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劉邦稱帝,父親行跪拜之禮時是怎樣避免場面尷尬的?

芯愉


我是愛學習的小蟲子,歡迎關注我,與我交流歷史小知識。

實際上,這種尷尬無可避免。劉邦父親劉太公是歷史上比較特殊的一位太上皇,自己本人並沒有當過皇帝,在兒子劉邦的抗秦大業中也並不是一個重要角色,是劉邦稱帝之後被奉為太上皇的。說白了,主要是他兒子的功勞。對於劉邦和劉太公的關係,經過史書一渲染,一記錄,在很多地方都透露著濃濃的尷尬的味道。

第一個,關於劉邦的身世。劉邦,原名劉季,是秦朝農民劉太公的第三子,如果劉邦是無神論者的話,事實應該就像上面說的這樣。但是劉邦不是,也不能是一個無神論者,他得是一個名正言順的天子,所以《史記》中,他的出身是這樣的: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看,這才是史書中劉邦的真正出身,按這麼個說法的話,劉太公算是劉邦的養父。為了讓劉邦的出身顯得更合理,整這麼個說法,司馬遷也真算是個人才了,只是劉太公這邊就更尷尬了。

第二個,關於這一家人的名字問題。劉邦稱帝之路是白手起家的過程,他既無項羽那樣的貴族身份,也沒有一個資財豐盈的家庭來支持他進行造反運動,文化水平也不是特別高。這一切從他家庭成員的名字上就可以得到印證,劉邦是家裡的老小,所以叫劉季,哥哥叫劉仲,再往前,還有大哥劉伯。基本上就代表著起名的時候基本沒啥太多考慮,伯仲叔季,按次序來唄,翻譯一下,就是劉家老大,劉家老二,劉家老小(不過也不準確,劉太公後來又有了一個兒子),跟朱元璋的朱重八,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其實是一個套路,真的就只是一個代號的功能。

對他父母姓名的記載基本也是這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媼是老太太,老大媽的意思。我估計寫這個的時候也挺難為司馬遷的,給本朝的開國皇帝立本紀,皇帝的爹媽還查不出啥名字來。不寫也不行,得,乾脆就叫劉大爺,劉家老太太。不過這樣一寫可就怎麼也顯不出高大上的味道來了,要按今天有些人的想法,在外人面前恨不得全部撇開和原生家庭的關係。

這種種原因,就導致了劉邦和他爹之間的尷尬局面,按理來說劉太公是老子,劉邦是兒子,兒子就算成了皇帝,難不成還不認爹了不成。起初劉邦也是這麼想的,每隔幾天去看看他老爹,在大臣面前當皇帝,在他爹面前當兒子。可有人不幹了,太公家裡有個管家,他勸劉邦: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怎麼能讓人間的至尊拜見自己的臣子呢?不行,禮儀要改!自那以後,劉邦再去看自己的爹,就不是這套禮儀了,“太公擁篲迎門卻行”,就是站門口,抱著笤帚往回倒退著走,一邊退,一邊接駕。劉邦也嚇一跳:爹,你這是幹啥呢!這麼整,劉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這以後奉他父親做了太上皇。(不過劉邦對這管家提議很滿意,畢竟彰顯了皇帝的威嚴嘛,最後還賞了管家五百金)

可老太公的這個太上皇與後來乾隆等人當的太上皇就不太一樣了。

乾隆是讓位不讓權,有乾隆在,嘉慶基本上只有在旁邊看著學的份。

劉太公的地位呢?未央宮建成,高祖大宴群臣,劉邦的志得意滿的心態又來了,起身為太上皇祝酒,說:“你以前常說我就是個無賴,整日不幹活,不如我二哥。但你現在再瞧瞧嘿,我現在置辦的家業跟二哥比誰多嘞?”群臣鬨堂大笑,估計還有不少拍手叫好拍馬屁的,這些人最善察言觀色,反正看不出他們有多尊重太上皇的意思。更不用提什麼威嚴了。劉邦並不是特別尊重他的父親至少從這裡就非常明顯。

當然了,這裡面既有作為一個帝王在威嚴方面的需求,也跟他個人生活經歷,文化水平有著莫大的聯繫。

歡迎大家在評論中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小蟲子愛學習


劉邦這個皇帝,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生,劉邦沒開始組織人馬打仗前,還是一個小地痞流氓,整天想著是欺負這個欺負那個,要不然就是到領居家的地裡偷吃的,在他父親的眼中,他遠遠沒有他的哥哥成功,他父親曾經指責過他,說他將來肯定一輩子沒出息,肯定過的不像自己的哥哥好。



哥哥的嫂子也是這樣認為的,因為在他嫂子的眼中,劉邦就是個混吃等死的流氓,而且經常要帶著樊噲等人來家裡吃飯喝酒,每次嫂子都不給他好眼色看,時間長了之後,劉邦也能感受到家人對他的不滿,但劉邦並沒有想著自己要好好幹一番事業,而是一如既往的苟且偷生。

歷史是最好的證明,劉邦組織人馬起義,最後到當上皇帝,最後建立了一個幾百年不滅的政權,這一切都歸功於劉邦,劉邦也效仿秦始皇,給自己來了一個盛大的慶典。在這個慶典上,自然有很多劉邦的親戚,因為劉邦並不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只要是幫助過劉邦的人,劉邦統統請了過來,就連自己的嫂子和嫂子的孩子,也都請了過來。 劉邦的父親是個地地道道農民,住不慣皇宮,整天發牢騷,遇到劉邦登基這一天,劉邦的父親遲遲不肯來,因為自己覺得不適合參加這種大典,結果劉邦令屬下必須把自己的父親接過來,於是劉邦的父親被人顫顫巍巍的請到了大殿,到了大廳,劉邦的屬下和他父親說,等會兒別人都跪拜的時候,他也得跪拜,劉邦的父親趕緊答應下了。

劉邦見到萬人下跪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親也下跪,當時沒說,等登基大典結束之後,劉邦第一時間找到了自己的父親,並對父親說不用跪拜了以後,可是又想一下,不跪拜的話好像不符合常理,與是劉邦想了個辦法,封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這樣就不用跪拜了,從此以後,所有的皇帝,都效仿劉邦這樣做,一直延續了上千年!


簡史講官


劉邦的父親叫劉煓,育有四子一女,年輕時候的劉邦就是當中最沒出息的一個。36歲時還只是一個小小的泗水亭亭長。可就是這個最沒出息的老三卻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

劉邦在成為皇帝之後也十分尊敬自己的父親,為父親修建了宮殿並安排專人照顧,每隔幾日就親自上門探望。一開始劉邦跪拜自己的父親時也沒覺得有何不妥,但劉太公的管家卻感覺出異樣。

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意思就是說:“劉邦雖然是你的兒子,但他身為一國之君,而你只是一個平民百姓,哪有君王跪拜臣子的道理。”

劉太公聽後也覺得有道理,自己的兒子已經不是普通人了,而是天子。於是,下一次劉邦來向父親請安時,劉太公早早出門迎接,在其他人向劉邦叩頭的時候也跟著叩頭,劉邦見狀趕緊上前攙扶著父親,劉太公也解釋道自己身為平民,應該向皇帝叩頭。場面一度很尷尬,劉邦無奈之下只要匆匆回到皇宮。

尊稱劉太公為太上皇

第一位太上皇其實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但和劉邦的情況不一樣。秦始皇自稱為“始皇帝”的時候,秦莊襄王已經逝世,太上皇的稱號是秦始皇追加給父親的,而且秦莊襄王自己也是君王,當太上皇沒什麼不妥。

劉太公只是一介平民,全靠著有個當皇帝的兒子。但為了解決父親給自己行禮的尷尬,劉邦還是尊奉劉太公為太上皇。劉太公也因此成為歷史上唯一一位沒當過皇帝的太上皇。

通過一個“太上皇”的稱號,劉邦巧妙解決了君臣與父子之間的衝突,既不失皇帝的尊貴地位,也符合儒家傳統孝道。


正一品貴妃


劉邦的老父親,從來就沒有向劉邦行過跪拜之禮,也就談不上什麼尷尬了。

說起來這位劉太公,算得上是歷史上排的上名的幸運兒了。他自己沒什麼成就,一生就是以農業生產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好吧,說白了就是農民。但是他的兒子劉季,也就是劉邦,起身泗水亭長,提三尺之劍在秦末亂世之中,剪除群雄,最終創下了輝煌無比的大漢王朝,劉邦也從一介草民,直接躍升為九五皇帝之尊。這就不得了了,劉邦是皇帝,但是他劉太公,是皇帝的老爹,別人眼中高高在上的皇帝,到了他跟前,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上一聲“爹”呢。

所以,一開始不是劉太公去拜見劉邦,而是劉邦去拜見劉太公。畢竟父子的關係擺在那,老太公之前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但劉邦這就鬱悶了:這人前每個人都跪拜我,稱呼我為皇帝,但來到老太公這,自己得恭恭敬敬的不說,還時不時得下跪行禮,雖然說老太公是我老爹,給自己老爹行禮也是應該的,但是怎麼感覺這麼變扭呢?

老太公這時候正樂呵呵地享受著兒子帶給他的榮華富貴,還沒心思考慮其他的呢。這時候,他旁邊的一個管家就和他說了:老爺子你這麼做是不對的,早晚恐怕地位不保啊。雖然說劉季是你的兒子,但是他現在成為了皇帝,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說,整個天下都是他皇帝的,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子。您老現在樂呵呵地看著皇帝來給你請安,以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但是你也是他的臣子呀,怎麼有讓皇帝給臣子下跪的情況呢?久而久之,皇帝嘴裡不說,心裡也會不滿的,到那時估計你的苦日子就要到了。

老太公也是一點就通的人。於是,劉邦再去拜見的時候,他就係著幹粗活的圍裙,手裡拿著掃帚,站在路邊恭候著劉邦。劉邦見到這種情況是大吃一驚,慌忙來攙扶老太公,而老太公則推脫說不敢因為自己而廢除了君臣之禮。好吧,老人家也算是有心了,劉邦回來之後,召集百官,共尊劉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劉邦再去拜見時,因為算是小皇帝拜見老皇帝,也就不那麼尷尬了。這也是劉太公為劉邦做的最低的姿態了。

所以,劉太公是沒有跪拜過自己的兒子的,這一點應該點清。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可以設想一下,面前跪拜之人,是流氓、兒子、皇帝三位一體的奇葩,即便你是他親爹,心裡惴惴不安恐怕也是難免的!


劉邦他爹劉太公(稱呼相當於劉大叔),一共有四個兒子,分別取名伯、仲、叔、季。古時候平民給孩子取名沒什麼講究,劉邦是最小的兒子所以原名劉季,如果是現在就可以稱呼他為劉老四。

劉太公從小就看不上劉邦,因為他整天遊手好閒喝酒鬧事兒,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莊稼人,甚至後來直接給他起了個小名叫“無賴”。他曾經教訓劉邦做人要務實,把力氣都用到莊稼地利,並且還斷言:你以後的家業肯定不如你二哥,你看他不管是種地還是過日子,都比擬踏實!

劉邦這人還是記仇的,哪怕是自己的親爹,他也要在言語上討回面子。大漢開國劉邦做了皇帝,劉太公自然也跟著富貴起來。有一次劉邦故意當著滿朝大臣的面問劉太公:“爹,你當時說我以後的家業不如二哥,現在你看看誰的家業大?”估計當時劉邦臉上肯定是小人得志的表情) 劉太公哪能不明白兒子的心思,可當爹的又不能服軟,只能應付道:“都不錯!都不錯!”


這不能怪劉太公,他跟這個兒子可沒少操心,還差點丟掉了性命。

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時,項羽派兵俘虜了劉太公和呂后等人,並用劉太公的性命威脅劉邦:你要是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誰知道劉邦根本不吃這一套,直接把項羽懟了回去:咱們是結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把咱們的爹煮了,記得給我留碗湯!

項羽氣的當時就要把劉太公下鍋,幸虧項伯在旁邊勸他說:現在戰爭勝負未分,再說劉邦是個流氓,他為了爭奪天下根本不在乎家裡人的死活,殺了劉太公也沒什麼用啊!劉太公這才逃過了一劫。

當時的劉太公,就被綁在砧板上,看著滾燙的開水,聽兒子讓項羽留一杯羹,心裡能不傷心嗎?

總之這父子兩人的感情,總體上看應該很一般。

劉邦當了皇帝,即便是再不情願,也得擺出父慈子孝的樣子給外人看。於是他每隔五天就去拜見劉太公,見面就跪下磕頭。劉太公是平民百姓出身,對於皇帝跪拜自己這事兒開始根本沒往心裡去,認為兒子給老子磕頭是應該應分的。



後來在旁邊的人提醒下才感覺到不安:這個人雖然是自己的兒子,同時還是皇帝啊,更可怕的是他是流氓!

在滾燙的開水旁逃過命的劉太公明白:正所謂流氓不可怕,最怕流氓當皇帝啊!於是劉邦再來的時候,劉太公都早早地出門去迎接他!

劉邦其實也很痛苦,不知道怎麼破局,就去問他最信任的張良。張良微微一笑:陛下,這事兒好辦,你把劉太公封為太上皇供起來,以後見面該行禮就行禮,自然就不會尷尬了!

於是劉太公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李飛叨


劉邦還沒當皇帝之前,那就是我們民說的地頭蛇,黑社會,不務正業,不事生產,三天兩頭的去嫂子家蹭吃的,自己吃還算不得還經常帶著他的狐朋狗友去蹭,他嫂子都對他有意見,他爹也管不著他。

但命運就是這麼神奇,這樣的一個到處蹭飯的地痞流氓還有人上趕著要將女兒嫁給他,這個人便是呂雉的父親,呂父會看相,覺得劉邦貴不可言,不顧劉邦已經是在外有私生子的中年油膩大叔,一定要將呂雉嫁給他。

咱們也說不清,人啊是不是真的就是命由天定,劉邦就這麼一路上下來不斷的遇到良佐,貴人,一步步的讓他這麼一個完全沒有任何優勢的人居然就把項羽給打敗了,反秦的最終勝利果實居然就落到了他的手裡。

劉邦成為皇帝之後,一次在舉行慶功晏的時候拿著酒對劉太公說:“看,我給你打下的這份家業你看怎麼樣?”劉太公想到之前種種對他的批駁,內心自然是非常複雜的。

除此,劉邦雖貴為天子,還是得像劉太公行禮啊,不然怎麼給臣民做表率,然而劉太公只是一介平民,劉邦貴為天子,到底是劉邦給劉太公下跪還是劉太公給劉邦下跪呢,這倒是是個尷尬的問題,似乎不管怎麼做都不那麼合適啊

然後張良建議給劉太公封個太上皇封號,這樣天子給太上皇行禮也就合乎禮儀了也不會尷尬了,劉邦一想覺得這個辦法靠譜,就這麼幹 了!

劉太公大概也想不到,自己曾經最看不起的兒子居然有一天給他帶來了這莫大的殊榮給他掙下了這麼大份家業吧,所以人的命運還真是個說不清的東西。


歷史隨筆


劉邦在家裡排行老三,因此也稱作劉季。

這個劉季雖長於農家,但卻不事生產,成日裡遊手好閒,嗟砣到四十歲,還沒有成個家,立個業。

劉太公就不滿了(當然,也出於父親的擔憂),時不時地說他:看看你哈 ,還不如你二哥靠譜,至少他還全心撲在莊稼上,哪像你,文不文,武不武的。

說實在的,如果劉三不是有後來的際遇,那他這個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形象就定格了。

但命運就是這樣捉弄人。

混子劉三居然當上了皇帝,有了全天下最大的產業。

這一下,劉三樂開了花,不僅作《大風歌》自矜,又專門跑到劉太公面前炫耀:當初你說我不成器,且看今天呢?

形勢不由人,太公也得稱讚三兒幹得好,是自己走眼了。

這番情景不由讓我想起,當初我和弟弟一個學校,由於自己成績好過他,他經常被各科老師拿來殘忍對比。想來也是憋屈在心。

誰曾想後面他就業比我順利,還自己開了公 司,某一日,他不經意地向我說起:你看看,當初老師們好貶低我……

我很尷尬。但尷尬不過劉太公。

因為兒子成了皇帝,成了天底下最尊貴的人,為維護兒子體面,他得跟人一樣向他跪拜!

這可怎麼弄啊。畢竟從倫理上講,老子是他爹哦。

辦法總是有的,皇家不好單講家禮,但可以講國禮。有人提議劉三兒,不如尊太公為太上皇,名義上比皇帝高一片蔑,雖也沒啥實權。但總算可以免除父跪子的尷尬。

劉邦同意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誕生了。這也給後頭的皇帝們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

不過,劉太公算幸運了,他並不像後頭的太上皇一樣,是退休的皇帝,他是憑空得的尊號。


錢多多讀文史


劉邦年輕的時候不過是一個街頭混混,除了每天混吃混喝,還亂搞男女關係。這不,不僅吃飯喝酒不給錢,還和酒館老闆娘曹寡婦搞到了一起。

劉邦也不怕別人說人,每天我來我往的。

由於劉邦這個人比較仗義,混上了一個基層公務員,說白了就是替官府跑腿的,有一些官府不方便出面解決的事,就交給劉邦去解決了。

劉邦就這樣一直在街面上混著,眼看四十來歲了,還沒娶上媳婦。

這個劉邦的老爹劉老太公,最看不上的就是劉邦了。

因為不像他的兩個哥哥一樣老實本分,會過日子,常常數落劉邦,劉邦自然也不會放在心上。

後來恰逢天下大亂,劉邦順勢起兵。

要不說,這人要想成事,都得有一個機遇。

一來二去,昔日的小混混搖身一變,居然成了開國皇帝,不得不說,劉邦是個厲害角色。

成了皇帝了,自然不能光自己一個人享福了,老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的,能接來的就接來了。

該封官的封官,該賞錢的賞錢。

劉邦也是一個很盡孝道的人,每隔五日,便去和老太公請安。

這個時間長了,老太公的管家看出事來了。劉邦貴為天子,而老太公乃時一介布衣,老是天子下跪給平民也不是個事。

這下老太公也驚了一身汗,當年自己是那麼看不上劉邦,可他現在成了皇帝了啊。

再後來,劉邦來的時候,老太公趕緊下跪。這下把劉邦也嚇一跳,這是咋回事呢?

後來,這個事情也是愁住了劉邦。還是張良給劉邦出主意,把老太公尊為太上皇,這樣不就避免了尷尬了嗎?

就這樣,老太公從一個普通百姓變成了太上皇,自古以來,這可是獨一份呢。


觀復一鑑


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尷尬的爹。

這是由於:劉太公有個出息的皇帝兒子,但他本人卻不是皇帝,這就導致每次和兒子見面時,場面都非常尷尬。

古代是父權社會,講究兒子對父親孝順

同時,古代也是君權社會,臣民必須對皇帝臣服。

劉邦和劉太公這對父子,尷尬的地方就在這裡:

  • 以父子關係而論,劉太公尊而劉邦卑;以君臣關係而論,劉邦尊而劉太公卑。


劉邦在登基後,每五日去見一次父親,見面時不讓父親行君臣之禮,而是自己這個皇帝行叩拜禮。

但是,這樣可難為了劉太公,當時有人對他說:

  •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劉太公想了想,感覺這樣確實有損兒子的威儀。

於是,在下一次劉邦前來見他時,劉太公就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相迎,劉邦看到後大驚,詢問具體情況後才得知是怎麼回事。

於是,劉邦便決定:遵奉劉太公為太上皇,給他相應的地位。

自此以後,追尊皇帝的生父為皇帝,方成為一項定製。

總而言之,劉太公是個很老實的人,卻生下了劉邦這麼一個精明的兒子。


HuiNanHistory


劉邦的爹人稱劉太公。作為中國第三個皇帝的親爹,劉太公是挺尷尬的。

第一個尷尬,兒子是皇帝,劉太公卻不是。

太公的妻子人稱劉媼,前面和太公已經生了兩個兒子。有一天,劉媼在河邊淘米,一陣電閃雷鳴、風雨大作,有人就看見一條龍盤在劉媼身上。劉媼回家後,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劉邦。

這些屁話都是劉邦當上皇帝以後阿諛拍馬的人胡說的,劉邦為了顯擺也承認了。可這樣一來,太公就尷尬了,明明是自己生的兒子,可兒子卻說自己的爹另有其人,那到底太公算哪根蔥?更有甚者,左鄰右居街坊中的不肖之徒暗地裡都說太公頭頂綠油油的,太公還沒地兒說理去。


第二個尷尬,太公對劉邦可是一直看不上的。

太公一家就是樸實勤勞的農民,就知道老婆孩子熱炕頭,本本分分過日子。四個兒子,老大劉伯、老二劉仲除了種地,三腳踢不出一個屁。太公帶著老大、老二勤勞耕種,算是邁入了富農的行列,就省吃儉用的供老三劉季、老四劉交讀書,滿指望兩個小的能出人頭地,廣大老劉家的門楣。

劉交也是老實孩子,讀書讀的真好,有學問。老三劉季,也就是劉邦可就不行了,簡直就是個禍害。讀書沒見有多好,倒是交了一幫狐朋狗友,山南海北的到處亂逛,還曾經跑到離家幾百裡外的汴梁城,想要當信陵君的門客。信陵君是什麼人,那是天上的人,那裡是泥腿子能攀上的?果然,只看到劉邦瞎折騰,沒看到他有什麼出息。錢糟蹋了不少,還淨惹禍,官府動不動就來家抓人,老婆孩子爹孃老子都吃掛落吃牢飯。

太公氣的對劉邦說:“你看看你二哥,老老實實種地,苦哈哈的掙下一份家業。你呢?二流子,窮的媳婦兒都說不上。”

劉太公是真的對這個遊手好閒的劉季恨壞了。


第三個尷尬,劉邦的事業劉太公沒少“出力”。

劉太公身體真好,兒子劉邦中年才開始創業,當爹的居然一直熬到兒子當上皇帝。劉邦創業也是一波三折,太公跟著也沒少活受罪。

秦末還沒有大亂的時候,劉邦就已經在芒碭山落草了。他倒是自由快活了,可苦了家裡人。官府抓不住劉邦,就把他老婆孩子等抓起來,劉太公沒少破費。

後來楚漢相爭,項羽抓不住劉邦,就把劉太公、劉邦的老婆呂雉等都抓起來,威脅要活煮了劉太公,如果劉邦不投降的話。劉邦這個兔崽子居然對項羽說:“咱倆當初拜把子,既然是兄弟,我的爹就是你的爹,你要烹你爹,別忘了給我碗肉湯喝。”太公當時差點沒嚇死。我就是個什麼都不懂的農民,你們這些天下英雄在我身上較什麼勁那?


最後一個尷尬,就是當上“太上皇”了。

劉邦當上了皇帝,劉太公也從項羽那裡出來了,結束了擔驚受怕的日子,按理說可以過過清靜日子了。

劉太公要求也不高,高高興興過好每一天就行了。小三兒當了皇帝,也有個樣子了,每隔幾天就來給爹磕個頭,看望看望。太公過的也算舒心。

於是太公的管家就來說話了:“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卻是人主,您老雖然是爹,卻是個布衣老百姓。哪有人主給老百姓磕頭的道理啊?”

太公聽了就上了小心思,問管家該怎麼辦。管家說這麼辦這麼辦。

過了幾天,劉邦又來看望爹了。劉邦的車還沒停穩呢,就看到劉太公一身短打,抱著個掃把在門口迎接他。劉邦趕忙下車,過來要攙扶太公。太公抱著掃把,劉邦進一步,他退兩步。劉邦心說,我爹今天是要跟我跳廣場舞呢?問怎麼回事?

太公說了:“人主怎麼能給我這個平民客氣呢?”

劉邦明白了,爹是給我要待遇呢!這好辦。首任皇帝嬴政追封他爹叫太上皇,我爹活著就見到我這麼有出息,我也封我爹當太上皇。

於是,劉太公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

太上皇是太上皇,可不是太上皇帝。劉太公也只是解決了個待遇問題,實際權力可一點沒有。

有一次劉邦大擺宴席,和群臣吃酒,太上皇也出席了。劉邦喝高了,對爹說:“以前你說我不如二哥會掙錢養家,你看看,我現在這份家業跟二哥比怎麼樣?”

老頭兒老臉一紅,劉邦大笑,群臣也大笑。群臣很多都是劉邦的鄉親發小,是太公的晚輩,太公看著他們光屁股長起來的。當著這麼多人,劉邦讓太公有點下不來臺,尷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