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你吃過北海人愛吃的“蚯蚓”麼?

其實北海沙蟲,是來北海旅遊的人們不能不享用的美味。

你吃過北海人愛吃的“蚯蚓”麼?

  沙蟲的學名是方格星蟲(Sipunculusnudus),又稱為光裸星蟲,俗稱“沙蟲”。它的形狀很像一根腸子,呈長筒形,體長約10~20釐米,且渾身光裸無毛,體壁縱肌成束,每環肌交錯排列,形成方塊格子狀花紋,方格星蟲雖然沒有海參、魚翅、鮑魚的名貴,但味道鮮美脆嫩,為海參、魚翅所不及。生長在沿海灘塗,因為對生長環境的質量十分敏感,一旦汙染則不能成活,因而有“環境標誌生物”之稱。

  沙蟲生活在沿海灘塗一帶沙泥底質的海域,漲潮時鑽出,退潮時潛伏在沙泥洞中,故名沙蟲。沙蟲的幼蟲或成蟲均沒有分節現象,肌肉較發達,平時以蠶食沙粒等為生,但身體結構簡單,故洗去腸內沙粒,全條蟲都可食用。

你吃過北海人愛吃的“蚯蚓”麼?

  沙蟲做法通常有兩種,即爆炒和煮湯。其中“三色沙蟲”已經成為海南的知名菜餚。

  沙蟲屬海鮮類,而不屬中藥類,沙蟲含豐富蛋白質,味道尤其鮮美,可鮮食、亦可曬乾後食。有降血壓、治溼、防癌作用。乾製後炸、炒、燉、燴、煮湯均可。

你吃過北海人愛吃的“蚯蚓”麼?

  1985年中國海岸調查結果表明,廣西是光裸方格星蟲(俗稱沙蟲)的主要產地,北海又是廣西的主要產地,廣泛分佈於沿海沙質灘塗的中、低潮區及潮下帶,可捕資源面積為15.3萬畝以上,原存資源量為4027噸左右。在廣東湛江、廣西防城的海灘也有分佈。

  沙蟲,其名不美貌不雅,但其營養、味道及醫藥與食療價值都不亞於其他名貴海產珍品,因而素有“海灘香腸”的美譽。沙蟲肉質脆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脂肪和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特別是味道,還勝過海參、魚翅。因為海參和魚翅本身沒有什麼味道,故烹飪時一定要加雞肉或瘦肉等配料,否則就索然無味。而沙蟲具有鮮美味道,不必加別的配料,單獨幹吃或鮮食都很有特色,除城鄉居民喜食外,更是賓館、酒樓食肆的名貴佳餚。沙蟲還有較高藥用功效和食療價值。它性寒,味甘、鹹,有滋陰降火、清肺補虛之功效。據藥書記載,凡有骨蒸潮熱、陰虛盜汗、肺虛咳喘、胸悶痰多以及婦女產後乳汁稀少等症狀,最宜食用沙蟲;對於肺癆咳嗽、神經衰弱、小兒脾虛或乾燥等症,用沙蟲加薑片煲瘦肉湯飲服有療效;因沙蟲滋陰補腎,小孩因腎虧而夜尿頻繁者,煮沙蟲粥吃可獲良好療效。所以沙蟲是老少皆宜的營養滋補及食療佳品。

  蟲體長十餘釐米,像手指,更像一根小香腸,由於身體結構簡單,洗去沙蟲腸內的沙粒便全是美味了。清洗沙蟲需要先把沙蟲的內裡完全翻出來,除掉盈滿沙粒的腸,再用清水仔細清洗,萬一不小心挑破了沙腸,沙粒滲進肉裡面,就再也難入口了。

  北海人認為沙蟲很“補”,而且吃多少都沒問題,老少皆宜。科學的說法是沙蟲性寒,味甘,可滋陰降火、清肺補虛,而越大條的肉越厚、口感越好。

  烹製沙蟲最講火候,火大了,沙蟲就收縮成細小的一條,失去了爽脆的口感,火小則無法祛其腥味。烹製好的沙蟲白白淨淨、脹鼓鼓的,在盤子裡交疊很是悅目,咬起來爽脆、鮮甜,並不輸於昂貴的魚翅和海參。

  儘管沙蟲本身已具鮮味,白水一灼,不加配料已很好吃,將沙蟲奉若至寶的湛江人仍是發明出十餘種沙蟲做法,如原條蒸、蒜蓉蒸、椒鹽等。

你吃過北海人愛吃的“蚯蚓”麼?

  原條蒸沙蟲因為不加修飾,所以最大幅度地保留了沙蟲之鮮;使用蒜蓉粉絲蒸,蒜香讓沙蟲肉的清甜更加發揮透徹,別有一番風味;椒鹽沙蟲則是香口的下酒小菜。至於冬瓜/蘿蔔絲沙蟲湯、沙蟲煲雞等,則是廣州人喜愛的做法,湯水的味道鮮、營養足。沙蟲粥亦是美味,因為簡單的粥水一向最能帶出新鮮食材之甘美,而湛江一帶最傳統的吃法,則是拿韭菜或韭黃炒沙蟲,惹味之餘,更可補腎壯陽。

你吃過北海人愛吃的“蚯蚓”麼?

  幾十元一斤的沙蟲,對懂吃的人來說一點兒不貴,可是有些食客或許更情願點上一斤蝦,因為不識品鑑,覺得吃沙蟲很難吃得飽。老李笑笑說,如果說翻沙蟲和烹製沙蟲是一門藝術,那麼吃沙蟲就是一種文化,只有懂得這種文化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食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