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時,兒子高中狀元,母親可以封為誥命夫人,那父親可以封什麼?

暉1682312


在影視劇中,對於古代高中狀元之後的影響力,大都極力誇大。事實上,古代狀元最終封侯拜相者極少,反倒不如那些科舉中流者。

至於母親封誥命夫人,所謂誥命夫人並不是一個特定的爵位,所謂誥命,就是皇帝賜封,誥命夫人,就是擁有皇帝賜下封號的女人。

明清時期,但凡是七品以上官員的妻子、母親,按照慣例都能得到皇帝賜封。

七品官的妻子、母親被封為孺人;

六品官的妻子、母親一般被封為安人;

五品官……封宜人;

四品官……封恭人;

三品官……封淑人;

唯有一二品官員的妻子可以受封某某夫人,嫡母受封某某太夫人。

那麼,一般考中狀元之後,可以出任幾品官呢?

在唐宋時期,一般來說,普通進士經過吏部考核,一般會出任從八品官員。一般都是一個縣的屬官,科舉前三名起點要高一些,一般是從七品官員。

換言之,古代即便考中狀元,其母也只能被封為某某孺人。

至於母親受封時,父親封什麼。在古代男性官員同樣有一系列勳爵,即享受相應等級待遇,但無實權。

比如正八品修職郎、正七品是文林郎、正六品是承德郎、正五品是奉政大夫……


葉之秋


在中國古代,如果家中的兒子中了狀元,那真的是祖墳冒青煙的大好事,因為一旦中了狀元,就意味著光耀門楣,雞犬升天。在一些影視劇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在中了狀元之後,狀元的母親會被封為誥命夫人,這對於女性來說是莫大的榮耀。那麼狀元的母親有這樣的封賞,狀元的父親可以得到什麼封賞呢?

首先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雖然狀元的親眷得到封賞的現象確實存在,但不是一定的,實際上大部分的狀元都沒有這樣的殊榮。而且狀元的親眷被封賞也是需要具備一些特定條件的,無論是封誥命夫人還是其他,都要看狀元在官場上的作為如何。如果狀元在官場上取得了一品到五品的官職,而且他們對朝廷有功,這個時候皇帝可能就會為了褒獎狀元而給他的親眷進行大肆封賞,有的會將狀元的母親封為誥命夫人。而狀元的父親很受獲封,當然在歷史上也有很多帝王給狀元的父親一些官職,但是這些官職都不是很重要,而且封賞的時候以銀錢為主,之所以會這樣也是有一定的原因。

皇帝在給狀元的父親一些封賞的時候會比較謹慎,多半會賜予一些贈號而非官職,即便真的給他們一些官職,也只是小官,或者是沒有任何實權。而且在封賞的時候多半會注重女眷這一方,所以狀元的母親被封為誥命夫人的情況是比較多的,而父親得到封賞就比較少見。主要原因在於,在封建社會中,男子可以走仕途,而女子不可以從政,所以即便成為了誥命夫人,也只是好聽而已,沒有任何實權。但是男子就不同,即便是狀元的父親,沒有任何根基和家業,但是一旦給他們比較重要的官職,他們很可能會利用職務之便攬權和攬財,如果一味的放縱,有一天可能會威脅到皇權。也許有的人會認為這樣的想法完全是沒有任何道理,畢竟狀元的父親能有多大的作為,官職再大也不會超越皇權,但是在封建社會,只要會造成威脅皇帝就會盡量避免。

所以狀元的母親和父親在所獲封賞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差異,男子一般只能得到一些虛名的贈號,或者是追封之類的,他們想要通過兒子走仕途而從政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尚武菌


明清時期一至五品官員的母親亦或妻子授以誥命,六至九品的母親亦或妻子授以敕命。品級則跟隨兒子或丈夫的品級,如他是二品,則就是二品誥命,如他是六品,則是六品敕命。

再者明清時期不是誰的妻子或母親都能被稱為夫人的。明清時期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嫡母叫做“太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無封無品叫娘子。也就是說要被稱為夫人的,必須這個人的丈夫或兒子是二品以上的官階,而且她必須是正妻,這樣才能被稱為夫人,如果你還要想被稱為“誥命夫人”,那麼你就的被皇帝親自誥封。比如他是三品,那麼他的妻子正常情況下沒有被誥封,那麼她只能被稱為淑人,嫡母則只能被稱為“太淑人”如果運氣逆天被皇帝誥封,那麼她就可以被稱為“三品誥封淑人”或“三品誥封太淑人”。

歷朝歷代對於文武百官家屬的封贈都極為嚴格,非功績超群者,非皇恩浩蕩者,非勞苦功高者皆不得封,畢竟誥封制度就是古代帝王籠絡人心所用,是不會輕易封的。而且一旦得到誥封的女家屬,他們的地位可就是直線上升,先不說即使作出違法亂紀的事情地方官無權管理,得有皇帝親自過問,再者誥命夫人還可參加有皇后組織的任何活動,可與皇帝的妃子席地而談。就這樣的榮譽你說皇帝會隨便給人嗎?再者如果輕易就能得到的東西,誰會珍惜呢?又怎能顯示這身份的尊貴呢?

綜上所述也就是說如果這位狀元的母親想被封為“誥命夫人”,那麼這位狀元首先的在中狀元之後就被立馬封為二品以上的官階,然後他必須十分得皇帝的寵愛,或者說他一做狀元就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之後皇帝還要立刻馬上封他的母親做誥命,這樣他的母親才能做“誥命夫人”。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可能嗎?歷史上從來都沒有這樣的情況,明清時期中狀元之後,雖會被直接授予官職,但是僅僅只是一個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為帝王家修書的,而這就是規矩明清以來的狀元都是如此。所以說即使他高中狀元,他的母親頂多就是能被人尊稱為安人,而遠遠不能被人稱為夫人,也就更別說是誥命夫人了。而且記住只是嫡母哦,如果他的母親是小妾的話得不到這個稱號的,只能是他父親的正妻才能得到,如果他的母親想得到這個稱號,他的父母就必須把他的母親提到正妻的位置才可以。

當然作為狀元的母親基本上都能被抬到正妻的位置,也就是能有“安人”的稱號。那麼作為狀元的父親能夠得到什麼稱號呢?答案是沒有。但是如果是某個官員大功於朝廷,皇帝可能會誥封他的父親,同樣父親的封贈與母親的一樣,一品到五品用誥命,一品是光祿大夫,從一品是榮祿大夫,正二品是資政大夫,從二品是通奉大夫,正三品是通議大夫,從三品是中議大夫,正四品是中憲大夫,從四品是朝議大夫,正五品是奉政大夫,從五品是奉直大夫;六品到九品用敕命,正六品是承德郎,從六品是儒林郎,吏員出身者宣德郎,正七品是文林郎,吏員出身者宣義郎,從七品是徵仕郎,正八品是修職郎,從八品是修職佐郎,正九品是登仕郎,從九品是登仕佐郎。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官員是從三品的品級,而且皇帝又誥封他的父親,那麼他的父親就是從三品的誥命中議大夫。此外,可能還會封他一些其他虛職,比如嘉慶名臣秦震鈞,其祖父秦松岱就因為他關係被封贈為中議大夫及兩浙江南都轉鹽運使。

而且在封贈的過程中,除了有誥命和敕命之分外。如果其本人的家人尚在則是例封,如果不在則是例贈。

總之就是一句話古代的封贈制度規矩是十分多的,而且也是十分嚴格的,遠不是現如今的影視劇、戲劇和小說表現的那樣的簡單和隨意,什麼一考上狀元就是“八府巡按”,其母親就是“誥命夫人”,這在現實中完全就是不可能事情,所以千萬不要當真。


澳古說歷史


自從隋唐時期建立科舉考試製度到清朝末年被廢除,科舉制度在中國存在一千多年,而且越來越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所以考中狀元的人就是人中龍鳳,會得到方方面面的優待。

古人講究“母以子貴”,兒子一旦考中了狀元,自然母親也會跟著身價百倍,但是要得到朝廷的誥封並不容易,很少有兒子一考上狀元,皇帝就對狀元的母親進行誥封的,都是在狀元的官位達到一定級別,或者對朝廷做出了重要貢獻,才會得到誥封。

歷朝歷代對這個問題的具體規定雖有不同,但是大致的原則是一樣的,就是依據官位的級別和貢獻大小。

古代人對家和國的認識是一樣的,所以都堅持“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所以治國和治家遵循同樣的原則。我們看一個因為科舉考試改變母親在家庭中地位的例子。

這個人曾經擔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還當過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他就是譚延闓。他媽媽李氏本來是個丫鬟,生了譚延闓後,譚鍾麟就收她做小老婆。

但是根據封建社會的禮教,小妾是不能和主人在一起吃飯的,所以李氏每天只能在偏房和下人們一塊站著吃飯,譚延闓的父親和正妻在正房坐著吃飯,面對這樣的狀況,譚延闓堅持陪著母親在偏房站著吃飯,而且暗下決心要通過考取功名改變母親的境遇。

於是譚延闓刻苦攻讀,每三天寫一篇文章,除了讀書作文,他還要寫大字,由於他決心大,而且很勤奮,所以他13歲考中進士,22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就憑著這份功名,他的父親譚鍾麟宣佈李氏可以在正房和大家一塊坐著吃飯了。這就是清朝末年科舉的威力。在家庭內部都是如此,何況對於一個國家而言。

其實,古代的皇帝除了對狀元的母親進行封賞之外,很少對狀元的父親進行封賞,因為古代講的孝道是子女對父母的義務,皇帝已經封上了狀元的母親,這是按照“母以子貴”的原則進行的,對於狀元的父親就只能依靠狀元本人去孝順了。

這是封建倫理道德的要求,狀元不但要文章寫得好,還得有良好的德行,要孝順父母,所以,皇帝很少去封賞狀元的父親。另外,封建社會的官僚都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即使皇帝不封賞狀元的父親,他的生活也不會有什麼困難,狀元飛黃騰達了,狀元的家裡人自然會跟著走運的。

封建社會的皇帝,主要是對他寵愛的妃子的家人,進行普遍的封賞,這是皇帝的家務事,但是即使這樣也出現了很多外戚專權,擾亂朝綱的事情,所以對狀元這樣的外人皇帝是要嚴密防範的,以免封賞過重造成新的官場派系勢力。

即使對狀元的母親的誥封也都是一種榮譽,而沒有實權,再就是賞賜一些錢財。對狀元的父親即使要封賞也是給一些虛名,沒有實際的權力。

這其實是很科學的制度設計,狀元的父母親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能勝任一些管理工作,如果隨意封官的話必然會貽害蒼生,甚至是造成狀元家族結黨營私,干預朝政,危害政權的穩定,而且也嚴重的違背了科舉考試的初衷。

所以對狀元的父親和母親進行封賞只是一種榮譽和經濟上的獎勵,褒獎他們在為國育才方面做出的努力罷了,鼓勵更多的人培養後代走科舉之路。


小小嬴政


在傳統社會,參加科舉,考中進士、舉人然後為官一方是大部分讀書人的夢想,而對於那些為官一方的舉人、進士來說,為父母掙得誥命是更高的榮耀,如明弘治年間的吏部尚書王恕,曾在成化三年因父親八十歲壽而向朝廷乞請誥命,希望父親能夠在生前獲得榮耀。而對官員父母的封賞,在明清兩朝有一個完備的制度,就是誥封制度。

明清時期誥封制度,隨著官員品級而定,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明清時期,如果一個婦女要獲得誥封,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看兒子的官職大小,二是丈夫獲得的誥封品級。

至於誥封的品級,以清代為例,封贈有十八階:正一品授光祿大夫,從一品授榮祿大夫,正二品授資政大夫,從二品授奉政大夫,正三品授通議大夫,從三品授中議大夫,正四品授中憲大夫,從四品授朝議大夫,正五品授奉政大夫,從五品授奉直大夫,俱授誥命。正六品授承德郎,從六品授儒林郎,吏員出身者宣德郎,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員出身者宣義郎,從七品授徵仕郎,正八品授修職郎,從八品授修職佐郎,正九品授登仕郎,從九品授登仕佐郎,俱授敕命。

而相應的,命婦依據丈夫品級,依次是:一曰一品夫人,二品亦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八品曰八品孺人,九品曰九品孺人,不分正從。命婦如果是因為子孫而加封且丈夫不在,則要在誥封前加“太”字,如太孺人。

舞陽《丁氏宗譜》記載的封贈

另外,一品封贈三代,二、三品封贈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贈一代,七品以下止封本省。並且如果嫡母健在,生母不得並封。且有兩子都可以獲得封贈,從其品大者。


楚邾


這不得不提古代的封贈制度,但是前提是你要做官,光考取狀元還不行,但是一般的狀元很快就可以得到官職,所以封贈基本是早晚的事。

誥命可不是考中狀元就可以得到的封贈,這個需要本身做到相應的品級,誥命一般是五品以上官員的夫人才可以,五品以下稱敕命。一般誥命是指五品以上官員的妻子、母親或祖母。一品和二品官員的夫人才能成為誥命夫人,三品雖是誥命,但稱為淑人,而不能稱為夫人,四品是恭人,五品為宜人,六品安人,七品孺人。一般品級和官員的品級對應。有俸祿,沒有職權。

朝廷的封贈也不是都給,三品以上可以封到曾祖母一輩,三品以下只能封祖母、母親和妻子,七品可以封父母,再低的話家人就不能獲得封贈了。

上邊祖母、母親、妻子都說了,下邊再說祖父、父親,他們也會獲得封贈,品級和官員品級相同,但是一般都是散官,不對應職務。即便是死去的祖父或父母也可以得到,活著的時候叫【封】死後追加的叫【贈】

如題中所說,考中三甲,還沒有做官,父母沒有得到封誥就死去了,一般在墓碑上也會體現出來,碑頭會刻上【皇清待贈】字樣,兒子做了官,早晚會得到封贈。


山野論史


狀元的母親是沒資格受封誥命夫人的。

誥命夫人,這是封給大官的妻、母以及祖母的頭銜,而狀元只是取得了當官的資格,但畢竟還沒有做官,怎麼可能會有誥命呢。

歷朝歷代,關於誥命的制度都不相同。

所以,這裡就以距今最近的朝代,也就是清朝的例子作為說明吧。根據《大清會典》的記載:

  • 正從一品:曾祖母、祖母、母、妻,各封贈一品夫人。

  • 正從二品:祖母、母、妻各封贈夫人。

  • 正從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

  • 正從五品:母、妻各封贈宜人。

  • 正從六品:母、妻各封贈安人。

  • 正從七品:母、妻各封贈孺人。


如果官員的生母是妾室,那麼也可以和嫡妻一樣,受封相應的誥命。


狀元在殿試後,會授予翰林院修撰。這是從六品的官職,也就是說他的妻子和母親可以被封為安人,但是這和誥命夫人還是差很遠啊。

至於狀元之父,其實是沒有任何可封的。

古代是男權社會,男子想要獲得地位,你是有出仕的資格,而女人沒有這種資格。

因此,女人可以指望兒子給自己掙誥命,但男人不能有這種指望,這是沒出息的。

  • 男人應該自己去科舉,然後給自己的妻子掙出誥命,這才是古代的基本要求。


當然,如果你生育了個好女兒,嫁給皇帝做了皇后,那也是有機會受封的。

像是清朝的情況,皇后和太后的生父都要封為承恩公,不過這是特殊情況,做不得普遍性。

總而言之,男人要爭氣點,別指望兒子指望自己。


HuiNanHistory


過去,正式官員可以給女眷帶來三個誥命或者敕命,一般是嫡祖母,嫡母,嫡妻。

🐧如果女眷本人已有更高身份,比如國公次子做到三品官,但他的嫡母是國公夫人,嫡祖母也是國公夫人,顯然不能因為三品官而給予三品淑人的身份。所以他的嫡妻(繼妻如果有機會的話)、生母,生父的生母,可以得到三品淑人的誥命冊封。

所以,官員得到官爵,其父的身份不會發生變化。除非正式得到公爵以上的封爵,國家政權才向上追封三代。

特別說明,夫人不是誰都能叫的。通常,一二品才能是夫人,三品以下則是淑人,恭人,宜人,儒人等稱呼。

在這裡,舉例說明。

比如紅樓夢中的賈家。

榮國府老太太本身是國公夫人,她的婆婆也就是老國公夫人當然也是國公夫人,所以賈赦的一等將軍(視一品)就不能為自己的祖母和母親請封誥命,因此賈赦的原配、繼妻邢夫人就都得到一品夫人誥命。正為如此,正式祭祀的時候,賈母與邢夫人對站,因為邢夫人的身份高於賈母之外所有女性的。

賈珍也是一樣。他的祖母是一等將軍夫人,所以他可以給母親、原配、繼妻尤氏都請封三品淑人的誥命。而他的父親賈敬則一直只是一個光頭進士,死後才追封五品下葬。

賈政夫妻就很難了。賈政的祖母和母親都是國公夫人,而老婆王夫人(這還是尊稱)則只能是五品宜人。

特別情況下,比如說賈環。

王夫人是五品,趙姨娘是奴隸。如果賈環後面當官五品和五品之下,則趙姨娘有機會得到敕命身份。假定賈環任四品官,則賈環的嫡母王夫人、生母趙姨娘、嫡妻這三人可以得到四品恭人身份。

但是,如果賈環封了王,對不起,非嫡人等都得不到封誥。賈環前三代的賈源、賈代善、賈政都將追封王爵,三人加上賈環的原配得到王妃身份,而趙姨娘則沒有王妃太妃身份。

同樣道理,如果賈環晉封公爵,則賈政夫妻也得到公爵與公爵夫人的稱號,如同當四品官以上的情況。

這就是嫡庶的區別。


四川達州


1、狀元母親封誥命還不夠格,遠遠不夠格。

2、功臣和高級官員母親才有資格被封誥命,父親會被贈予有品級的榮譽官職(類似於享受××級別待遇,但不擔任實職)。


狀元母親沒有資格封誥命

誥命夫人是很值錢的,女性一旦被封為誥命,就可以進入貴族行列,可以參與各種貴族的宴會和聚會,可以被皇后和太后邀請到皇宮中做客,可以和公主、郡主、王妃、公夫人、侯夫人之類的貴婦敘禮。——相應地,這種封增也是比較謹慎的,必須是官員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之後,給予其母親和妻子的封增。而狀元寸功未立,甚至還不算正式進入官場,所以僅僅是中狀元,還遠遠不夠資格讓母親和妻子封誥命。唐宋時期依然是貴族政治,平民出身的狀元很難進入政府高層,也很難立下功勞,多數碌碌一生;明清時期是完全的文官政治,狀元幾乎註定要進入高層,有極大機會會成為帝國核心成員,所以他們的母親有極大可能被封誥命——當然,那個時候他們都已經是官場老油條了。

如果官員妻子和目前沒有誥命,一般是沒有資格參與這種貴族活動的。


父親怎麼辦?

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的宣大總督陳其學,鎮守邊關二十多年,多次擊敗蒙古人的進攻,在隆慶二年被隆慶皇帝下令封增父、祖,將陳其學奶奶、母親、繼母、夫人同時封為誥命夫人,同時封增、追贈他的祖父、父親通議大夫、資政大夫、兵部左右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官職。


宣德年間的誥命夫人畫像、官服服飾


所以,第一,僅僅是狀元是不夠資格讓母親被封為誥命夫人的,中狀元之後,也只是六品修撰,對於朝廷來說寸功未立,哪有什麼封賞;第二,如果立下功勞,母親和妻子都被封為誥命,那麼父親也會將會被授予相應級別的榮譽官職,父母及妻子都會享受相應的政治待遇。比如作為誥命夫人,在年節時期,是可以受到太后、皇后邀請到皇宮中參加貴族、外戚參加的宴會、聚會的。


象眼觀天下


從唐高祖到光緒帝,科舉考試經歷了近1300年的歷史,而在這期間產生的文武狀元總數也不到八百人,這些人中官居高位的又佔了不到十分之一。即便是身居高位,也是一輩子在官場拼命換來的地位,他們的母親或許有機會成為誥命夫人。而絕大多數的狀元郎在史籍中都沒有留下痕跡,這些人的母親是沒有資格成為誥命夫人的。

科舉考試是朝廷取士的一個重要方式,同時也是平民百姓能夠進入官場的一個很重要的渠道。因此高中狀元是一件及其榮耀的事情,確實值得慶賀,就比如現在的文科狀元和理科狀元,一旦高考成績發榜,他們首先是最受矚目的。但是進入大學後,又是一個新的起點,能不能在大學學到更多的知識,修行還是在個人的。

古代的狀元郎也是,考中狀元僅僅是第一步。狀元郎一般會再經過吏部的一個考核,然後真正進入官場。但是開始的官職都是很小的,至少是五六品以下的官職。以後會不會有升遷端看你個人的造化了,不是所有的狀元郎都適合做官,絕大多數的狀元郎進入官場,努力了一輩子也只是一個小官,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就拿狀元最多的唐朝來說。狀元郎就有近150位,而這些人中也只有五個人做了宰相,還有八個人官居正三品左右,所以大部分的狀元郎就是籍籍無名的。連自己都沒有得到高位,又怎麼可能母以子貴或者妻以夫貴呢?

想要母以子貴或者妻以夫貴是有條件的,並不是說成了狀元就能做到的這些的。畢竟朝廷的賞賜可不是說著玩玩的,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得到的。即便不是對朝廷有大功也必然是官居高位之人才有這樣的殊榮。

要知道誥命夫人雖然只是一個榮譽稱號,但也是有工資可以拿的。你拿工資必然是因為對朝廷有貢獻。然而在男權社會,女性的地位是很低的,他們多數時候只是男人的附庸,所謂的賢內助更多的是在內院管理好中饋,伺候好一家大小,這樣的人在什麼時候會對朝廷有功呢?自然是在她們的夫君或者兒子對朝廷有功的時候,這個時候才會惠及到她們。

各個朝代的誥封制度雖然略有不同,但基本傳達的意思是相同的,即封賞有功之臣。其中這個誥命夫人就屬於母隨子或者妻隨夫形式的,即該官員是一品大員,那麼妻子和母親都是國夫人。如果該官員是二品或者三品大員,那麼他們的妻子和母親就是郡夫人,再往下的官員的母親和妻子也會有稱號,只是就不再是夫人了。

拿唐朝來說,按照《唐六典》的記載, 一品大員與國公的母親和妻子是國夫人,而三品以上官員的母親和妻子是郡夫人。唐朝的官職比較特殊,大部分的一品和二品官職都是虛設的,很少真正任命,而正三品官員才是真正的高官。所以三品以上官員的母親和妻子會被封為誥命夫人。但是宋朝之後的話,郡夫人的稱號多是封給正二品官員的母親和妻子的。而正三品官員的母親和妻子就可能被封為淑人了。當然,有時候妻子是夫人,母親就是太夫人。

這些都是視情況而定的,並非沒有特例。至於說到父親這一塊,情況可能就會更加複雜了。外戚這一塊的話,父親一般都會因為女兒的尊貴而得個官職,實職或者虛職是要根據這個人的才能來授予的。但如果兒子是高官,而父以子貴的情況並不多見。大部分是父以子榮,而不是父以子貴。

當然不是說這種情況沒有,而是比較少,而且多是死後的追贈,活著的則多是虛職,即有個榮譽稱號,算是對其兒子對朝廷有功的嘉獎。

唐朝的武狀元、名將郭子儀的父親就因為郭子儀的赫赫戰功而在死後有了追封,因為郭子儀在安史之亂的功績,其父郭敬之被追封為正一品的太保,爵位是正一品的祁國貞懿公。而實際上郭敬之生前對朝廷的功並不大,一直都是在地方上任刺史,死後有這樣的殊榮自然是因為郭子儀這個兒子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