加糟糕。

  2、吓唬型的谎言不能说

  晚上9点了,可是宝宝还不睡觉。家长说:“赶快睡,再不睡,大鬼小鬼就来找你了。”此时,给孩子读几个故事可能比谎言来得更有效。

  3、不科学的谎言不能说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认知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家长答不上来的时候,就告诉孩子不知道,查好了资料再告诉孩子,千万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告诉孩子一些不科学的知识。




重庆寸草心理医生


如果这样问,我问你一个问题:一个人小时候不学走路,是不是长大自己就会走路了?为何在社会上见到各种人,我们会评价“这人素质高,那人没教养?”

如果人的天性里就有规则意识和各种习惯,理应长大了大家都表现得很好,可事实为何却是有些人让人敬重,有些人招人嫌弃?天性有之,不同的教育造就不同的行为。

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的就是父母和老师在一个人成长中的巨大作用。

如果生了孩子,却不告知他一些必备的生活常识,不去培养他应有的一些良好习惯,这好比把孩子当豢养的动物,只给吃饱穿暖,却不管他的成长和发展。

这样的父母实际上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父母,只能说是孩子的“饲养者”。孩子只能靠模仿父母的样子,学到一些为人处事的皮毛,将来因循父母的老路往下走。

听起来有点难听,但笔者的确见过许多这样的父母,他们很努力地为孩子创造着良好的生活条件,其用心也真,然而,过多的物质,堆砌出来的都是自我中心的空虚的灵魂。我见过那些被父母遗留在老家的孩子,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亲子沟通,他们的父母在外“辛劳无比”,他们在家却是“奢侈无度”,缺乏陪伴和沟通的父母,用物质来补偿孩子,而缺乏心灵能量的孩子,用任性和自私、冷漠来回报父母。

这些恐怕是父母们没有想到过的事情,当你把孩子当一个小动物来“喂养”,亲子关系就已经成为一种“饲养员”和“豢养动物”之间的关系了,可动物没有太多思想,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而人却有随着年龄增长的思维能力,若没有规矩,必成不了方圆。

回到问题来,一个孩子是不可能自己长大的,更不可能自己就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长大了就懂了”这句话,要建立在曾经给他灌输过相关的意识,而不是什么都不做,就指望孩子自己懂。

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是神仙,或者是圣人转世,自带人间知识,不必任何人教养,然而,这样的可能,是否可能呢?

当父母多简单啊,生个孩子,就能成为父母。而要成为合格的父母,要付出的心力却不是一般的巨大,从身到心,从物质到精神,没有一样可以或缺。

所以,自从选择为人父母,就要尽到教养孩子的责任,这不光是为了将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更是为了在自己老去时,不要总为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大人操心。有因必有果,想得善果,就得不断种下善因。

祝好!



素秋慈


如果孩子长大后天自然而然就懂得规则意识,那么现在的马路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随意闯红灯的人;如果孩子长大后天自然而然就懂得规则意识,那么也就不会有犯罪发生;如果孩子长大后天自然而然就懂得规则意识,那么人类社会也就不会有这么多冲突和战争。显而易见,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生活习惯是一个人从小潜移默化形成的,放任不管一个孩子就是毁掉一个孩子的未来。

这就和我们小时候听的那个故事相同:一个人一头驴拴在一个木桩子上,给这头驴周围画上了一个圈,每当这头驴越过这条线的时候,就拿鞭子鞭打这头驴,久而久之,即便把这头驴从这个木桩子上解开,这头驴也不敢跨国这条线,我想这与培养一个孩子规则意识和习惯的道理是相通的。

儿童规则意识和习惯的养成体现了这名儿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且这种教育伴随着某个人的一生。现实社会中,很多走上犯罪末路上的人多数都是因为自己的规则意识薄弱或者想铤而走险,最终导致自己锒铛入狱而遗憾终生。

不可否认,社会中有很多人漠视规则,不讲规则,其结果只会导致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些“巨婴”,虽然某时某刻其得利,但其一旦离开当前的环境,换来的只有别人的鄙视与严惩。


迷途远望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还说过: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求得由底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常出现反复,他们的习惯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习惯是在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影响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幼儿自身的,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缘课堂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多早都不嫌早!

现在教育竞争很激励,孩子要学的很多很多。学到的所有知识,未来都能用上吗?坦率讲还真不一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累积的能力,养成的好习惯,将来肯定是有用的,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在工作中。


有很多育儿理念,都倡导要守护孩子的天性,给予孩子自由、平等的尊重,和孩子做朋友,这似乎成了鉴定新时代父母的标准。


与之对应的“管教”、“约束”这样的词汇,仿佛成了父母不民主的魔咒。


但实际上,不给孩子进行适当的约束和指引,孩子很容易就会走偏,甚至是铸成大错。

别让自由、平等变成了孩子懒散、不思进取、为所欲为的借口。真正优秀的父母,他们对孩子很关心,但同时也有严格要求,绝不是纵容、任由其自由懒散、毫无规则。

严格不是打骂,不是一味斥责,而是对孩子的行为和习惯有所要求和指引。


我儿子习惯很好,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习惯,这一些想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今天的质变,不过是之前所有量变的集合。虽然,过程中我也用了很多方法、技巧,但说到终极秘诀,也就是苦尽甘来而已。


不培养就是知道了也不一定能遵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是古人都明白的道理。前几年动物园老虎伤人案件,都是规章意识不好和自控能力不强的表现,身为成年人,她不知道野生动物园的老虎会伤人吗?肯定知道,但是规则意识太差导致自己有心理,所以才会有开门下车,导致被老虎咬伤的事件。也有说是因为吵架下车,那就更不应该了,一个成年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有老虎出没的地方下车。

这样的悲剧事件还有很多,所以习惯养成一定要从小培养。养成一个习惯需要持久的自我克制。人都有惰性,有时候没有从小养成习惯,就是知道某种习惯有害,也还是遵守不了。再简单不过的例子,知道晚睡不好,但是很多人还在夜;知道抽烟不好,但是还是没法忌烟;知道每天早起晨练有益于身体,还是没法做到.....,长大自然是知道了习惯养和规则意识,但是能不能遵守是另一回事。


最后,提醒大家最重要的一点,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家长自己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有很强的关联性。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你会发现,TA 跟你们会越来越像,如果家里总有一个丢三落四的马大哈,就别指望孩子能认真仔细;如果我们自己生活无计划,想到一出是一出,就别指望孩子能有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毕竟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可打破一个习惯一天都不用,父母一个“示范”就行了啊。


所以,抓孩子的学习习惯之前,还是先抓好自己的习惯吧~


佑妈育儿经


需要从小培养。

比如规则意识,去年在丹东的一个儿童游玩场所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

孩子们去玩儿高层滑梯,后面的孩子等得着急,就猛推前面的孩子。结果,前面的孩子没有准备好,摔下滑梯成重伤。这个悲剧的发生,原因为后面这个孩子规则意识欠缺。

还有,我们日常发现,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玩的玩具非常好,经过家长商量以后,拿到手里玩以后就不还给你人家了。这也是规则意识的问题。

像习惯和意识,都是日常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不能等到大了自然知道以后形成。


2019东子


对孩子从小培养,从小潜意识培养,孩子长大就不用家长多操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