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現在中學生不缺少應試型成長,缺少的是生態型成長。你同意嗎?

荒野不荒涼


我同意這個觀點,目前我國學生大部分都是應試型的學生,應對考試一般都沒有問題,而且應對的很好,但是缺少的是生態型成長型的學生。我們的學生在參加各級各類應試型考試中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就像世界數學物理奧林匹克競賽,我的學生都是冠亞軍,但是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獎呢?為什麼沒有成為世界知名科學家呢?就是因為我們的學生缺少生態型成長型的能力和素養。因此我認為我們國家在培養人才方面應該改變傳統的應試教師思維,轉向培養開拓創新的能力者,使得每一名學生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都有自己的專業愛好並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最終在這個方面有所建樹。






名師資料學習技巧


提升綜合素質,爭當棟樑之才。

高三的學習,讓人刻骨銘心。高三的口號,讓人熱血沸騰。

“要成功,先發瘋,下定決心往前衝”,“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掉皮掉肉不掉隊,流血流汗不流淚”,“不苦不累,高三無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累死你一個,幸福你一家”……

在中學生眼中,分數才是唯一,應試才是出路。考試的評價標準,讓他們重於做學問,輕於做人,做事。他們偏向了應試型成長,偏離了生態型成長。

其實,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就已經站在更新的時代高度,提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首先需要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能吃苦耐勞、執著追求、積極樂觀、迎難而上,充滿正能量。其次,需要有一技之長的人,能深入鑽研,掌握高精尖專業知識,易於融入社會。第三,需要有實踐創新能力的人。能夠根據現狀,不斷探索調整適應行業發展的新路。此外,還需要能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等等綜合素質優秀的人才。

所以,中學生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能力、有道德、有情操的人,走生態型成長之路,提升綜合素質,爭當棟樑之材。

要使人成為有信仰有靈魂的人,而不是純粹讀書的機器人,還需要家庭、社會、學校的共同努力。家庭應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薰染孩子優秀的品質,社會應以正面的能量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而學校,在豐富學生知識的前提下也應大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全社會通力合作,才能為我們的明天托起火紅的太陽。

是的,現在中學生不缺少應試型成長,缺少的是生態型成長。中學生應該提升綜合素質,爭當棟樑之材。


地球9999


國內教育,最不缺少的就是應試型成長,這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不是說改革就能改革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國家教育部已經出臺了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就是希望學生在校期間能生態型成長。所以,你的觀點,我非常認可。你應該在教育上有過深入的思考。新課程改革的策略之一是先立後破,意思是先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進行新教育試點,取得成熟的經驗後,才逐步革除教育領域不合理的成分。這種做法符合哲學中“揚棄”的辯證觀點,也符合國情。處於發展中的國家,不可能突然間就否定一切,重新開灶,這違背發展規律。所以,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一邊在大力倡導“生態型成長”,同時,繼承基礎教育中合理的因素,逐步剔除不合理的教育成分,這種中庸做法,合民情。所以,“應試型成長”依然要存在一定的時期。國家選拔人才,要做到合情合理,高考,給了尋常百姓家子女最好的時機。目前,還沒有更好的選拔人才機制,因此,在高考指揮棒的舞動下,應試型成長還要持續一定的時期。今天,我們培養學生成長,希望學生能生態型成長,但成長的過程中,無法脫離掉應試型成長。希望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未來的教育,生態型成長成分一定會多於應試型成長成分。





愛追求的大男孩


我不明白您說的“生態型成長”如何定義,按我的理解是“個人生命成長課程”,這其實是屬“通識教育”範疇。

“通識教育”的初衷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批評性學習, 讓學生學以致用,各學科融會貫通,以社會問題為議論對象,觀察分析各種社會現象,探究社會各階層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積極參與實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早在十九世紀的西方教育開始流行“通識”教學。從小學開始,通識科逐漸成為各個階段校園必修課。

尤其中學階段通識教育科是學生的核心科目之一,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本科所選取的單元內容主題對學生個人、社會和世界具有重要意義,也幫助學生聯繫不同範圍的知識,擴闊視野。通識教育科的學習經歷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並且有信心面對未來的挑戰。








新資優教育CEO吳新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人是想當然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想當然的。為什麼?先來界定概念:

應試性成長,跟被動學習緊密相關,也就是一切學習需要他人來安排,在他人安排下能夠取得一定的學習效果,在知識吸收,技能進步等方面能夠得到一定效果,也就是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長。最為典型的是哪些陪讀的孩子,在父母的陪讀下考取了大學,甚至是重點大學,有的還是清華北大。到了大學後,失去了父母陪伴,就打遊戲,掛科,最終退學又重複高中學習,又在父母的陪讀下再次考取大學…

生態性成長,跟主動學習緊密相關,也就是能夠逐漸脫離他人的督學需要,自己能夠獨立安排學習活動,規劃未來學習方向,能夠廣泛吸收他人學習建議和經驗。這樣的成長未必是高效的,但是實實在在的,符合教育規律,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具有生態性特點的成長。

從成長的核心要義而言,後者自然優於前者,所以我們倡導踐行後者的教育方式。作為成長個體自己,也應該意識到這一點,真正意識到這一點的個體,對教師的要求完全不一樣,他不需要教師如同保姆式對自己進行教育管理,他希望教師繼續成長,在持續成長中做好示範,做他們學習的領跑者。教學相長就是此意。

然而,現在的中學生,最為鬧心的是,既不能應試型成長,也不能生態性成長,而是沉迷於手機遊戲,不學習,不交流,不成長,父母請吃飯都閒父母嘮叨,身體在成長,身體素質卻越來越差,繼而心理素質,思想素質,獨立生活能力下降。這樣的學生,已經很多了,這更值得關注。


姚鐸俟教育


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