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英国首次完全照翻中国数学教材,你能想象一下英国学生什么反应吗?

不提王旭


你以为他们会喊苦喊累?真是天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似乎都觉得国外的学生在学校就是放飞自我,上课怼老师,下课开party,闲来无事还谈谈恋爱。

就像BBC拍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中国学校》说的那样。

有些不知情的中国人对这种学校美其名曰“素质教育”……

胡哥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吐槽好。

就拿问题中提到的英国来说,这次翻译过去的数学教材也不过是中小学的数学教材。

有的网友还在畅想“水池同时放水与排水,多久能灌满”、“两人不同速度前进,多久能相遇”......我们童年的这些梦魇,终于要去“祸害”英国人的童年了……

其实,人家只是为了提高公立学校学生的基础教育的数学水平而已。

英国的教育水平其实没那么低,也不是中国的数学教育比人家高。

胡哥在以前的问答中就提到过,国外的教育分公立和私立。

公立学校资源有限,都是50人的大班,老师水平不高,教学质量也不行,学生的纪律也堪忧。比如前面提到的BBC纪录片,这绝不能代表英国教育的现状。

但一些国内媒体就拿这个做文章,搞得好像英国的教育不行了。

私立学校就不一样,这里作业多,规矩多,教学质量也领先公立学校好几个等级。当然,收费也贵。

好的私立学校老师是剑桥牛津毕业的,学生都是寄宿制,严格一点的学生一年才能回家一次,比如伊顿公学。

所以,英国照翻中国数学教材,英国学生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对于那些放养的公立学校的孩子们来说,这就是个噩梦,但并不要紧,不学还是不学,你老师能怎地?

对于那些从小严格管理的私立学校的孩子们来说,也问题不大,因为他们从小学到的数学知识已经超过这些从中国翻译过去的课本了,说不定还能轻松一点。

你还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关的话题呢?欢迎向胡哥提问!

长得好看的都点赞了,你还在等什么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国的逗比生活,欢迎关注嘿老外头条号!】


嘿老外


有数据表明,老外的数学基础教育确实比中国整体水平要差一些,但这不说明什么问题,到高中和大学,我们的高端数学教育整体水平可能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

但有几个案例很好玩儿,我一个同学在国外开了间超市,北美商场超市商品标价都是不含税的,一次一个老外来买了一个13块钱的工具,他们的税率是10%,他没等收款机出数字就说,14块3,老外一脸的不相信,等到收款条出来,老外惊叹不已。

还有一次,同学和儿子出水果市场买水果,一袋苹果是3块5,一袋草莓4块,还买了两串香蕉,9块9,包装完了,摊主正要拿计算器,同学的儿子告诉摊主17块4,老外还是坚持按完计算,看到得数,一脸的惊诧。

这是加法,还有他儿子学乘法的时候,都快半学期了,两位数的乘法还没教呢?我同学那个着急,于是教儿子乘法口诀,两天全部搞定。

老外的教学讲究循序渐进,讲究充分理解,并实际应用。我不说哪一种教学方法更好,但英国完全使用中国的数学教材,我想他们的孩子们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

使用教材并不一定按照同样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教育里有太多的灌输、机械记忆和题海战术式的强化训练,熟能生巧,甚至有的学校要练到学生碰到同样的题型就有本能的反应,孩子如同机器,不能思考,更谈不上应用,只是为了考试和成绩。

如果,英国用了教材,也用这样的方法,那他们的孩子们可能也会不好受的。

有的人拿这个事儿来证明我们的教育先进,或者证明老外的教育不行,这都是不理性,也不客观的。我个人觉得,我们的教育和老外的教育各有优劣,能见得他人的好,并拿来吸收,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掌握,并使孩子们保持学习的兴趣,完善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习惯,成为有学习力的人,这才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


启智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个是BBC的一个纪录片啦,叫《中国老师来了》。

毋庸置疑的是,很多英国学生头都晕了。

但,这并没有什么让我们觉得自豪和骄傲的。因为当你去菜场算账很厉害的时候,这就是数学对你最大的价值了。

即使英国首相不能一瞬间说出8乘以9等于多少,但这不等于他就不如我们普通人。

术业有专攻。

我们中国人有着学数学的天然天赋,而且全民很认真、努力,我们就很容易买个96.98元的东西的时候,给别人一张一百元、一张5元、一张2元。

可是英国人做不到、欧洲人觉得丈二摸不着头脑,这就意味着我们更优秀了么?

这只是习惯问题。

当牛顿与莱布尼茨搞出微积分的时候,我们毫无建树。

如果觉得有用,您就给点个赞、粉个好友呗。

大约花费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毕竟,我辣么萌~


不服软的小软


中国的孩子数学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在世界一些大型数学比赛中那些表现征服了很多国家的人,所以在数学的能力上我们是有效的指导孩子们的思维。而英国的精英教育全球闻名,但在基础数学教学方面有多差呢?下面我们要举一些例子,都是真实的:


全体英国国民数学能力之差,一直是英国人的心头烦恼。如果在课堂上碰到像中国老师这样,要求学生做起立口算,可能很多英国学生就要逃学了。

我们最常见到的是,英国孩子口中念念有词,但却好几分钟都算不完一个两位数加减法,甚至每个孩子都要掰手指。

来看看伦敦奥运会时,英国媒体的奖牌统计数字:13+6+7=?好像哪里有些不对劲?中国对气晕了!

英国媒体曾报道过,英国人因为算术能力差,每年给国家造成了20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包括算账找零错误、算账低效等简单错误。

在英国超市里各种匪夷所思的价格标签比比皆是。原价1镑一个,打个折优惠后2镑2个?但,英国百姓真信啊!

所以才有了向我们国内学习数学教育的这一块的合作交流。英国政府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希望中国人“神奇的”数学教育方法,能够解决英国孩子们数学成绩不够理想的“老大难”问题。继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在英格兰小学大力推广“上海数学教学法”之后,英国目前又在积极引进上海小学生的数学教材,一套名为《真正上海数学》的教材即将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陆续在英国出版,并在明年年初走进英国的小学课堂。


1、36册中国教材助力英国小学数学教育

早在今年上半年,英国一些媒体已经对这套《真正上海数学》教材即将进入英国一事进行报道,但是对于这套教材何时投入使用说法不一。记者最近从负责引进这套教材的英国柯林斯学习出版社官网上看到,这套教材分为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学生练习册,共有36册,将在今年11月底至明年1月底陆续出版。记者还在英国一些网站上看到,这些教材目前已经可以在网上预订。据悉,明年年初,这些教材将正式进入英国部分小学课堂。

《真正上海数学》几乎由上海小学数学教材一字不差地翻译成英文,少有的微小改动是:将数学题目中的人民币符号换成了英镑符号。费约娜·麦克格莱德女士来自柯林斯学习出版社所属的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按照她的说法,上海的数学教材“极其出色”“不需要任何改善工作”。

目前,在柯林斯学习出版社官网上,已经有关于《真正上海数学》的专门介绍。出版社称,“《真正上海数学》是一套面向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程,该教程以高质量的课本为核心。这些浸入式教育资源,翻译自上海最畅销的数学教程,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并开发出他们的无限潜力。”

在今年3月份举行的2017年伦敦书展上,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签订协议,将翻译出版上海基础教育数学教材。柯林斯学习出版社的科林·休斯把该协议的签订称为“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修斯说,“据我所知,为中国学生编写的教材将会被原汁原味地翻译并为英国学校使用,这种事从未发生过。”他表示,此举“旨在通过采用使上海成为世界数学教育领导者的方法,以提升英国的数学教育质量。”他说,与英国当前的课本相比,中文原版教材的“要求高得多”。

上海数学教材进入英国一事,引起包括美英媒体在内的很多西方国家媒体的关注。例如,《纽约时报》网站在8月份就以《英国为提高数学成绩求助中国教材》为题就此事进行了报道。对于中英出版机构之间的这次教材合作,英国《卫报》以“历史性协议”来形容。《卫报》称,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培养了在数学成绩方面世界顶级的小学生,而英国的学生们远远落后于他们的亚洲同龄人。

据悉,这并非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首次引进中国数学教材。2015年,该出版机构在英国翻译出版了中国小学数学教材《一课一练》。费约娜·麦克格莱德女士对媒体说,这本教材得到了英国师生非常好的反馈。


2、8000所小学学习“上海精熟教学模式”

引进上海数学教材,这是英国全方位学习中国数学教学经验的最新一步。2016年7月,英国教育部国务大臣尼克·吉布宣布,英国将投入4100万英镑,在8000所小学推行“上海数学教学法”。他说:“我们将见证本国数学教育的复兴。过去我们听到太多英国人说"不会算数",这将成为历史。”

英国决定引进“上海数学教学法”,事情缘于两次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测试结果。PISA是由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筹划的对全世界15岁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估测试。2009年和2012年,包括英国和中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及城市15岁的学生分别参加了两次测试。第一次测试以阅读为主测,数学为副测,第二次测试则以数学为主测。两次测试结果中,上海学生都排名第一,而英国学生则表现不佳。测试结果显示:同等年纪的英国学生,其数学水平落后上海学生3年。

另外,近年来的一些国际测试还显示:与一些东南亚国家相比,英国15岁学生不懂基本运算的比例要高出逾10%。

在英国生活的中国人都会发现,英国人心算能力较弱。举一简单实例:8.5英镑的账单,如果你付了10.5英镑,服务生有时就反应不过来。说起英国人的心算能力,人们还常常提起前首相卡梅伦被记者问及9乘8等于多少时,居然回答不出结果。在英国学校里,许多公式无须记住,考试有时可以带计算器。

在决定推广“上海数学教学法”之前,英国做了长期、科学评估。英国从2014年起启动“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并委托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对该项目进行了第三方跟踪评估。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2016年发布了《中英数学教师交换计划研究报告》,对上海数学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把上海的数学教学模式定名为“上海精熟教学模式(Shanghai mastery approach)”。

尼克·吉布说,英国人常说“不会算数”,认为数学太难,学不来,这甚至已经成为英国社会的一种风气。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很多英国人认为,数学不好,这不是件丢人的事。在尼克·吉布看来,推广“上海精熟教学模式”,有助于“确保年轻人可以为21世纪的学习与工作做准备”。


3、看重上海教学模式的一致性和深度

在谈到上海数学教学模式与英国的不同时,PISA的负责人安德烈斯·施莱彻说,“我们的数据显示:很少有英国学生认为英式数学教育有趣并有创意,年轻人选择数学做为职业的人数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女性。PISA显示,英国数学教育大量使用应用题,也就是,简单的数学运算被植入应用题中,学生所做的是重复的简单运算。相比之下,上海数学方法更为严格、专注且保持一致性。严格,即上海数学法中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认知需求;专注,即上海就每个小问题会极其深入,而英国方法是"一英里的广度,一英尺的深度";一致性,是指上海学生的学习过程具连贯性。我们最感到惊讶的是,PISA显示,英国教学法比上海更为死记硬背。”

英国《卫报》在介绍“上海精熟教学模式”时称,这种模式强调“全班整体教学”,每节课集中讲授一个数学概念,不是点到为止,而是突出教学的深度,直到全班所有同学都掌握之后,老师才会继续传授新的东西。在上海的小学里,对于没有完全理解课程内容的学生,老师还会经常在当天补课,以确保这些学生能够在第二天开始学习新内容之前,与其余学生处于同等水平。英国小学课堂则不同,老师讲课推进速度往往很快,不管全班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所教授的内容。在英国课堂上,一个班里的学生往往水平差异很大,而老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会给不同难度的作业,忽视了全班学习进程步调一致的重要性。

《卫报》称,上海小学的数学老师往往都是教学专家,他们在大学几年时间内专门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而且他们在工作中只教数学,很多人每天只教课两个小时,其余时间用于总结、完善和提高。于此相比,英国的小学老师往往是“全科老师”,负责教授多种不同课程。

英国教育部下属的“国家数学教学卓越中心”小学数学部主任黛比·摩根,在今年早些时候就“上海精熟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她表示,上海教学法与英国教学法有几个主要不同之处:第一,上海教师的“小步骤”教学法,能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学生对计算的流利度,而且能够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确保他们的整体进步。第二,上海教学法强调乘法口诀的背诵,而英国学生不善于乘法,缺乏流利计算能力。第三,“整班教学”与“差异教学”的区别。上海教学法注重整体教学和学生水平整体提高,教学方案易于贯彻,而英国老师习惯于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内容。这非常难以管理,容易造成教学的混乱。


4、上海教师一线传授经验

从2014年起,英国开始与中国开展“中英数学教师交换项目”,英国派遣小学教师去上海学习教学方法,同时,中国数学教师也前往英国小学进行交流。“中英数学教师交换项目”是2014年第二轮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的结果之一,也是这几年中英两国配合交流的亮点。2014年11月,中国向英国派出了第一批数学教师,此后每年都派遣大约60名教师前往英国进行交流。

上海数学老师的到来,让英国的老师和学生们都获益匪浅。很多观摩了上海老师授课的英国教师都认为,“上海数学教学法”非常神奇,纷纷表示要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方法,要像上海老师那样来讲课。英国教育部下属的国家数学教学卓越中心小学数学部主任黛比·摩根表示,中国老师们要用英语授课,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备课上,都付出了不同于常人的努力。

上海徐汇区爱菊小学的朱广琴老师曾经到英国伯明翰的帕克菲尔德社区小学进行交流。她说,在交流期间,自己几乎每天都在上公开课。她介绍说,“英国的老师非常赞赏我们每节课关注一两个重点、循序渐进的方式”。朱广琴为英国小学生带来了乘法口诀,她本来有些担心英国小朋友可能会不适应,但是后来发现英国学生都很感兴趣。英国的教学交流经历给朱广琴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近日自豪地告诉本报记者,在今年年底前,又将有一批上海数学老师来到英国,其中还会有自己小学的同事。


综合上面来,国家看到教育的问题去积极改进是值得肯定,但是每国的教育国情不一样,相信我们的教材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帮助,但是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实践中去改进和总结出里面适合自己的内容。


思维数学小课堂


题主的三幅图中,第一幅其实来自于BBC的一个纪录片,2015年播的,现在已经有了中文版,叫《中国老师来了》,这部片子基本也能回答题主的问题。

英国人这个群体,我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其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民族,虽然说现在英国有些没落,但纵观历史,这个民族是非常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先进经验的。有的人会说大和民族也是如此,岛国都有这个特点,但其实不对,英国向其他国家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态势,而日本则是被动的。这在一些政治事务上体现得更明显,比如亚投行的事情,美英同盟比美日同盟更坚固吧,地理上日本比英国离中国更近吧,但英国成了欧洲第一个跳反的,而日本铁了心不加入。所以,英国开始使用中国数学教材,我们千万不要去嘲笑,也不要因此感到骄傲,相反,我们更应该敬佩英国人,同时也要保持警惕,毕竟一百多年前让中国陷入苦难的导火索还是英国。

回到题中来,很多人会觉得,中国人数学天赋好,是种族天赋,或者是因为汉字单音节的加成,所以英国人就算照搬中国教材,这帮英国学生也会水土不服。但实际上,这样的说法也就是哄自己开心,咱不妨想想看,欧几里得几何在欧洲流行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在几何方面做出了什么?

当牛顿与莱布尼茨搞出微积分的时候,我们又做出了些什么?

事实上,把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都罗列起来,无论是中国现代人还是古代人,和英国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嘲笑英国人数学不如我们?

当然,这也不是妄自菲薄,中国人的智力水平还是非常高的,几千年没有灭绝,这不是偶然的。之所以此前数学不好,主要是在科技树上点错了方向,等到我们回过神来了,知道往哪儿使劲了,后来居上也就不稀奇了。

如果看过开头说的那部纪录片,就可以看出来,英国人现在输在方法上了,老师给学生的自由度太大,教学难度以班上最次的学生为参考线,导致一些数学原本可以很优秀的学生吃不饱。中国老师去了之后,从每个班随机挑了一些学生,凑成一个新的班级,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每门课都有提高,特别是数学课,因为中国老师擅长的是填鸭式,教学难度以班上最优的学生为参考线,虽然有一些学生会因此丧失兴趣,校长此前还有些担心,但是更多的学生可以因此学到知识。

所以,学生什么反应,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英国的老师该怎么反应,如果只是换教材,但是教学方法不变,其实并没有多少用处,全世界的数学都是一样的,1加1等于2,我们再怎么中国特色,也不会说1加1等于3,反过来,我们也应该感谢过去被吐槽了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现在来看,其实是非常成功的,并不是所谓的高分低能。


分子美食家


英国的小学生一定非常痛苦。

由于英国的小学生以前普遍没有接受如此大强度的数学训练,因此肯定吃不消!而中国的小学数学教材却知识点较多,训练强度较大。指望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传承下来的松散式教学的小学生,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是,从前几年英国人邀请中国教师去课堂授课的情况看。英国显然是受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近几十年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刺激,痛定思痛,决心从学习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严格、持续的培养带来的稳定高水平的人才储备,从而有力的支撑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反观,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无论其教育模式还是国家建设模式,其实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对全世界人才的抽水式、竭泽而渔式的吸取,从而保证各个行业都有全世界人才的支撑。这些都是中国和英国这样的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无法学习的,因为保持传统和完全包容世界各地文化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而中国这样重视教育,通过首先发展教育来提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面实力的途径,其实也是英国自1600年以来迅速崛起,并于1800年后逐渐成长为日不落帝国的主要途径(据说英国当时采用考试选拔公职人员的做法也是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

因此,英国小学生经历这个阵痛是值得的!因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体育类似,如果从小不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到了一定年纪,可能你再想从事这个体育项目,你的肌肉、骨骼等已经再也不允许了!数学等学科也是这样,虽然国内一窝蜂式的提早进行所谓奥数等培养、有揠苗助长的倾向,完全不可取!但是,像英国很多学校完全放任学生,在学生思维发展关键阶段,不进行必要训练,也是完全不对的!很多学生的数学习都被转移到大学里,造成很多英国学生在大学面对高等数学这样的科目时,就是无尽的噩梦!这也是很多英国大学的理工科甚至金融等学科都被印度人和中国人所把持的主要原因。


总之,英国首次完全照翻中国数学教材,虽然对小学生来说会经历阵痛,但是还是值得的!


地震博士


补充一些关于这个新闻的周边信息,再发表我的看法。

1、英国此次翻译的中国教材,只是作为可选教材的选项之一,有多少学校会做这样的选择还不清楚。

2、其实我们的数学教材本身是不差的,如果是想要达到中国的数学教育效果,除了引进教材,还需要引进配套的教学法。

3、如果英国的学校选择了这套教材,并且有配套的教学法。比照国内孩子的实际学习状况,有可能出现的效果是,英国孩子的PISA测试排名会上升。同时,一半以上的英国孩子会讨厌数学。

4、英国之所以想要引进上海的数学教材,就不得不提PISA测试。PISA测试,全称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主要对比测试各个国家15岁左右孩子的阅读、数学、科学水平。上海一直名列前茅,数学成绩尤其惊人。当然,作为一门考试,以应试水平著称的中国孩子轻松拿下,也是很自然的事。并且,对于上海的15岁孩子来说,PISA考的很多都是小学数学题。

5、因为PISA测试的缘故,英国一些学校早就做了引进中国教学法的尝试。他们请到了上海某学校老师去英国学校,用中国学校的方式进行教学实验。BBC专门跟踪拍摄了纪录片《中国学校》。

6、很多人谈到英国的数学教育水平,喜欢举前首相卡梅伦的例子。他在一次被记者问到8乘以9等于几的时候,答不出来。

7、同样作为英国人,TED最受欢迎的演讲人肯·罗宾逊一定会对英国学校的做法嗤之以鼻。他在最著名的演讲《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里,提出使人类生活繁荣的三大原则:每个人都不一样,保持好奇心,发挥创造力。而应试的内容恰恰与之相反。

我的看法:切不可迷恋任何标准化测试,中国的基础数学训练方式虽然有效率,但是让多数人丧失了更重要的东西——对数学的兴趣。教育的未来在于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内驱力,鼓励真实的创造。

最后,我要用爱因斯坦的名言震场:能被量化的事物未必那么有分量,而真正有分量的事物却未必能被量化。



晓题大作


毫无疑问,英国学生会觉得很难。但认为中国数学教材会有效提升英国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可能会太过理想化了,而据此认为中国的数学教育要大幅好于英美,也多少有失偏颇。实际上,中国与欧美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上的差距,是双方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理念和学生追求的结果。

首先不得不承认英美学生数学水平差劲。学校肯定是不会教乘法法诀的,几乎很难看到美国学生会背这个法诀或者各种公式,想来英国也差不多,难怪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搞不清“9乘8等于几”,教育大臣不会“11乘以12”。但另一方面,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丘成栋先生则在抱怨中国的应试教育没有培养出数学天才。这种迥异的差距表明,不能简单地用数学验算能力来判定数学教育的成败,特别是在计算机越来越取代人们自身计算能力的情况下。

中国教育强调熟练地做题,这样,背诵各种法诀 和公式就成了基本要求。不能因为做题的目的是参加高考就简单地把这种教育模式贬斥为应试教育。实际上,恰恰是这种背诵和演算能力,让中国的工程师在涉及数学的工作中具有了极强的遵守、模仿和执行能力。但到了能进入哈佛就读的博士生层次中,这种方法就妨碍了具有高度创意的数学人才的出现。但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一步,其成就毕竟主要不是靠学术大师们实现的,而是依靠着大量的工程师和技工。

反观英美,从来就不鼓励背诵的教学理念(不仅是数学上)加上两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导致本土数学人才既有限,又没有外在压力导致人们刻意学习数学。然而,宽松和启发式的学习氛围却刺激了真对数学感兴趣的学霸按照自己的兴趣雕琢学业。

正式由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引进中国的经典数学教材给英国学生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由于这个教材终究还是选修性质,所以很难指望英国学生对其报以热烈的掌声。


科学时评


我想,同样可爱的英国小朋友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没想到啊没想到,一直叫嚷着要效仿西方为小学生减负的中国还没有采取实质行动之前,英国已经快人一步,把中国教材引进课堂了。可以说,这是一次“同归于尽”式的教育改革。

当然我也很想知道中国小学生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本来盼星星盼月亮要和英国小朋友齐头并进的,没想到人家一个箭步冲上来和自己齐头并进了。不过这下可让老师和家长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再为给孩子那么大的负担而心怀内疚了,毕竟中国教材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



不过话说回来,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的教材虽然踏上了欧洲大陆,但总体的教育体制是不可能复制过去的。我们的基础教育取得巨大的成绩不是单靠一套教材就能保证的,这需要各方面人、财、物的投入以及大环境的吻合。英国是一个更加开放而开明的国家,至于他们如何使用这套教材,还是要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而定。

我想,英国引进这套教材的初衷应该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众所周知,中国大学是严进宽出,而西方恰恰是宽进严出。所以,在学生的发展道路上会出现巨大的差异。中国学生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了激烈的竞争,最终就是为了考进一所理想的大学。而西方的中小学可能更看重孩子的兴趣发展,以此来确定进入哪所学校。引进这套教材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继而提高全民数学水平。



这是不同国情、不同教育制度的产物,而且,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在本国环境中获得最佳的发展路径,更多地是要适应这种环境,让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


Kenny小同学


中国的数学就不说了,我们视为寻常九九乘法表口诀表,在国外竟然没有。对,就是没有!比如9✘9=81这个问题,估计给一二年纪的小学生出这道题,他们都不会回答你,鄙视你在侮辱他们的智商!甚至学前班的孩子,都可以正确回答的问题!然而,记着随机采访了街头一些老外,俄罗斯人,英国人。大都是20到30岁的成年人。他们的有的懵了一两分钟能回答对,有的甚至不知道结果。当记着问他们怎么计算出结果时候,他们回答说就是,9加9加9加9……九个九相加得出的结果。在他们学习的数学里,只有加减,没有乘除!所以他们心算起来无比的吃力。心算能力差,也就可以理解了,这是课本上的差距。

我们再举个例子。你去超市买六块钱的东西,给超市收银员十块钱,中国超市收银员会问一句,走一块钱吗?这时候,你给了超市收银员一块钱,超市收银员会找零一张五块钱。在中国人看来,这是无比的正常而平常的事情。同样的情景下,如果这个收银员是个西方人,你给收银员十一块钱,那么收银员会先找你一块钱,然后再给你4张一块的钱!这种化零为整的思维方式,西方人感觉不可思议!

如果用我们中国的数学来教育西方孩子,由于中国的数学,是我们老祖按照我们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以及发音编写的教材,如同国外把中国八仙过海神电影名字翻译成一个女人和七个男人的故事一样的好玩可笑!

这些黄毛丫头或者白面小子,会感觉中国的数学课本变态,完全是一种受虐的状态。估计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会是,上帝啊,怎么可以这样?!充满了惊奇和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