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菜根譚》中的三大處世真理,讀懂了就大受裨益

《菜根譚》中的三大處世真理,讀懂了就大受裨益

若論正心修身和養性育德,與《圍爐夜話》、《小窗幽記》並稱為“處世三大奇書”的《菜根譚》必能夠憑藉其雋永約美、語淺義深的特點閃耀於中華古代處世智慧著作中。然而,《菜根譚》在我國的流傳度不能與《論語》《孟子》相比,甚至連《浮生六記》的名氣都比它高。

像是一句“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在高考語文作文中已經被用爛了,但是大家普遍對於它的出處卻不瞭解。下面將選取《菜根譚》中的教人傳訓之道三則,讀懂之後必會受益終身。

一、

交友須帶三分俠氣

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想要與人為友,那麼要帶有三分俠義的心腸;而為人方面,一直要抱有純真的赤子之心,莫要隨波逐流、失掉初心。

當代社會,大家習慣了各掃門前雪,談起朋伴友人大多也是在酒肉場中稱兄道弟,;把酒言歡之際,笑談陰謀詭計、鄙棄正直純真也是毫無愧感:真乃是俠氣盡無、素心不保的荒謬年代!

翻開“三言二拍”,其中為朋友捨生死的故事數不勝數,看過範巨卿以義交友待人,才知道我們現在身邊的虛情假意的過場朋友是多麼可笑。

範巨卿得瘟疫時曾受進京趕考的張劭精心照料數天,病好之後兩人結為兄弟,分別之時相約來年重陽節相聚於張劭家中。

一年之後重陽節至,張劭早早地準備好了約定了的“雞黍”飯食。可是等了一整天範巨卿也沒有到,直到深夜時,張劭突然看到了黑暗中有一人隨風而到,原來是範巨卿到了,張劭非常高興。

可隨後範巨卿卻告訴張劭,自己一年中無時無刻不記得“雞黍之約”,可是最近卻因為生意而忘記了。兩人相隔千里,怎麼樣也不能一日就到張劭家中,突然想起來古人有話說,“人不能行千里,魂能日行千里”。於是自刎,魂架陰風,趕來赴約。

《菜根譚》中的三大處世真理,讀懂了就大受裨益

二、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

受人之侮,不動於色

這句話的意思是,察覺到別人的欺騙,言語上不要有所點破;受到了別人的欺侮,表面上也不要有所表示。

這也並不是說要讓各位受了委屈背叛暗自憋屈著,而是做到察覺、看透、明瞭,以智慧看透和屏蔽“人之詐”的企圖和惡意,以博大的胸懷化解和驅散“人之侮”所帶給自己的不平之氣。

生活很難,做人處世更不是易事。如果我們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裡的虛偽背叛和不公憤懣,就隨欺騙和侮辱去吧,把省下的時間和心思拿去幹更有意義的事情。

淡看逆境挫折,視之以清風拂山、明月映江,對自身並無太大損傷,由此方可得大樂趣。

同時,我們在看透世間的所有的醜和惡的目的並不是“以彼之道、還之彼身”,而是大概要像徐曉在《半生為人》中說到的那樣,“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吧。

《菜根譚》中的三大處世真理,讀懂了就大受裨益

三、

熱鬧中著一冷眼,便省許多苦心思

冷落處存一熱心,便得許多真趣味

熱鬧之時莫要趨炎附勢、探尋錦上添花的樂趣,冷靜地看待,不流於世俗,自然能省下許多心思。

陶淵明南山悠然採菊方如是;身處苦境莫要心灰意懶,心中的火焰如若一直保持燃燒,那麼苦中作樂也就能夠得到世間真趣了。顏回處陋巷而自得其樂,實乃一代賢人。

這不禁讓人想到明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一文中所說的:“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意思是說,對於世人所追求的事情並不十分熱衷,這樣的人才能夠在世人無所事事的時候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積極建樹。

鳶飛戾天者、經綸世務者,實在該學學適當冷待“熱鬧”,不必一直為權為財挖空心思費盡苦心;命途多舛者、時遇不濟者,灰心喪氣也是最要不得的,世間真趣有太多等待著“閒人”去挖掘。

蘇軾《承天寺夜遊》說得好,“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