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人們常說的蘇南、蘇中、蘇北具體是怎麼劃分的?

夜雨朦空


蘇南、蘇中、蘇北具體是怎麼劃分的呢?

以前“蘇中七戰七捷”,指解放戰爭初期華東野戰軍在江蘇蘇中地區取得的連續7次大勝,具有解放戰爭初戰的性質,鼓舞瞭解放區軍民的信心。今在江蘇海安建有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但是人們很少提起蘇中這一地理概念。

特別在江蘇省蘇南人眼裡,只分為蘇南和蘇北,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江蘇省政府開始把江蘇分為蘇南、蘇中、蘇北。

蘇南人眼裡只認為蘇錫常是蘇南人,南京、鎮江都不在他們眼裡,這些人牛逼的不得了,蘇南人只認可以長江為界,把江蘇劃分為蘇南、蘇北,但是卻瞧不起同在長江南部的鎮江、南京。

客觀的講,江蘇長江以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確實比長江以北要好,這點沒有人否認,為了江蘇經濟能均衡發展,省委省政府把江蘇分為了蘇南、蘇中、蘇北。

江蘇經濟的發展,的確是由南向北而逐步遞減的,為了扭轉這個局面,省委省政府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把揚州、泰州、南通劃分為蘇中,目的是讓蘇中地區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帶動蘇北經濟的發展,從而加快全省的經濟發展。

蘇中地區的劃法確有其事,而且政府文件中,輿論宣傳中,都有了蘇中一說,蘇中這一提法,出於官方,而不只是民間。

無論部分蘇南人怎麼的不情願,不認可,蘇中的存在這已是客觀事實,由政府官方認定的。

其實整個江蘇的發展,在全國是名列前茅的,近年來蘇中、蘇北地區正在迎頭趕上,蘇南人眼中的蘇北,也並沒有某些蘇南人想象的那麼差。

無論蘇南、蘇中、蘇北,都是江蘇人,蘇南並非人人是富翁,蘇北也並非人人是窮人,主要還是看自己能否勤勞致富,改革開放後,某些蘇南人眼中的蘇北地區,出現的富裕人群太多太多了。

所以,某些蘇南人心理上的優越感是無知的,也是愚蠢的,無論某些蘇南人承不承認蘇中一說,這已經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了。

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就是官方認可的蘇中地區。


劍過留香2


說到江蘇,人們總會說起蘇南蘇北,這些年又有人提出了蘇中的概念,還有人說其實還有蘇西,專指南京。當然,蘇西的提法現在沒有什麼市場。

蘇南一般認為是指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和鎮江。但更多人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蘇南實際上是專指蘇錫常。蘇州、無錫、常州位置位居蘇州南部,靠近上海,受上海經濟輻射較大,歷史上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現在是蘇南模式的振興地。蘇南是個地理概念,但更是個文化概念,該處吳文化盛行,和上海以及浙江杭州、嘉興、寧波等地同屬吳越文化圈。

相比之下,南京經常被單獨拎出,戲稱為蘇西的徽京,因為作為江蘇省的省會,南京的省會未免太靠西了。南面的蘇錫常更加願意和上海走的近些,北面的蘇北五市又感受不到南京的太多關懷,反倒是馬鞍山等安徽地市,緊緊跟在南京身後。甚至有安徽人提出,南京本來就是安徽的省會嘛!

鎮江在蘇南的位置顯得有些尷尬,特別的低調,直到人們吃飯時候,才會想起有一種絕品叫鎮江老陳醋!GDP排名全省倒數第四,很多外省人甚至以為鎮江是在蘇北,但人家的人均GDP是妥妥的全國領先!

至於蘇中的揚州、泰州、南通,這些年演化出了一個蘇中的概念。很多人對這個概念嗤之以鼻,認為長江以北就是蘇北,硬搞出個蘇中概念,還是想和蘇北五兄弟拉開距離。揚州自古繁華,煙花三月下揚州;泰州則被馬可·波羅稱讚“這城不很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雖然近些年這些歷史名城的發展勢頭不如蘇南地區,但也是中規中矩。尤其是被稱為“北上海”的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 “,人家現在是真的跟上海跑了,進入上海都市圈核心城市群,估計以後也不大會提自己來自蘇中,而是來自上海都市圈。

蘇北,神一樣的概念。沒有哪個省有像蘇北這樣的自帶”地域黑“性質的概念。蘇北,本意是個地理概念,長江以北的江蘇地區。蘇北也帶有文化意味,蘇北的亞文化跟蘇南的吳文化還是有些差別,但也不同於魯文化。但現在蘇北一詞反倒成了蘇南人民尋找自我優越感,蘇北人民用以自嘲的特定詞彙了。蘇北過去發展是慢了,原因很多,有的說是歷史因素,有的說是農業保障需要,有的說就是江蘇省把蘇北給忘了。有意思的是,蘇南人民樂意自己說蘇北窮,但絕不同意省外的人說蘇北窮!到底還是一家人,到底江蘇再窮的地市,在全國也屬於領先的發達地區!


單問者


我,非江蘇原住民,現蘇州工作。說說我周圍江蘇人的劃分方式。

徐州人,大多不說自己是蘇北人,一般自稱徐州人,骨子裡天然的自信別人知道徐州是中國的中心(確實在南方工作的北方人坐車大都都會以到沒到徐州為地理判斷依據之一),他們見到棗莊人都會立刻變換成家鄉話,互稱老鄉。他們稱蘇錫常為蘇南。稱南京人為,“他們幾乎是安徽人,和江蘇的聯繫還不如安徽多。”稱蘇錫常寧之外的為蘇北。如果揚州泰州人在徐州面前自稱蘇中,大多會被懟一句,其實就是蘇北。

蘇錫常人,自稱蘇南,稱南京除了是省會其他不如蘇錫常方便,偶爾遇到蘇錫常自己人會談下哪個區哪個縣然後互相誇下對方。稱鎮江為勉強地理上算個蘇南人,其實不怎麼發達,稱其他為蘇北。

鹽城,連雲港,淮安,宿遷人一般低調的自稱蘇北人,然後說蘇北現在還不發達,不如蘇錫常好,但近幾年也發展挺快,等老了都要回老家養老。他們一般稱蘇錫常和南京為蘇南,稱其他為蘇北。除去個別在鎮江讀過書的人,甚至很多說不出鎮江到底在江北還是江南。

鎮江人,自稱我們蘇錫常鎮寧為蘇南。其他為蘇北,我們鎮江沒四個大哥發展好,但是我們做過省會,差一點發展成第二個南京……

南通人,泰州人,揚州人,大多自稱蘇中,少部分說城市名再加離蘇錫常很近只要多久就能到蘇錫常……甚至有部分自報時不說是哪個市,直接說自己是江都人,通州人等等。遇到徐州,連雲港,等公認的蘇北人說蘇中人為蘇北人時,大多會說比蘇北發展好多了,如果蘇錫常人不在身邊甚至說跟蘇南差距不大了。

南京人,稱自己和蘇錫常鎮為蘇南……其他蘇北大多會補充一句,說蘇州除去經濟好,其他不如南京。(我作為蘇州外來人口,也承認南京很多地方比蘇州好,但是蘇州絕對不僅經濟比南京好)

以上基本是我周圍同事的觀點


小明不是段子手


在大家的印象說,提到是江蘇某個城市,都會自帶頭銜,哦,蘇南的啊,發達;蘇北的啊,發展不怎麼樣吧,其實有失偏頗。

學地理的時候,老師沒有教過我們江蘇有蘇南、蘇北之分。一般來講,是以長江為界分為了蘇南,蘇北,也不會被經常提及,新聞報到的時候可能嫌讀那麼多城市名字太麻煩了,就用了蘇南五市,蘇北等等代替,逐漸形成了默契。

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改革的不斷深入,蘇南成了發達的代名詞,而蘇北呢,則成為了落後的簡稱,這樣反而增加了江蘇各城市之間的恩怨,而且有地域黑的嫌疑。

後來,南通,揚州,泰州又合力提出了蘇中的概念,試圖脫離蘇北。就形成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蘇南,蘇中,蘇北的劃分。

蘇南: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

蘇中:揚州、南通、泰州

蘇北:徐州、連雲港、宿遷、鹽城、淮安


在小編看來,江蘇所有城市是一家,按照地域分為蘇南、蘇中、蘇北沒有問題,但是千萬別因為這些劃分,而成為了地域黑,成為了江蘇所謂內鬥的導火索。這些劃分僅僅是地域的劃分,不代表任何感情色彩,這樣是最好的,整個江蘇擰成一股繩,大力發展自己,不要單單著眼於省內,看看全中國,全世界,站得高看得遠,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GDP總量追追廣東,民富追追浙江,社會福利追追歐洲。

話已講完,誰贊成,誰反對!


前進的小君君


江蘇省的地理劃分很有意思——長江以南是蘇南地區;淮河以北稱為蘇北地區,而位於長江和淮河之間的,則屬於蘇中地區。長江以南,有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和南京等城市。蘇南地區是江蘇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

蘇中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南通。 蘇中地區是江蘇乃至全國一個重要的地區。特別是揚州,歷史上曾有過幾度輝煌,隋、唐、明、清時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之一,左右了全國的經濟、文化形勢,其繁華和風采被文人騷客傳唱至今。蘇中的繁盛,得益於運河的開通和漕運、鹽運的興起;蘇中的衰落,也主要因為缺少現代化的交通,區位優勢漸失所致。

蘇北地區包括: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等市縣。蘇北人傑地靈,內斂溫健,外放直率。豪邁就如劉邦的大風起兮雲分揚;勇猛就如項羽的霸王舉鼎;王者就如漢武大帝的君臨天下;謀略就如韓信的暗渡陳倉。

由於地區劃分,經濟條件的差距,一般情況下,蘇南人普遍對長江以北的同省人懷有歧視心理,導致彼此瞧不起,恨不得劃江而治。

有一個故事很有趣兒,說的是:南京某知名大學宿舍,住著倆蘇南姑娘和倆蘇北姑娘,一共四個大美女。立秋後,蘇北姑娘買回一個大西瓜,切成四塊,每人一塊;蘇南姑娘買回個柚子,去了柚子皮,小心冀冀地取出一牙牙兒,切成四份。其餘的柚子收藏起來。

秋天,西瓜多少一斤?柚子多少錢一斤?價格無法相比呀。

哈哈哈


揚州大哥


蘇北和江北的概念就像現在的淮揚菜和蘇菜一樣容易被人偷換,江北和蘇北既有地理區別也有概念區別。

江蘇最早是沒有蘇北這個稱呼的,只有江北或江淮,現在的江北(不是全部)就是曾經的江淮,再早一點稱江東、江左或淮東。

江東(或淮東)和江南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要分開看。

在衣冠南渡前,江南是單純的地域名稱,真正代表地區經濟文化鼎盛的是江東或淮東,是指長江淮河下游東部的經濟文化發達地區,並無南北界限。

江南一詞取代江東成為經濟文化鼎盛地區代表,最早起源於第一次衣冠南渡,吳文化南退時期。

江蘇的江淮地區便是當時的江東或淮東,上游安徽地區稱江右、淮右,比如明太祖就經常自稱老子淮右布衣...

江蘇的江淮地區北起宿遷南部,南至南通,先秦時期歷屬吳越楚,是吳文化南退後的遺留地,宿遷人項羽率八千江東子弟席捲天下,烏江自刎時說無顏見江東父老,也就是說起碼在兩漢時期,江蘇的江淮地區都是吳文化勢力範圍,得益於清水淮河的滋養和邗溝(大運河的前身,現在的淮安至揚州段)的南北通運,江淮地區在兩漢時代盛極一時,歷史上這個時期所謂的江東名士其實多數出自現在的江淮地區,比如淮安的枚乘、漣水的陳登、揚州的陳琳...直到隋煬帝下揚州時,都說喜好江南揚州之吳語,說句不客氣的,那個時期的所謂江南,其實指的是現在的江淮地區和小部分長江南岸地區。

江淮地區的第一次衰落是五胡亂華,江淮成為南北對峙的前線,中原勢力衣冠南渡,吳文化勢微,主力南退,第一次將浙北地區納入江南範疇,成為吳文化的殖民地。

到隋唐北宋時期,江淮再次興起,與開發後的長江南部地區並稱江南,所以在那個時代,描寫江南的詩詞有京口瓜洲一水間(揚州、鎮江)、舊時王謝堂前燕(南京)、姑蘇城外寒山寺(蘇州)、淮水東南第一州(淮安)...

江淮地區的第二次衰落是黃河奪淮和北宋滅亡,黃河的泥水取代淮河的清水,又是宋金對峙的前線(今淮安楚州)。江淮地區第二次衰落導致江北的吳文化基本消亡,只有很少的零星部分散落在當時江北的偏僻地區,不成氣候,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江北地區還有吳語群落存在的原因,主流已是中原語系與吳語的雜交語種——下江話,也就是後來的江淮官話。

明清時期,得益於運河和鹽運(漕運督府駐淮安、兩淮轉運司駐揚州),江淮地區再次盛極一時,號稱天下糧倉在兩江,兩江糧倉在兩淮。這時江淮地區的代表詞大概就是漕運、鹽商、淮揚菜、南船北馬、天下糧倉...

到了清末,取長江取代運河,漕運衰落,江淮地區即使繁榮不在,卻也是全國數得上的富庶之地,導致近代江淮地區衰落的真正原因,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花園口決堤,從此江淮地區十年九澇、大量的土地鹽鹼沙化、百萬人流離失所...江北徹底淪為民不聊生的黃泛區,大量的淮、揚、鹽、通難民湧入江南、上海,從事最底層的勞動謀求生計,在江南和上海買辦階層的蔑視中,蘇北一詞誕生,但此時也只是口頭稱呼,並無行政定義。

這時口頭的蘇北範圍包含又大於現在的江北,明清時期的江北地區只包含現在淮揚通泰鹽五個江淮文化地區(當時的揚州府和淮安府),不包括現在的徐州、宿遷、連雲港(當時的徐州府和海州)北方地區,而蘇北佬的稱呼,是針對所有長江以北及現在安徽北部、河南南部、山東南部等地區在江南、上海討生活的黃泛區難民。

蘇北正式被定義行政區域是50年代,江蘇以長江為界分為蘇南和蘇北兩個行政專區,蘇北專區便包含了南通、揚州(今揚州、泰州)、淮陰(今淮安、宿遷)、鹽城、連雲港、徐州六市,現在揚州還有蘇北人民醫院,說江北=蘇北,從當時的行政區域來說,沒問題。

至於蘇中,這個稱呼源自新四軍蘇中根據地,這是戰略蘇中,當時的蘇中根據地包含現在的淮揚鹽通泰五市,所以淮安鹽城有新四軍軍部,泰州有蘇中戰役紀念碑...在當時稱這些地區為蘇中也沒問題。

90年代末,江蘇正式提出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的口號,正式劃分南中北三個經濟區,通泰揚三個沿江城市劃為蘇中經濟區,這是經濟蘇中,也是現在通泰揚是蘇北還是蘇中的爭論起源,稱蘇中也沒問題。

至於現在,蘇中這個地區概念已經出現了快20年,雖然不少揚通泰的老人不太認同,但年輕一代已經大多接受。

現在的江蘇大概就是江南、江北,其中江北的揚通泰為蘇中,徐宿連淮鹽為蘇北,這樣劃分也未嘗不可,屁大點的浙江還分東西南北中呢,江蘇分個南中北貌似也沒什麼問題,只要大家別把蘇北當成貶義詞,蘇中蘇北的並不重要。


騎士十五世


江蘇省在蘇南、蘇北的地理劃分上,習慣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南稱之為蘇南,長江以北稱之為蘇北。解放之前,當地人習慣稱生活在長江以北的人為江北人,稱生活在長江以南的人為江南人。

1949年,中央政府針對江蘇省的歷史和現實情況,曾在現在江蘇省的行政區域內(除徐州)分別設立兩個省級行政公署——蘇南行政公署和蘇北行政公署,以及華東區人民政府直轄的南京市(當時稱“特別市”)。

其中蘇南行署、蘇北行署的劃分就是以長江為界。蘇南行署所在地在無錫,下轄鎮江專區、常州專區、蘇州專區和松江專區(下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9個縣,1952年11月劃歸上海市管轄,現均已經撤縣建區);

蘇北行署所在地在泰州,後遷至揚州。在揚州至今還有蘇北人民醫院等歷史上設立並正在運營的機構。

1952年11月,南京市、蘇南行署、蘇北行署合併,恢復江蘇省人民政府建制,省政府所在地南京(民國時期省政府所在地為鎮江)。

當然,現在也有人將江蘇分為蘇南、蘇北和蘇中,蘇南以長江以南,5個市,,蘇北以鹽城以北的5個市,蘇中包括揚州、泰州、南通三市,歷史上泰州屬於揚州管轄。


MBA智慧錢大山


八九十年代前,大體是以長江為界,江南叫蘇南,江北≈蘇北,之後由於北沿江城市區位優勢,交通等條件先一步改善了,相對講較最北邊的幾個市先發展了一步,又形成了蘇中的叫法,也就是揚州,泰州,南通,(鹽城屬於既可中也可北),蘇北主要指徐宿淮連/鹽/。目前蘇南還是指江南的幾座發達的城市,蘇北大體還是江北,更準確的蘇北指徐鹽淮宿連。




愛你更愛真善美


江蘇省在蘇南、蘇北的地理劃分上,自然是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南稱之為蘇南,長江以北稱之為蘇北。解放之前,當地人習慣稱生活在長江以北的人為江北人,稱生活在長江以南的人為江南人。1949年,中央政府針對江蘇省的歷史和現實情況,曾在現在江蘇省的行政區域內(除徐州)分別設立兩個省級行政公署——蘇南行政公署和蘇北行政公署,以及華東區人民政府直轄的南京市(當時稱“特別市”)。其中蘇南行署、蘇北行署的劃分就是以長江為界。蘇南行署所在地在無錫,下轄鎮江專區、常州專區、蘇州專區和松江專區(下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9個縣,1952年11月劃歸上海市管轄,現均已經撤縣建區);蘇北行署所在地在泰州,後遷至揚州。1952年11月,南京市、蘇南行署、蘇北行署合併,恢復江蘇省人民政府建制,省政府所在地南京(民國時期省政府所在地為鎮江)。



媒體人楊壯波的落腳地



江蘇省,在地理上習慣分為蘇南、蘇中、蘇北。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曾經將四川省、安徽省、江蘇省拆分,設立若干省級行署區。

四川省拆分設立川東、川南、川西、川北行署區;

安徽省基本上以長江為界,拆分設立皖南、皖北行署區。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針對江蘇省的歷史、現實情況,主要是針對長江以北為老解放區,長江以南為新解放區,將江蘇省拆分,設立兩個省級行署區。

既蘇南行署區、蘇北行署區,以及華東大區人民政府直轄的南京市。

蘇南行署區、蘇北行署區,既是以長江為界,劃分蘇南、蘇北兩個行署區的,也就是當時蘇南、蘇北地理概念。



三、1952年,國內形勢已經穩定,新老解放區已經趨同,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撤銷蘇南、蘇北行署區。

以原蘇南行署區、蘇北行署區,華東大區直轄的南京市,恢復組建江蘇省。

三、但是,江蘇省長江以北的地區,既蘇北地區,地域較大,所以,長江以北,現在人們習慣上又劃分為蘇中、蘇北地區。

解放戰爭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蘇中七戰七捷”戰役,可見,當時既有蘇中的地理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