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徐霞客:心之所向,素履而往

徐霞客:心之所向,素履而往

1

2015年,一封辭職信引發熱評。

辭職的理由只有十個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徐霞客:心之所向,素履而往

他,就是徐霞客。

1587年的1月5日,徐霞客出生於江蘇江陰的一個富庶人家。

這家人富庶到什麼地步呢?據說徐霞客的太爺爺當時分家產時,光田產就分到了12597畝。這些田產,從南走到北,能走五十餘里。

徐家的家業,到了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手裡,雖然有所中落,但依然可以衣食無憂。只是這家人有點奇怪,徐霞客和他的父親對科舉考試皆不感興趣,而是寄情山水,願意一生用雙腳丈量祖國的河山大地。

原來,徐霞客的某位高祖當年赴京考試時已經考中,卻被傳提前拿到試題有作弊的嫌疑,因此被當朝皇帝裁決終生不能再考。受這次事件牽連的還有唐伯虎,這就是順治年間著名的“科場舞弊案”。

當讀到《晉書 陶淵明》時,徐霞客被陶淵明無意功名,棄官歸隱的人生態度深深打動,他當即立下誓言:大丈夫應當走遍天下,朝臨煙霞而暮棲蒼梧,怎能拘於一地終老一生?!

徐霞客:心之所向,素履而往

2

二十二歲那年,徐霞客邁出了他科學探險和地理考察的第一步。

他在《徐霞客遊記》的開篇這樣寫道:“癸丑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

徐霞客的出遊不是奔向一個又一個熱鬧的所在,他志在考察祖國的山川形勝,地理概貌,因此他多行在深山巨谷、窮鄉僻壤之中。

他“攀懸崖,渡急流,冒嚴寒,鬥酷暑,忍飢渴,避豺狼”,間或遇盜賊劫掠,又遭僕人相棄,更為悽慘的是,他常常日困危崖之上,夜宿霜露之下。

令人欽佩的是,不管這樣的行程有多艱苦,不管每時每刻要面臨怎樣的危險,徐霞客都沒有打過退堂鼓,只要那雙病足還能走,他就不會停下行進的腳步。因為,他從小立下的志向就是:今生許身山河,用心觸摸祖國的每一寸肌膚。

每天晚上,結束一天的行程,徐霞客就會點起油脂,將白天的見聞、發現和收穫詳細記錄下來。從22歲開始,到54歲去世,徐霞客有三十年的時間一直在路上。他每年春天出發,秋天從遙遠的地方回來,陪伴老母妻兒,來年重新啟程。

在徐霞客遊歷的三十多年裡,在幾乎沒有外界資助的情況下,他先後到過江蘇、浙江、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16個省、市、自治區,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說他是“明朝第一驢友”毫不誇張。

徐霞客的遊歷不是走馬觀花似地尋奇訪勝,而是通過親身跋涉,探索蘊藏於地理山川之中的奧秘。

首先,徐霞客對許多河流的水道進行了探索,其中以長江最為深入。長江的的發源地究竟在哪兒,很長時間都是個謎。

戰國時期的《禹貢》一書提出了“岷江導江”的說法,但徐霞客“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斷定金沙江才是長江的上源。

1978年,國家派出考察隊,正式確認長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沱沱河。雖然徐霞客最終沒能找到長江的真正源頭,但他為此所做的早期探索,仍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其次,徐霞客還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

我國的西南地區石灰岩分佈廣泛,徐霞客深入了其中一百多個洞穴,如實記錄了他的觀測結果。在他去世後100多年,歐洲人才開始考察石灰岩地貌,法國的洞穴聯盟專家巴赫巴瑞曾表示:“徐霞客是早期真正的洞穴專家”。

徐霞客:心之所向,素履而往

除此,徐霞客還對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進行了考察研究,對各地的物候變化、手工業、農業以及交通等方面做了生動的描述和記載。

徐霞客曾兩次登上黃山,通過目測和攀爬,他發現“蓮花峰”要比“天都峰”高一些,“蓮花峰”才是黃山的第一高峰。

後經現代科學手段測量,“蓮花峰”確實比“天都峰”高出了54米,關鍵是兩者之間相距1.1公里,可見,作為探險家的徐霞客,有著怎樣精準的目力。

徐霞客:心之所向,素履而往

3

徐霞客去世以後,他的次子和好友季孟良對他的日記進行了編纂整理,最終形成了《徐霞客遊記》一書。錢謙益曾稱讚此書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遊記》以實地考察為依據,生動、準確、詳實地記錄了我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景觀。它不但糾正了古代一些地理書籍的謬誤之處,還有不少新的發現,因而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徐霞客遊記》還具很高的文學價值。它不僅篇幅宏大、內容豐富,是以前的任何遊記都無法比擬的,而且在寫景、抒情等方面皆有獨到之處,體現了徐霞客深厚的文學素養。

徐霞客:心之所向,素履而往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這樣評價:“《徐霞客遊記》讀來並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紀的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

徐霞客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地理探險事業。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徐霞客曾這樣說:

“張騫鑿空,未暏崑崙;唐玄奘銜人主之命,乃得西遊。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崑崙,歷西域,題名絕國,死不恨矣。”

他一生不受名韁利鎖的羈絆,他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之間,無拘無束地放飛靈魂。他沒有向生活的苟且妥協,他用多半生的時光,找到了心中的詩和遠方。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或是嚮往自由的夢,或是實現自我的夢。無論你如何選擇,只要你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便是無憾了。

心之所向,素履而往。

作者:張風莉:筆名雨楓,中學語文教師,甘肅省白銀市作協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