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是如何處理重傷士兵的,日軍老兵至今都感到心寒?

司馬長史


美國曾經有一本描述日本人心裡的書非常流行那就是《菊與刀》

這本書是美國人文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出版於二戰後的1946年!

在這本書中,充分詮釋了作者對日本人,甚至日本民族性格的看法。菊花和刀代表日本民族的扭曲人個觀點!

這觀點簡而言之,充滿了各種矛盾,而矛盾和衝突的核心則和日本特有的恥感文化有關!

什麼是恥感文化。

簡而言之就是對恥辱的感官體驗和世界上所有民族都不同。

在日本,切腹自盡不珍惜生命的人,是武士道精神,與之相對臨陣脫逃,怕死的人,是恥辱。

這是一重矛盾。

但是書中又說出了日本人的另一層精神,那就是對強者的尊重和對於弱者的輕視。

(恥感文化教育和定義)

恃強凌弱,內強外橫也是日本特色。

意思就是,要打敗日本,戰爭只是手段,只要你以絕對優勢告訴他們,自己的絕對強大,日本人就會變的很乖很乖!

這也是二戰之後,日本一直很安分的原因,不過這種乖,卻掩飾不住日後的報復和仇恨。

因為這本書的廣為流傳,其實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對日本的態度雖然友好,但是依然不放心。因為這民族其實睚眥必報,也因此美國其實一直致力於日本國民性的改造工作。

(二戰日本徵兵海報)

書中描述的這種民族性在日本二戰中,面對傷員的時候也有體現。

而且根據戰場境地的變化不斷延伸,進而不斷直指日本民族性的核心,恃強凌弱,內強外橫。

戰爭初期,日本對於戰爭準備充分,如果受傷,待遇還是很好的,不僅有戰地醫院,有專屬的醫生,甚至還有各種娛樂活動供傷員恢復和放鬆。比如慰安工作,在醫院就是常態!

也因此很多日軍都羨慕傷員,以受傷為榮的他們,戰鬥更悍不畏死。

可是這樣的情況在戰爭不斷持續之後變了!

變的原因也很簡單,國力不足支持戰爭的持續之後,所有待遇當然會有減少,兵越來越多,傷員也越來越多,照顧他們的基本生活都是問題的時候,指望放鬆甚至慰安都成了奢望!

(狼性的釋放)

傷員也不在是日軍照顧的重點,而狼性卻在日軍中開始流行起來。

受傷沒有作戰力的日軍,如果運氣好,可以獲得回國的命運,如果運氣不好,就會有曾經的戰友來到你面前,用武士道的精神鼓勵你。

鼓勵你幹嘛咧?

不是拯救而是鼓勵你自殺,用切腹和介錯(斬首)的行動,詮釋自己對天皇的忠誠和勇氣。

目的是什麼?

不過是戰鬥人員都過不好,你這傷員還要補給醫療,站著茅坑不起作用,當然不受待見。

也因此,日本傷員之中,自殺之風盛行。

不自殺,還會被罵沒用勇氣,好多人面對著千夫所指的苛責,都不得不自殺以答謝天皇。

也許在他們看來,切腹和介錯,詮釋了自己的勇氣,活下去才是軟弱的表現吧?

(介錯自殺背後的虛無勇氣)

如果實在不願意自殺,也有人幫你自裁的,日軍在戰爭後期,為了避免有傷員被俘虜無數次,進而做出殺傷員的事出來,幾乎成軍隊常態,一顆子彈解決一個日軍,一刻子彈減少一個俘虜,一個俘虜就是國家的一重恥辱!

在這樣思想指導下,無數日軍傷員生不如死。

作為侵略者的他們當然不值得同情。

所有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如果讀者以為自己殺自己人,已經是底線了,那麼你們也太小瞧日軍的獸性了。

傷員還有一種用途,就是充作軍糧!

雖然用人肉作軍糧的事情,中國歷史也有,但卻罕有向日軍這樣大規模集體行動的列子。

特別是在日本美國激烈進行的“太平洋戰爭”時期,這樣的事情更是數不勝數。

無數駐紮孤島的日軍,面對艦炮飛機的狂轟濫炸還有補給艦的不能達到。幾乎時刻都處於奔潰的邊緣,可是他們的戰鬥力還有狼性獸性依舊。

沒吃的,吃戰友,吃敵人,沒喝的,喝尿喝血也要戰鬥。

(血戰鋼鋸嶺背後的觀念之爭)

面對如野獸一樣的日軍,秉持人道精神的美國人,受不了了!

他們要挽救傷病,最後卻被傷病拉響了手榴彈最後死傷無數,學聰明的美軍知道,日軍就不是人,戰術也發生了改變,絕對不用人命去拼,而是用無數炮彈和炸彈去招呼。

打到日軍體無完膚再面對面交戰,既便如此,日軍依然給予美軍大量傷亡,讓美國人敬畏有加!

電影《血戰鋼鋸嶺》就真實再現了日軍和美軍太平洋奪島戰爭的殘酷。

在電影中有一個鏡頭記憶深刻,一個日軍傷員被孤零零的放在地道的一角等死。

而主角美國醫療兵,本著人道主義精神給傷員來了一針嗎啡,最後也因為善舉自己沒有被暴露,由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其實不是每個日軍都是悍不畏死的獸人,他們也有求生的渴望。

只是獸性和武士道精神佔據了整個日本,讓求生者,在恥辱文化下,變成異端而已。

幸好今日的日本早就沒有了這樣的獸性,昭和憤青時代結束了,平成廢物的時代還在繼續,在不久的將來,日本將進入令和偽娘時代。

(幸好日本已被改造)

美國對日本的改造可謂非常之成功,失去了菊與刀的日本,菊花依舊只等殘。


阿斗不傻


日本老兵會心寒?那肯定不會,日本兵中“軍國思想”的毒太深,已失去了人性。不過隨著日軍的節節敗退,傷兵的下場是很悲慘的。

日軍醫療體系裡有軍醫、藥劑師、牙醫和醫護兵四類,前三類是不上前線的。醫護兵基本只會一些簡單護理,只能救治一些輕傷員,重傷員則要送到後方戰地醫院治療。

日軍一箇中隊181人,其中就有4個醫護兵。在侵華戰爭初期,日軍傷亡較少,醫療物資很充裕,運氣好還能得到日本婦女的“慰問”,所以那個階段的傷兵能得到很好的護理。

隨著抗日戰爭到了戰略相持階段,日軍傷兵的待遇就開始極速下降。這個階段,隨著前方傷亡的加大,日軍的醫療物資日趨緊張,日軍高層開始不太關注重傷兵了。

所以在戰場受了重傷的士兵,能不能獲救只能靠戰友情了,有關係好的救了你,那就是你好命。由於日軍的武士道精神,拒絕當俘虜,所以沒人救的重傷員就只能選擇自殺或尋求其他士兵幫助了。

到了中國抗日戰爭反攻階段,日軍兵力不足,醫療物資開始匱乏。這個階段沒兵力護送、照顧傷員,也沒藥,所以就沒有醫治重傷兵一說了。而且大多都是新兵,戰友情就無從講了。

這個階段對重傷員有幾個處理辦法。在戰地醫院,醫生變成了屠夫,對傷勢很重的傷員直接打空氣針,死法雖然很痛苦,但不花一毛錢。

對於前線的來說,如果戰事不緊張,一般會讓重傷員剖腹自盡,下不了手的就讓其他士兵幫助,不過這個時候,享受子彈的“待遇”是沒有了,因為物資缺乏,所以基本靠刀解決,如果碰到刀法不利索的,傷兵就很痛苦了。

如果碰到戰事緊張就沒那麼多講究了。日軍都有魂歸故里的習俗。所以日軍死亡後,屍體都會被焚燒,然後將骨灰運回日本。這個時候為了省事,那些沒勇氣自殺的重傷員,就直接扔進去一起焚燒了。

其實這也不能說日軍對自己戰友殘暴,這就是戰爭的殘酷性。人的生命在戰爭面前就是螻蟻。我們反觀我國軍民,形勢也不容樂觀。

八路軍雖然醫療條件最差,但群眾基礎好,比如在影視劇上看到的,八路軍受了重傷,會去老鄉家養養傷。除了實在缺藥沒辦法,但反人性的事是不會出現的。

但國軍這邊就不容樂觀了,國軍一個連只有2個醫護兵,正面現場傷亡又大,所以一些重傷員的結果也是很難想象的。



花木童說史


二戰中,各國對待本國傷兵都較為人道。

據日本士兵回憶,戰爭初期日本通常會將受重傷的士兵送到後方修養,在後方他們受到的待遇也好,不僅可以吃到日本本土的食物,還可以自由活動,國家還會對他們表示關心和慰問,戰死的士兵則由其他人將骨灰帶回國。

但是隨著日本戰線的拉長,戰局的逆轉,重傷士兵不斷增多,為了節省資源,日本對待重傷員就不像戰爭初期那樣了,重傷兵面臨的只有死亡。識相的重傷兵為了不拖累部隊,通常會選擇剖腹自殺,而無法自殺或不想自殺的重傷兵只能讓戰友“代勞”。一開始,還“賞”這些重傷員一顆子彈,到後來子彈都懶得用,直接用刺刀將他們捅死。用這種方式處理重傷員,怪不得讓日本兵心寒。

除此之外,有的重傷員被送到了糟糕的後勤醫療隊,然而他們並沒有得到救治,只能自生自滅,有的重傷員還被護士打了空氣針,被活活折磨而死。日本在戰爭中後期對待本國重傷兵都是如此殘忍,對待其他國家被俘的傷兵就跟不用說了。

二戰中的日本兵受軍國主義影響深,他們滿腦子都是“為天皇效忠”、“以死為榮”,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有些重傷兵手握手榴彈,等盟軍接近時和他們“玉碎”。其實這裡也有一個因素,那就是日軍傷兵生不如死,一炸反而死得乾乾淨淨,而不是因為所謂的“武士道”。


兵說


日軍野戰主力第11軍的次任司令官是園部和一郎中將,這個傢伙也是殺害張自忠將軍的元兇,而他被解職的理由是:上高戰役中讓戰死士兵曝屍荒野和遺棄重傷員,然後才來了阿南惟幾。這番免職雖然有一定的其它因素,但日軍在作戰時比較重視戰死和戰傷者的作風是明顯的,遠不是問題中所描述的情況。



(阿南惟幾)

日軍士兵在戰場斃命後,如果擁有戰場控制權,則一定將屍體集中火化;如果戰事激烈膠著,則同伴會砍下戰死者的一隻手掌帶回去;如果是戰敗後撤,也要切下一根手指帶走。日軍的野戰師團都配備不止一個的野戰醫院,常備師團一般都有兩到四個,同時還有一個“病院輸送隊”,類似於中國軍隊的擔架連,專門用來抬運重傷員的。

上高慘敗,後第34師團長大賀茂中將率部突圍,逃到南昌郊區時傷員隊伍長達數公里,並且師團的行軍序列居然是:師團司令部、輜重部隊、步兵聯隊、山炮部隊、病院輸送隊、野戰醫院和後衛部隊,由此遭到專程趕來協調作戰的第11軍參謀長木下勇少將的痛斥,少將敢罵中將,其一是參謀系統獨立,其二便是大賀茂做的太丟人了,這老鬼子沒話說。



(園部和一郎)

當然,如果是在戰場上大敗而逃,窮途末路的鬼子也就沒那麼多講究了,對待重傷員確實比較殘忍,一方面是潰退中的部隊無力攜行,會成為逃跑時的累贅;一方面是不想讓重傷員落到中國軍隊手裡成為俘虜,否則對方拍照宣傳起來(這事重慶政府很在行),影響“皇軍”的形象。

此役收官階段的3月28日,第74軍58師追上了日軍一個野戰醫院,負責護衛的是一個野炮兵第8中隊100來人,大隊長六角少佐急電師團部給與增援,結果得到的回覆是“因情況緊急,放棄第8中隊,大隊主力立即向師團司令部靠攏”!這個意思就是連醫院的200多輕重傷員一併放棄了,最終全部被張靈甫率部撲殺。

這是逃不掉了全體“玉碎”,如果是預做準備的跑路,日軍通常是這樣乾的:臺兒莊戰役瀨谷支隊發現被湯恩伯反包圍後,日軍毀掉一切帶不走的車輛輜重,瀨谷啟同時派遣一名中佐參謀帶上十幾名士兵前往野戰醫院,對重傷員們先鞠躬後發言“部隊奉命轉進,諸君為大日本帝國獻身,自當銘記”,然後士兵給傷員們發放手榴彈,誰想不死都不行,日本這個民族有非常很冷血的一面。

然而更冷酷的事實是,抗日戰爭中國民黨部隊敗多勝少,戰場控制權大多歸日軍所有,同時日軍的戰地醫療專業程度、醫術水平和藥品供應都遠超國軍,所以日軍重傷員的死亡率並不高。反倒是國軍經常在敗退時丟棄傷員,雖然中國人沒有殺死自己重傷員的習慣,可他們仍然會被搜索戰場的日軍殘忍的用刺刀捅死,這也是八年抗戰裡國軍傷亡遠遠大於日軍的原因之一。



(日軍轉運傷員)

因此不要象某些網文那樣過分渲染日軍對本方傷員的毫無人性,能夠救治過來的重傷員,那是他們繼續殺人的工具,輕易不會放棄的。湘西會戰最後時段,日軍第116師團長菱田元四郎給瀧寺聯隊發電,指示該部抓緊突圍:“目前除殺出血路外,別無他策,為便於突破,將不必要的物品進行處理,並攜帶可能隨行的傷病員,準備突破前進”。

言外之意,重傷員別帶了,也當“不必要的物品”處理掉。也不是不想救,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這是鬼子們末日的做法。


度度狼gg


二戰時,日本是如何處理重傷士兵的,日軍老兵至今都感到心寒?(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我們知道,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流血犧牲。在戰場上,士兵作戰不外乎受傷和死亡兩種情況。所以,在戰場上,大多數戰友情勝似親情,可以說是過命的交情,尤其是對受傷的戰友,互相扶持、幫忙,有些戰鬥中,甚至會出現為了搶救受傷的戰友而犧牲的壯舉等等。這一幕幕炮火紛飛、前赴後繼的鏡頭在我國近代戰爭史上比比皆是。可以說,在戰爭中,大多數國家是積極搶救受傷士兵,並妥善安置的,但在二戰時,針對重傷士兵,日本卻出現了令人難以接受的做法,每一個日軍老兵回想起來,就感到心寒。那麼,日本是如何處理重傷士兵的呢?

我們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作為納粹國家之一,發動了侵略戰爭,在我中華大地燒殺搶掠淫,無惡不作。戰爭初期,由於日本的充分準備,再加上優良的武器裝備和較強的單兵作戰能力,在我們中國戰場取得了較大的勝利。那些時候,他們的軍隊也會有傷兵,但不是很多,他們會組織積極的救援,對重傷的士兵甚至會送回國內搶救治療。受傷的士兵回到本國內也會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甚至會很榮耀,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為聖戰受傷的。這也是我們很少看到日本軍隊有傷員的原因。

但等到戰爭後期,隨著侵略戰線的拉長,日本儲備的物資越來越少,再加上偷襲珍珠港,把強大的美國拉入戰爭,由於美國的海上封鎖,導致日本物資匱乏,不僅需要節省武器裝備,還需要節約糧食。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認為重傷的士兵就是部隊的累贅,於是他們就做出了喪心病狂之舉,這也是在二戰時,日軍幾乎是看不到重傷士兵的原因。日本軍隊處理重傷士兵,有哪些喪心病狂之舉?

一是遺棄受重傷的士兵。讓他們直接遺留在戰場之上,自生自滅。這些被遺棄的重傷士兵,要麼是自己引爆手榴彈自殺,要麼是等待清掃戰場的敵軍,與之同歸於盡,要麼是選擇投降,成為俘虜,等待敵軍救治。

二是自己人直接射殺這些受傷的士兵,在戰場上凡是負傷不能走路的,們大多都是會被自己人補上一槍,了結了他們的生命。戰爭初期是用槍來殺掉這些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節省資源,不浪費子彈,日本士兵就選擇了用刀來殺死重傷員,一刀殺不死就多下幾刀,非常殘忍。

三是逼迫重傷員自殺。在戰爭後期,日本軍隊戰況激烈,為了防止這些重傷員成為俘虜,將自己的作戰計劃洩露出去,就由士兵用槍對著受傷的士兵,逼迫他們自殺,如果受傷的人不願意自殺或者自殺後沒有立即死亡,那麼這些人就用刺刀進行第二次殺害,直到受傷的人死亡為止。

四是鼓勵重傷士兵剖腹自殺。由於日本人自小受武士道精神和皇權思想的荼毒,他們認為剖腹自殺,是他們最為崇拜的一種自殺方式。他們會讓受重傷的成員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進行剖腹禮,為天皇盡忠。若傷員不肯或者因傷勢問題無法完成剖腹禮的話,他們會親自動手殺死自己人。

五是他們會把傷兵當成軍糧。例如在瓜島戰役中倖存下來的日軍老兵回憶,但是的戰場上,由於美軍的封鎖,他們的補給被美軍切斷後,躲在密林的日軍陷入了極度的飢餓,為了活命,在島上竟然吃“屍體”,也就是受重傷士兵。

六是軍醫以救治為名打空氣針,結束重傷士兵的生命。受了重傷不能戰鬥或者行走時,這些人就會成為隊伍的負擔,回來之後軍醫也會採取措施,來儘快結束這些人的生命,日本軍醫處決受傷士兵時,最常見的方法是注射空氣,受傷士兵的身體已經很虛弱了,軍醫注入大量空氣後,體內的血液和空氣會混合在一起形成血液泡沫,肺動脈將被阻塞,心率將越來越低,很快發生猝死。這種方法見效極快,傷兵在短時間裡就會猝死,真是一種殘酷的手段。

比如1945年8月,當日本即將宣佈投降時,在中國東北的第一陸軍醫院接到了撤軍的命令。 在帶著2000多名受傷士兵和醫務人員逃到牡丹江後,院長拿出東方刀,強迫其他人跳進河裡自殺。 日本陸軍院長直接讓人給受傷比較嚴重的士兵,注射空氣針,讓他們儘快死去。

日軍之所以會如此滅絕人性,對待重傷士兵,小編認為,不外乎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節約資源。兵佔用軍隊資源,醫療和照顧傷員需要人力物力。二是傷兵行動不便,會影響整個部隊的機動性額戰鬥;三是避免洩露情報,死人永遠不會洩密,把傷兵處死,就不會被敵軍俘虜,也不會洩密。四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和舉國主義思想的荼毒,根深蒂固,認為殺掉重傷士兵或者自殺,他們是為天皇而戰,是榮耀的。

但不管怎麼樣,日軍如此“變態”對待重傷士兵,這種做法讓人難以接受,更令人心寒。俗話說“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正是日本人的這種近乎滅絕人性的瘋狂之舉,才會讓自己徹底失敗,並自食苦果,嚐到了兩顆原子彈的味道。




葛大小姐


提前日本,中國人必定是咬牙切齒,一句“小日本”就能看出來!就這麼個小國,挑起多少戰事,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罄竹難書!日本人不光對別人狠,對自己也是狠,尤其是沒有利用價值的人,比如重傷的士兵。二戰,剖腹自盡,就地解決,空氣針,寒了多少士兵的心!



二戰,從1939.9.1到1945.9.2,這是爆發,之前還有準備工作。甲午戰爭是試探,侵華戰爭是準備,沒想到中國不是那麼好欺負的,骨頭沒啃到,還惹了一身的騷!而日本野心還不小,一箇中國不夠,還打起了美國的注意,沒想到,大佬就是大佬,一顆原子彈就夠日本人好好喝一壺了!

從1931年的侵華戰爭開始,日本士兵的人生就兩種,受傷和痊癒,要是不幸運,就掛了,人生結束!在戰爭中,隨著日本的處境,受傷的士兵的待遇也在變化。



日本囂張(1939-1941)

二戰是由日本,意大利,德國帶頭挑起的。作為挑事人,當然是理直氣壯,有資本的。再說不打無準備的仗,戰爭剛開始時物資最豐盛,一切都是最頂級的。這時候的士兵就是國寶級別的。一點小傷也要精心治療,一點點的後遺症都不能有。這時候一人得道成仙,全家雞犬升天!


大佬發怒(1942)

這年是決定反法西斯命運的一年,大佬美國不再保持中立態度,因為日本不自量力去偷襲了美國。大佬怒了,我不惹你,也不支持你,我有錯嗎?既然你要太歲頭上動土,那別怪我,大佬的怒火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這年,日本受傷士兵的待遇從國寶級變成了一般級別的,小傷就忍著,別矯情!

日本下坡路(1943-1945)

以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帶頭的反法西斯開始大反攻,大佬發怒的後果很嚴重。日本開始節節敗退。重傷士兵的悲慘人生開始了。日本長期的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禍害了他們!戰場重傷了,搶救不划算了,就地解決,畢竟死人不會洩露秘密,還不會連累行軍速度。

不是用子彈,畢竟子彈珍貴著呢。武士刀或者刺刀就是他們的歸宿,剖腹自盡或者戰友解決。剖腹自盡不可能立刻死去,臟器會被切斷,流出肚子,大出血,失血過多死亡!

這時候的醫生也充當了劊子手,給重傷員注射空氣針,讓他空氣栓塞死亡。臨死前病人會劇烈的垂死掙扎,苦痛的死去!

還有回不去的士兵,會一把大火燒了,骨灰魂歸故里。活人也可能被扔進火裡,活活燒死。

這樣做,就是個路人也會心寒,何況是為國家賣命的人!


斯幽說歷史


重傷員的處理,歷來都是很麻煩的。如果是在戰線比較穩定的情況下,還可以後送到後方的野戰醫院進行救治,但是如果是在突然的行進中與敵人遭遇,或者是被對手打垮,就經常會出現來不及轉運傷員就匆忙撤走的情況,這些重傷員就會成為對手的俘虜,或者是被敵人直接殺死。

比如淞滬會戰中,初期展現比較穩定的時候,基本上都可以將重傷員後送到野戰醫院進行救治,不過當時國軍的野戰醫院救治水平有限,所以大部分重傷員最後的結果都是死了。只有比較高級的軍官才能在負傷之後被儘快後送到後方比較好的醫院進行救治,才能存活下來。淞滬會戰中受傷的高級軍官,主要是在外國教會在上海辦的醫院裡進行救治。

我軍從蘇區到抗戰、解放戰爭時期,如果是在有穩固後方根據地的情況下與敵人作戰,大部分重傷員都可以及時後送到後方進行救治的,尤其是重要的幹部,都能夠得到儘可能的救治,雖然條件有限,但都會盡力救治,比如粟裕多次負傷,就都通過在後方救治活下來了。這也是戰士們普遍不太願意脫離根據地進行無後方作戰的重要原因,因為沒有後方,所以一旦負傷,尤其是重傷之後,往往只能就地安置在群眾家中,這就意味著從此脫離了革命隊伍,而在敵人打過來之後,也很容易被搜捕出來加以殺害。

1948年粟裕在對中央渡江南進的命令“斗膽直陳”的時候算賬,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因為躍進到江南之後,是無後方作戰,所以每次戰鬥中的輕重傷員都只能就地安置,而無法帶走,就會造成部隊的絕對減員,這種減員就很可惜。之前粟裕在抗戰後期率部在莫干山一帶作戰的時候,就經歷過這種情況。所以,粟裕認為與其脫離解放區進行無後方作戰,不如在江北作戰划算,因為在江北打大仗,我軍傷亡一個人,至少可以消滅敵人三個人。

長征時這種情況就尤其嚴重,因為是脫離中央蘇區進行戰略大轉移,所以完全是無後方作戰,每次戰鬥減員中的輕重傷員,如果無法自己行動,就只能就地安置,從而造成大量的戰鬥減員。所以,幾乎紅軍沿途經歷過作戰的地方,都安置了一些傷員。我曾經有個同事的爺爺是老紅軍,是湖南人,但是卻在貴州遵義生活,就是跟著長征的隊伍到了遵義,作戰時負傷,就地安置後就脫離了隊伍,傷愈後就在當地一直生活,也沒有回到湖南去。

在長征中過草地的時候,一軍團有一個部隊在後面擔任後衛,同時也要負責收容前面掉隊的傷病員。但因為過草地的時候條件非常困難,衣食無著,食物尤其緊張,也缺乏醫藥,而一個重傷員至少需要兩個戰士來抬,嚴重影響行軍速度。因此,一軍團的幾個幹部曾經自作主張,殺掉了幾個重傷員。這件事也是後來一軍團幹部與三軍團幹部關係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日軍在抗戰時期的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要時間還來得及,就會盡可能帶走傷病員,後送到後方野戰醫院進行救治。不僅如此,日軍還會盡可能的將陣亡軍官和士兵的耳朵、手指割下帶走,將屍體集中起來焚燒或者掩埋,然後再撤退。但在戰敗的情況下,倉皇退走的時候,也同樣來不及帶走重傷員,只能就地處理,其實也就是直接燒死或者殺死。比如常德會戰之後,國軍追擊時就發現過一股日軍小部隊將幾十個重傷員集中在一間房子裡,準備燒死,剛好國軍打過來了,日軍倉皇退走,國軍就將這些日軍傷員救下來了。

抗戰後期,因為日本兵源緊張,大量徵發普通老百姓參戰,所以老百姓的厭戰情緒是比較重的,戰鬥力和戰鬥素養也都比不上那些抗戰初期的老鬼子。同樣,在戰爭初期,因為日軍作戰比較順利,所以遺棄重傷員的情況不太多,而到了後期,日軍戰鬥力和戰鬥素養都嚴重下降了,撤退的時候紀律也比較差,遺棄重傷員的情況也是比較多的,至少是比戰爭初期要多了很多。這也是後來一部分日軍老兵反戰的原因。

在朝鮮戰場上,美軍很快就發現志願軍紀律很好,而且確實是優待俘虜。所以,美軍在被志願軍擊退,被迫撤退的時候,如果來不及帶走傷員,就會主動把傷員從原本隱蔽的地方抬出來,放在大路邊比較顯眼的地方,主動送給志願軍,讓志願軍去救治。李奇微的回憶錄也承認,在對待戰俘和美軍傷員方面,志願軍做得非常好,而且志願軍經常自己節約口糧,來給戰俘和被俘的傷員吃。


蕭武


日本老兵會心寒?不要強行替他們操心了,放心吧,他們不會心寒的!

前不久還有一個記者採訪一位90多歲的日本老兵對戰爭的態度,這個日本老兵並沒有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充滿了悔恨,他說:“如有開戰,隨時上前線!”

這才是真正的日本士兵,一個“合格”的日本軍人,一個擁有堅定大日本帝國主義信仰的戰士。

有一組數據,我相信大家看完過後一定會質疑真假,在整個抗戰期間,八路軍共俘虜日軍六千多人,而國軍俘虜日軍不足三千人,14年抗戰,我國竟然沒能俘虜上萬個日本士兵,說出來簡直是匪夷所思。

我相信很多人肯定說是假的,林老總在平型關大捷後總結:“戰後只見戰場上敵人屍體遍野,卻捉不著活的。”

在《亮劍》中,李雲龍在野狼峪伏擊日本華北觀摩團,曾一次性擊斃一名少將和六名大佐,以及很多日本軍官,有讀者就說,為什麼不俘虜他們呢?縱橫告訴你,抗戰中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戰績,更不可能俘虜到大量的日本軍官,整個抗戰中,別說俘虜將官和佐官了,就是尉官都少之又少。

(這是不可能的)

除了在亞洲戰場,日本被俘人數少之又少外,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俘虜的日本士兵相對於歐洲戰場依然是少之又少。

在沖繩島戰役中,24萬美軍攻打只有10萬的日軍,竟然三個月沒有打下來,10萬日本士兵大部分都戰死了,最後只有七千人被俘虜。

那麼問題來了,日本不會出現傷病嗎?為什麼在一場戰役中,日本往往陣亡人數就是傷亡人數呢?

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日本士兵很難讓你俘虜到,一旦受了重傷就直接宣告死亡。

相信大家都看過很多美國拍攝的二戰題材的影視劇,比如《血戰鋼鋸嶺》《兄弟連》《珍珠港》等等,仔細看你會發現,美軍隨軍的醫生和護士有很多,《兄弟連》中有一集專門講醫護兵的故事,當有人被崩了後,醫護兵就前去救護,對方看到醫護兵的標誌並不會開槍,想想都可怕,戰場上會有這樣的事情。

(《兄弟連》中醫護兵尤金)

這其實是《日內瓦公約》中制定的國際規則,從人道主義精神出發,在戰爭中不準對醫務人員射擊。

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就沒有這麼好運了,《血戰鋼鋸嶺》講的本身就是醫護兵的故事,在影片中,專門有一塊介紹,日本士兵有規定,專門挑帶醫護標誌的士兵打!

日本二戰前就從《日內瓦公約》中退出,不受其掣肘,想幹啥就幹啥。這就是為啥從太平洋戰場回美國的士兵得精神病的數量遠遠高於歐洲戰場的原因,日本人玩的太埋汰了。

(《血戰鋼鋸嶺》中的醫護兵)

難道日本士兵就不怕被報復,美軍也射擊他的醫護兵?答案是,日本幾乎就等同於沒有醫護兵!

日本在前線負責基礎醫療救護工作的是衛生兵,由於缺乏急救藥品和器械,因此衛生兵只負責對輕傷員的傷口清洗和爆炸工作,需要上戰地醫院的,必須等到戰鬥結束後才會去送。

運送傷病這種事情,對於日本軍隊來說是不可能的事情,日本只注重戰果,而不會在意個人的生死。因為重傷員會拖累部隊的,一旦到了這個時候,部隊會鼓勵重傷員自殺以解脫自己,避免拖累部隊。

如果這名重傷員拒絕自殺的話,那麼他就會被看作是膽小的人,在日本,膽小怕死是可恥的行為,對於這樣沒有為天皇獻身精神的人,其他人是有義務“幫助”他的。

日本士兵一直接受的就是軍國主義教育和武士道思想,綜合起來就是要日本士兵不怕死,“視死如歸才是美德”“死亡本就是精神的勝利” 。

所以,儘管日軍在二戰中對待重傷士兵很殘忍,但是,老兵不會心寒,否則他們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受過日本軍國主義教育的士兵。


史論縱橫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日本老兵會心寒?那肯定不會,日本兵中“軍國思想”的毒太深,已失去了人性。不過隨著日軍的節節敗退,傷兵的下場是很悲慘的。日軍醫療體系裡有軍醫、藥劑師、牙醫和醫護兵四類,前三類是不上前線的。醫護兵基本只會一些簡單護理,只能救治一些輕傷員,重傷員則要送到後方戰地醫院治療。日軍一箇中隊181人,其中就有4個醫護兵。在侵華戰爭初期,日軍傷亡較少,醫療物資很充裕,運氣好還能得到日本婦女的“慰問”,所以那個階段的傷兵能得到很好的護理。

在《亮劍》中,李雲龍在野狼峪伏擊日本華北觀摩團,曾一次性擊斃一名少將和六名大佐,以及很多日本軍官,有讀者就說,為什麼不俘虜他們呢?縱橫告訴你,抗戰中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戰績,更不可能俘虜到大量的日本軍官,整個抗戰中,別說俘虜將官和佐官了,就是尉官都少之又少。

由於官兵幾乎都在作戰,只能依靠各大隊經理室的人籌集糧食。主食還好辦,畢竟後方帶來一些,衡陽周邊也有大片稻田可以臨時加工成大米。但副食就一律全無,不要說肉,連蔬菜也搞不到。往往白天所有人去衡陽郊區的稻田收割稻子,再磨成米。因為怕中美聯合空軍轟炸,白天不敢生火,只能在黃昏加上鹽煮熟做成飯糰,連夜送到前線。

同時在戰場上的重傷員,部隊軍官為了避免其對部隊造成拖累,會鼓勵重傷員自殺以解脫自己,避免拖累部隊。如果這名重傷員拒絕自殺的話,那麼他就會被看作是膽小的人,在日本,膽小怕死是可恥的行為,對於這樣沒有為天皇獻身精神的人,其他人是有義務“幫助”他的。這就是二戰時期,滅絕人性的日軍對待自己重傷員的方式,可見在那個年代能夠活下來的日本傷兵,真的是不容易啊。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二戰期間,日本作為軸心國主力軍,傷亡達到了185萬人,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巨大的傷亡都是日本極端主義自己造成的。

可以說這巨大的傷亡,完全是日本殘忍的對待傷兵導致的。

當然日本隊對待傷病的措施,有三個時期的大轉變。

二戰初期,白衣天使。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的時候,日本的軍事潛力還沒有耗盡,資源較為充沛,因此這一時期的精銳“老鬼”如果受傷了,會受到非常好的照顧,經過精心的治療極有可能會再次返回前線。

可以說這一時期日軍的待遇還是非常好的,但是隨著日軍窮兵黷武瘋狂“爆兵”,這種短暫的好時光一去不復返。

二戰中期,自殺式襲擊。

二戰中期的時候,隨著日軍的瘋狂擴張和四處樹敵,終於陷入了一個困境之中。

這一時期日軍的主力依然是以老兵為主,但是資源已經受到嚴重的限制,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有日軍在戰場上受傷,就會殘忍地發動自殺式襲擊,比如大家經常見到的日軍傷兵使用手榴彈與我軍同歸於盡,大都是這一時期。

不僅如此,這些瘋狂的軍國主義分子,甚至會拖著我們的軍醫一起同歸於盡,兇殘至極。

二戰後期,除掉累贅。

隨著戰爭推進第二次大戰末期,特別是在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戰役爆發以後,日軍的各種補給物資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與此同時,隨著日軍老兵精銳逐漸損耗殆盡,只能以新兵、偽軍替代,這些新兵可沒有那些“老鬼子”的瘋狂,是不可能在戰場上主動自殺的。

隨著日軍在戰場上的節節失利,只能選擇放棄這些傷兵,但是為了防止這些傷兵被俘洩密,日軍採取了非常殘忍的手段,槍斃、甚至使用刺刀殺死傷兵,完全不用懷疑那些對我國平民下手的“老鬼子”會下不去手。

即便是安全的撤回野戰醫院,在醫療物資匱乏的時期,這些日軍也不會受到精心的治療,甚至會被注射“空氣針”致死。

日軍真的是太殘忍了,對自己人都這麼兇殘,難怪美國會“祭出”原子彈這個大殺器。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