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將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凌遲處死?

bsdjfb


王輔臣並非讓康熙凌遲處死,而是他為了自己的家人選擇自盡的,雖然這與他一代虎將的人設不符,但他的的確確是自盡而死。王輔臣在投降吳三桂後又再度投降清廷,康熙為安撫王輔臣,封他為平涼提督,又加太子太保銜。但是王輔臣還是驚憂有加,生怕有朝一日康熙算起來舊賬,於是王輔臣決定自盡以保全家人。

因為康熙密令圖海,讓其看好王輔臣,王輔臣為了不拖累圖海,便偽造出自己是得病而死的樣子。他先是喝的酩酊大醉,然後讓親兵在他的口鼻處一層一層的蒙上紙,然後在紙上噴上酒水,王輔臣就這樣因口鼻不能呼吸而死。他在臨死之前對親兵說:

我起身行伍,受朝廷大恩,富貴已極。前迫於眾人,為不義事,又不成,今雖反正,然朝廷蓄怒已深,豈肯饒我。大丈夫與其駢首於市曹,何如自死。然刀死、繩死、藥死,皆有痕跡,則將遺累經略,遺累督撫,遺累汝等。我籌之熟矣,待極醉,縶我手足,以紙蒙我面,冷水噗之立死,與病死無異,汝等以痰厥暴死為詞。

可見王輔臣他並不怕死,他所怕的是康熙翻起舊賬來遺禍家人,於是他選擇自盡,好讓朝廷不再追究此事,保全妻兒與下屬。王輔臣的做法是極精明的,三藩反叛後,清廷為了儘可能團結分裂勢力,提出了專打吳三桂的方針,其餘反叛之人皆既往不咎。耿精忠與尚之信在反叛清廷後又再度投降,雖然說好的是既往不咎,可耿精忠和尚之信還是被康熙尋著由頭給殺了。耿精忠被凌遲處死,而尚之信則被賜自盡,家屬親信多有被牽連者。

王輔臣的大智慧是從刀槍劍雨中滾出來的,他本是前明將領,隨上司反清。在與清軍的戰爭中大展其威,數敗清軍大將阿濟格,王輔臣聲名大著,被清軍喚為“馬鷂子”。以至於到後來,清軍聽說馬鷂子到了,竟紛紛辟易,沒有人敢與其正面交鋒。後來攝政王多爾袞兩度征伐,亦兩度鎩羽而歸。可見王輔臣是一名極其優秀的將領,後來王輔臣的上司投降阿濟格,王輔臣也隨之而降,卻不想阿濟格將其沒入辛者庫為奴。

但馬鷂子在清軍中享有盛名,就連順治皇帝都知道他的名聲,後來阿濟格因罪而死。在順治親政以後,王輔臣開始受到清廷的重用。順治先令他為一等侍衛,後又讓他去西南隨洪承疇征戰,他與吳三桂的緣分也由此而起。

吳三桂對王輔臣這位虎將多有籠絡,加之戰功卓著,受到洪承疇的保舉,升為總兵。後來王輔臣與吳三桂因事齷齪,王輔臣走了朝中大臣的路子,被調到平涼任提督。因為平涼位置極其重要,所以反叛之後的吳三桂對其拉攏。而王輔臣則呈觀望態度,還把吳三桂送來招降的使者送給了康熙。

後來清軍大將莫洛處處排擠王輔臣,王輔臣的副將率部衝擊莫洛軍營,導致莫洛身死,王輔臣遂反。平涼戰略位置突出,離京師又近,是手足之患。康熙急忙派圖海破王輔臣。圖海卻分析王輔臣並非真的想反,於是派周培公入城勸降王輔臣。

康熙又派王輔臣兒子回去,王輔臣再度降清,他早就知道自己必死,他之所以投降,就是為了自己的家人下屬不被牽連。因為他知道此時三藩未平,康熙帝不可能對自己的死大張旗鼓。只要低調處置,自己的家人就可保萬全。還有就是順治帝對他恩德很深,曾多次對人說:

聞有馬鷂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

王輔臣的做法可謂是極具大智慧,他兩度抗清,自知朝廷對自己蓄怒已深。之所以現在還隱忍不發,就是因為吳三桂未平,朝廷還需要王輔臣好好活著,以便誘惑更多人投降。但是等到吳三桂投降以後,那麼王輔臣的剩餘價值也就沒有了,到那個時候留給王輔臣的也就只有死路一條。不但會像耿精忠和尚之信一樣被凌遲處死,還會遺禍家人。果然如他所料,王輔臣自盡以後,他的家人沒有受到牽連,僅僅是他的兒子被革職處分。

以上。


逆流時代


首先,歷史上的陝西提督王輔臣並不是被康熙凌遲處死的。他真正的死因是:在接到康熙的詔書後,他知道,兔死狗烹的時候到了,自己難逃一死。為了保全自己家人和部下,命令部下,在自己喝得極醉,不省人事時,用一張紙矇住自己的臉,再用冷水噀之而死,最後以“痰厥暴死”報告給朝廷。正因為王輔臣不露痕跡的死了,以“病死”的假象騙過了康熙,最終保全了自己的家人和部下不被抄家斬首,而其他的降清將領就沒有他這麼幸運了。

那麼康熙對王輔臣允諾“赦免一切罪過,絕不食言”後,為何在其歸順後又起殺心呢?原因很簡單,在皇權至上的年代,保全自己皇位的穩定是最大的道德。“寧殺三千,不放一個;狡兔死,走狗烹”永遠是古代皇帝們最執著的信條。康熙無疑也是一個利益至上的實用主義者,同樣是一個過河拆橋,背信棄義的行家裡手。

吳三桂造反,康熙派王輔臣去甘肅平叛,卻受到陝西經略莫洛欺壓,陷入死地,造成部隊譁變,不得已向莫洛軍營發起襲擊,走上反叛朝廷的道路。在王輔臣反叛後,在陝甘地區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絕大數地區紛紛加入反叛的行列。

由於,陝西是戰略要地,叛軍向南可與四川叛軍會合,向北可挺進中原,長驅直入帝都。但是當時的清軍正集結在荊州,準備阻擋吳三桂的大軍。所以整個北京城空虛,大清朝可謂是命懸一線。康熙深知此時形勢嚴峻,沒有力量去對付王輔臣,應以安撫為上策。康熙不僅派人去王輔臣傳達自己的善意,還甚至把王輔臣的兒子也派去了,臨行前還多次叮囑他:我知道你父親沒有反叛之心,一定是被迫的,你馬上去就說我說的,只要你父親盡力約束部下,破賊立功,我免其一切罪過,絕不食言。

康熙還是不放心,還親自王輔臣給寫了一封長信,聲情並茂,那好傢伙,王輔臣直接淚崩了,率領眾將領“恭設香案,跪聽宣讀”向北京的方向,高呼萬歲。就這樣,又歸順大清了。


然而,吳三桂死後,康熙並沒有忘記對王輔臣的秋後算賬。

王輔臣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有不妥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指教。如果大家喜歡我的話,歡迎大家關注我,你們的認可,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Lee世立


王輔臣並沒有被康熙凌遲處死,而是為了保全家人畏罪自殺,確實達到了目的。

1673年,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發起三藩之亂,反叛大軍迅速攻佔雲、貴、川、湘、閩、粵等省,局勢對清朝極為不利。

1674年11月,清朝康熙十三年,陝西提督王輔臣被康熙派往四川討伐吳三桂,和他同去的是經略莫洛。大軍進至寧羌(今陝西寧強),王輔臣殺了莫洛,率部反清。王輔臣部經沔縣(今陝西漢中勉縣)至略陽(今陝西漢中略陽),向吳三桂表忠心,聽從吳三桂的號令,跟著吳三桂混。王輔臣被吳三桂封為平遠大將軍,賞20萬兩白銀,並得到吳三桂派出的北出四川的王屏藩部支援。

鎮守沔縣的清朝定西大將軍董額見叛軍勢大,經漢中退往西安。鎮守漢中的鎮西將軍席僕臣也退回西安,至此叛軍佔據漢中之地。

漢中北依秦嶺山脈,南靠大巴山脈,是關中到四川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佔據漢中,進可攻退可守,北上可入關中,西進可至隴右,東出可下南陽盆地,南下可入四川。春秋戰國時期,秦蜀為爭漢中之地打得不可開交。漢高祖劉邦就是在漢中休養生息,而後奪取天下,開創大漢王朝數百年基業。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苦心經營漢中之地,只為北伐,奈何實力所限,未能成功。

清軍不戰而棄漢中,將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送給叛軍,實屬嚴重的錯誤。不但湖廣、浙贛地區面臨吳三桂、耿精忠等勢力的威脅,在西面戰線又將面臨更為嚴重的威脅。如此三面受敵,對立足未穩的清朝來說,搞不好就是致命的。

王輔臣繼續北上攻秦州、平涼、蘭州、慶陽等地,控制隴南、隴西和陝北的大量城池,其路線和當年諸葛亮北伐先取隴右再圖關中的路線基本一致。若和漢中的王屏藩部兩面夾擊,西安危在旦夕,整個關中之地都岌岌可危,屆時整個西北地區將被叛軍所掌控。然後若三藩北上,東出關中策應,康熙很有可能會被趕回老家,哪來的回哪去。

幸虧康熙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在形勢變得更糟之前,1675年調整了平叛策略。徵調各路大軍合擊王輔臣,董額軍和阿密達軍攻秦州、平涼,調遣駐軍張掖的張勇(甘肅提督)、武威的孫思克(總兵)、王進寶(西寧總兵)、陳福(寧夏總兵)等多路齊發,進攻蘭州、隴西、河州等地,派平逆將軍畢力克圖從大同南下攻陝北,基本上陝甘寧晉一帶能調的並都用上了,對王輔臣形成戰略包圍。

清軍如此興師動眾,吳三桂當然也不甘寂寞,派王屏藩和吳之茂攻秦州增援王輔臣。王輔臣在短時間內能拿下這兒多城池,和其名氣和實力有很大關係。王輔臣本人戰力爆表,人稱“馬鷂子”,因和呂布畫像酷似,也被人稱為“活呂布”。王輔臣不但長得像呂布,也有呂布的勇猛,打仗的時候經常騎著黃馬,一身白袍,亂軍之中十進十出,莫不能擋。

王輔臣當年追隨姜瓖反清的時候,讓阿濟格的八旗精銳都膽寒,多爾袞親征也搞不定他。王輔臣後來降清,連京城裡的滿人若是誰說認識他,都倍兒有面子。王輔臣被洪承疇舉薦,做了總兵。

吳三桂極力拉攏王輔臣,將他弄到自己身邊做總兵,後來去緬甸抓南明永曆帝朱由榔,也帶著王輔臣。吳三桂對王輔臣非常看重,但是王的品性和呂布也非常像,個人利益至上,首鼠兩端誰給的好處多跟誰跑。因和吳三桂子侄鬧了矛盾,就花錢找關係離開吳三桂去當了甘肅提督。

吳三桂反叛之初派人送信請他一起舉事,結果王輔臣立馬就向康熙告密領賞。領兵討伐吳三桂的半路上,因和莫洛的八旗營因糧餉問題發生矛盾,然後就反了。可見,王輔臣這個人,其實是有勇無謀,見利忘義的。

圖-康熙

儘管這樣,各路清軍合擊平涼半年多,卻一直沒能攻下來。康熙只好又從京師派圖海率軍馳援,並節制陝甘寧諸軍。1676年,在圖海恩威並施下,王輔臣再度降清,後來為保全親人而畏罪自殺。

清廷調動各路大軍,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才平定王輔臣的叛亂。雖然代價不小,但是對清廷的意義是重大的。收復陝甘之地,避免了三面受敵,可以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吳三桂等藩王的反叛,扭轉了三藩之亂的整個戰局形勢。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凌遲處死?哪裡得來的小道消息?顯然又是譁眾取寵的言論,王輔臣從未被康熙凌遲,相反許之以高官厚祿。


我們可以看看王輔臣到底怎麼死的。

王輔臣原姓李,早年投身李自成起義軍姐夫劉某門下,後來因為好酒嗜賭輸了姐夫軍費,與姐夫爭吵時醉酒失手殺了姐夫而出逃轉入明末將領王進朝門下,王以其聰慧敏捷,驍勇善戰,認其作義子,自此改姓為王。

王輔臣後與明末山西大同守將洪承疇起兵反清,帶兵勇猛,清兵望風披靡,人送“西路馬鷂子!”之稱,可見其勇猛,後又轉降清。

順治上位,對其許以高官厚祿,平西王吳三桂素來賞識王輔臣,有意拉攏,王與其南下緬甸征戰,俘南明永曆皇帝。

康熙上位,為了安撫穩定王輔臣,封其為陝西總督,駐守平涼。恰逢三蕃之亂,四川提督鄭蛟麟附逆吳三桂作亂,康熙派遣大臣莫洛為山陝經略,總管兩省一切軍政要務。

此時吳三桂想起了王輔臣,寫信邀其附逆造反,王輔臣未經過與山西總督張勇商量,就讓兒子王繼貞將吳三桂書信與狼子野心上書康熙,因此獲得康熙嘉獎,顯得張勇無能,張勇以為王輔臣有意搶功,因此嫉恨王輔臣。

莫洛與張勇交好,來山陝,聽說此事,十分為張打抱不平,加上自己此前又與王輔臣有嫌隙,所以對王輔臣一應軍政要事多有妨礙、掣摯,令王輔臣進退維谷,幾近絕境,限於無能不義。

終於,康熙十三年,王輔臣忍無可忍,被逼起兵殺了莫洛,雖無反心,已有反實,又迅速攻下蘭州,一時間陝甘岌岌可危。

康熙迅速派遣將領攻打王輔臣意圖平息叛亂,但歷經八個月,久攻不下,情況危急。

於是,康熙十五年,康熙派遣大將圖海與周培公前往攻打王輔臣。

圖海與周培公知王輔臣乃無奈謀反,並無反心,對其以攻心為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降了王輔臣,然後馬上上書康熙表明來龍去脈。

康熙見書赦免王輔臣,且仍封其為太子太保,為靖寇將軍,命其與圖海同守漢中。

但是王輔臣自覺對不起康熙,對不起大清,無面目苟活食大清俸祿,在圖海走後,遣散了所有家人,飲鴆自殺。

所以說,王輔臣是自殺的,或者說是被形勢所逼自殺的,康熙對其還是賞識厚恩的,並非康熙所殺。


不書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的設定中,甘陝總督王輔臣的人生經歷設定頗為周折。這位人送外號“馬鷂子”的勇猛戰將,先是以明將的身份抵抗清兵,隨上司降清後受吳三桂器重,接下去又聽調于山西巡撫莫洛麾下,直至愛惜其才的康熙將其拔擢,出任手握一方軍事大權的甘陝總督。


康熙受順治崇尚漢人文化的影響,繼位之後大力調和滿漢矛盾,對滿人的弓馬騎射和漢人的錦繡文章各取所長。在朝政用人上,無論是先前的帝師魏承謨、書生伍次友、考生周培公、閣臣陳廷敬,還是後來的姚啟聖、李光地、張廷玉,均是恩遇有加。尤其是同康熙一同長大的貼身侍衛魏東亭,晚年更是榮寵至極功封“毅親王”。而在漢人武將上,康熙最為籠絡重用的,甘陝總督王輔臣可謂是數一數二。


只可惜好景不長,隨著三藩之亂的戰火日漸逼近,執掌西北甘陝幾萬精銳虎狼之師的王輔臣,面對交戰雙方的極力拉攏,是呼應昔日上級吳三桂引兵向東的召喚?還是遵行康熙調他南下平叛的旨意?

深陷兩難抉擇的王輔臣,選擇了擁兵自重、觀望局勢的“吊起來賣”做法。對於朝廷的調兵平叛命令,雖然回覆起來平叛的立場堅定、鏗鏘有力,但是一回過頭又對調令置若罔聞。直至周培公、圖海的大軍兵臨城下,受紅衣大炮威懾的王輔臣才被迫投降、引兵南下。


此時的王輔臣儘管倒向了朝廷一邊,但歷經宦海世事沉浮的“馬鷂子”,深知朝廷對其寬大處置的舉動,只是為了利用他王輔臣做榜樣,招撫各地像他一樣觀望的官兵。當初康熙以誠相待,期待這位漢人猛將在甘陝有所建樹,為朝廷鎮守西北門戶,不曾想王輔臣卻讓他失望至極。在康熙的心目中,王輔臣的歸降並非出自忠於朝廷、報答皇恩的真心本意,封疆大吏首鼠兩端本已不該,更何況康熙對其已無信任,先前的期望有多大,如今的失望也就有多大。

正當王輔臣對自身處境七上八下、惴惴不安之時,朝廷裡又傳來了原先附和吳三桂反叛清廷,後又向官軍投降的耿精忠、尚之信二王,被答應他們既往不咎的康熙“秋後算賬”的消息。尚之信被賜自盡,耿精忠則更加被殘忍得凌遲處死,家人和親信下屬大多遭受牽連,下場悽慘。如此看來,康熙對王輔臣的處置,也是不久之後早晚的事情,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想盡辦法保全家人和追隨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親信下屬。

想來想去,王輔臣精心設計了一場帶有“病死”特徵的自殺安排。先是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然後再由親信下屬按牢手足四肢,用紙蒙上整個臉,最後用冷水擊面,王輔臣立刻因呼吸斷絕而死。這樣的死法不留痕跡,在不知情的外人看來很像是突然暴病離世。

王輔臣的苦心安排,最終使得自己避免了身受刀斧凌遲的痛苦死法。他與朝廷之間的這層窗戶紙,也沒拖到被捅破的那一刻。有此臺階可下的康熙,因而低調從寬處理了王輔臣的家人、下屬。


劇透歷史


康熙並沒有凌遲處死王輔臣,而是王輔臣畏罪自殺!小編就簡單的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況!

王輔臣(?——1681年)山西大同人,綽號“西路馬鷂子”,本為李姓,明末清初軍閥,是宦官奴僕家的孩子,出身算是卑微。

早年經歷

明末時他跟隨姐夫參加農民軍,喜歡賭博,後與王進朝為誼子,該姓為王。後跟隨山西大同守將姜瓖反清,不久就投降了阿濟格,免於被株,也沒有被髮配成奴隸!早年的王輔臣命運雖然坎坷,可還算幸運了,才有機會讓他最後成為封疆大吏!

擁有權勢

順治七年,多爾袞亡故,順治爺親政,很欣賞王輔臣的才幹,人命他為御前第一侍衛,寄以重任!

順治十年,命王輔臣跟隨洪承疇出征西南,去當洪承疇的貼身侍衛(其實就是保鏢)。當時有兩位御前侍衛保護洪承疇,可另一個不太把他當回事(就是不鳥他),而王輔臣則盡心盡力,所以戰爭結束後洪承疇就保舉王輔臣做了總兵(算是開始了自己的仕途)。

再後來吳三桂極力籠絡王輔臣,順治爺又命王輔臣隨吳三桂進入緬甸擒殺朱由榔,事成後吳三桂把王輔臣當親侄子一樣對待,慢慢的,王輔臣成了順治與吳三桂面前的大紅人!

封疆大吏

跟隨吳三桂不久後,與吳應麒發生了矛盾,並傳到了吳三桂耳中(肯定還變了味道唄),後不願再屈居人下,就花錢買了甘肅固原提督,那時已是康熙時代,可依舊重視王輔臣,還讓他自己親自選好日子走馬上任,可想而知有多麼重視他,王輔臣也從此開始正式成為專鎮一方的封疆大吏!

首鼠兩端

吳三桂起兵造反,王輔臣在康熙爺與吳三桂之間“陰晴不定”,因他手握兵權,他倆都想籠絡他為己所用,可王輔臣一直首鼠兩端!自己還佔領了平涼,割據一方,靜待時變!

畏罪自殺

他的想法是好的,可吳三桂哪是康熙爺的對手,最終被康熙爺幹掉了,這時候的王輔臣就很尷尬了,大家都是聰明人,回去也必然一死,就選擇了算是最好的結局——自殺!


就算不自殺他也不會有好的結局,可能受到的屈辱和折磨會更多,大家想想康熙爺會輕饒他嗎?這樣的兩面派是皇帝最厭惡的,也是最不齒不屑的,換做其他皇帝可能不止凌遲吧,滅九族都不為過了!


樂觀的三國迷


因為王輔臣選擇反叛的那一刻起,這個結局就已經註定了,留給王輔臣的只是最後能選擇什麼樣的死法而已。

王輔臣並沒有為清政府凌遲處死,而是提前選擇了自殺!

王輔臣本身就已經算得上是倒戈將軍,背叛過明朝背叛過起義軍,背叛清廷最後又背叛了吳三桂,四次反叛經歷,對於一向壓制和防備漢族軍團的清政府來說,又怎麼可能饒的了他!



事實上在三藩之亂初期的倒戈,王輔臣對清廷的背叛差點改變了戰爭局勢,三藩之亂開始後叛軍的主力吳三桂重點向西北和長江中游兩個方向發起進攻,本來在甘陝地區手握重兵的王輔臣應該是西北阻擊吳三桂的重要力量,但在關鍵時刻王輔臣竟然選擇響應吳三桂,造成雲貴川甘陝一線,整個西北西南,從南到北幾乎全部變天,差點給清廷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雖然王輔臣最後選擇重新歸順清廷,但是他所觸碰的準線,也註定了他早晚會被清算。



第一,滿漢不和,三藩之亂爆發前和三藩之亂初期,王輔臣與甘陝一帶掌管實權的滿族高官關係相處很差,對於一向對漢族軍事將領進行壓制的清廷來說,這一點已經觸碰了他們的敏感神經。

第二,在三藩之亂清廷急需力量進行反擊的時候,手握重兵的王輔臣卻在關鍵時刻反水,險些改變戰爭走向,這一點是清廷絕對不能容忍的。

第三,也就是最後時刻王輔臣經過多方考慮最終選擇反正歸順朝廷,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清廷的軍事壓力,但此時三藩之亂已經過去五年,戰爭的天平本來就已經向清廷這一方向傾斜,在這樣的局面下王輔臣才選擇重新歸順,對於清廷來說仍然屬於居心不良,未來清算是絕對必不可免。

所以戰爭結束後,王輔臣也知道這一天早晚會到來,而且自己帶兵多年,清廷也不會容忍像他這樣的人繼續在西北保持威脅,倒不如以自己一死來獲得全家平安。


遼寧資深球迷


王輔臣並非被康熙凌遲處死,而是自殺!自殺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以死明志,保全家嗣。

王輔臣原姓李,山西大同人,早年隨姐夫參加李自成農民軍先反明,後降明軍將領王進朝並做了義子改性王。清軍入關後隨義父第一次降清,後因功賞不明又反清,兵敗於多爾袞胞弟阿濟格後第二次降清,後被罰辛者庫為奴以示懲誡。順治即位後憐其才,再次獲得起用,隨貳臣洪承疇出征西南,因軍功卓然獲洪承疇保舉做了總兵。後又隨吳三桂入緬甸擒殺了南明永曆帝,不久因與吳三桂之子交惡,賄賂輔政大臣調任平涼提督成為一方大員。在進京覲見康熙時,康熙因三藩蠢蠢欲動著力拉攏王輔臣並贈送其順治遺物豹尾槍一把以示恩寵。三藩之亂時,吳三桂派謀士汪士榮攜親筆信勸降王輔臣,被王連人帶信一併交給了康熙。不久又殺與己有過節的山陝總督、大學士莫洛,後隨吳三桂反清。康熙隨即派大將軍圖海前去平叛,王輔臣第三次降清。

降清後,康熙既往不咎,不但官復原職繼續做平涼提督還加了太子太保銜。1681年三藩之亂平定,王輔臣深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更深知在兩次反清中,他和部將們斬殺了眾多滿清貴族的貴胄子弟。舉朝滿族將軍和大臣皆喊“三姓家奴,可殺之”。即便康熙寬厚仁德也不見得能夠次次保全他這個兩次反清的降將。與其日後被朝廷磨刀霍霍的大臣們紡織罪名而滿門抄斬不如今天一死以謝天下,堵住滿朝悠悠之口,為家族留下人丁。果然,王輔臣自盡後,康熙並沒有趕盡殺絕,僅將王輔臣之子革職了事,保全了王輔臣一家。

王輔臣出身貧寒,趕上了明末清初風雲際會的動盪年代,以軍功不斷升遷併成為各方勢力極力招攬的對象。王輔臣綽號“西路馬鷂子”,一生馳騁西北卻不明時局,不諳時事,空有一身好本領卻仍落了個三姓家奴的罵名。最後,他終於看清官場鬼魅、人心險惡,以一死而保全家嗣,在這點上他要比他的恩師洪承疇高明的多。


憤怒的小蟻


樓主問這個問題肯定沒有認真看前邊的內容。

王輔臣最開始是吳三桂的舊部,那時候康熙去山西視察,發現了王輔臣這樣一個人,因為是漢臣所以被冷落,但是實際上還是比較有能力的,所以康熙對他重新啟用了,其實這樣來看康熙對他是有知遇之恩的。在吳三桂真的反叛了之後,康熙需要他來盡忠了,但是王輔臣卻擁兵不動。他並不是想要再次跟隨吳三桂,而是他想要觀望究竟誰能夠掌控天下。在當時吳三桂也有給王輔臣寫下肺腑之言,去回憶曾經一起打天下的時候的往事,並且邀約了王輔臣,如果能夠協助他,一定會重用他,並許以未來的榮華富貴。這邊康熙也寫下了感人的書信,希望王輔臣能夠帶兵攻打吳三桂,幫助康熙一臂之力,但是王輔臣這個人錯就錯在了按兵不動,就是不斷的在觀望,可能作為他也有私心在天下大亂之時分得天下的一杯羹。

所以這樣的臣子讓康熙心寒,才選擇了周培公來攻打他。這個周培公確實比較有能力,讓王輔臣兵敗如山倒,但是這個時候投降,歸順已經晚了。主動和被動確實是天壤之別,這個時候的康熙怎麼會讓曾經不忠於他的人存活下去,畢竟忠臣都有可能冤死,如蘇克薩哈。吳三桂這邊也不可能來支援王輔臣,等於是兩邊都不討好,有沒有骨氣有沒有勇氣的一個人物,還浪費康熙的一片苦心,自然結局不會好。


曉娛


王輔臣並非讓康熙凌遲處死,而是自盡。

在接到康熙的詔書後,他知道,兔死狗烹的時候到了,自己難逃一死。為了保全自己家人和部下,他先是喝的酩酊大醉,然後讓親兵在他的口鼻處一層一層的蒙上紙,然後在紙上噴上酒水,王輔臣就這樣因口鼻不能呼吸而死。

他在臨死之前對親兵說:

我起身行伍,受朝廷大恩,富貴已極。前迫於眾人,為不義事,又不成,今雖反正,然朝廷蓄怒已深,豈肯饒我。大丈夫與其駢首於市曹,何如自死。然刀死、繩死、藥死,皆有痕跡,則將遺累經略,遺累督撫,遺累汝等。我籌之熟矣,待極醉,縶我手足,以紙蒙我面,冷水噗之立死,與病死無異,汝等以痰厥暴死為詞。

可見王輔臣選擇自盡,為的是朝廷不再追究此事,保全妻兒與下屬。王輔臣的做法是極精明的,三藩平定後,康熙還是尋著由頭把耿精忠被凌遲處死,而尚之信則被賜自盡,家屬親信多有被牽連者。

王輔臣原姓李,是宦官奴僕家的孩子,早年投身李自成起義軍姐夫劉某門下,後來因為好酒嗜賭輸了姐夫軍費,與姐夫爭吵時醉酒失手殺了姐夫而出逃轉入明末將領王進朝門下,王以其聰慧敏捷,驍勇善戰,認其作義子,自此改姓為王。


王輔臣隨上司反清。數敗清軍大將阿濟格,被清軍喚為“馬鷂子”。,清軍聞聽馬鷂子紛紛闢讓,沒有人敢與其正面交鋒。後來攝政王多爾袞兩度征伐,亦兩度鎩羽而歸。王輔臣隨上司投降阿濟格,卻不想阿濟格將其沒入辛者庫為奴。


阿濟格因罪而死後,順治親政後升他為一等侍衛,讓他去西南隨洪承疇征戰,因戰功卓著及洪承疇的保舉,升為總兵。他與吳三桂的緣分也由此而起。順治十八年跟隨吳三桂出兵緬甸擒獲南明朱由榔,後因與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發生口舌之爭離開吳。 康熙上位後封其為陝西總督,駐守平涼。恰逢三蕃之亂,四川提督鄭蛟麟附逆吳三桂作亂,康熙派遣大臣莫洛為山陝經略,總管兩省一切軍政要務。

此時吳三桂寫信邀王輔臣造反,王輔臣未經過與山西總督張勇商量,將吳三桂書信上書康熙,因此獲得康熙嘉獎,顯得張勇無能,張勇以為王輔臣有意搶功,因此嫉恨王輔臣。


莫洛與張勇交好,來山陝,聽說此事,十分為張打抱不平,加上自己此前又與王輔臣有嫌隙,所以對王輔臣一應軍政要事多有妨礙、掣摯,令王輔臣進退維谷,幾近絕境,限於無能不義。 康熙十三年,王輔臣忍無可忍,被逼起兵殺了莫洛,王輔成一不做二不休,吞併了他的部下,投靠了吳三桂,一時間陝甘岌岌可危。


平涼戰略位置突出,離京師又近,是手足之患。康熙急忙派圖海破王輔臣。圖海卻分析王輔臣並非真的想反,於是派周培公入城勸降王輔臣。康熙又把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帶去消息,倘若他歸順既往不咎。本來王輔臣佔據平涼久攻不下,但是之後斷了糧草,而曾經有恩於自己的圖海帶兵前來遊說,只好再次降清。康熙赦免王輔臣,且仍封其為太子太保,為靖寇將軍,命其與圖海同守漢中。


吳三桂死後,康熙派人命王輔臣進京陛見,王輔臣知道康熙要秋後算賬,正所謂兔死狗烹。王輔臣不忍拖累部下和為了保全家眷,採取前面所述方法而死,這樣就不會像自刎自縊藥酒毒死那樣留下痕跡,對外稱痰瘚暴死,康熙看不出可疑處,便赦免了他的家人,王輔臣就這樣躲過了斬首的命運算是留了全屍,僅僅是他的兒子被革職處分。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如您支持我的觀點,請點贊和轉發。如有更高見解,請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