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道光为什么不立政治才能和身体素质更好的恭亲王为皇帝,而是选择了咸丰?

搁浅港湾


众所周知道光年间发生的鸦片战争最终导致中国割让香港岛并向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了近代史时期。道光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之中是以节俭而闻名的,甚至被视为抠门:除了正式上朝的龙袍之外每件衣服都是缝了有缝、补了又补,他甚至会亲自过问御膳房的鸡蛋是花多少钱买的。从私德和自我控制力来看:道光绝非昏聩之人。然而道光的这种节俭更多只停留在个人道德层面,与此同时清王朝体制上的结构性贪腐问题却愈演愈烈。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二十年前英国就以策动新疆地区的张格尔分裂势力的方式试图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然而英国支持的张格尔叛乱最终被道光皇帝平息了下去,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曾为捍卫国土而战的君主在仅仅二十年后就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道光四年(1824年)由于洪泽湖高家堰大堤决口,一时间大量湖水外泄,使得大运河从江苏高邮、宝应到清江浦一段水位急剧下降,漕船搁浅,京城粮道断绝,面临断粮危险。清代的经济中心位于江南地区,北方的京师及其周边地区的粮食产量并不足以供给庞大的人口,为此必须将江南鱼米之乡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以解决当地百姓、官吏、士兵的吃饭问题。早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就曾下旨让大臣们商讨改由海路运输粮食是否可行的问题,然而满朝文武多是因循守旧之辈,以致于海运的提议在提出百年之后仍未能加以尝试实践。被粮食危机逼得着急上火的道光皇帝不得不下旨再议海运一事,在得到琦善和陶澍等大臣的海运建议后道光力排众议坚决推行海运。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初一在道光皇帝下旨商议海运的整整一年后清代有史以来第一次官方海运正式启动。十天之内每天超过90艘商船前来兑运,共装米粮80万石。以当时的装卸技术而言: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速度,可见陶澍等一众官员筹划之精,督办之勤。大约一个月里,有不下1000余艘运粮海船,出长江口扬帆北上。随船押运参将关天培抵达天津后,于三月十五报告称:已查明到岸进口船424艘,后继船只390余艘“不日可来”。漕粮海运的首航,显然相当成功。海运漕粮不仅有效缓解了当时严峻的粮食危机,也为鸦片战争后中国海运海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道光不思进取、一味求稳求安的理念在海运漕粮一事也表露无遗——在粮食危机的压力下道光一改多年的漕粮运输方案,但这并不代表他有多少创新意识,因为事后他曾专门下旨声称:海运漕粮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对西方国家已然开启、中国也即将加入进去的海洋时代道光并没清晰的认识。

纵观道光的一生始终充满了矛盾的双面性:一方面他整肃吏治,却一直效果不佳;一方面他首倡海运,却又亲手关闭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大门;一方面他粉碎了旨在分裂国家的张格尔叛乱,另一方面他又开创了对外割地赔款的先例;他一会儿严禁鸦片,一会儿又延迟禁烟......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方面其实都源于道光终其一生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定位为守成,对当时已然变化的世界形势一无所知。事实上这时的中国需要的是一位能开创崭新时代的大有为之君,而道光绝非一位英主。他甚至会问出“英国与俄罗斯是否接壤?与回部有无陆路可通?”“英国何以是女主当政?其夫现在该国身居何职?”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未免可笑,然而在当年却真实反映了一个老大帝国对外界情况的茫然无知。甚至直到临终之际道光依然没能意识到时代的转折,因此在立储问题上他仍秉承着一贯的守成理念。恰恰正是这种守成理念使道光最终放弃了文韬武略更为优秀的六皇子奕䜣而选择了他看来更适合扮演守成之君的四皇子奕詝。道光皇帝共有后妃二十多人,这二十多位后妃先后为他生育了十个公主和九个皇子:长子奕纬死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终年二十三岁。而儿子奕纲、三子奕继也过早夭折。如此一来四皇子奕詝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子。皇五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过继给嘉庆帝第三子绵恺为嗣,袭郡王位,按当时的立法传统自其过继之日起就已自动失去袭位的资格。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皆为道光晚年所得,皆为年幼懵懂无知之辈,难以继任大统。四皇子奕詝与六皇子奕訢成为了事实上仅剩的有资格角逐皇位的对手。二人相比其实各有优劣:正所上文所言四皇子奕詝已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子,就道统上而言占有优势;问题在于清代立储祖制并不太讲究嫡庶之分,而是优先侧重于立贤,而相比之下六皇子奕訢的个人才能远胜四皇子奕詝,对这点道光自己也是有清醒的认识的,所以他一直在奕訢和奕詝之间纠结。

说起来奕訢和奕詝除了在竞争皇位一事上是对手之外,平时私交还是不错的:奕詝的生母去世后就由奕訢之母抚养长大,两人从小一起读书、一起习武,然而无论文化造诣或是武功水平奕訢都始终压过奕詝。照此形势发展下去应当是由六皇子奕訢继位才对,然而历史并没照此演进下去,这与两位皇子的老师有莫大的关联。奕詝的老师名叫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今滨州市滨城区)人。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杜受田深知自己的学生奕詝的智识才具都“万不敌”奕訢,不能以条陈时政和骑马习武取胜,于是建议奕詝以仁孝之心取悦于道光帝:话说某日道光皇帝领诸皇子狩猎,奕詝故意一箭不发,“上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而另一边奕訢的老师却建议他尽力在父皇面前表现自己,结果尽管奕訢所获猎物最多,但道光却甚为欣喜地评价奕詝道:“此真帝者之言!”此后道光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之际奕詝伏地流涕,痛切异常,道光帝问其何故如此,奕詝答:“儿臣虔诚祈祷,愿皇阿玛早日康复,属万民之幸,儿之幸。”至此立储之事已定。公元1850年二月二十五日午时道光皇帝驾崩于圆明园慎德堂,道光皇帝生前按照自雍正皇帝以来确立的秘密立储制度已选定继承人并将自己选定的继承人的名字书写在密诏上藏于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当人们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道光皇帝的立储遗诏后发现上面赫然写着四皇子奕詝的名字。

对奕訢而言:命运放佛和他开了一辈子的玩笑——在中国历史上再没第二个人像他一样距离皇权是如此之近,却总是与之失之交臂。奕詝继位后改元咸丰,封奕訢为恭亲王,授其为十五善射大臣,次年又将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的府邸赐予奕䜣,这就是今天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的恭王府。咸丰三年(1853年)咸丰皇帝又让奕䜣在军机处行走,要知道按清代祖制皇室子弟只能做个闲散王爷,决不允许干预过问朝政,如今咸丰破例让奕䜣参与政务,看起来似乎不打算再翻当年奕䜣与自己竞争皇位的旧账。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初一奕䜣之母静太妃病重,奕䜣以为自己的母亲对当朝皇帝有养育之恩,因此请求咸丰皇帝晋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咸丰不便拒绝,但也未正面答复,只是含糊地表示将考虑在适当的时候晋封静太妃为皇太后,谁知奕䜣居然对外生产皇帝已同意晋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骑虎难下的咸丰皇帝只好顺水推舟晋封静太妃为康慈皇太后。表面上看咸丰给足了奕䜣面子,可实际上就在安葬了康慈皇太后的次日奕䜣就被罢免了一切职务。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奕䜣才又奉旨补授镶红旗蒙古都统,同时又被任命管理镶红旗新旧营房事务。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二十五日奕䜣对咸丰皇帝派耆英去天津与英法联军议和一事表示反对,主张天津谈判不要一味示弱,声称如英法联军敢登岸应令“兵勇合击 ”,同时建议密令粤绅罗惇衍激励乡兵攻广州,廉兆纶捣香港。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皇帝匆忙逃往承德避难,临危受命的奕訢被委任为议和大臣。在和英法联军谈判的过程中奕䜣由原来的主张对外强硬立场逐渐转为主张师夷长技,在他主持下先后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这使他获得了西方国家的好感,同时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以户部侍郎文祥、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总管内务府大臣宝鋆、副都统胜保等人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其子载淳继位,这一事件给奕䜣重新接近权力中枢创造了天赐良机。奕䜣通过和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合作铲除肃顺等人而得以重回权力中枢,然而这时奕䜣没能料到这一决定使他自己的命运和整个中国的命运都进入到一番曲折之中。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慈禧利用战争初期的失败指责奕䜣因循萎靡,撤销其一切职务,令其回家养病,从此奕䜣又变回了当初那个不管事的闲散王爷。1898年65岁的奕䜣在家中闲居十余年后病逝。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皇四子奕詝与皇六子奕訢是道光立储时的主要选择对象,道光在此问题上也确实犹豫过,然而,1846年8月7日,他还是下定决心,写下传位诏书:

“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希望之星——奕詝

1831年7月17日,注定是道光皇帝一生中最高兴的日子之一。这一天,他又生了一个儿子奕詝。此时,道光已经49岁,年至半百,他之前也曾有过三个皇子:

  • 皇长子奕纬:道光最为看重,生于1808年,卒于1831年5月,谥号“隐志”;

  • 皇二子奕纲:生于1826年,第二年就夭折,仅在世104天;

  • 皇三子奕继:生于1829年12月,在世52天就夭折;

年近半百的道光接连失去三个皇子,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封建社会,一国之君面对后继无人的压力会比任何人都大。

就在皇长子去世的时候,宫中的全贵妃已经身怀六甲。她无比期待自己能够生一个皇子,然而比他更期待的是道光。

为了让全贵妃静心养胎,也为能够随时探视,道光特地让她湛静斋休养。湛静斋是圆明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建筑,道光此时就住在此地。(注:“咸丰是早产儿”属于民间传说)

皇四子出生后,道光在取名字时也一反常态“奕詝”,不再是之前的纬、纲、继那样的“糸”字旁,而是“言”字旁。

奕詝的到来,给道光的家业传承带来希望,仿佛也是一个吉兆,在此之后,道光又生了5位皇子。在既有的兄弟年龄排序上,奕詝居首,这在古代社会是一个不小的优势。

奕詝的母亲钮祜禄氏,成长于苏州,带有江南秀丽之气,很受道光喜爱。一入宫就是全嫔,很快就晋升为贵妃。1833年,皇后去世,钮祜禄氏成为皇贵妃,第二年又被晋升为皇后。随着生母地位的上升,奕詝就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嫡长子。虽说在当时是秘密立储,但从历史上看,不能忽视这方面的影响。

皇四子与皇六子的夺嫡方式不一样

道光是一个资质平常的守成之君,恪守传统,他的治国之道曰“守成”,即用祖宗之法,再创祖宗辉煌。然而时代不同了,从乾隆晚年起,大清已经落后于时代,传统的治国经验已经不再适用。道光能用祖宗之法平定西北,却不能抗住英国的船坚炮利。

传统的道光在选择继承人时,也颇为看重传统。皇四子奕詝老成持重,但才气稍逊;皇六子奕訢才华过人,但看起来不够稳重。道光的特性决定了奕詝更受青睐,但他也关注着皇六子。

在奕詝的夺嫡之路上,他的老师杜受田“老成谋国”,可谓功不可没。

皇位竞争中,道光是裁判也是规则的制定者。于是,他指挥奕詝调整方向,以传统的孝道来对抗奕訢的才华,以仁义对攻奕訢的武功。(注:野史中关于奕詝、奕訢夺嫡中,比试打猎和回答道光问题的两则记载,真实性存疑)

在当时的环境中,儒家所倡导的“仁”“孝”是排第一位的,而事功之类的次之。

在这场竞争中,奕訢战胜了“弱不禁风”奕詝,而奕詝却战胜了“同病相怜”的道光。与其说道光传位奕詝,不如说他传位给一位孝子。


秋媚读史


道光帝


为立太子的事情,道光帝很是费了一番脑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按照雍正帝定下的规矩,写了立储诏书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后。这时道光帝64岁,有四、五、六、七、八、九6个儿子活着。四、五、六年龄相仿,老四奕詝和老五同龄,15岁;老六奕訢13岁,七、八、九都还在吃奶,不在考虑之列。老五是个粗人,道光帝已将其过继给自己的弟弟了,老五等于被排除在外,只有老四、老六可选。老四奕詝、老六奕訢高下之间大家都心中有数,但老四奕詝有两个优势,其一是嫡长子(在世的),其二是有个好老师杜受田。老六奕訢也不是完全处于劣势,虽为庶子,但清朝皇位继承不分嫡庶。


咸丰帝


老四的老师杜受田深知奕詝才智一般,告诉奕詝取胜要诀在“仁孝”。有一次,道光帝带领儿子们狩猎,奕詝不发一箭,道光帝问:怎么回事?奕詝回答说:春天鸟兽都要生娃,不忍心。道光帝听了很高兴,奕詝胜出。

总结一下,咸丰胜出有三个原因:

1.道光帝是个求稳的皇帝。纵观道光帝的一生,尤其是三十年皇帝生涯,可以发现,道光帝是个稳扎稳打的人,不自视甚高,也不操之过急,力图不出纰漏,凡是一再斟酌。正是道光帝这样个性特征,才促成了老四的胜出。毕竟,这么大的国家,还是交给稳一点的人。

2.老四奕詝有自己的优点。首先是嫡长子,年龄15岁,比老六大2岁,即便64岁的道光帝随时去世,15岁的老四也可以较好地胜任皇位。老四性格和道光帝比较像,长得也像道光帝,人比较中规中矩,比较踏实,不花里胡哨,读书也读得好,还孝顺。


恭亲王


3.老六有自己的不足。首先是年龄劣势,其次是活泼好动,人虽然聪明,但看起来不够沉稳,后来人家都称他为鬼子六,鬼精鬼精的。按照当时传统的儒家标准,道光帝显然认为老四更合适当皇帝。

但是,道光帝没有转变观念,当时已经发生第一次鸦片战争,国家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时候,显然是鬼精鬼精的老六奕訢当皇帝更能应对时局。

后来,老四成为咸丰帝,老六成为恭亲王。


坐看东南了


道光一生有9个皇子,分别是:皇长子奕纬,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叫奕誴,皇六子叫奕訢,皇七子叫奕譞,皇八子叫奕詥,皇九子叫奕璤。

不过,到道光立储的时候,皇长子、皇二子、皇三子都已去世,皇五子过继给了惇亲王绵恺,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都才几岁,不具备成为储君的能力。

所以,道光真正可以选择的就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道光和他的儿子们)

那么,这两个皇子的条件分别怎么样呢?

首先看看皇四子奕詝。

奕詝的生母是孝全成皇后。

奕詝自幼出过天花,一脸麻子。

另外,奕詝在做皇子的时候,有次在南苑打猎,不慎从马上跌落下来,伤了腿骨。虽说得到御医的救治,但却落下了跛足的残疾。

除了外形欠佳,奕詝资质平庸,在学习和骑射上也毫不出众,实在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

再看看皇六子奕訢。

奕訢的生母是静贵妃,也是在孝全成皇后去世后,统摄后宫多年的实际掌权人。

奕訢生得一表人才,且“天资颖异”,文武皆备,就连奕詝的老师杜受田也承认他是万里挑一的好苗子。

这样一比较,奕詝和奕訢谁优谁劣那就一目了然了。

(资质平庸的奕詝)

那么,为大清江山着想,道光用脚指头也知道该立谁为储君了吧?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却立了不论外形还是才干都不出色的奕詝呢?

我认为道光之所以要立奕詝,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奕詝子凭母贵。

孝全成皇后并非生了奕詝之后才受到道光的宠爱,而是她从进宫始,就一直很受眷顾。

据《清史稿》记载,孝全成皇后16岁的时候,以秀女的身份入宫,凭借清丽脱俗的气质吸引了道光,并从嫔的起点开始晋级。

按说不少能选进宫的,基本上也就是从答应开始,也就比宫女好那么一丢丢的身份做为起点,实在长得不错的才被封为贵人。

此后她又不断得到晋升,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晋升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了。

所以,孝全成皇后起点比别人高的原因,全靠她自己。整个清朝论谁晋封得最快,那非她莫属,并且人家还真是没有靠什么育嗣有功啊这样的由头。此情此景,只能说道光对她是真爱啊。

正是因为道光宠爱孝全成皇后,所以道光十一年,孝全成皇后生下奕詝,道光老来得子,对奕詝的关注和疼爱那就非同寻常了。

后来,由于道光是个直男,凡事都要他说了算,孝全成皇后统摄后宫后,工作上诸多让他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说大事小事都要他说了算,孝全成皇后天天被批评,内心极度压抑,最后郁郁而终。

这事让道光颇有些觉得对不起她,所以在立储的时候,立奕詝为储君,难免有这方面的原因。

(颇得宠爱的孝全成皇后)

第二,奕詝是实际意义上的长子。

清朝在立储的制度上,一直是立贤不立长。但由于受儒家文化影响,自康熙起,都曾有过立嫡子为继承人的举动。

道光自己就是嫡次子,由于嫡长子早夭,他便成为了实际的嫡长子,而他之所以能继位,正是守成的嘉庆帝特别看重嫡子的缘故。

因此道光继位后,由于皇长子、皇二子和皇三子的相继去世,皇四子奕詝成了实际上的长子,再加上生母又被晋封为皇后。因此奕詝的嫡长子的身份在无形中得到了大家的默认。而道光亦将他视为自己嫡出的儿子,选他为继承人,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第三,遵守“立贤”祖制。

前面说到清朝有“立贤不立长”的祖制。

康熙立储的时候,先是立嫡子胤礽为太子,后来废掉他后,又以贤为标准,最终立了“仁孝”的皇四子胤禛为接班人。

由此可见,“仁孝”也是作为接班人的考核之一。

奕詝虽说资质平庸,各方面都不如奕,但他有个好老师杜受田,另外他还是个好演员。为什么这样说呢?

有两个故事可以说明。

一个故事说的是道光带皇子们去打猎,想看看他们的骑射能力如何。

这是奕訢的强项啊,所以奕訢撸起袖子使劲干,等活动结束的时候,成了当天捕猎最多的皇子。

奕詝两手空空,根本就没有去捕猎。

道光很纳闷啊,于是问奕詝。

结果奕詝说,正是万物生发的春天,许多动物的腹中都有幼子。此时去捕猎,不光死掉了成年的猎物,而且连它腹中的幼子也遭遇不幸,想想,实在是于心不忍。

道光一向想做个明君,听了这话,当然觉得好有道理,奕詝仁爱。反过来捕猎最多的奕訢就成了残忍的代表。

(名师杜受田)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道光重病,觉得自己就要咽气了,所以把奕詝和奕訢召来问话,也是想最后敲定立谁为接班人。

奕詝和奕訢来后,道光问了点治国安邦的问题。

这是奕訢的强项啊。所以奕訢滔滔不绝,说得有条有理有见地。

反观奕詝呢?光是跪在地上涕泪不止,痛切非常。

道光看到奕詝哽咽不止,连话都说不出来的样子,心里很感动,觉得他孝道。这样一来,强于条陈时政的奕訢的表现就变得不近人情了,想嘛,爹都重病不起了,不去嘘寒问暖,还在那滔滔不绝说什么政务,这不白眼狼嘛!

然而,奕詝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正是老师杜受田给出的主意。

因此,资质平庸的奕詝就靠着“仁爱”和“仁孝”打败了文武全才的奕訢,最终得到了道光的认可,成为清朝第七任皇帝,是为咸丰皇帝。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道光的确在奕訢和咸丰为帝之间犹豫过,最后选择咸丰有如下原因:

(1)咸丰根正苗红,奕訢比他差一点。

咸丰先天优势:

①存活的年龄最大的儿子。(长子)

②皇后所生。奕訢的母亲则是皇贵妃,不是皇后,直到咸丰继位,才尊封为皇后。

虽然清朝并没有立长的习俗,但是要看到道光时期,已经是清朝中后期,汉化思想已经很重了,奕訢作为年龄最长的皇子,最要紧的是皇后所生,这两大出身,简直是完美的储君条件。

(2)奕訢的有利条件。

奕訢的有利条件有三个:

①咸丰的生母虽为皇后,但是去世的很早,咸丰是奕訢的生母静皇贵妃养大成人的。

②皇贵妃号称“副后”,特别是在皇后已经去世的情况下,实际上在后宫中等同于皇后。

③奕訢才学才干均高于咸丰,清朝也并没有强制立长的规定,而且奕訢很得道光的喜爱。

(3)咸丰为什么能胜出呢?

得益于咸丰老师杜受田的出谋划策。

杜受田这个人不得了,在整个清朝,谥号文正的仅有八人,他是其中之一。另外的几个都有谁?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

杜受田知道咸丰无论才学和骑马射箭都比不过奕訢,在道光帝那里的宠爱程度也比不上奕訢,他就给咸丰出主意,让他从道德人品上着手。

这一招其实很毒辣。道光这个人呢,是以节俭出了名的,可以说这个人在内心深处是对道德一类的东西很有追求的。

咸丰听取了老师的建议,某次道光带人打猎,只有咸丰一箭不发,道光问他为何,咸丰说,现在正是春天鸟兽繁育的季节,我不忍心啊!道光听完之后,非常高兴。

道光病重的时候,皇子们看望他,咸丰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万分,这件事最终让道光决定,咸丰继承帝位。

(4)奕訢是有怨念的。

道光虽然让道光继承帝位,但是还是觉得对奕訢有亏欠,临终遗诏特别命奕訢为亲王。

咸丰继位之后,兄弟两个有心结,特别是奕訢生母病重时,奕訢请咸丰加封她为皇太后,咸丰不太愿意,含糊其辞,奕訢竟然矫诏册封,之后被咸丰解除了职务。

咸丰临死前,任命八位顾命大臣,依然没有奕訢的份,于是,奕訢联合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八位大臣或被处死,或被撤职,奕訢取得了朝政大权。


师明礼


先谈野史当中的说法。据当时的文人笔记记载,咸丰的能力较弱,他的老师明白,如果光比才能肯定赢不了奕欣。于是就告诉咸丰,不要在道光面前卖弄才学,要特别在道光面前展现自己的忠孝仁义。于是就有了所谓的藏拙示孝和示仁的故事。道光在召见两人询问政事的时候,奕欣对答如流,而咸丰则一言不发。道光询问之后就痛哭流涕,表示只希望道光身体健康,自己可以永远不管政事。外出狩猎的时候,没有猎取一个猎物。道光询问的时候,咸丰回答说不忍心杀生。这两件事情博得了道光的好感。最终让道光下定决心让咸丰继位。

再谈正史的记载。道光去世以后,他的遗诏当中,不仅下令让咸丰继位,同时也册封恭亲王奕欣。这在清代的遗诏当中独此一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道光在继位人选上确实做过反复的思量。虽然最后选择了咸丰,但是他依然认可奕欣的才能,并且对他有一定的愧疚,所以才专门对他进行了册封。之所以选择咸丰,可能和道光本人性格导致的偏好有关。咸丰相对保守沉稳,奕欣活泼开放一些,相对来说道光更喜欢咸丰这样的性格。

最后,就算是奕欣继承皇位,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清王朝的命运。清代政治改革的主要障碍就在于存在着一个特权政治阶层,满清小集团。要进行政治改革,势必要消除这个阶层的政治特权。而这样又必然使得清政府的政治根基被拔除。所以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均以失败告终。改革,慈禧做不了,奕欣也做不了。在内部无法解决困局的情况下,势必会通过外部强力措施来完成这个历史的必要工作。辛亥革命的出现,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换句话说,清政府的倒台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必然性。不是换一个统治者就能避免的。


用户4325101516


查《清实录·宣宗实录》,确实看到道光帝晚年封存了四道谕旨,这个存在疑点,说明恭亲王在朝臣中可能存在一定声望,或者夺嫡之争也曾暗中进行过。道光帝是怎么考虑的,则在最后一道遗诏中说得非常清楚。具体分析如下:

一,道光建储密谕和临死当天朱谕

清朝自雍正帝开始实行“秘密建储”制度。皇帝在世时即在诸皇子中默选继承人,而后写下朱笔谕旨封于一个“鐍匣”之中,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临终或退位时再开启。整个过程非常机密,目的就是杜绝夺嫡之争。这个制度执行下来,总会有一些差别,道光朝尤其特殊,竟有4道谕旨,且道光在临终的当天卯时(5点-7点),还专门下了额外另一道朱谕强调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误。最后的遗诏,则明确说了选择皇四子的原因。另外,最被后人关注的是:皇六子奕訢也出现在了建储御书之中。

《宣宗实录》:○丁未,卯刻,上疾大渐。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鐍匣,宣示御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朱谕。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特谕。  ○午刻。上崩于圆明园慎德堂苫次。 ○遗诏曰。……○先是御书朱谕四条缄藏,至是颁发。……○又奉朱谕,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上面这些记录前后连续,是道光帝最后的实录。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开启此前秘密书写的建储御书后,又下了一道“特谕”,强调皇四子奕詝是业经选定的继承人,“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说明王大臣们在开启鐍匣之后似乎颇有疑惑。这就印证了皇六子奕訢在朝臣中颇为声望,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才是真正的继承人。

二、史书记载的立储原因

《清史稿·杜受田传》说到,自皇四子奕詝六岁入学以来,杜受田悉心辅导。终于在道光晚年的一次狩猎活动中,奕詝在杜受田的授意下,刻意显露“仁孝”性格,获得了道光帝的特别赞赏。清史稿作者认为“立储遂密定”,直接决定了道光帝的选择。清史稿作者团是清末一群遗老,多能闻知宫廷掌故,似乎有一定凭据。

《清史稿·杜受田传》:文宗自六歲入學,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曆十餘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三十年,文宗即位,加太子太傅,兼署吏部尚書,調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受田雖未入樞廷,國家大政及進退大臣,上必諮而後行……文宗震悼,贈太師、大學士,入祀賢良祠,賜金五千兩治喪,遣近臣慰視其父堮,擢其子檢討翰為庶子,孫三人並賜舉人。……谥文正……謂其公忠正直,足當“正”字而無愧。柩至京,上親奠,撫棺哭甚哀,晉其父堮禮部尚書銜。明年,上臨雍講學,複詔褒受田曩日講貫之功,即家賜祭一壇。及柩歸,命恭親王奠送,遣官到籍致祭,飾終之典,一時無與比。

皇四子即位后,也特别优待杜受田,甚至到了“國家大政及進退大臣,上必諮而後行”的地步,杜受田病死后,又受到了极为特殊的优待,竟然得谥“文正”,又“赐金五千两治丧”,提拔其子孙,甚至抚棺哀哭,又命令恭亲王奕訢送灵。这说明,咸丰能够成为继承人,确实有这个因素,杜受田击中了道光帝的要害。

至于道光帝本人的考虑,《宣宗实录》的最后一道遗诏却交代的非常清楚。道光帝平生老成谨慎,且自恃善于“观人之法”,认为一个人必须要“无私”才能克济大事,人品轻重并不在乎聪明与否。这也是他与群臣意见相左的地方,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道光一点不含糊,完全是乾纲独断的,他只看重德行公心。所以才会有临死当天额外的朱谕,告诫群臣要尽心辅佐。

《宣宗实录》:遗诏曰。朕蒙皇考仁宗睿皇帝覆载隆恩,付畀神器,临御天下。……追维在位历三十年,寿登六十有九。亦复何憾。顾念统绪至重,亟宜慎简元良,缵承大业。本日卯刻,特召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亲降朱笔谕旨: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并谕王大臣等同心赞辅,无恤其他。乃降旨甫经半日,神气渐散,岂非天乎?皇太子秉性仁孝,植德贞醇,必能钦承付托,其即皇帝位以嗣大统。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刻矢忧勤惕励,于以知人安民,永保我丕丕基。至于观人之法,鉴空衡平,妍媸轻重自见,惟无私乃克有济。兼愿中外文武臣僚,精白乃心,各勤厥职,用辅嗣皇帝郅隆之治,则朕怀益慰矣。丧服仍依旧制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道光生前,其实做的不偏不倚,几乎是一碗水端平,时常命令皇四子、皇六子代行一些礼仪活动,并未显露出任何倾向,如祈雨、享太庙、祀天、诣黑龙潭神祠、祭关帝庙等,都有两位皇子的记录。

三、深层原因和最后结果

道光选择奕詝的深层原因,是因为当时内外交困,他必须选择一位持重谨慎、忍辱负重的人,才不至于陷入罗网、自乱阵脚。这是道光本人在最后十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得出的经验,在最后的遗诏中,他自己叙述了这番经验,认为奕詝必能效法他的套路,从而转危为安。

《宣宗实录》:遗诏曰。……嗣位之初,即颁手谕,首戒声色货利,一切游观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绝勿为。此薄海臣民所共见。溯自西陲小蠢,出师挞伐,旋致敉平,何敢自矜武略?迨后东南濒海之区,因贸易而启纷争,朕惟古之君子,爱人为大,何忍无辜赤子,惨罹锋镝?是用捐小忿、成大信,绥疆柔远,于今十载,卒使毒焰自消,民夷各安生理。此朕孳孳爱民之隐衷,至今日而庶堪共谅者也。……

道光帝的主要经验是“隐忍爱民”,在与列强的冲突中,“捐小忿、成大信”。严格说,道光帝这套经验是正确的,深刻洞悉了帝国臣民的性格特点,也看到了“国家信用”在当时的重要性。还在世时,他就训斥过陶澍等大臣的激进意见和做法。很可惜,他最为自傲的“观人之法”被证明完全弄错了,咸丰帝是整个晚清最激进的皇帝,没有之一。

对咸丰的性格,他似乎也不是没有察觉,于是在立储御书上加上了一条,“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目的可能是希望更聪明圆滑一些的奕訢能够弥补兄长的短板。后来的事实演化证明这个考虑颇为正确,奕訢更擅于与列强打交道。最后,他有没有考虑过皇六子奕訢呢?从以上的史料看,他是犹豫过的,但性格惯性太大了,他对性格飞扬的人物总是不放心,于是造成了后来的动荡,与自己立储的初衷竟然完全相反了。(完)


历史咖啡


抛开一切野史,来讲一讲道光立嗣问题:

道光共有九子

第一子奕纬,生卒时间: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四月二十一日至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四月十二日,寿命:24岁,无子。

第二子奕纲,生卒时间: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十月二十三日至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二月初八,寿命:4个月。

第三子奕继,生卒时间: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一月初七日至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寿命:一个月。

第四子奕詝(咸丰帝),生卒时间: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初九日至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寿命:31岁,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六月被其父道光帝密定为皇储,子2人。

第五子奕誴,生卒时间: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十五日至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十九日,寿命:59岁,子8人。

第六子奕訢,生卒时间: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四月初十,寿命:67岁,配享太庙,子4人。

第七子奕譞,生卒时间: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寿命:51岁。

第八子奕詥,生卒时间: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正月二十六日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十一月初四,寿命:25岁,无子。

第九子奕譓,生卒时间: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十月十六日至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二月初八,寿命:33岁,无子。

首先,道光虽然有九个儿子,但是年龄跨度非常大,长子和幼子相差37岁。其立嗣是在1846年,第七子6岁,第八子2岁,第九子1岁,存在太多不稳定因素,也无法预料其资质,所以这三位可以忽略。

剩下的皇子中,第二子只活了4个月,第三子只活了1个月,且出生时道光长子奕纬已经18岁+了(按照清例已经结婚),这种年龄差那么大且旋即夭折的孩子,不可能照野史说的一样,因为他们的幼殇影响了对奕纬的培养,故而奕纬记载被踢死一说的《老太监的回忆》其实不太值得推敲。

言归正传,在此情况下第2.3.7.8.9皇子均无继位可能,剩下1.4.5.6皇子。

如果道光在1830年去世,那么他的继承人是无法选择的,彼时他的儿子只有奕纬一人,然而命运让他活到了1850年,这选择发生了变化。

奕纬大约在少年时得了爱新觉罗家的遗传病,即跗骨疮,这一疾病在爱新觉罗觉罗家很常见,著名的怡亲王胤祥、荣亲王永琪身上都有,但让道光没法接受的是奕纬的生育能力也可能因此受到了影响,所以其在去世前几年已经完全失宠。另外其虽然武力出色,但是文化水平不行,资质也一般,随着疾病一步步吞噬着他本来出色的武力,他身上已经没有什么闪光点了,因而他和道光的父子关系并不好,也就有了传闻的源头。

最终在1831年,奕纬去世,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道光也因此没了继承人的人选。

两个月后,事情发生了变化,道光又有两个庶子出生,早几天出生的第四子是宠妃全妃所生,晚几天出生的第五子是祥妃所生,不同于野史所说的出生早晚影响了他的继承顺位,他被过继出去同样是在道光二十六年,也就是道光已经确定储君的时候,清朝向来有这样的惯例,比如确定弘历为继承人时过继了弘时,确定永琪(没当上皇帝)为继承人时过继了永瑢和永珹。

不说废话了,剩下三个孩子的优劣势是:

皇四子:老实善良,稳重谨慎,年龄居长,其母受宠,并在其四岁时被立为皇后,不过此时已经去世,皇四子在政治上明显是一个保守派,但他身体是最差的,并且因为一次打猎摔断了腿,另外,他长得最像道光。

皇五子:身体最好,颇受底层人爱戴,但学业最差,也无心帝位。

皇六子:勤奋好学,人最聪明,母亲在世且得宠,文武双全,他有典型的改革倾向,擅于接受新事物。

一、道光帝本身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并且前代已经出现过乾隆推倒康熙的政策,嘉庆诛杀乾隆的宠臣这样的事件,并且在1840年刚刚经历过鸦片战争的道光对改革派有非常严重的抵触心理。

二、母亲在世的未成年人又有另一个问题:子少而母壮,这是历代都尽量避免的一个情况,这一情形在皇四子身上已经不存在(母亲去世),而皇六子身上存在。

三、少年贤明而长大改变的例子很多(如胡亥、隋明帝、宋光宗等),嫡长子继承制在封建王朝有先天优越性,皇位更为稳固。

故而为了自己的身后事,也为了皇权的良性传递,选择了皇四子。


黑山羊歸來


关于道光帝为什么立资质更差的咸丰为帝,而不选择才能更胜一筹的奕䜣,历来流传着两个精彩故事。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个大智近妖如神一般的存在—邬思道,他深谙人性,尤其擅长揣摩康熙的心思,在他的帮助下四爷才得以登基。其实,历史上并无邬思道这个人,但是他的原型却真实存在,那就是咸丰的老师杜受田。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奕䜣是第六子,所以咸丰帝奕詝位长,古人以来立长不立幼的传统,可是这咸丰帝奕詝天资平庸,而恭亲王奕䜣却聪慧敏捷。道光帝在选择继位人上开始犹豫不决。于是,就有了“藏拙示仁”和“藏拙示孝”的故事。

据《清史稿·杜受田传》记载,有一次,道光皇帝让两人到南苑狩猎,借机观察。可是,奕詝身体孱弱,骑射本领远远不及奕䜣,真正比起来自己必输无疑。这时候,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出了一条诡计,他告诉奕詝既不要上马,也不要射箭。道光帝很好奇,便问起原因。奕詝跪下说道“父皇教导我们要仁爱,现在正值春天,万物复苏,母兽也正在怀孕,我如果射杀了她,她的孩子也会一起饿死,岂不是太残忍了?”道光皇帝被奕詝的仁慈所感动,这便是“藏拙示仁”。

还有一次,道光皇帝想考察二人的政治才能,便召见二人想听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奕䜣素来口才极佳,谈起治国方略更是滔滔不绝,道光皇帝很高兴。可是轮到奕詝的时候,他看到道光一脸的病容,便立即跪下痛哭流涕,道光一时不解,奕詝就说:我一看到父皇这样憔悴,我心里难受,我只希望父皇健康长寿。道光帝再次被他的孝顺所感动,毫无疑问,这也是他的老师杜受田出的诡计。这就是“藏拙示孝”。

其实,道光帝传位给咸丰并非因为这两件事,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道光帝本身也是一个平庸无能的皇帝,在位期间循规蹈矩,无所作为,喜欢传统稳定。而恭亲王奕䜣意气风发、敢想敢干,具有改革的魄力,他担心如果江山交给奕䜣会搞出什么乱子。再反观奕詝,十分听话,稳重内向,更符合传统世俗里“贤人”的标准。所以,这才是道光传位给咸丰的真正原因。


寻古问今


道光皇帝立奕咛为皇太子,也就是日后的咸丰皇帝,在野史中有一个传说,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奕咛的师傅杜受田“耍了手段”,下面咱们说说这个所谓的手段:

话说某次道光皇帝带着皇子奕咛和奕䜣去打猎行围,在其中道光就想考考这两个皇子的本事,于是就传令二人到黄账前领命,等二子到了后,道光说:今天的猎物都膘肥体壮,特令你二人以一个时辰为限,看谁猎取的野获多,去吧。一个时辰后,带着你们的战利品来父皇这里报道。朕有赏。

于是乎,本来就喜好打猎的奕䜣可是撒了欢,左一个野兔,右一个野鸡,不一会就野获慢慢,转眼在看奕咛那边,他竟然一无所获,这可是急坏了奕咛的师傅杜受田,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赶忙把爱徒奕咛拉倒一边,附耳道,你干脆就一箭别发了,然后你按照我的办法..........。


就这样,一个时辰到了,两个皇子又来到父皇的帐前复命,奕䜣说:父皇,这里我猎取的猎物,一共20个兔子,10个野鸡,还有三头鹿。咸丰看后喜形于色,转头问奕咛,你的猎物呢?奕咛说:父皇,我没有猎物,因为我实在不忍心把这些刚刚繁育的幼崽杀死,我怕它们的父母伤心呐。道光被这一席话感动了,认定奕咛是个仁义之君,于是便在他传位的诏书上写上了奕咛的名字。但真相果真如此吗?咱们看一张图。

从此图中可以看出,奕咛是根正苗红,他是皇后所生的,而且还是嫡长子,对古代礼法极为尊崇的道光,心中太子的人选自然是有嫡立嫡,有长立长,而奕咛直接是又嫡又长,您说,道光岂有不立之理?而奕䜣对比奕咛就差很多了,既不是嫡子也是长子,所以没有被立就很容易理解了。

(此为咸丰画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