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康熙為什麼要簽訂《尼布楚條約》?

武心寧


連綿起伏的外興安嶺以迄於黑龍江的入海口和隔海的庫頁島這一廣大的土地,古時候本來是中國的領土。遠從唐朝時候開始,中央皇朝就在黑龍江下游一帶設置行政機構。遼金時期,對這一帶的控制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元朝在這裡設置開元路,又在位於黑龍江口的奴兒干設徵東元帥府。明朝初年,在西起鄂嫩河,東到庫頁島一帶設置了衛一百八十四處,所二十處,並在奴兒干設立了都指揮使司。曾經聳立在這裡的兩塊永寧寺碑,就是這一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證據。

俄羅斯在十六世紀初年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十六世紀八十年代派遣侵略軍越過烏拉爾山,向亞洲擴張,將西伯利亞併入俄國版圖,建立了託波爾斯克、雅庫次克等侵略據點,開始了侵略中國的罪惡活動。

沙俄最早得到黑龍江的傳聞是1636年,1643年,沙俄雅庫次克統領彼得·戈洛文派文書官瓦西里·波雅科夫率領一百三十二名哥薩克越過外興安嶺,侵入黑龍江流域。當地居民嚴正告知他們說:這裡“從屬於滿族王公,而滿族王公則屬於中國皇帝”,這裡是中國的領土和居民。但侵略者無視中國人民的警告,竄入精奇里江上游的達呼爾人村莊搶掠糧食皮毛。當他們竄到黑龍江和松花江口、烏蘇里江口掠奪時,遭到當地達呼爾人、鄂溫克人、鄂倫春人、赫哲人、費雅喀人等的阻擊,才狼狽逃回雅庫次克。

但是,侵略者並不甘心失敗。1650年,哈巴羅夫再次率軍入侵,殺人放火,無所不為,並強佔達呼爾頭人阿爾巴西的住地雅克薩,改名阿爾巴津。當哈巴羅夫繼續率軍向黑龍江下游入侵時,當地各族人民一面堅決抵抗,一面請求清朝出兵,清朝寧古塔章京色海率領清軍圍攻哈巴羅夫,嚇得他喪魂落魄。

1654年,沙皇令奧·斯捷潘諾夫接替哈巴羅夫,率軍竄擾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清朝派兵部尚書、正白旗蒙古都統明安達裡去討伐侵略者,在松花江口打敗斯捷潘諾夫。後來,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呼達擊斃斯捷潘諾夫,痛懲侵略軍。清朝收復雅克薩城,擊敗了沙皇俄國在黑龍江流域的侵略勢力。

1655年,沙俄又重據雅克薩,並侵入呼倫貝爾,佔領蒙古茂明安部牧地,建築尼布楚城,稱為涅爾琴斯克,作為進一步侵略的基地。清朝派人調查了雅克薩的城防形勢和水陸交通情況後,一面下令築城屯田、設立驛站、修造船隻, 積極作反侵略 的戰鬥準備, 一面給沙皇去信申明對黑龍江流域的領土主權,希望和平解決。 沙皇拒絕和平解決後,清朝於1685年任命公彭春為統帥,佟寶和班達爾善為參贊,率軍進攻雅克薩城,守敵頭目額裡克舍等乞降,清軍讓殘餘敵軍撤到尼布楚,然後平毀了雅克薩城,回到愛琿駐防。俄國侵略者等到援軍東來後,又重返雅克薩築城防守。清朝再次命薩布素、郎談率軍進攻雅克薩,將侵略軍圍困在孤城之中。在這關鍵時刻,沙皇派使臣到北京,要求解雅克薩之圍,進行邊界談判。 派遣外交使節是和軍事侵略密切配合的,沙俄早就派米洛萬諾夫、尼果賴等出使中國,一面尋求通商途徑,一面收集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並無談判誠意。只是在清朝加強防禦力量,反擊侵略者,他們鯨吞蠶食的陰謀受阻時,他們才響應中國政府的建議,答應進行邊界談判,派遣了戈洛文和尼布楚統領弗拉索夫為代表。清朝派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都統、公佟國綱、尚書馬喇尼為代表,帶著收復失地的使命去參加談判。因為噶爾丹侵犯喀爾喀蒙古,道路被阻,中俄兩國又商定以尼布楚為會議地點。

1689年七月八日,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開會。戈洛文提出以黑龍江為界的無理要求,索額圖據理駁斥,指出鄂嫩、尼布楚和雅克薩都是中國領土,戈洛文在事實面前理屈詞窮。在清朝希望早定國界,作出讓出尼布楚的重大讓步下,雙方達成協議,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的要點是:

一、中俄雙方以格爾必齊河、大興安嶺、額爾古納河為界,俄國人在中國境內建築的房舍移往俄國境內。

二、拆毀雅克薩城,雅克薩居住的俄國人及其財物撤回俄國。

三、嚴厲制止雙方獵戶人等越界捕獵偷盜。

四、在中國境內的俄國人,在俄國境內的中國人,仍留原處,不必遣還。

五、中俄兩國人民有合法手續者,可以互相貿易。

六、條約簽訂之後,雙方有逃亡者,必須引渡送回,不許收留。

《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了中俄東段的邊界,它是經過雙方平等協商,並且是在中國政府作出讓步後達成的。但是1840年以後,沙俄又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強加於清政府,侵吞了我國東北以及西北的大片土地。


苦茶庵


《庫頁島是怎麼從清朝的版圖中割讓出去的》

庫頁島本屬中國,臨近黑龍江入海口,南邊是日本北海道,北方是鄂霍次克海。《山海經》和《淮南子》稱該地居民為“毛民”,《新唐書》稱“流鬼”,曾於貞觀14年納貢。元代稱“骨鬼”,明代隸屬於奴爾幹都司,清朝改稱“庫葉”,繼續向清朝納貢。

有民國曆史學家認為,清朝和沙俄在1689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是不平等條約,而非清朝自己認為的平等條約。

儘管不少人對條約的具體內容有爭議,但茶叔認為大家在討論的時候忽略了《尼布楚條約》簽訂的歷史背景。

1673年藩王吳三桂聯合其餘兩藩一起造反,釀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叛亂遍及雲南、貴州、湖南、四川、陝西、廣西、廣東、湖北、河南、福建甚至臺灣。這場持續了8年的反叛遍佈大半個中國,給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農業生產等都造成了很大損失。

還需要知道的是,直到1709年的時候,清朝才派欽差大臣入藏,正式對西藏進行實質性的管理。在此之前,西藏都在和碩特汗國的實際控制之下。

同時期,在我國現在的新疆大部、內蒙一部、外蒙大部、哈薩克斯坦大部及俄羅斯一部等廣大地區,還盤踞著一個更為強大的厄魯特蒙古及其首領噶爾丹。

相對於北方的俄羅斯來講,近在咫尺的噶爾丹才是真正的心腹之患。這個於1670年奪取部落“臺吉”位置的噶爾丹在取得汗位之後,分別向南疆出兵攻佔葉爾羌汗國,向東出兵攻佔喀爾喀蒙古諸部領地,兵鋒直指北京。

這樣就能理解康熙在取得對沙俄戰爭的勝利之後,不是乘勝追擊,而是通過《尼布楚條約》的簽訂進而與沙俄和解的原因——如果清朝與沙俄進行全面戰爭或者大型衝突,噶爾丹一定會乘虛而入,直搗北京。

自古以來兩線作戰都是兵家大忌。對清朝來講,如果持續與沙俄的戰爭,一定會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還可能會被準噶爾推翻自己的政權。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從當時的歷史背景看,康熙作出的決定無疑是英明的。不論從戰略眼光還是雄才大略上看,康熙都無愧於“千古一帝”這個稱號。

面對咄咄逼人的沙俄,康熙在取勝之後通過《尼布楚條約》的簽訂,用貝加爾湖畔的布里亞特部落為籌碼換取了沙俄對清朝與準噶爾汗國戰爭的中立。

把沙俄這個勁敵安撫好之後,清朝開始全力對付準噶爾。時針指向1697年,康熙帝第三次出征時,噶爾丹病死(一說自殺)於科布多。

回頭再看沙俄方面,雖然和清朝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但其並不滿足於此。他們在18世紀的時候就開始向庫頁島北方殖民,與此同時日本也向庫頁島南面進行殖民。

19世紀50年代初,沙俄單方面宣佈佔有庫頁島。1860年沙俄與清朝簽訂的《北京條約》將庫頁島與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土地割讓給了沙俄。

1869年日本設立了一個開拓史,準備管理和經營庫頁島。但日本的政策並不連貫,而大批俄軍隨即南下,持續對日本施壓。

在此期間,沙俄在庫頁島搶劫日本商人、扣押並監禁日本官吏。

當時的日本政府想要與沙俄在庫頁島劃定一條界限,共同瓜分庫頁島,但是幾次談判都沒成功。

當時的英國和美國想要把日本當作阻擋俄羅斯南下的棋子,並且他們敏銳的察覺到日本根本無法對抗沙俄在庫頁島的攻勢。於是就勸日本放棄庫頁島,轉而力保北海道不被沙俄佔領。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內部的徵韓論甚囂塵上,放棄庫頁島換取沙俄對日本侵略朝鮮的中立和不干涉,成了當時日本政府內部的主流輿論。

1874年日本派遣榎本武揚赴俄交涉。

1875年5月7日,日本同沙俄簽訂《庫頁島·千島交換條約》。也就是說日本用庫頁島換取了對千島群島的佔有權。

大家從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出,千島群島的南面,就是現在日本一直對俄羅斯有爭議的所謂北方四島。

(茶叔原創作品,嚴禁任何形式的抄襲和音視頻的轉換,違者必究)


一葉茶1982


很好解釋,主要目的就是要穩住外東北局勢,以抽出身來全力對付準噶爾和葛爾丹。

簽訂尼布楚條約的前一年,也就是1688年,準噶爾大汗葛爾丹率三萬大軍越過阿爾泰山,大舉進攻喀爾喀蒙古,這使得本來在外東北雅克薩、尼布楚一帶有一定優勢的清廷必須做出選擇,是兩線開戰還是快速穩定外東北局勢,騰出手來全力對付葛爾丹。

事實證明,康熙的這個抉擇是非常英明的。

尼布楚條約本身並不能算是一個不平等條約,基本上把大片歸屬不明的土地劃入了中方國界:

大家可以仔細看看,比今天中國的東北邊界大了多少?包括遠東第一大島庫頁島在內,都還屬於滿清。

最重要的是,可以全力對付來勢洶洶的準噶爾。

1689年3月簽訂尼布楚條約,一年後,也就是1690年,清廷與準噶爾直接交火,烏蘭布通之戰打響。

大家從上圖可以看得很清楚,葛爾丹已經打到了烏蘭布通,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離北京不到300裡。可以想象局勢有多兇險?

這個時候不快刀斬亂麻,了結尼布楚曠日持久的談判,很可能就會在沙俄和準噶爾的夾擊下,滿盤皆輸。最終不僅丟了外東北,局勢只會比尼布楚條約壞一百倍。也許不用等170年再次簽訂《中俄愛暉條約》,外東北將近百萬平方公里土地就會丟失。

而在沙俄牽制下,烏蘭布通之戰是什麼結果,就不好說了。也許內蒙和東北就全是準噶爾的。

要知道,1690年2月,烏蘭布通之戰前夕,葛爾丹的使臣阿尤吉達爾汗哈什克就到了俄羅斯的涅爾秦斯克,向沙俄尋求幫助,試圖挑撥剛簽訂《尼布楚條約》的沙俄撕毀條約,進攻外東北,分散清廷兵力;同時,噶爾丹還試圖尋求沙俄的軍事援助。只不過這個時候的老毛子正忙於與北歐的瑞典王國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無暇東顧。

而此前清朝軍隊在尼布楚、雅克薩之戰表現出來的戰鬥力也讓老毛子心有餘悸,畢竟這個時候的清還不是170年後的清,俄羅斯也不是170年後的俄羅斯,雙方實力對比還是有利於滿清的。

但無論如何,允許準噶爾和沙俄結盟,對滿清來說都是一場噩夢。

結束曠日持久的談判,簽訂《尼布楚條約》,康熙做得,可以說是英明,是當時的最佳選擇。

更何況,外東北很多土地完全都是無主之地,女真人都很少去,人煙稀少,漢人更是不曾涉足,尼布楚條約確定的邊界,其實能守住,那我華夏有福。只是可惜,後世還是丟了。


江上一峰青


儘管史學界稱《尼布楚條約》為一個平等的國際條約,但以今人的視角來看,這一邊界條約的簽訂,仍然是令人痛心疾首的。

隨著滿洲鐵騎的入關和清王朝定鼎北京,八旗主力也調入關內,忙於四處征戰。在此過程中,廣袤的女真故地也日漸空虛。而北方的沙俄則迅猛地向東擴張,勢力很快深入到了遠東地區。

近代以前,各朝各代的邊界概念都不是特別清晰,往往都是有疆無界。而對待邊疆領土,也多是根據自身實力來採用靈活的手段來進行抉擇。說得直白點,武力強盛時,能守則守,真守不住時,多半會一退了之。

這種邊疆意識,在晚清時體現地尤為明顯。如當時的海防與陸防之爭便是如此,幸而左宗棠的堅守,才未輕易放棄西北。這種矛盾,從本質上反映的是,盛世的廣袤國土,是需要強大的國力作為基礎的。

再將視線轉向康熙朝。當時,儘管清朝的國勢處於上升期,但政局並不穩固。而且,康熙當時用兵的重點在西北,噶爾丹對清帝國的威脅,要遠遠大於東北的沙俄。

更為重要的是,《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本身就有穩住沙俄,使其不出兵干涉西北戰局,以斷絕噶爾丹後援意圖。

沙俄不是傻子,康熙也知道誰輕誰重。在清朝蒸蒸日上的時候,噶爾丹部也是如日中天,而北方的沙俄也正在崛起。清軍進軍西北,根本並不佔據優勢,而如果沙俄再出兵干涉,那麼西北局勢可以說就會亂成一鍋粥了。

也正因如此,康熙無暇顧及東北,儘管成功地取得了雅克薩之戰的勝利,但清政府自己很清楚,如果再行開戰,勝負難料不說,或許西北戰事也會遭受影響。所以,索額圖、佟國綱等人,受命前去與沙俄談判。

談判的意圖很簡單,就是根據雙方勢力劃定邊界。這條界,不能讓清朝太過吃虧,同時還得利於防守。於是,索額圖乾脆大手一揮,來了一個劃江為界。這麼一劃,雖然利於兩國分界,但也使得清政府失去了大片國土。

以當時的視角來看,東北安定了,索額圖便是大功一件。就這樣,《尼布楚條約》換來了東北半個多世紀的安寧,同時為康熙集中精力解決西北邊患贏得了時間。

或許,康熙原本是想先穩住沙俄,待解決西北邊患後,再揮師東北,與沙俄再決高下。然而,西北戰局曠日持久,歷史留給康熙及其繼任者的時間,並沒有那麼理想。


夕陽下的晚楓


中俄尼布楚條約,是平等條約,當滿清入關。為消滅李自成和南明殘餘勢力時候 ,沙皇伊凡四世以派軍隊對西伯利亞和遠東殖民征服過程。早在當崇禎當政時,俄羅斯人到達鄂霍次克海,開始征服了西伯利亞全境,這個地區成為俄羅斯人的殖民地,到康熙當政的時候。沙俄侵略軍,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燒燬村莊殺掠人口,搶奪糧食和貂皮。和中國人發生軍事衝突。

1652年(順治九年),中國滿清入關屠殺漢人時,俄國人入侵到黑龍江江邊,駐防寧古塔(海林縣)。章京海色率所部擊退沙俄士匪。中俄爆發戰鬥,俄羅斯派正規軍在尼布楚與石勒語河合流處,建立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

俄國到了黑龍江邊,中俄之間發生多次外交和軍事衝突。

康熙大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才有時間處理和俄軍不斷入侵問題, 派將軍朋春率領三幹人從璦琿起兵,攻入雅克薩城,毀城撤軍之後。清軍走了而俄軍又捲土重來。

清軍再派二幹四百人攻雅克薩,並圍城經過幾個月的戰鬥。俄首領托爾布津被擊斃,俄軍亡傷慘重。雅克薩城指日可下。這就迫使沙皇政府以“乞撤雅克薩之圍“並浱戈洛文為代表前來談判。

清朝仃火,不再攻城,談判達成中俄尼布楚條約,使沙皇佔領整黑龍江流域的陰謀破產。雖然中國有些讓步,必定為了和平。康熙還要用心重意去鎮壓噶爾丹的叛亂,不能到處樹敵。俄國己經建了尼布楚和雅克薩兩個入侵基地,中國軍隊幾千人對俄國450人攻打半年得勝回師之後,沙俄匪徒捲土重來。到談判前,強攻雅克薩城無效1年多,圍俄軍826人最後只剩下66人。清政府與俄羅斯達成《尼布楚條約》保證了在中俄在訂《璦琿條約》前的和平。是值得為和平訂立有效條約的。中國保住康熙喻示談判底線,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的一江一河皆為中國之地,不會拱手送給俄國人的目的。戈洛文提出黑龍江為界,河北歸俄,俄河南屬於中國。索額圖駁斥他說黑龍江兩岸皆為中國領士 ,俄國人強佔中國土地應該歸還,尼布楚和雅克薩等中俄疆界應在貝加爾湖。戈洛文聽罷,指責中方缺乏成意,以牛滿河劃界,讓中國償還攻擊雅克薩損失,換回俄國人將俄俘,交手俄方,中方聽完不能接受。但是由於中國人缺乏國際談判經驗,又有請了兩個內奸翻澤,首席談判人索額圖過早亮出底線,使俄佔了很大便義。也使中國做出很多無原則退讓步但是公平談判的產物,把貝加爾湖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富庶地區,拱手送給了俄國人,造成了重大國土損失。該條約還明確將北諾斯山與南之間北到北冰洋,東到白令海峽包括勘察加半島和整個鳥第河流域在的廣袤疆士定為待議地區,其面積不小於三百萬平方幹米。

由於其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也完全失去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必定中國人第一次走上國際舞臺,改變了中國人過去國與國朝貢外交關係,走向平等互惠締結友好條約的新時代。達成條約也很不容易,使中國對邊界條約有新認識是歷史進步。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為東北地區安寧有個好的開頭,約束兩國土匪者越境縱獵,百姓被殺劫奪,滋生事端。並明定中俄邊界以待永久和好。條約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裡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於北岸。雅克薩地方屬於中國毀城,俄人迂迴俄境。兩國人不得越境,十數以上依罪處死刑。此約訂前咎往不究。允汗其邊境貿易和好,已定自來邊境一切爭執永予廢除,各自嚴守。俄國想佔黑龍江流域的陰謀破產,以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沒有劃定是爭議區外興安嶺在烏第河之間地區的歸屬,因為外興安嶺在烏第河處分成南北兩脈,南脈在河南到海 北脈沿北海上行在白令海入海。1858年璦琿條約和1860的北京條約,取代此條約,確立今天中俄疆界。這兩個條約才就是世界最不公平公正條約。使中國損失180多平方幹米。相當於整個江南讓俄國人拿去,也是先人為了平和的代價。








ww3721王建文


康熙皇帝簽訂《尼布楚條約》,為了這個條約的能夠順利簽訂,做出了原則上的讓步,原因是為了對付葛爾丹,避免兩線作戰!

其實康熙皇帝是完全可以效仿漢武帝,派人去溝通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是有宿怨的,大清國和奧斯曼帝國同時出兵,俄羅斯帝國也是無力兩線作戰的!

清初的康熙帝遠不如漢武帝,俄羅斯帝國扶持葛爾丹牽制大清國,增加了談判籌碼,康熙卻不知道聯絡奧斯曼帝國進行對俄的反牽制!清末的咸豐帝那就更是不如漢武帝了,漢武帝殺母立子,延續大漢強盛;咸豐帝卻使慈禧霍亂中國四十年,高下立判!清初和清末的皇帝都做不出漢武帝做過的事情,尤其是康熙,根本就配不上大帝的稱號!

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十次俄土戰爭,大清國都在沉睡,俄羅斯帝國一抽出手來對大清國有所行動,大清國就只能靠簽定賣國條約了事!所以說,大清國皇帝的智商堪憂!


攻防敏控


清軍入關後,沙俄頻繁進駐黑龍江地區,騷擾我國居民,清兵多次打退俄軍,最後一戰直接將沙俄頭領擊斃,俄軍紛紛繳械投降,清政府獲得全勝。按常理說,清軍應乘勝追擊,順便可以佔領大面積的領土。

可是讓人無法理解的是,清政府居然多次主動求沙俄簽訂條約。其實,早在1666年,清政府就派人進行交涉談判,最終中俄於1689年9月7日簽訂《尼布楚條約》。交涉談判時間長達20多年,而且把3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平白無故地讓給了沙俄。

康熙究竟為什麼要簽訂《尼布楚條約》呢?

一是想要一個穩定的後方。在康熙看來,對滿清坐穩江山的最大威脅,不是沙俄,而是內亂邊患。“三藩”、臺灣和漠北才是心腹大患。康熙認為俄寇只為利益而來,非為我滿清江山,給他點好處又有何妨。我土地廣大,更何況給他的土地本不是滿清本土,以此換來後方穩定,此交易是划算的。他還擔心如果拿出平三藩、打臺灣的決心,區區俄兵不足為慮,但因此而武裝邊民,扶植地方,新的內患又產生了,豈不重走三藩割據的覆轍,所以這樣的事不能做!同時康熙也深知黑龍江是大清王朝的發源、起家之地,是大清的龍脈,是大清的根本,是大清的大後方,後方不穩定什麼事也幹不了。這是與俄交涉談判20多年,最後簽訂《尼布楚條約》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是能騰出手解決內亂邊患問題。在交涉談判的20多年中,他集中精力解決內亂邊患。康熙認為,三藩、臺灣乃叛逆,是對皇權和滿清江山的最大威脅,雖盡國家之財、傾天下之兵、廢百姓之家業而滅之亦在所不惜。基於這樣的想法,從1673年至1681年徹底削平三藩,1681年至1684年統一臺灣,1687年至1698年西征漠北解決蒙古之患。把最讓他鬧心、煩心事一一解決,內亂邊患基本平定。這是他對沙俄一忍再忍,簽訂《尼布楚條約》的理由。

三是擔心漠北勢力做大。康熙認為蒙古各部本來是盟友,但不能任其做大,一旦漠北喀爾喀,漠南內蒙古,西北厄魯特聯合起來,東山再起,就會威脅滿清江山。康熙並不信任他們,覺得借俄人之手,削弱喀爾喀,解除北疆之虞,是個好計策。他便故意禍水北引,在俄人進擾漠北草原的半個世紀中,喀爾喀蒙古人一次次反擊,一次次失敗,一次次著屠殺,康熙除了授予大汗封號之外,不曾有任何軍事援助。這也是簽訂《尼布楚條約》的一個重要動因。

更多精彩,請關注“下午歷史茶”。


下午歷史茶


康熙親政以後,一直在尋找機會反擊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侵略軍。

俄國的入侵

沙俄軍隊第一次入侵黑龍江流域是在明崇禎十六年(1643 )。這一年,沙俄政府派出的以文書官波雅爾科夫為首的武裝隊伍,從黑龍江中游的支流精奇里江流域,一直竄到黑龍江口、烏第河流域,修築砦堡,扣壓人質,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幾年後,沙俄政府又兩次派兵強佔尼布楚城,以此為基地向黑龍江中、下游騷擾。繼而,沙俄侵略者又強佔了黑龍江北岸的雅克薩,並以此為據點,四出剽劫人口,搶掠村莊財物,使居住在那裡的索倫、赫哲、飛牙喀、奇勒爾等居民惶惶不得安寧。

從康熙十七年(1678)到二十一年(1682)間,沙俄又擴大侵略範圍,先後在精奇里江(今俄境結雅河)、西林穆丹河(精奇里江支流)、額爾古納河、牛滿江(今俄境佈列亞河)以及恆滾河(今俄境阿穆混河)等河口岸邊修建據點,屯兵駐紮。

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一月八日和九日,盤踞在雅克薩的侵略者丘爾卡等,公然把中國獵人額提兒克等20多人鎖進屋裡,放火燒死。沙俄軍隊的暴行極大地激怒了中國人民,也使玄燁下了反擊侵略者的決心。

雅克薩之戰

為了有力地反擊侵略者,玄燁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於康熙十年(1671)、二十一年(1682)兩次巡幸東北。隨後,又派郎談等以打獵為名,對駐雅克薩的俄軍進行偵察。接著,開始調集軍隊,在黑龍江(今璦琿)建城駐兵,又大開屯田,準備積貯,並開闢由遼河、松花江到黑龍江的水陸聯合運輸線,開設從吉林到璦琿、從墨爾根(今嫩江)到雅克薩的驛站。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由彭春率領的3000名清軍到達雅克薩附近。這些士兵包括駐璦琿的烏拉、寧古塔兵1500名,索倫、達斡爾兵500名,新調之京營八旗五六百名,以及玄燁親自組織的善用藤牌大刀的漢族官兵420名。本著先禮後兵原則,彭春派被俘俄人進城送信,闡明興師之由,勸告俄軍撤回雅庫。盤踞在雅克薩的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恃城防堅固,不肯撤走。清軍決定發起強攻。五月二十四日晚,清軍在城南建立檔牌土壟,佈置弓弩,佯作攻擊之勢,而暗中將紅衣大炮架設在東西兩翼。次日黎明,攻城戰開始。清軍的大炮開始轟擊。炮彈,輕的每發10斤,重的每發十六七斤,威力很大。在清軍的炮火下,敵人的塔樓、城堡、教堂、鐘樓、店鋪和糧庫頓時成為一片火海。俄軍被擊斃一百多人。城內有兩個神父,一個叫葉爾莫根,一個叫伊凡諾夫。最初,他們曾鼓動俄軍反擊,沒想到清軍的炮火會如此厲害,現在,他們反過來勸說托爾布津投降了。這樣,在雅克薩盤踞了40多年的俄國侵略者,終於打著白旗向清軍投降。

彭春按照玄燁的指示,善待一切俘虜,不誤殺一人,並在保證不再重犯的條件下,釋放全部戰俘。俄軍舉行投降儀式之後,清軍即將700餘名俄國俘虜送至額爾古納河口,遣返回國。另有一些不願意歸國者,彭春也遵照玄燁旨意,安插到盛京。

雅克薩之戰,幾乎全部是按照玄燁的意圖進行的,實現了玄燁預期的目標,因而,統率者彭春受到了玄燁嘉獎。

然而,托爾布津不甘心失敗。他回到尼布楚後不久,就派人回到雅克薩偵察。當確信清軍已經撤走,莊稼無恙時,他又帶領671人(後增至826人)、5門銅炮、3門鐵炮以及大批槍支彈藥,返回雅克薩。在被清軍摧毀的城堡下面又重築了一座設有全套防禦工事的城堡。

玄燁是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二月十三日,即在事過數月後才得到俄軍重新侵佔雅克薩的確切消息的。他立即降諭:任命薩布素為統率,帶領烏拉、寧古塔官兵及福建藤牌兵共2400人,火速趕往雅克薩,在俄軍沒有完成積糧之前,將俄侵略軍趕回去。

五月底,薩布素率所部2000多人來到雅克薩,駐兵城外,曉諭托爾布津離開該城。托爾布津不僅不撤,反而首先開炮遙擊清軍,並連續四次出城,攻擊清軍。戰鬥連續進行了四晝夜。六月初,清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城區發起猛攻,激戰數日,擊斃俄軍100餘名,其中包括托爾布津。托爾布津死後,拜頓接替托爾布津指揮侵略軍抵抗。由於新修的城堡比較堅固,一時難以攻克,薩布素便改變了作戰方針:由速決改為長期圍困。清軍在城周圍築壘挖壕,以防備敵軍突圍。

圍困一直持續到年底。由於糧食和飲水都極度缺乏,城中沙俄士兵多半都患上了馬腺疫、敗血症,死亡嚴重。到這年年底時,沙俄佔據雅克薩的士兵由原來的800多人降為幾十人。

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及後世評價

在雅克薩戰役進行期間,玄燁多次向沙皇發出和平倡議,都被沙皇拒絕。但當沙皇得知俄軍在雅克薩嚴重失利的消息後,大吃一驚,馬上表示願意按受停戰談判。

康熙二十五年(1686)九月,俄國使團先遣信使到達北京,呈遞了沙皇致玄燁書。書中表示接受清政府建議,舉行邊界談判,要求清政府停止攻打雅克薩,待戈洛文使團到達,即開始談判。次日,玄燁允其所請,下令解除對雅克薩的包圍。但當清軍在雅克薩撤軍以後,沙俄又耍盡花招,遲遲不與清政府談判。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月二十七日,雙方才在尼布楚達成協議,舉行儀式,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明確地劃分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在條約簽訂條約後的150多年裡,東北邊疆安定,這片清朝的“龍興之地”也得到了鞏固。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政府首次與西方國家簽訂的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正式條約。簽訂此條約的結果使得大清與俄羅斯分據了廣大土地,並阻止了俄羅斯的東擴。《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第一次與歐洲國家按照國際法原則談判達成的條約,也是最早明確使用“中國”一詞來指代大清的國際法文件,國體意義上的“中國”首次正式出現於外交條約文件上。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楊方指出,當時在尼布楚地區遊牧的是蒙古布里亞特部落,他們在當時並不屬於清朝,清朝也從未對當地實行過有效統治,否定了“清朝割讓了領土給俄羅斯”的說法。他亦指出,條約簽訂時,喀爾喀蒙古也不屬於清朝。

俄羅斯(包括蘇聯時期)則稱此條約為不平等條約。俄方認為俄國以失去大片領土的代價與清代中國達成了和解,由於簽署了《尼布楚條約》,導致從來不屬於中國的阿穆爾河上游左岸和額爾古納河右岸大片俄羅斯的土地被劃歸中國。俄羅斯遠東考察家涅維爾斯科伊認為,被迫簽署《尼布楚條約》,對俄國人而言是“悲慘的結局”。俄羅斯聲稱1858年,在《璦琿條約》中收復了在《尼布楚條約》中被中國人強佔的失地。


鄧海春


東北地區一直被滿族視為其祖先的發祥地。十七世紀,沙俄將征服者的魔爪伸進了這塊肥沃的黑土地。沙俄的不斷蠶食、入侵,是康熙的心腹大患。即位不久,他便密切注視著沙俄入侵者的一舉一動。但由於當時明末農民起義的殘餘勢力仍在,加上“三藩之亂”陡然爆發,因此,他對沙俄入侵活動的反擊還暫時顧不上。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三藩之亂”被平息,康熙立即著手武裝抗俄的準備,同時他也沒有放棄和平解決中俄邊界爭端的努力。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6月,清、俄第一次雅克薩之戰爆發。提督彭春率3000水陸大軍分兩路夾擊被沙俄入侵者佔據的雅克薩城。

清軍先用林興珠的藤牌兵阻擊從黑龍江上游來援的哥薩克兵,並一舉擊潰之。接著在城南發起佯攻,以牽制其兵力;清軍主力在城北架起紅衣大炮發起主攻。經一夜激戰,雅克薩的城牆、塔樓全被炮火摧毀,並擊斃百餘名俄兵。城裡還有一部分敵人負隅頑抗,清軍在城四周堆積柴草,準備焚城。雅克薩城是一座木城,走投無路的沙俄殘餘被迫向清軍投降,其頭目托爾布津向清軍提督彭春立誓,永遠不再來雅克薩搗亂。遵康熙旨意,彭春準其投降,將這些被東北邊民稱作“羅剎”的入侵者免死放歸。放走降敵後,清軍將雅克薩城堡徹底搗毀,撤回了璦琿城。

戰火平息不久,托爾布津等殘匪糾集尼布楚方面的援軍再次捲土重來,又竄回雅克薩,並開始重新修築城堡,加強武備。

康熙二十五年(1686)7月,第二次雅克薩之戰爆發。清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2000人馬,分水路向雅克薩發起猛攻。幾乎與此同時,康熙向俄方提出了談判的建議。

為逼迫俄方坐回談判桌,清軍在雅克薩城外挖掘壕溝、建立營壘圍困敵人。從城中出擊的沙俄兵多次被清軍擊潰,傷亡慘重。經兩個多月的反覆搏殺,沙俄入侵者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城中只剩百餘名殘兵,頭目托爾布津也被清軍擊斃。清軍在該城南北兩面構築炮臺,準備一舉轟平雅克薩城。此時,困守城內的俄軍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敗局已定。迫於清軍的強大攻勢,俄方不得不同意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雙方邊界爭端。此時已是大雪封山的時節,天氣寒冷徹骨,清軍遂於12月10日主動撤圍,等待兩國和談。

史載,康熙二十八(1689)年7月14日,清、俄兩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是雙方在平等基礎上籤訂的條約,最後康熙授意談判官員在清佔據上風的情況下做出了一些讓步,把原屬清國的尼布楚地區和東西伯利亞地區劃給了沙俄。

《條約》規定:從外興安嶺至海邊以及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的國界,明確規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都是中國領土。中國將尼布楚讓給沙俄。其他條款還涉及兩國貿易、邊民安置等事宜。清朝在佔優勢的情況下為何作出如此大的讓步呢?有人認為是康熙為了騰出手去平息噶爾丹叛亂而作出的安撫沙俄之舉,其實這只是原因之一。

清朝在佔盡優勢的情形下,之所以做出如此大的讓渡,和兩國的國策和對領土概念的認知程度有關。沙俄帝國從建立那一天起,就積極對外擴張,以儘可能多地在東西方向尋找出海口,力圖從對外攻伐和海上貿易中獲得發展 ,所以不遺餘力地走殖民崛起之路;清朝是一個自給自足封閉的農業帝國,它雖認為北方是其龍興之地,但卻荒涼苦寒,很難派兵防禦並進行屯墾種植,因此讓給貪得無厭的沙俄亦無關緊要......《尼布楚條約》簽訂前清朝強於沙俄;但該條約簽訂後,俄一舉超越清只是時間問題。


【答題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尼布楚條約是於1689年9月7日與俄羅斯簽署的《尼布楚議界條約》,是一部失地條約。當時中方將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富庶地區割讓給了俄羅斯,造成重大的國土流失,再者,條約還將北諾斯山與南支之間北到北冰洋,東到白令海峽,包括勘察加半島和整個烏第河流域在內的廣袤疆域,定為待議地區,疆土面積不少300萬平方公里。但時至今日,時移世易滄海桑田,不僅從未再議,而且將永遠無法再議。失去了北至北冰洋,東至白令海峽(對海是美國拉斯維維加斯)的重要經濟和戰略地位,綜合歷史教訓:國土問題不能待議,必須儘快解決,那怕使用武力。像與印度的藏南問題(9萬平方公里),謹聲明藏南地區屬於中國的固有領土是不靠譜的,要直接要求歸還,不然直接開打武力奪回。時間拖得越長收回機會越少,尼布楚條約就是一個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