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王陽明《傳習錄》讀後感

  看了《傳習錄》,看了《論語》,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錢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動。他們的人格光輝彷彿在無盡的黑夜裡給我的生命點亮了一盞燈,讓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膚淺和頑劣真是羞愧難當,枉為人也。

王陽明《傳習錄》讀後感

  人生天地間,真正該追求的是什麼呢?根據我對儒家學說的理解,簡單地說來就是要做一個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這個不僅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慾橫流、道德頹喪的年代和國度,真是太難太難了。用牟先生的話說,這真是中國人最墮落的時代。然而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光明。這光明是什麼,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陽明先生就曾慨嘆:“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昌;孔孟既沒,聖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復以此為教,而學者不復以此為學。”是啊,試問現在哪個學校,哪所大學在教聖人之學呢?這些個學校教的僅僅是用來考試升學、升官發財、入市謀生的知識和技能。如果說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確實被灌輸以做人的道德,那麼由於其缺乏聖人之學的引導,僅僅把所謂馬列毛鄧之流的霸術作為施教的材料,最終只能是誤人子弟,而且讓人們更加厭煩道德說教。

  我們被灌輸到,這是一個進步的時代。然而進步了什麼?救人的學生滑入江中,也沒人肯救;十七歲的民工被機器截去三根手指,領導卻不肯拉去醫治;少女為了和兩男子歡娛,竟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奶奶……此類事件層出不窮,不勝枚舉。試問比起明朝,甚至比起周朝,我們進步了什麼?火車提速了,坐在火車上的人就幸福了嗎?華人登月了,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心裡就踏實了嗎?所謂的進步如果不是謊言,就是扯淡。陽明先生慨嘆道:“吾之說雖或暫明於一時,終將凍解於西而冰堅於東,霧釋於前而云滃於後,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無救於天下之分毫也已。”即使有陽明先生這樣的聖人存在,明代當時的社會風氣也並沒有改進,更何況今日。現在的中國,只看到達官貴人、鴻商富賈掌握話語權,宣傳他們那一套成功哲學。所以,我們的眼光都被吸引到他們身上去了,彷彿只有當大官,賺大錢,學有大學問,做了大事業才算成功,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讓我歌頌成功,那麼就是讓我歌頌出身的幸運和生活的機遇。試問,今天的中國僅靠個人的知識才能,你能走多遠?

王陽明《傳習錄》讀後感

王陽明

  可是儒家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應該考慮外在的事功。對於用人者,王陽明說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對於被用的人,他說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當其能,則終身處於煩劇而不以為勞,安於卑瑣而不以為賤。”雖說,我們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說,然而誠如錢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際遇,立言有條件,只有立德,不為際遇條件之所限。”因此,不論是國家領導還是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這就是所謂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因此,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該以外在的身份、權力、力量、知識、才學為標準。而應該以他的德性為評價標準。

  聖人之學,其實就是教導我們怎麼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人。如果只從外在的物質事功上尋求,那麼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怕的是,如果不是還有港臺海外的儒者繼續存養傳播聖人之學,那麼茫茫中華大地上的人們豈不一生無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覺得就是“紙上說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致良知的真正意思,我覺得就是把我們的良心發揮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學上解釋得多麼複雜多麼深刻多麼適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種活的工夫。而聖人之學,也必須以活人來教,來身教。如果沒有王陽明這種聖人境界的導師以親身實踐、驗證這門學問,讀再多的書,經過再好的大學訓練,也不一定能體會到這門學問的真理性。

王陽明《傳習錄》讀後感

  因此,我的理解是,聖人之學根本不適合在傳授知識技能的所謂學院裡來教,它不是學術,不需要那些毫無實踐的人在理論上爭論不休,它是一門活的工夫,必須用實際的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親來表現、驗證。王陽明根本就不注重作為學問的訓詁、記誦、詞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國強兵、建功逐利的霸業,在他看來注重這些的人哪裡懂聖人之學呢?因為他們捨本逐末,還放不下功名利祿這些虛的東西。

  “記誦之廣,適以長其敖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業;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作為一個立志做學問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這些,才能趨近真理。在王陽明這裡,做學問和做人是統一的,如果做人一談糊塗,那麼他的學問也是偽學問。

王陽明《傳習錄》讀後感

王陽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