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漢地十八省”不包括遼寧?

用戶71495553321


清朝末年,革命黨在主張驅逐滿清政權的時候,曾有過這樣的主張:收復傳統的漢地十八省。而北洋集團意識到革命黨的這個主張存在著巨大弊端,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號。

在“五族共和”的劃分中,遼寧被劃入到了“滿洲”的範圍內,而在歷史上,遼寧和漢族王朝淵源很深,但是,“漢地十八省”卻不包括遼寧,這其中原因何在?

遼寧歷史

按照遼河為界,遼寧可以劃分為遼東和遼西兩部分。而這兩部分的歷史,卻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遼寧的朝陽,曾經是十六國時期的“三燕”政權的國都,在歷朝歷代的詩文裡面,時常看到對遼西、朝陽的描述,並且早在殷商時代,商朝的勢力就曾影響到遼西地區。

而遼東則矇昧許多:遼東納入華夏的勢力範圍,是在東周時代。東漢滅亡後,遼東曾被公孫氏割據。東晉——唐初,遼東則處於高句麗的統治之下。遼東和中原的淵源,比起遼西要淺很多。

不過,對於中原統治者來說,不論遼西也好,遼東也罷,其實都屬於蠻荒、邊陲之地。因此,作為統治核心的邊陲之地,歷代統治者對其都不上心——除非遼寧地區出現足以威脅中原朝廷安全的政權。事實上,曹魏對遼東的討伐、隋唐對高句麗的討伐,都是因為這些政權如果不早日剷除,必然成為中原王朝的大患所導致的。

到了明朝末年,遼東逐步落入後金汗國之手,由於明朝的腐朽,天啟帝的昏庸、崇禎帝的無能,導致整個遼寧全境落入後金汗廷之手。明朝朝廷也意識到後金的危害性,並且多次發兵討伐,最終,後金汗廷沒被明朝滅亡,崇禎帝先被掛在了樹上。

漢地邊緣

從遼寧的簡史不難看出,漢族王朝對遼寧的統治時間要比起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乃至珠江流域都要短暫。

而在人口比例上,遼寧地區也並非傳統漢人也樂意定居的熱土。因為傳統的漢人主要謀生的手段在於農耕。在古代,農產品的產量遠不能和當代的畝產數量相比,在既沒有農業技術支持,又沒有抗寒作物的情況下,農民在遼寧耕種一年所獲得的口糧,除去向官家繳納的賦稅後,可謂所剩無幾。因此,古代漢人不到走投無路,是不會考慮移民到遼寧的。

這就導致對統治者而言,遼寧是壓榨不出多少財富的“荒蠻之地”,不能和其他漢地相提並論。而對於漢族百姓來說,遼寧沒有太強的吸引力,因此遼寧漢人的人口比例也不能和其他漢族省份相比。最終,遼寧成為一塊特殊的“漢地”,被“開除”了“漢地”的序列。

不過,在當下,東北三省的主體民族都是漢族,這應當感恩於工業社會的進步性。


藤樹先生


一直都不明白,從秦朝開始,歷朝歷代都在開疆擴土,中華帝國的疆域不斷擴大,什麼時候就有了個“漢地十八省”的說法,說漢人的腳步從未踏出漢地十八省,也未能對除了漢地十八省之外的土地進行過有效統治,其他的土地是滿清入關後帶來的嫁妝。什麼時候會有這種說法,這種說法是對是錯呢?

事實上,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和雙重標準的,歷史上也從來沒有漢地十八省的這種說法,有些人為了達到一些目的,人為的宣揚只有漢地十八省才是中國的傳統統治區,這是一種典型的分裂行徑。

所謂的漢地十八省,也就是清朝將明朝統治區中的十五個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廣分為湖南、湖北,南直隸(先改名為江南)分為安徽、江蘇,從陝西中分出甘肅,所設置的18個省份。事實上,除此之外的其他區域也本就為歷朝歷代開拓後的地區,但卻被滿清政府列為其它民族居住區,這是滿清政府的民族分化治理政策,並不是說漢地十八省就是漢人的,其他就是其他的。例如遼東自戰國以來就是漢族的傳統居住的地區,但清入關後驅除了那裡的漢人,並把其列為禁地,禁止漢人進入。類似的禁地還有新疆、蒙古、西藏等。所這謂漢地十八省的建立就是為了對當時的滿人和漢人進行分離,其實也就是反映了當時的統治者對於漢族人口的歧視,這個漢地十八省的建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種族隔離,當時的清政府為了更好的統治漢人積極學習漢人的文化,但是實際上還是覺得滿人比漢人要高貴上不少。

而當時的遼寧,無論是在歷朝歷代,還是在明朝時期,是歸中央政府管轄的重鎮,漢族百姓和駐軍都很多,正兒八經是歸屬山東管轄的。只是因為後來被努爾哈赤攻陷後,將其作為後金的政治軍事中心,漢人大部分被驅逐,所以也就成了被隔離在漢人區域之外的城市,自然在後來的滿清政府劃定隔離區時,被劃在外邊了。


關河南望


這就要問明朝了。

明朝的能耐很有限,穩定的疆域就是內地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以明朝末年為準),遼東都司在明朝末年被努爾哈赤吞併。

十八省其實就是在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的基礎上形成的。

由於清朝將有些較大的省份拆分成小省。例如,明朝的南直隸(江南省)入清後被分成江蘇、安徽二省,最終內地省份的數目由15個演變成18個。

十八省這個概念,流行於晚清。當時許多漢民族主義者都採納這個說法,他們認為這是漢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疆域。



例如,孫中山就認為:

支那國土統一已數千年矣,中間雖有離析分崩之變,然為時不久複合為一。近世五六百年,十八省之地幾如金甌之固,從無分裂之虞。

因此,辛亥革命就是要在十八省建立漢族的國家,甚至武昌起義後軍政府擬定的國旗都是代表十八省的十八星旗。當時的漢民族主義者計劃將少數民族趕回邊疆,邊疆那些地區,在他們看來都不算是中國的地盤。

這種思維自然是非常危險,很有可能造成邊疆統治合法性的崩潰。所以,在辛亥革命後,“五族共和”的思維成為主流。


HuiNanHistory




漢地十八省其實又叫本部十八省,本部是相當於藩部而言的,清朝中央政府設立了理藩院專門管理藩部事宜。本部十八省大致是明朝後期實際管轄的地區,也是清朝漢族的主要居住區,包括:江蘇(包括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包括重慶)、福建(包括臺灣)、廣東(包括海南、香港)、廣西、雲南、貴州、直隸(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山東的小部地區)、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包括寧夏)。速記口訣:兩湖兩廣兩河山,蘇皖浙贛雲貴川,西北陝甘閩東南。



明朝中後期,政治腐敗,軍事削弱,不斷丟疆失土,漢人活動範圍基本被壓縮在內地十八省範圍內,朝廷能真正管到的地方基本也就是這十八省的範圍。清朝征服中原後,領土不斷變大,再次將東北地區、新疆、青海、蒙古等邊疆地區置於中央政府的實際統治之下,這些地區就是藩部。

因為有藩部,不懷好意的日本人在清末故意提出“本部”一說,原來是沒有“本部十八省”這個說法的,日本人這樣講是混淆視聽,認為本部十八省以外的地方不屬於中國。



國民黨當年推翻清朝的過程中,也是主張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一定程度上被幹擾,認為本部十八省才是中國固有領土,漢唐舊疆。所以國民黨的黨旗到今天還是十八星旗,這個十八星旗的來歷就是源自十八省,十八個角代表本部十八個省。

1931年918事變發生後,日本人扶持末代皇帝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好在抗戰爆發,中國取得勝利,才收回了東北地區。


坐看東南了


在清朝正史、官方編撰的政書以及官方文件中,都提到了“漢地十八省”的說法,這個名稱來源,其實是由明朝時期的“兩京十三省”演變而來。清軍入關後,對漢人和少數民族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理念,所以在明朝“兩京十三省”的基礎上,將明朝原有的江南省拆分為了江蘇與安徽,湖廣省拆分為了湖南與湖北,隨後,又從陝西省拆分出了甘肅省,共設置18個省份。但是,在漢地十八省中,唯獨少了遼東地區,這就讓不少人產生疑問,為何“漢地十八省”不包括遼東呢?

漢地十八省手繪圖

戰國時期,遼東歸燕國所有;秦漢時期,朝廷在這裡設立了遼東郡;然而至三國時期,據史書記載,司馬懿為了解決遼東公孫氏割據問題,大肆屠殺遼東人口,司馬懿此舉確實解決了遼東割據之患,但是他的這一舉動又導致了遼東地區人口大規模減少。致使後來的遼東地區,被鮮卑、高句麗、百濟等相繼侵佔。儘管唐朝時期唐高宗發兵滅高句麗,並在此設立了“安樂都護府”,重新迴歸中原王朝的掌控之中。但是此時的遼東,早已經不是當初的漢族聚居地。

割據時期的遼東

直到宋代,契丹在遼東崛起,與中原正統王朝北宋相抗,遼東又一次成為了少數民族割據地。但是,中原正統王朝失去遼東以後,朝廷和百姓對於這塊疆土的喪失卻毫無痛感,反倒是對“燕雲十六州”的丟失痛心疾首。這一切皆由於此時的遼東早已沒有多少漢人居住,在朝廷心中和百姓心中,遼東更像是一箇中原地區毫無關係的異域,有沒有它的存在對於中原而言毫無區別。

明朝時期地圖

發展至明朝年間,由於明朝政府向遼東地區大量移民,此後,漢人在遼東地區居住、墾荒的身影再次多了起來,在明朝年間,遼東地區又再次成為了漢人居住地,逐漸與中原融為一體。明朝在遼東地區設立遼東都司,對於遼東地區的控制,一直持續到明朝末年。那麼,後來一切制度都效仿明朝的滿清,為何沒有將遼東地區納入“漢地十八省”呢?

這與明清兩朝大一統王朝的理論有關,在明朝廷看來,遼東地區是漢人聚集地,這裡自然屬於大一統王朝中的漢地。但是,在清朝看來,遼東地區卻是他們的“龍興之地”,是他們統治中原的根本,一旦將遼東地區劃入了“漢地十八省”,就等同於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利益。

漢地十八省

滿清無論是在入主中原前,或者是入主中原後,滿清皇室都將東北認為是自己的根本所在,其他的中原區域,更像是被自己所征服的戰利品。而遼東地區在整個東北而言,又是最適宜居住與發展農業的地方,可以為滿人提供既得利益;如果滿清在中原地區的位置不保,還可以退回遼東再次立國。所以,當滿清在入住中原後,就將遼東地區的漢人驅逐關內,禁止滿清與漢族通婚。正是由於以上原因,遼東地區在清朝時期沒有被納入漢地,自然不會被包括在“漢地十八省”之中。


鳶飛九天2018


從新石器時代(大約1.8萬年前)開始,在這裡居住的除漢族的先人外,還有東胡、肅慎等民族的先人。

(胡人俑)

到了東漢末期(184年-220年),各族勢力之間相互爭奪,形成了分裂割據的局面,遼寧被公孫氏佔據,當時的高句麗族也一度稱雄。

(高句麗王)

之後唐朝(618年—907年)征服了高句麗族,遼寧併入唐朝版圖,“安史之亂”後,松花江流域渤海政權興起,遼寧成為其勢力範圍。後來,契丹吞併了渤海,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稱帝,國號“契丹”建立了遼政權(916年—1125年)。

(契丹人)

天慶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顏旻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女真族舉兵抗遼,建立金朝。

(不可一世的金國騎兵)

經歷了蒙古帝國的吞併之後,明朝中期,女真人首領努爾哈赤用武力、懷柔、聯姻等手段征服了包括遼寧在內的東北各族部落,定都新賓,建立了後金政權。

(努爾哈赤)

明朝後期,滿族人日益壯大,他們在首領努爾哈赤率領下,歷三代而問鼎中原。162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瀋陽登基,並於1636年4月改號為清國。努爾哈赤及子孫先後在遼寧的撫順新賓、遼陽、瀋陽定都,因此遼寧是清朝(1644年-1911年)的發祥地。

由此可見,從石器時代,到唐宋元明清,遼寧都是由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統治,政治、文化、經濟、軍事都有鮮明的遊牧民族特色,遊牧民族擅長騎射狩獵,以動物皮毛為衣,性情蠻莽,複姓大族和彪悍的遊牧民風與講究大道中庸的漢族文化差別明顯,當然地處關外的遼寧就不屬於“漢地十八省”了。


用戶65329821572


文|小河對岸

滿清在入關之後,實行民族隔離政策。將國家分為中國本部(關內的漢地)、滿洲、蒙古、新疆、西藏等六部分,彼此界限明確,民族、語言、文化風俗也都涇渭分明。滿清對漢地的管理手段,也有其他地區不同。滿清只在漢人地區,搞行省制(設督撫)。而東北、新疆的設省,都是到了清末時期,其統治搖搖欲墜之時,才改設行省以加強控制。

漢地的十八省,脫胎於明朝的直轄區域,按明朝的行政區劃,俗稱為“兩京十三省”。其中,兩京為京師(北直隸)與南京(南直隸),十三省(正式稱謂為布政使司)為:山東(遼東都司,在行政上隸屬於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

滿清入關之後,對大明直轄區域的行政區劃稍作了調整。其中將江南省(即明朝的南京,俗稱南直隸)拆分為江蘇省(包括上海)與安徽省,湖廣省拆分為湖南省與湖北省。另從陝西省析置出甘肅省(包括寧夏)。形成了俗稱的漢地十八省,即:直隸(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包括海南)、廣西、雲南、貴州、福建(包括臺灣)、甘肅(包括寧夏)。

對比清朝的漢地十八省與明朝的兩京十三省,可以發現唯獨少了遼東(遼寧)地區,那為何滿清要將遼東給分割出去呢?根本原因就在於滿清要保障滿人的利益。

遼東地區,在戰國時期,為燕國所有,延至秦漢時期。至三國時期,司馬懿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割據遼東的公孫氏,而在遼東大肆屠殺,史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收戶四萬,口三十餘萬...時有兵士寒凍,乞襦,帝(司馬懿)弗之與。

司馬懿雖暫時解決了遼東割據之患,但同時也導致了遼東地區的人口空虛,致使,西晉以後,遼東地區漸為鮮卑、高句麗佔據。至唐朝時期,雖滅了高句麗,而在當地設立安東都護府,但此時的遼東地區,早已非當初的漢族聚居地。甚至連遼東再度淪為少數民族(契丹)所有都顯得悄無聲息,而不像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那樣有痛感,本質原因就在於唐朝時期的遼東地區並沒有多少漢族百姓居住,跟西域也沒啥區別。

漢族再度進入遼東地區墾殖,實際上是到了明朝。有人感慨,“燕雲十六州”丟失了有四百多年,實際上遼東地區的丟失卻有一千年之久(這期間只有唐朝較為短暫的羈縻統治)。明朝時期,才正式開始向遼東地區大量移民,設立遼東都司(下轄25衛2州,2州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行政上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

所以,明朝的遼東(都司)跟唐朝的安東都護府不同。唐朝的安東都護府實質上跟明朝的奴兒干都司比較相似,都是羈縻統治。明朝的遼東,已經成為漢族人的熟地,而與內地無異。這也是明朝不能與後金(滿清)議和的根本原因,在明朝看來,少數民族聚居的羈縻地區可丟,漢人的聚居地絕不可丟。所以,奴兒干都司等地區可丟,而遼東絕不可丟,一旦丟失漢人的聚居地,就喪失了作為大一統王朝的理論依據。

滿清雖入主中原,可是由於其人口過於稀少,文明程度也較低。所以,滿清對能否佔據中原(漢地),到底能佔據多久?都不那麼自信。故而,滿清的國策就在於“制漢”(聯蒙制漢),這也是滿清必將成為阻礙我國進步的根本原因所在。說白了,滿清統治下的中國,並沒有一個整體上的國家認識。對滿清來說,滿洲(東北)才是其根本,而其區域不過是其征服的戰利品而已。

滿清極其畏懼被漢化,而喪失自己的既得利益,在婚姻上也不與漢族通婚(準確來說,是旗民不通婚)。而遼東(遼寧)在地理上屬於東北,又是東北開發程度最高的地區,也最適宜定居與墾殖。故在其入關之後不久,就將遼東的漢人或屠殺或驅逐至關內,而沿東北地區的邊緣,開挖溝壕,並植上柳樹,即所謂的“柳條邊”。其目的就是為了嚴禁漢人進入墾殖,以預防將來在中原待不住了,還可以像當初的元朝退居大漠那樣,回到東北另立為國。


有知社


一句話來回答的話那就是,東北廣闊的土地是滿清的龍興之地。

漢地十八省不包括遼東。是滿清統治者給自己預留的退路。

漢地18省是滿清大一統政權統治下的特色產物。

比起元朝時把國民分為四等。要稍微好那麼一點點。

一、遼東在明朝時屬於山東省(承宣布政使司)管轄。

大家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聽到朱棣說過,整個明朝的疆域包括2京13省。

兩京就是北直隸和南直隸。

北直隸包括北京周邊,而南直隸包括南京周邊。

其餘13省為:

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

山東。

其中山東布政使司下轄山東本省以及遼東都司(大約為今遼寧地區) !

二、漢地18省是清朝入關後對明朝直轄土地進行的調整。

南直隸拆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總數加一;

湖廣省拆分為湖南省和湖北省,總數加一;

從原來的陝西省又把甘肅省拆分出去,總數加一;

這樣的話就是從原來的明朝的2京13省共十五省的基礎上又加了三個省,

這就是所謂的漢地18省。

三、遼東都司呢?奴兒干都司呢?他們算漢地嗎?

遼東都司算漢地嗎?算!

奴兒干都司呢?算!

馬雲,嗯,確實是叫這個名,還有位叫葉旺的大將,

在洪武年間,也就是朱元璋那時候,進駐遼東,為,定遼都衛指揮使。

洪武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

但是,遼東地區還是不安生,還時不時地被元將納哈出騷擾一下。

最後老朱煩了,畢其功於一役,派徵虜大將軍馮勝,

率領整整二十萬人去找納哈出決戰。

納哈出慫了,投降了。

遼東都指揮使司,安靜了,真正納入大明版圖。

奴兒干都司的建立,沒這麼容易。

朱元璋安排的歷次遠征,給朱棣打了個好底子,

打擊元朝的殘餘勢力,征服女真各部落,奴兒干都司的雛形才初步形成。

永樂七年,朱棣才建立了奴兒干都司,負責羈縻遼東都司外的廣大遼東地區至外東北,直至庫頁島。

至萬曆年間,廣大遼東地區,共設衛所三百八十四個。

所以我們說,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都算漢地!

四、滿清統治政權發自內心的恐懼,建立“柳條邊”,圈住了“龍興之地”,也圈住了自己。

滿清統治者是很仰慕中原的先進文明的。

其中皇太極就漢化的很厲害,喜歡讀經史子集。

但是,他們人少,更擔心這種漢化。

所以才有皇太極禁止滿洲貴族們穿漢服,說漢化的舉措。

等他們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進了關,

就更擔心自己能否統治好這麼龐大的一個國家。

所以,清朝的皇帝們才每年都去一次承德避暑山莊。

為的不是避暑,是為了和蒙古的王爺們見個面,聯絡一下感情。

這和用“柳條邊”把遼東圈進去不讓漢人進入,是一個意思。

就是防著“事有不測”,自己還有個退路,身邊還有個盟友。

總結:

清朝把漢人的熟地遼東圈出去,

就像漢人修長城阻擋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一樣的只能管得住一時。

沒法抵禦歷史的車輪。

守,永遠不是辦法,發展自己,強大自己,才是最好的防守。


歷史紅塵


不要忘了漢晉時期的遼東郡、玄菟郡。

早在戰國時期,趙國的李牧、燕國的秦開,擊敗東胡,向北拓地千里,燕國築長城,自造陽起,到襄平,置遼西、遼東郡,將東北的遼東(現在的遼寧省)納入版圖,並連續到朝鮮半島。可以講,中原王朝經略東北(遼寧省、吉林省)的時間,比秦皇漢武時期出兵攻佔五嶺以南,還要早幾百年。如果算上箕子朝鮮、衛滿朝鮮,漢人是東北古代四大族群之一。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用亡國的代價也要收復遼東,阻止分裂,實現中國的統一。

明朝在永樂年間,將東北全境及外東北地區納入版圖,置奴兒干都司、遼東都司。

明朝中後期在東北修築防禦的遼東邊牆,從山海關延申至遼寧的開原一帶,然後向東抵鴨綠江口。可以說明朝與後金的主戰場在遼東地區,薩爾滸之戰、松錦之戰、寧遠之戰,都是在今天的遼寧省。在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基礎上,建立了關寧鐵騎,守衛大明東北邊疆。在皇太極繞道內蒙入關,直取京師的危急時刻,袁崇煥帶領關寧鐵騎急速回京勤王,解了京師之危,挽救了大明。

肅慎也是東北古民族之一,早在先秦時期,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周王室公開申明,肅慎屬於我們北方的領土。當時的肅慎主要居住在黑龍江中下游、烏蘇里江流域。在明朝初年,居住在黑龍江依蘭的女真部斡朵里人,在首領猛哥帖木兒的帶領下向南遷徙,後來被明朝安置在開原以東,蘇子河流域,成為大明的建州女真部。努爾哈赤時期,在擊敗明朝四路大軍的圍剿後,才從赫圖阿拉遷都到瀋陽。

要知先人拓土之不易,雖寸土亦不可輕易付予敵人。

所以,不要被日本滿蒙學派的“南北對立論”所迷惑和利用。

遼東、東北、外東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黑土邊疆


在中國漢人的傳統地域分佈裡面並沒有漢地18省這一個說法。如此一個說法是誕生在清朝時期,清朝統治者為了更好的區別漢人以及滿族蒙古等人的聚集地才衍生出的一個說法。

漢地18省主要指的是當年明朝統治區域的漢人所在的聚集地,其前身是明朝時期的兩京十三省。等到清朝朝統治的時候將一些省給分開,將湖廣行省分為湖南和湖北兩個省份,將直隸分為安徽江蘇,將山西又分成了甘溪和山西等,通過如此的一個做法將之前的明朝十三省成功分為了18個地區。

但遼寧也曾是漢人的聚集地,為什麼不將遼寧也畫為漢人所在的省份呢?

清朝統治者剛入主中原的時候很難在中原王朝地區建立一個有效的統治,當時愛新覺羅家族為了讓中原百姓接受統治,也開始學習漢語和漢字,提倡儒家學說治國。畢竟找一個合理的名號,才可以讓一些知識分子有臺階可下。

後來清朝統治者的確利用漢人知識分子和漢人的軍隊成功統治了漢人。雖然當時滿清政府每天吼著滿漢平等,不過實際上仍然是滿族人尊貴漢人卑賤。

為了更好的將漢人與滿族以及其他民族的聚集地分開,也就列出了漢地18省,同樣也是為了區別從明朝手中所繼承的土地。

那麼遼寧為何會被單獨劃出呢?

遼寧在我國所存在的歷史還是比較曲折的,戰國時期確實是屬於漢人的聚集地,等到漢朝時期仍然是漢人的統治區域所在,三國時期此地則是有公孫家族在此的割據勢力。

後來司馬家族掌權之後為了避免公孫家族在這裡起兵,便攻下了遼東半島地區。

為了防止有公孫家族的人再組織兵馬反叛,所以也就在此進行大肆屠殺,從而導致遼寧人煙稀少。後來此地也就落入了高句麗,百濟國等朝鮮小國的統治範圍。

等到唐朝時期,唐高宗發兵滅了高句麗,並且成功在將此地納入了漢人的統轄範圍。在唐朝接手之後,此地開始逐漸搬遷了很多的漢人,不過其他民族的人數也非常多。

等到北宋建立之時,由於遼國的崛起此地再次陷入了少數民族統治的範圍,在遼寧漢族人口已經相對稀少,直到明朝建立遼寧地區才再一次進入了明朝的管轄範圍。

當時明朝為了加大對此地的統治從內地大量移民至此,此地仍然有大量的其他少數民族居住,因此遼寧應該算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多民族聚集之地。

雖然說漢人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但是人數比重並沒有其他地方高。

清朝建立之後剛好遼寧又是清朝的龍興之地,並且皇太極還將滿清首都盛京設立在此處。

也正是如此一個原因,清朝統治者將遼寧居住地的漢民大量屠殺以及驅逐,導致遼寧當地的漢人人數猛然下降。

所以在明朝統一全國之後,遼寧的漢人相對之前已經少很多了,而且將遼寧設為了漢人禁止入內的地方,所以當時在漢人18省裡面並沒有包括遼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