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孔府珍藏文物·宋代孔氏族谱手卷


掌故知鲁 | 孔府珍藏文物·宋代孔氏族谱手卷


家谱,又被称作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来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我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故传世的族谱可谓是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而传于今天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时期所纂修的,今天,我们所要了解的正是珍藏于孔府内的的孔氏家谱。

孔子去世后,其子孙枝蔓繁衍,孔氏也成为中华民族中一大望族,户派众多。居地不同,既有许多世居曲阜及附近各县者,也有迁居外地者。虽派分南北,却同出一源,又鉴于汉末之乱的惨痛教训,孔氏族人深感“收族于谱”之必要。孔子家谱不仅仅是孔氏私家的谱牒,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族谱,两千多年来谱系不乱,堪称世界私谱之最。

但要说起孔子家谱,首先应该谈及的是宋代的《孔氏族谱手卷》。从时间上看,整个手卷,经历了自北宋至南宋189年的历史。这本宋人墨迹手卷,长1103.5厘米,宽33.5厘米,系孔府旧存,原件残损断裂为数片,后又经修复装裱为长卷。卷中可见孔子十六世孙至四十九世孙的谱系、名字。可以说,《孔氏族谱手卷》就是宋代尊孔崇儒的见证,卷中既有皇帝、也有权臣争先恐后地在这本手卷中颁旨留墨,或题序于前,或续跋于尾:极赞孔子之圣德;美言圣裔之俊秀;强调家承之重要。

一本孔氏族谱上能汇集如此众多的宋代君臣、名人硕儒,这真是让我们大开了眼界。这除了表明这本《孔氏族谱手卷》的珍贵外,同时还充分显示了孔氏家族在当时的显赫地位。然而孔氏家族之所以对宋代君臣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说到底,还是当时尊孔崇儒的政策所造成的。

早在宋初,太祖赵匡胤为彰儒术,就对孔氏后人优礼有加。《宋史·儒林传》说:“素王之道,百代所崇。”并对当时孔子四十四代嫡孙孔宜说:“传祚袭封,抑存典则。文宣王四十四代孙,司农寺丞宜,服勤素业,砥砺廉隅,亟历官联,洽闻政绩。圣人之后,世德不衰。俾登朝伦,以光儒胄。”命擢孔宜为太子右赞善大夫,袭封文宣公。不久,任密州通判,后迁殿中丞。

到了真宗时,尊孔的规格又上了一个层次。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诏以十一月一日幸曲阜,备礼谒文宣王庙。内外设黄摩杖,孔氏家属并陪位,帝服靴袍,行酌献礼。又幸叔梁纥堂,命官分奠七十二弟子、先儒、洎叔梁纥、颜氏。初有司定仪肃辑,帝特展拜,以表严师崇儒之意,亲自赞,刻石庙中。幸孔林,以树拥道,降舆乘马,至文宣王墓,设奠再拜。诏追谥曰:玄圣文宣王。祝文进署,祭以太牢,修饰祠宇,给便近十户奉茔庙。仍追叔梁纥为齐国公、颜氏鲁国太夫人,伯鱼母亓官氏郓国夫人。

正是在宋代,孔子后裔的封号达到了顶点,被封为“衍圣公”。这个封号,除在元祐元年一度改“奉圣公”外,一直到清末,始终保持不变,前后持续了800多年。

那么就让我们走近卷中的角色,了解一下这群宋代的君臣们。

卷中出现的第一道圣旨,是宋仁宗赐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孔道辅,出生于诗礼世家,自幼聪敏好学,是孔子的四十五代孙。宋真宗赵恒曾到曲阜祭拜孔子,孔道辅被特许与孔氏宗属一起陪祀,特恩赐同学究出身。四年后举进士第,授宁州军事推官。道辅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优人以文宣王为戏,道辅怒恳,契丹赔罪,后不敢侮慢汉使。宋真宗乾兴元年,迁道辅为太常博士,正逢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受命之日,即疏请太后归政于皇帝。仁宗明道二年,道辅移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开仓赈济,然后上奏。十一月入朝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因废皇后事与宰相相争,再出知泰州,迁徐州。景祐二年知兖州,曾访得孟子墓于邹县东北三十里四基山之阳,建孟子庙于墓之西南。当时有人献诗百篇,执政者请任其为龙图阁直学士,皇帝说:“此百首诗不如孔道辅一言。”进孔道辅为龙图阁直学士,迁给事中。至宝元年再为御史中丞。

孔道辅性鲠挺特达,遇事弹劾无所避。范仲淹称其“方正名,天下所共知,昨当撄鳞之际,事在不测,观其容止愈端重,颜色不沮丧,附中臣之对,答丞相之语,应若宿构,言有条理,此过于前所闻矣。”(《阙里志》卷二十四)但被权贵们所恨,不久被宰相长士逊所陷,出知郓州,行至韦城而卒。皇祐二年,仁宗追思孔道辅忠直,特赠尚书工部侍郎,累赠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明初,受祀于邹县孟庙,称先儒孔氏。

卷中出现的第二道圣旨是宋神宗赐工部尚书孔宗乾的。

孔宗乾是孔氏族人,时任工部尚书。大概此人确系政绩卓著,因此才得到神宗的这道充满激情的圣旨,圣旨说:“尚书亦为朕之喉舌耳,斟酌元气,运乎四时,尚书奉王命敕政四海耳。孔宗乾文谟武烈,克逆众宜,恪职勤躬……”把孔宗乾美美地夸奖了一番。孔宗乾受到褒奖,不仅是他本人的荣耀,也是整个孔族的荣耀,因此,作为孔氏族人最光彩的一页被载入这本《孔氏族谱手卷》中。

手卷之中还有一些著名人物的留墨题记。卷首题序数篇,有端明殿学士窦仪、梅溪王十朋、苏老泉、范纯仁、鄱阳洪迈、西山蔡元口、了翁(陈瑾)等人的序言;卷尾有文殿学士兼知枢密院颍川陈康伯、横蒲居士(张九成)等人的题跋。除以上所列圣旨、题序以外,卷首还有半身画像一帧,疑为孔道辅像。查卷后题“孔氏族谱”一文,知此谱为工部尚书孔宗乾与其堂孙国子监祭酒孔自能修撰。

孔子家谱不仅是孔氏宗族血脉的凭证,也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现代良好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伟人中山先生曾经说:“中国人民说王道是顺乎自然,换一句话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团体便是民族。”家谱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千枝一本、万水同源的象征,更彰显着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