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1.2“古文運動”的起因及其現實意義

唐詩被認為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峰,康熙年間編校的《全唐詩》收入2200多位詩人近5萬首詩歌,數量是《全宋詞》的兩倍半。魯迅先生說過:“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後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再動手了。”王國維先生也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既如此,韓愈們又鬧什麼“古文運動”呢?很顯然唐朝亦有它的軟肋。這個軟肋當然不在文學上。實際上,“古文運動”根本不是一場簡單的文學運動,而是一次文化復興運動。


1.2“古文運動”的起因及其現實意義


在韓愈看來唐朝的文化道統出了大問題。他在《原道》一文中提出:“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歸於墨;不入於老,則歸於佛。”這裡的“老”指的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學說,“佛”就是佛教。李唐認老子為祖,所以道家學說在唐朝很受重視,這一點不言而喻。杜牧曾寫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詩句,可見佛教在南朝已經十分盛行,而唐代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唐初崇佛但不信佛,主要是為了穩定時局、教化民眾。但佛教已經深入民心,所以玄奘法師才會不惜觸犯國法,“偷渡”出境以求取真經。玄奘法師歸國以後不僅被免於處罰,還得到太宗和高宗兩代皇帝的禮遇。到了武則天,佛教為其稱帝提供了合法性依據,因而成了實際上的國教,發展更是登峰造極。到了睿宗時代更有“天下財富,佛佔其半”之說。毫不誇張地說,唐朝對佛老的崇信已經嚴重威協到儒家道統的合法地位了。


從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開始,儒學實現了道統、學統和政統的合一,儒家的王道理想得以在君主制的時代有序地展開。董仲舒說:“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道統的問題對唐朝的學統和政統產生了破壞性的影響。這才是韓愈發動“古文運動”的良苦用心所在。他希望通過學統的修復,來使唐朝回到儒家的道統之中,以實現真正的以儒治國。《師說》中有這樣一段話:“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一個學生“好古文”和“行古道”就讓他如此興奮,以至於寫篇文章鼓勵他。可見當時的學風已經壞到了什麼程度,也可見問題之嚴重。


解決這個道統的問題,韓愈想了兩個辦法。一是政治上的闢佛。遺憾的是闢佛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韓愈反而被遠貶潮州。二是文化上的“古文運動”。韓愈在《答李翊書》中說:“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這裡就回答了《師說》中所說的“古文”和“古道”的具體內涵。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又寫道:“行之乎仁義之途,遊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雖然這場運動最終也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卻成為宋代儒學復興的先聲,為始於周敦頤到集大成於朱熹的理學奠定了輿論和思想基礎。大文豪蘇軾高度稱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國學大師張君勱先生在《新儒家思想史》中肯定韓愈為“理學的先驅”。


1.2“古文運動”的起因及其現實意義


實際上我們今天的文化處境和韓愈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相似性。從生活方式到思維習慣,西化已經無孔不入。雖無佛老之憂,卻有西化之患;棄“古道”如敝履,視“古文”如糟粕;只聽自由平等,不聞忠孝節義。無論是衣食住行之日常,還是意識形態之構建,都是“西風壓倒東風”。蔣慶先生稱這種現狀為“文化歧出”。蔣先生認為,中華文化偏離了其在歷史中形成並定型的精神特質與文明形式,即偏離了正統或正軌,向另外的方向演變發展。在我看來,中國文化的危機源於百年前“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傳統思潮。我們應該深刻反省。可以說,今天到了開展一場“古文運動”的時候了。韓愈們倡導的“古文運動”對中華民族的復興有著深刻的文化啟示。


首先,中華民族的復興本質上應該是文化的復興。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地位,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前提。因此,文化復興是中國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韓愈在給皇帝的《論佛骨表》一文中說:“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他甚至認為佛教“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所以,文化的道統不是簡單的統治合法性的理論論證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是“夷夏之辨”的問題,是關係到民族存亡的大事大非。正因為此,明末清初顧炎武提出:“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某種意義上說,韓愈所面對的由盛轉衰的中唐與顧炎武所面對的夷狄入主的清初在文化問題上也是一致的。


其次,文化的復興應該從讀“古文”開始。韓愈所說的“古文”是指“三代兩漢之書”,實際上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經典,讀“古文”就是讀經。儘管近年來讀經運動在中國得到各方重視,但是作為一門學科進入教育體制特別是中小學,還有很大的難度,當下最緊迫和現實的也不在於此。而是應該在學校中學習更廣泛的古代優秀典籍和文化,結合地方文化資源推進古聖先賢教育;重視古人讀書的智慧和經驗,構建從蒙書到經學的古詩文學習體系。


1.2“古文運動”的起因及其現實意義


再次,文化的復興不是復古,也不應該排斥外來文化,更不能拒絕現代化。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文化復興不是完全照搬傳統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在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上確立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固有標準。韓愈也說:“愈之所志於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耳。”復興的是中國的道統,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的價值和信仰體系。現代化不是全盤西化,而是“以中化西”。現代化只是實現國富民強的手段,而不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最終目的,更不是寄以終生的理想。今天我們當然要吸收現代化的成果造福今世和後代子孫,同時也要對漢服、中醫、節日、禮儀等傳統文化進行大力弘揚,特別要培養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也使整個社會慢慢恢復對傳統文化的敬意,使我們的文化自信真正地源自於心底、落實於生活!


關鍵詞:「慢·生活」感悟,「色·人生」雜談,「味·文人」隨筆,「庸·文化」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