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是不是被父母毀掉的孩子?30年了擺脫不了自卑心理我該怎麼辦?

80後學士


人在成年時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往往源於未成年時期,也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可以說決定孩子的一生。

題主的自卑心理和父母有關,我想應該是父母過於強勢,認為孩子哪方面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經常使用語言暴力,貶損孩子,或者是為了不讓優秀的孩子驕傲自滿而故意打擊孩子。

不管哪種原因,都會造成孩子不自信的後果,孩子總是經常性的低估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質等等方面,總是拿自己的弱點跟別人的長處比,覺得自己真的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如別人,因而輕視自己,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這就是所謂的自卑。

現在要追究父母的責任也沒有多大意義,畢竟他們是生你養你的父母,倒不如下定決心從自己改變開始,。

1、學會接納自己,認可自己的不足,同時肯定自己的價值、自己的所長,改變不良認知,即認為自己不行的錯誤認知。

當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滿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時,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一個人形成自卑心理後,往往從懷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從怯於與人交往到孤獨地自我封閉。本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也會認為“我不行”而放棄追求。

可以多參加運動項目,特別是需要耗費大量體力的長跑,游泳等,身心疲憊會讓你緩解不良情緒。

2、多與周圍的人溝通,就從簡單的打招呼開始,良好的人際關係會有助於你建立自信。

在社會生活中,自卑者往往不敢與人說話,不敢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總是低著頭,說話時面紅耳赤、磕磕巴巴,不敢正視別人的眼睛等,所以表現在行為上總是逃避別人,逃避社會,致使其越來越輕視自己,越來越感覺不如別人,越來越自卑。而這樣的行為帶來的反饋信息則是失敗的消極的,從而更加加重了自卑心理,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多參加周圍的集體活動,和人交往,把它們當做一個個挑戰,可以用筆記本記錄你每天的完成情況,只要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點就行。

每天有意識的在簡單的工作或是社交活動中鍛鍊自己的能力,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逐漸培養自信。

3、遇到有壓力的事情,事前做好充分準備,可以用筆寫下來會有幾種結果,做最壞的打算,預想自己即使弄糟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理性認識事情的後果。

做事不要過於追求完美,量力而行,不給自己施加太多無謂的壓力。

自卑源於比較,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上,不要和別人比,不要太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相信自己,學會放鬆心情,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南方橘子


我很同情您的遭遇。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我講一下他的情況,希望對您有幫助。

01

我的朋友y君,他是我的大學同學。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熱情,非常熱心的幫助身邊的同學,而且是個開心果,人來瘋,情商也不低。一刻都閒不下來。而且他特別喜歡音響,自己喜歡聽,也喜歡做音響,總之給人的第一印象特別好。大家都很喜歡他。

我家和他家不太遠,也比較談的來,所以我們也成了比較好的朋友。我經常去他家玩,他家的情況也比較瞭解。他有一個哥哥,比他大12歲,他的父親是北京一個部委的司局級幹部,他的母親是一名會計。每次去他家看到他的父母,感覺他父母涵養很好,對人也很熱情,他哥哥結婚了單住,不經常見。當時也不覺得他有什麼問題,覺得人不錯,挺好的。

大學畢業後,我們各自忙自己的工作,有一段時間也不怎麼聯繫,僅限於偶爾打個電話。後來我計劃做了一個小項目,和他還有另外2個人在一起一塊做,每天泡在一起。我當時因為結婚的事和家裡鬧得比較僵,經常和他在一起探討,才慢慢知道了他的一些真實的情況。

02

他2歲多的時候父母工作太忙,實在沒時間照顧他,就被到了幼兒園整託,整託是一週才回一次家。這是他最初的噩夢的開始,2歲多的小孩太小了,他是班裡最小的孩子,別的小朋友都欺負他,你要知道,小孩大幾個月身體會強壯很多,他根本就打不過人家。而且那會的老師可跟現在不一樣,怎麼省事怎麼來,老師對所有孩子的態度是“都TM別給我找事,老實點”。他都沒地方躲,藏沒地方藏,只能每天很悲催的忍受著。

他哥比他大12歲,他們兄弟倆之間根本就無法溝通,他哥基本上他天天欺負他。

後來上小學,上初中上的是當地最差的學校,尤其是初中,同學都是附近衚衕裡的小混混,他成天捱揍,每次跟他父親說,他父親就說怎麼就打你不打別人。

後來上了高中,搬家了,去了附近空軍大院裡的一個高中,情況才有所好轉。高中同學的素質明顯高了很多,高中過得還算比較開心。

大學畢業後,他先去中關村混了一段時間,後來實在受不了中關村的坑蒙拐騙就離開了。然後他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在家打遊戲。他爸和他哥經常跟他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個廢物,怎麼不去死。”要不就是“你去扛大包去呀,也比在家混吃等死要好。”他後來跟我說,我那會真的特別窮,我連50塊錢都拿不出來,我好幾次都想去自殺了,打遊戲真的是在逃避現實。後來通過一個朋友介紹他去了一家國企,這段日子才結束。

03

後來通過看一些書,學習了一些相關知識。我才知道他是討好型人格,正是從幼兒園到初中的那段經歷讓他成為討好型人格,因為他不夠強壯,而威脅又時時刻刻存在,察言觀色以及討好別人成為了本能。

而他父親他哥哥對他的態度讓他非常非常的自卑,認為自己什麼事也幹不成就是個垃圾。

而當時我們在一起做的那個小項目,讓他找回了一些自信。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做,做的過程中學習了很多原來都不知道的知識,也知道了做事情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流程,以及應該用一個什麼樣的態度來做。

後來我們又在一起做事,情況就好了很多,因為對自己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哪些事會避免去做,哪些事推給別人做。做自己擅長的,哪些事是關鍵的必須自己親自來做,哪怕心理充滿了恐懼硬著頭皮也要上。

04

擺脫自卑心理真的挺不容易,首先你要認識自己,還要有專業知識,知道自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還有自律,堅強,把心裡被扎進的刺一根根拔出來,讓時間來癒合自己受傷的心。每一步都走的極為艱難。


但是,相信我,你能走出來的。祝你成功!


青茂育兒匯


不請自來,因為我看到你的第一個問題,就想跟你說幾句話。千萬千萬不要把自己當做被毀掉了的孩子!我知道你說這句話是有原因的。因為我也曾有過這種想法,從小就留守兒童,天天被我哥打,家裡爺爺也偏心。沒有人會認為我會有出息。

我的經歷也很痛苦,小時候就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但是我今年大學畢業了,考研結果應該也不錯。我也深知小時候那些經歷給我帶來了什麼影響,心理問題以及性格缺陷,我自己都清楚。


我從“似乎被毀掉的孩子”,一個可能考不上高中的差生,考上了還行的一本理工院校,跨考心理學也做到了。努力了這麼多年,這些經歷也算是翻身了吧,說這些經歷不是為了吹噓或者博同情。我只想與你產生一點共鳴,希望你能慢慢走出那些陰影,努力生活下去,努力會讓你改變的!


大鵝有話說


父母從小給孩子經常說負面的話,好像給孩子加上了咒,有的孩子長大了一生都轉變不過來,比如說,你真是笨,你咋這麼笨,你真是除了吃啥不會,有一天父母真的發現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一樣,別人家的孩子幹什麼都敢做敢闖,而且也很成功,而自家的孩子幹什麼都萎萎縮縮,還得家人指教才會完成。因為他聽父母說的這樣的話多了,他就認為自己真的很笨。一輩子也不得釋放。有一個兄弟給我講他的經歷,他說,他小時候他爸老吵他,說他不會說話,所以每當和別人交流的,他爸常說的那句話就會出現在腦海中,他就張不開口了,說話也不利索了,他也為此事苦惱,他讀的是一所很好的大學,他後來每天就自已宣告,別人能做的,我也能,別人有口才會講話,我也會,他就開始試著來突破自己,慢慢的,他終於打破了來自他父親的咒,現在他說話流利,表達的非常好,還經常在臺上給學生講課。他終於戰勝了自己,你要對自己有信心,宣告自己是最棒的,別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祝你能早日去掉自卑,獲得自信。


幸福的老園丁


看著這個問題我感到很沉重,我是一位媽媽,也曾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被一群無知的人虐成自卑之人,說來慚愧,當時我盡然不知,也無辦法,軟弱害了孩子。但起碼我發覺錯誤之後,自己用語言來激勵自己的孩子,用行動鼓勵他,可以說他在某一方面找到了自信。

我知道自悲的人要想改變這個現狀很難,但不是說自己就完了,你想改變,那是需要足夠的毅力和堅持。

我覺得首先你要讓自己的身子和腦勤快起來,選自己最喜歡的一件事情,對自己人生有價值有前途的事。目標定了就要去做,記住哪吒說的話“自己說了算,別人都是屁話”,不要管任何人的冷語嘲諷或其它,只要堅持下去肯定會有小小收穫,當你看到自己有果實的時候就會繼續努力,別人慢慢也會改變看法,你的自卑就會少幾分,而自信多幾分,啥東西都是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有質變。

如果你一直沉在自不如人或埋怨中度日,那啥時候都不會改變。

還有你可以尋找你身邊的一個優秀者,觀察他模仿他,發現人家為啥優秀?

每個優秀人的背後都是付出很多。

走出自卑的怪圈你需要加油。天生我材必有用


餘香866


我就是被父母毀掉的孩子從小到大都跟自卑直到現在才好點,有時候內心深處還是跟自卑的。

從小生活在這樣一個家裡裡面想要有一個正常的三觀都是很難的能不長歪已經很幸運了。早說不抱怨不現實我以前也真的抱怨過為什麼上天對我這麼不公平讓我承受這麼多本不應該承受的事情每天晚上都會胡思亂想。慢慢經歷的事情多了也成熟了會覺得我不應該這樣活在回憶裡最終壓抑的人是我受傷害的人還是我,我在這傷心難過別人在那邊開心快活我覺得太不值當了不應該為一些不值當的人生氣。

我是一個很獨立的人遇到問題都是自己去解決,我很早就知道沒有人會幫我的所以我都不會給自己留後路儘自己所能為了自己也要好好生活


過得剛好


形成自卑心裡的因素有很多,每個人都不太一樣,但是自卑者往往會有一些相通的特點:

(一)似乎每個人都比我優秀

自卑者幾乎夠看到所有身邊人的閃光點,除了他們自己。

他們總是有意的無意的去和那些比自己優秀的人作比較,他們不但拿自己的缺點去和別人的優點比,就連優點也拿去比。俗話說得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可以想象一個自卑者帶著一雙尋求優點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即便某個領域他做的再好,也必然能找到比自己厲害的人。比如,我很擅長彈鋼琴,鋼琴等級7級,但是我會和那些鋼琴水平在7級以上的人去比較,然後發現自己鋼琴水平無論是指法、節奏感等都很爛......

心理學上大量的實驗研究表明:如果我們和一個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較(向上比較),特別是即便我們通過努力也很難達到的優秀,我們會產生大量的消極情緒。反之,如果我們與一個不如自己的人比較(向下比較),我們會產生大量的積極情緒。也就是說,不自卑的人都會因為向上比較而受挫,更別說一個自卑者了,自卑者總是這樣比較,肯定會沒自信、痛苦、難過。

(二)總是能發現自己的不足

我們每過一天,就會有一天的成長。

而自卑者似乎總能夠恰到好處的質疑自己的成長,找到自己成長的漏洞,總能給自己挑錯。比如,我終於回答了這個問題,會有一些成就感,但我馬上對自己嚴苛起來,我的寫的角度可能並不是那麼科學,我的易讀性並不強,很多地方我都沒說清楚。即便別人告訴我我回答的已經很好了,但我還是會想,我完成這個回答花費的時間太多了,我的效率太低了,別人早就回答好了......

(三)我想出人頭地,擺脫自卑

當然我們大家往往還對自卑者有這樣的一個錯誤的認知,認為只要自卑者不斷努力,出人頭地就好了。沒錯很多自卑者也會有這樣的心理:我現在很自卑,是因為我太差了,等著我成功了,我就不自卑了。但是事實真的很打擊人,即便他們成功了,比如他們賺了很多錢,步入上層社會,然後呢?他們開始動用那雙會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發現和自己同一階層的人從小就是精英教育,從小就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反觀自己只不過是個會賺錢的機器,生活沒有趣味......自己和那些人的差距已經不是努力和時間能夠彌補的了。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打破自卑者的思維模式,減少自己的自卑感呢?

(一)多去發現別人的缺點

有時候讓自己那雙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歇一歇,對周圍的人尖酸刻薄一點!比如,我有一個朋友他在事業上很成功,但是他寫字水平和小學生一樣,就憑他的字他也走不遠;什麼?誰誰誰把博士學位讀下來了?就憑他的智商一定涉及論文抄襲;路邊過去的美女長得不錯,就是這個髮型也太土了吧,這不是10年前流行的髮型嗎?同事工作完成的又比我快,比我好,不用想肯定通宵熬夜了,早晚猝死......就是像這樣,去大膽的發現身邊人的缺點。

(二)正式自己取得的進步,與自己“和解”

咱們有時候對自己要好點,好不容易取得了進步,快喜悅喜悅,別總否定自己了。看看自己的進步或成果,它就是真實存在的,難道連接受自己進步的勇氣都沒有嗎?有時候確實覺得自己進步的太慢了,自己應該取得更大的進步,或者要是別人肯定進步更快......別傻了!我舉個例子,我想出國深造,我打算每天半夜2點起床背單詞背到2點半,也不影響睡眠,但是拍拍腦門想想,這現實嗎?肯定不現實呀!嘗試去接納自己的有限性,看到自己的每一個進步。

自卑心理所面對的最大的敵人,不是比自己優秀的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一直在試圖攻擊自己。去和心中的那個自卑的自己握握手,和他說:“謝謝你的一直存在,你構成了我的一部分,你讓我變的更完整,謝謝你,我不想傷害你,我也不想厭煩你,我想和你和解,從今往後,我們攜手把力量對準外面的世界!”

關於父母

最後我想說,關於造成自己自卑的父母,我們需要不斷地成長,我們不需要接納父母的犯的錯誤,我們不需要掩蓋、逃避、美化父母留給我們的傷害,更不必對自己的傷痛心存感激,而是我們能看見父母那一代人思想和行為的侷限,不用父母的過錯懲罰自己。去接納自己心中的黑暗面,用自己努力把黑暗面變的少一點,小一點。


歐文亞隆小迷弟


你是不是被父母毀掉的孩子?30年擺脫不了自卑心理怎麼辦?

看到你這個問題,感受到你內心的糾結,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教育的方式不同,每一個孩子都曾經被父母忽視過,每個孩子的命運各有不同,我認為最主要的是你要從自卑的情緒中走出來,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解決問題:

1、不管父母怎麼傷害到你,他們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你都應該感恩他們,把恨放下,你知道嗎?在所有的情緒中只有恨是沒有正面意義的,它會拉著人往低能量裡走,會讓人感到絕望,其他情緒的出現,也是告訴你應該注意了,要找方法解決問題,有積極的因素。

2、自信、自愛和自尊,統稱為自我價值,是每一個人建立成功的本錢。沒有它們,建立成功快樂的人生只是夢想,這三項也是心理素質的核心。有了足夠的自信,自愛和自尊,一個人才能發展出其他的心理素質。自信是信賴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價值,這些價值不斷積累,到了足夠多的時候,便會感覺人生是成功快樂的。一個人必須對自己有足夠的信任,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量,他不會經常顯示自己的有多大的本事,一個人有了足夠的自信,才能培養出足夠的自愛,自愛就是好好愛護自己。現在社會上很多人的行為被認為缺乏心理素質,讓人不會有尊重他們的感覺,原因就是這些人沒有足夠的自信,因而不能培養出足夠的自愛,也就沒有足夠的自尊,沒有足夠的自尊,使他們不能尊重別人,這樣別人也不能尊重他。

3、提升自己,言出必行,言出必準。堅持每天每件事情做到言出必行,言出必準,能使自己的自信在一兩個月內就會有明顯的提升,不論自己內心還是別人都會感受到你多了自信。如果你做不到,如果你自己控制不了自己,那是你自己的責任。沒有把握的事情不承諾,嚴格奉行言出必行,就是不會隨便答應別人的什麼事。這樣在一兩個月內你便會因為沒有欠別人的“心債”而不會感到不好意思,不會感到內心無力,不會感到難過後悔,不會感到內疚遺憾了,因此你會感覺很有力量的感覺,別人因為知道你答應過的事情一定算數,就會對你很放心很信任。得到了尊重。言出必準,你說的完全跟你內心的認知感覺是一致的。如果說的話自己不能負責,自己內心是不踏實的,便不會有力量了。言出必準的人,別人喜歡與他合作,你就會感到很自信。

4、有所不為,有所必為。三贏是第一個標準,只要是符合你好、我好、世界好的事不妨做,總錯不了的。量力而為,按照自己的能力去決定做什麼,做多少,這是愛護自己,尊重自己的表現,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擁有的能力和承認自己沒有的能力,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5、 接受自己、肯定自己。接受自己就是不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人容易否定別人,嫉妒別人。對別人的成就看不順眼,否定自己的人,總是找機會證明自己不夠好,否定自己的成就,或者事事要求完美,不允許自己有錯,一個否定自己的人會有非常大的無力感,因為這個人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否定自己身上了,認識到這些問題,要肯定自己,接受我不夠好,但是明天可以更好,人生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每天都努力做的比昨天好,每天有收穫有提升,有更多的成功快樂。

總之只要相信自己能行,理解如何重建自信,需要不斷學習成長自己,找對方法,堅信不移就能突破自己,過上充滿自信的生活。希望以上的方法對你有幫助,需要一步一步的努力,不要著急,相信你一定會越來越好。


梅子心能量


試著按順序回答如下幾個問題,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一點:

  • 今天我看到和聽到了什麼?
  • 對於我所看到和聽到的,我給予什麼樣的解釋?
  • 對於我所做出的解釋,我產生了什麼感覺?
  • 對於這些感覺,我又產生了什麼樣的感受?
  • 在評價時我採用了哪些規則?
  • 我的外在反應是什麼?

收集以上問題的答案,在你每一次感到倍受打擊,心灰意冷的時候。

這樣的收集會告訴我們: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在什麼樣的刺激下,會激發我們強烈的自卑。

還會告訴我們,當感覺自卑的時候,我們所採取的行動,比如全盤否定自己,“我什麼都比不上別人”,比如堅信自己的無力,“在人群中,別人都是一群人,我總是一個人。”……

這樣能讓我們不自卑嗎?不能。

但是它能讓我們看清楚真相。

以前我們眉毛鬍子一把抓,會全面過度自卑。當我們看清真相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局部自卑,然後,慢慢地變成正常自卑。

這就好像中國革命,剛開始沒搞清楚敵人是誰,感覺到處都是敵人,敵人無處不在。後來搞清楚了原來我們是要反帝反封建,這樣才有了革命的起點。

我們雖然看清楚了真相,但是這並不能讓我們不自卑,就好像迷路的人,不論怎樣行走,都會走回原地。我們的思維迷住了,迷在了我們那個場景裡。

我們在什麼地方迷住了?是在我們思維的起點。我們總想比別人強,總想表現的優秀,讓人刮目相看,而我們卻做不到脫穎而出,就是類似這樣的思維起點,讓我們一次次的陷入絕望的自卑。

現在讓我們改變一下這個起點。不要去在意自己是否優秀,只需關注在事件中、在群體中“我做過什麼有益的事情”。一直要對自己說:“我做到了什麼什麼。”

如果發現自己又走回原路,那麼重新回來站到起點上:專注事情,而不是自己是否優秀

在這樣的關注角度下,再去處理局部自卑,逐個擊破。


紅樺南


30年了,你還把你的自卑推到父母身上,這隻會讓你更加自卑。

首先,自卑的形成,更多的是你的信念體系。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但當你成年之後,你是有主動權的。

0到6歲,我們父母是如何看待我們的,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比如父母總拿我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們就會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的孩子,進而產生自卑的心理。而這種影響,會持續不斷,甚至等我們長大了,我們也總喜歡用我們不足的一面去跟別人優勢的一面相比,總是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所以自卑心理的形成跟父母有很大關係。

但是成人之後,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是可以主動來修改的。比如每一天我們可以找到自己做的比較好的一件事,去讚美自己。通過多次讚美的積累,讓我們越來越喜愛自己,進而更加有自信。

反之,如果我們認為我們對自己童年形成的信念無能為力,把自卑情節的形成都推給父母,讓自己成為一個受害者。這樣可能讓你一時好受,得到了安慰,但長此以往,並不會讓你的自卑心理有所緩解。

其次,對父母的怨恨,很多時候是我們對自身不滿的一種投射。

我們總會在父母身上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或者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狀況。比如父母辛苦一輩子,但人比較貧窮,非常的節儉,而我們可能就會對這一點非常不滿,因為我們很害怕,有一天我們也像自己的父母一樣,辛勞一輩子,依然貧窮。這時,我們就會對父母心生很多怨恨和不滿,甚至瞧不起。可是對父母的這種心理,只會讓我們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遠,並不會幫助我們能力有所提升,信心有所提升。

要真正的提升自信,是從接納開始的,包括接納父母曾經對待我們的方式。

也許父母對我們的方式確實傷害了我們,形成了我們自卑的心理。但我們想過嗎?父母也有他的父母,他從他自己父母那裡也受到了很多的傷害,並繼承了很多不正確的方式,而這些方式讓他在無意識中傷害了我們。可他也是無辜的。等我們看到一代一代模式的傳承中,我們的父母不過是愚昧的繼承了傳統的模式。我們就會釋然了。同時我們也會想到,如果自己不改變自己,也會繼承父母的模式,成為未來兒女吐槽的對象。

如果我們真的想有自信,無論曾經發生了什麼,讓我們心安的接受,在這個基礎上去努力做好當下。面對未來,只有這樣一步一步的走,紮實了,內心才會有篤定的自信。

我是歡迎關注並轉發,也請在評論區留言,一起交流,輕鬆教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