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王芙蓉評陸正蘭《流行音樂傳播符號學》

書評 | 王芙蓉評陸正蘭《流行音樂傳播符號學》

書評 | 王芙蓉評陸正蘭《流行音樂傳播符號學》

評陸正蘭《流行音樂傳播符號學》

王芙蓉

书评 | 王芙蓉评陆正兰《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

書 籍 簡 介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10

ISBN:9787569028409

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人類社會就是一個符號構築的世界,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可避免地成為符號的一種表達形式。從古代的“禮樂文化”,到現代“流行音樂”,音樂始終伴隨著個人的需求和社會的發展,作為一種藝術文化符號形式表達情感和意義。《流行音樂傳播符號學》通過將流行音樂和傳播符號學聯繫,以符號學的視角來看待流行音樂的符形構成、意義傳播和社會影響。

本書作者陸正蘭教授多年來潛心研究音樂理論方面的問題,著有多本著作,如 《歌詞學》、《歌曲與性別: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中國音樂文化百年史》等。在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音樂系做訪問學者時發現,流行音樂研究在劍橋大學音樂系相當寂寞。在中國,也較少有人親近流行音樂的研究。國內外也沒有系統的研究流行音樂傳播符號學研究理論體系,沒有一個合適的對流行音樂進行剖析的方法論。

本書從傳播符號學的角度探討音樂,圍繞音樂展開的各種符號表意方式所進行的意義傳播研究。著重於動態的文化傳播機制,即流行音樂傳播機制與社會文化各要素之間的關係以及人作為音樂符號主體的實踐活動,由此全面地考察流行音樂作為文化符號及其傳播的意義。本書的基本思路是,依照美國符號學家莫里斯提出的符號三分法,即符形學、符義學和符用學,來討論流行音樂文本的符形構成、符號意義傳播和社會影響,詳細探討流行音樂傳播的各個要素——歌詞、音樂、歌手、媒介、傳播、受眾、文化以及文化商品功能,將符號學原理與當代流行音樂發展中的一些重要傳播機制有機結合起來研究,力圖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流行音樂傳播符號學理論體系。

《流行音樂傳播符號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導論、上篇、中篇、下篇。導論部分講述了作者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價值。接著,作者梳理相關的研究成果,從音樂符號學研究,音樂傳播符號學研究到流行音樂傳播符號學研究,層層遞進講述了本書的理論基礎。

上篇,作者從符形學的角度,分析流行音樂的文本結構。本部分一共分為六個章節,分別分析了流行音樂文本的構成、符號特點、非指稱化特徵、交流格局、刺點和演示性。

從流行音樂的特殊雙軸關係分析流行音樂的文本構成,展現出流行音樂的聚合系文本、複合媒介組合、多環節生產以及複雜的文本性特徵。從“實用性——非實用性”分析流行音樂文本的符號特點,著重表現出流行音樂文本的藝術性、實用性和使用性功能。從體裁歸約性來分析流行音樂文本的“非指稱化”,通過對指稱距離與樂音重建、體裁的指稱距離、歌詞的理據性滑動、指稱的一般化以及全不取義,表明歌曲的非指稱性的藝術符號表意形式,拉開音樂過於實用的一面,顯示出歌曲作為獨特的體裁該有的表意魅力。從內外呼應來分析流行音樂的交流格局,體現為“我對你說”的呼應結構,四種人稱代詞符號,三層言說主體,文化語境的呼應。從重複與變異中來分析流行音樂的刺點,重複冗餘中產生刺點,形成互文增殖,達到意義積累變成象徵的效果。從儀式、社群效應分析流行文本的演示性,音樂文本的演示性具有身體性、意動品質、可干預性和互動儀式性,揭示出演示主體的社群效應。

书评 | 王芙蓉评陆正兰《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

流行音樂的文本複雜多樣,對文本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文本本身的解釋上,更應該延伸到對其意義的闡述。

中篇,作者從符義學的角度,進行了流行文化的意義傳播研究。本部分分為6個章節,從流行音樂的傳播機制、流行音樂與純音樂、流行音樂傳播中的伴隨文本依賴、符號中介、時尚與流傳、新媒介技術這幾個部分進行分析。

流行音樂的傳播機制是多環節意圖循環的,存在的只是各個環節之間的主體間性。這又將會導向共同主體性,共同主體,就是主體在社會中的共同存在。在流行音樂與純音樂的分析中,探討了音樂有無意義的問題,音樂的意義和意義過程,對象意義和解釋意義,以及歌詞對音樂的定調作用,明確了歌詞是樂曲中最重要一環的地位。伴隨文本依賴展現了流行音樂的營銷手段,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對伴隨文本的過分強調造成的伴隨文本過執的危害。歌星特殊符號的作用是通過象徵產生的,歌曲的文本身份體現了文本表意的社會文化維度,是歌星個人的符號標誌。歌星最終構建的文化“象徵趨同”表明,他們代表的是一種修辭文本,同時,粉絲們消費的不是歌星本身,而是藉此尋找自我,是在消費物品所代替的社會身份符號價值。

時尚與流傳中,先從歌曲層面上說明歌不附體的現象,即一旦離開了最初的語境,歌詞的表意落入新的語境控制,就可能完全發生變化。而這也是歌曲流傳的一種機制。接著從觀眾層面上說探討其能動性,歌眾作為流行文化的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感情需要、精神追求予以改造。最後,從塊莖傳播的模式,說明歌曲本身的無限衍義的特徵,以此來說明歌曲的流傳和時尚的內在動因。

书评 | 王芙蓉评陆正兰《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

新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歌曲的再部落化。新的技術,帶來新的表意方式,MTV/MV不僅加強了對歌曲的理解,也融入了圖像等視覺元素,構成歌曲傳播的新方式;KTV成為社會正常秩序壓抑下的集體潛意識的宣洩口之一,這種部落化的集合順從的是感情和本能的需要。但是,新媒體技術音樂視覺符號的大量推廣,帶來的互動性和媒介融合以及反饋機制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弊病,如削弱音樂本身的魅力、作者身份難以確定,個人化的品味和欣賞被集體化取代等。

下篇,作者從符用學的角度,研究音樂的社會使用問題,本部分也是六個章節,分別從流行音樂的雙重分節、音樂的空間化使用、流行音樂的跨媒介挪用、性別符號傳、傳播分層以及流行音樂的文化符號域這幾個方面具體闡釋。

雙重分節就是將實質性的對象在全域內分成若干類,古代禮樂文化中的音樂分節是利用音樂並之附屬於自己的社會文化形態。現代音樂的符號分節劇增,是一個社會文化變遷的表徵,說明了音樂對象的全域在擴大,另一方面說明,社會對音樂的關注程度在加強。音樂的空間化使用體現了無處不在的音樂。作者分析了當代空間的三種變異,以及與此相關的四種音樂—空間文本的主導類型,表明了它既是不同範圍的社會進程和人類干預形成的,也反過來影響、指引和規約人類在世界上的行為與方式的各種可能性。異質符號編碼,是指通過與其他媒介相互作用,形成複雜的符號間性,呈現組合意義模式。一方面會導致音樂的再媒介化,“換框”之後重新媒介化。另一方面形成四種符號間性的修辭關係。

在性別符號傳播中,歌詞中的概念對喻及其標出性偏邊、標出性翻轉,探討當代流行音樂中的性別符號傳播問題。傳播分層,分析了時尚與流傳、文化代際和文化反哺(主要體現為老歌翻唱)流行音樂的文化符號域,在新媒體時代不斷擴張,古代音樂主要是雅俗分界,現代音樂中的流行音樂分界不明,民歌、新民歌都在向流行音樂靠攏,這些都體現了流行音樂的符號域擴張的結果,其原因大致為技術的進步、體制的變化、文化的本質性演變等。

陸正蘭教授所著的這本《流行音樂傳播符號學》,系統地構建了一個關於音樂符號的理論體系,她的這本著作,也很好地體現了一種聯動性,全書從音樂傳播的五個環節進入,體現其主體間性,同時,也帶有一種社會生態特徵,音樂作為一種文化藝術,連帶著牽動經濟和政治,並且在未來,對這兩領域帶來更大的意動可能。

作者詳細討論音樂傳播中的歌詞、音樂、歌手、媒介、傳播、受眾、文化、文化商品等問題,並且強調了五個環節(歌詞、音樂、演唱、傳播、接受)之間的相互制約 ,每個主體之間存在一種主體間性,呈現為一種意圖循環。

由於音樂是一種意動性很強的藝術形式,能與它向比較的恐怕只有廣告,所以歌曲的實用性非常強。首先,可以作為一種政治符號文本,在古代,就有“詩樂”傳統,不僅在於重視“詩”和“樂”兩個藝術門類,更多的是從禮教功能出發,強調倫理與詩樂的結合。“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樂”作為藝術的娛樂功能,可以成為上通政治,下達民眾的方式。事實上,所有的文本都會捲入特定的文化政治中,這裡僅說狹義的政治文本,比如政治動員歌。

在經濟方面,作者在中篇中提到的伴隨文本,已然是一種經濟營銷策略。伴隨文本高度影響歌曲文本的意義解釋,也是歌曲流行的主導原因。演出公司策略的千變萬化,實際上都可以歸類為伴隨文本的策略範疇。伴隨文本保證了聽眾對這場演唱會的接受方式與整個商業文化相連接,成為社會商品機制的一部分。通過對伴隨文本的強調,來實現對文本的販賣。同時,粉絲經濟也是現代的一種經濟文化現象,以歌星的影響力帶動粉絲的消費已成為娛樂業的主要模式,消費某個“歌星”,實際上並不是將歌星當作物品來消費,而是藉此尋找自我,人們在消費商品時,已不僅是講消費商品本身具有的內涵,而是消費物品所替代的社會身份符號價值。

书评 | 王芙蓉评陆正兰《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

作者在構建理論體系的同時,通過對音樂文本的意動特徵,聯動地表現了它在政治、文化層面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在現代社會中,將會表現得更為突出的實用效果。但是,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消費形式,在意義消費盛行的現代社會,我們應該持什麼的態度和可採取什麼樣的行為,這可能是未來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书评 | 王芙蓉评陆正兰《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

本文原載於《符號學論壇》

視覺 | 歐陽言多

顏小芳 | 社群真知與公共闡釋符號學、闡釋學交叉視閾下的“真理”問題探討

李泉 | 視覺文化時代外語作為圖像符號的認知研究

馬菊玲 | 文學敘事交際的認知敘事學探索

書評 | 陳婭評安娜·埃諾《視覺藝術符號學》

符說 | 剛過去的跨年晚會,誰對口型對得最好?

如果這篇論文給你帶來了一點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