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亮剑》里,给李云龙授少将合理吗?

永恒的珍珠红


李云龙,是《亮剑》中的男一号,文艺作品原于生活,不少网友在查找史料后,认为原型是中野王近山将军居多。

王近山是红四方面军出身,抗日战争时期为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刘伯承师长、陈赓旅长)。参加神头岭,响堂铺战斗,反“九路围攻”,反“大扫荡”战斗。解放战争参加淮海战役,55年授中将军衔。


王近山中将

以此看,李云龙授军衔时,是授低了。

可从剧情看,红军时期,李云龙过草地时,是红四方面军的团长,还应纵兵抢粮被撸了。王近山红军时期已至副师长。抗日时期,最初被国民党承认编制的,是三个师,6个旅,各旅2一3个团,三个师长当然是后来授元帅衔的,旅一级有授大将衔,有授上将衔,比如陈赓,徐海东,黄克诚授大将,许世友,王震等授上将衔。团级战功佼佼者,也有不少授上将衔的,比如杨得志,韩先楚,李天佑,宋时轮等,其余多授中将。王近山是772团副团长,授中将。

以上所说,是正规军,也就是影视作品中常说的“主力团”。为发展抗日武装,我党在建制外还建立了很多编外武装,比如李云龙的新一团和后来任职的独立团。这些团的级别,和主力团(带番号的)差别很大了,主要看自己发展的如何,回到主力任职,外面一个团长能不能有主力实职营长大都成问题。


这点上李云龙就不如王近山了。 解放战争初期,王近山为中野六纵司令,后任二野三兵团副司令兼十二军军长。李云龙参加淮海战役时,只是个主力师师长,至全国基本解放,才为代军长。由此可见,李云龙授少将是合理的。

再拿一个与李云龙有关的将军比较,说明这个问题,皮定均,中原军区第一旅旅长,也是地方部队旅,后负责东南沿海防务,是李云龙任军长的上级。皮定均授衔的初评,也是少将。是毛主席特批“皮有功,少升中”,才授的中将衔。


皮定均中将

这么比,李云龙怎么都不冤。


净月暖阳


稍微有点委屈,从《亮剑》中所表述的李云龙资历来看,即便是红四方面军出身,1955年也应该授中将军衔,难怪老李不爽,这是可以参照的。



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各路长征队伍及陕北红军在内不过三万余人,严重出现了官多兵少的局面,比如陈赓任团长的“干部团”,都是连排级干部和步校学员当战士,在1937年改编成第八路军时,虽经多方补充,全军仍不过四万五千人,因此军官基本降职使用。

115师师长林彪元帅,120师师长贺龙元帅,129师师长刘伯承元帅,这是师一级。六个旅长中除343旅陈光将军早逝外,最高的大将,最低的也是上将,分别是344旅徐海东(大将)、358旅张宗逊(上将),359旅陈伯钧(上将),385旅王宏坤(上将),386旅陈赓(大将)。



我们再以李云龙所在的129师386旅各级主官为例:

副旅长陈再道(上将)、政训主任王新亭(上将)和参谋长李聚奎(上将) 。771团团长徐深吉(中将)、副团长韩东山(少将);772团团长叶成焕牺牲,副团长王近山(中将)。

李云龙刚参加改编时的职务,新《亮剑》中有描述,是某团副团长,不给配望远镜。所以首先老李的最低军衔是少将,这是基础。



2,李云龙在《亮剑》中所经历的战斗故事,包括了以王近山为主的三个人物原型,第一个是772团副团长王近山中将,痛歼日军华北战地观察团;第二个是孤身回延安的西路军勇士秦基伟中将;第三个从中原突围到华东、由中野转隶华野粟裕指挥的皮定钧中将,既然如此,军衔也应该与原型拉齐,以授中将较为合理。

李云龙没有四野的经历,钟伟少将似可不参照。

3,唯一影响老李中将军衔的应该是刺头作风,但这个剧中有些夸张,战争年代军纪森严,剧中的有些事情,老李是不敢做的,否则就不是军衔的问题,脑袋都没了。


度度狼gg


李云龙授少将,合情合理。

很多人为他愤愤不平。

他自己也愤愤不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李云龙、孔捷、丁伟这三个好朋友,经历了无数磨难,经历过无数战斗,经历过残酷战场的洗礼,经历过多少战友牺牲永别的痛,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荣耀。

可这三个人,都不服气。李云龙尤其不服气。

从黄麻暴动时参加革命,出生入死,才给一颗星。难怪李云龙不服气。

首先,从资历来说,比李云龙老的真不多。早在过草地的时候他就是团长了,什么概念?早在鄂豫皖时期就五上五下了,资历吓死人!

其次,从战功来说,抗日战争时期,击坂田、灭山崎,全歼观摩团,干掉了服部少将,全歼山本特战队。比他强的不多。

论人脉,旅长是他大哥,老师长是他的老首长,华野司令员也是他的老首长。

这些,都是别人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李云龙还是存在着无可弥补的缺憾。

第一,李云龙多次抗命,私自行动,虽然都取得了胜利,这在以服从命令为第一纪律的部队是绝对不允许的。

也多亏李云龙屡立战功,功过相抵。要是换个别人,早给撸了!

第二,李云龙带领突击队与楚云飞遭遇受重伤,此后泡妹子、结婚,再也没有参加过大的战役,在功劳上比别人少了点。授衔时,我军数百万之众,得授将官者,不过千余人。

第三,李云龙负伤前也只是个师长而已,此后只是代理军长,职务和级别并不高。

综合考虑之下,李云龙授少将是非常合适的。

况且,最终李云龙驻守海疆,按照当时的战略部署,他就是将来攻台的部队。

前程不可限量!

可惜,黄了……

不过云龙兄娶了那么漂亮的老婆,也值了。


脂肪故事


个人认为,《亮剑》中授予李云龙少将是合理的。

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1.原型:李云龙原型是以3个人物为素材,但大多数更像其中的王近山将军,脾气火爆,战斗出色,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衔。(原型要占很大一部分,编剧应当尊重历史。反观现在抗日神剧编剧,包子雷,手撕鬼子,一枪打中八百里外的鬼子,这完全是玄幻小说风格)

2.资历:老李是从黄麻暴动开始进入革命队伍的,在其中绝对是一等一的老资历。同时期的人物都是中将、上将,若是论资排辈,基本中将往上。(军队最讲资历,即使是将军遇到曾经的班长、教官,也要叫一声老班长,教官。)(在俄罗斯等其他西方国家,存在大量老兵欺负新兵的现象,这也是军队资历的一种体现)

3.人脉:抗战时旅长是他大哥,后面在解放军中占据一席之地;老师长是他的老首长,可以说同甘共苦数十年,看着李云龙一场一场战斗打下来,亦师亦友。华野司令员也是他的老首长,罩过李云龙不少次。(论人脉,老李真性情,朋友首长都看重他)

4.旧功劳:击坂田、灭山崎,全歼观摩团,干掉了服部少将,全歼山本特战队,在抗日战场上,这些功劳绝对可以排在前20名。(排名20是有原因的,在他前面有张自忠、孙立人、林彪、李宗仁这些大兵团指挥官,老李那时还是团长)

5.新功劳:老李在解放战争中:剑走偏锋,同楚云飞拼了个两败俱伤,重伤差点没撑住。这伤一直到1950年才养利索。短短二三年的解放战争,大量的指挥官率军获得极大战果,而老李原地踏步,与第一梯队拉开了不小的距离。(老李落后了)

老李在朝鲜战争中:老李根本就没轮上去朝鲜,自然也谈不上功劳,其他指挥官又获功劳。(老李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所以在最终排名中,老李属于靠后的位置,所以被授予少将也是正常的。6.服从性: 老李从参加革命时就是个刺头,抗命无数次,率性而为数次(原型王近山将军也是如此,绰号“王疯子”),如强行攻打平安县城,替魏和尚报仇,弃指挥部不顾私自与楚云飞交战。(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小说编剧艺术性的需要,若是真实情况,多少个脑袋也不够枪毙的)老李最大的吃亏就吃亏这里,军队是最讲究纪律的地方,抗命最轻最轻也是撤职,枪毙上军事法庭也正常的。

7.态度和学习:老李自来在上级哪都是牛皮糖一样,回回保证服从指挥,回去就按自己的想法打。老李也在文化水平上吃亏了,后期不爱学习。(这对授衔造成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原型虽然是中将,但是王近山将军可是在抗美援朝战场参加过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曾获得两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而影视剧中的李云龙并没有去朝鲜战场。

因此,资历加1分,人脉加1分,功劳扣1分,服从扣1分,最终结果少将。

即使是少将,也掩盖不了老李的人格魅力。抗战影视剧,唯《亮剑》有魂!

以上。


木剑温不胜


个人认为授予少将军衔是合理的。

1955年授衔时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所任的现职,过往的资历,战功,甚至山头等等,但平衡的因素多发生在元帅、大将、上将中,少将基本是按照任职与资历进行考虑的。李云龙资历还是很老的,参加了1928年的黄麻起义,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作为师长的李云龙因与楚云飞激战百受到重伤,中间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期间收获了爱情,但也丢失了更大的上升机遇期,而同时期的赵刚都成长为了军政委,他到后来也就是55年授衔以后才是边海防的军长,这期间没有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也没有获得晋升。也就是说从受伤后以55年他的职务仍就是师长,而55年授衔时,师长授衔的基准就是少将,因此,授予他少将军衔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每一个职务应该授什么样的军衔需要衡量的因素很多,在整个授衔的人员中也有不少个例,主要考虑到历史贡献等因素,当然也有一些是因为历史原因而降衔降职的,后来在使用和授衔时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

李云龙在战争过程中,虽有战功,但也犯了不少错误,相比那些死去的革命者,授予什么军衔还重要吗?


华竖


由李幼斌主演的《亮剑》我看过不下七八遍了,这部电视剧当年可是红极一时,李幼斌是真真的把剧中的主角李云龙这一角色给演活了。


电视剧中的结尾部分是1955年授衔仪式,铁三角李云龙,丁伟,孔捷这三个战功赫赫的将军都授予了少将军衔,三人均表示不服,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授的少将军衔到底准不准确。

李云龙是1927年参加黄麻运动开始干革命,后来参加红四方面军,参加过长征直至后来团改师后担任师长,期间因为多次犯错误,降职又升级。后与国民党楚云飞一战中负伤,错过不少经典战役。1952任代理军长。直至1955年授衔仪式。

1955年的授衔依据其实就是52年那时候的定级,那时候的李云龙是代理军长,属于副军级干部,按照授衔时的规定,52年担任军级职务的人,授予少将军衔,少量有特殊贡献的授予中将军衔,李云龙虽然也有过特殊贡献,但是他犯的错误也着实太多,功过相抵,所以他不能授予中将军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的原版同名小说,个人认为这部小说的精华所在就在于电视剧授衔之后动乱十年中所发生的故事。估计现在网络上这部小说的后半部不太好找。不过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一定要读一读。真心精彩,原因不想多说。相信看过的都会懂!


八八年的夏天


《孙子兵法》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主要指的是智谋,谋略,将而无谋,兵之大忌;信者,有信用,信义,有信则可团结;仁者,仁义,有仁义之心才能受人爱戴;勇者,无畏,狭路相逢勇者胜,将勇兵不熊;严者,有严格的军纪,军令如山。

好吧,我们用上面几条来比对一下李云龙。首先是“智”,相对于智,李云龙有小智而无大谋,可以指挥的好一个团,一个师,但是未必能用好一个军,刘大将军评价李云龙,也只是:有点鬼心眼。如此而已。

然后是信与仁,这一点,毋庸置疑,李云龙做到了优秀,对待战友春风般温暖,对待敌人刀子般冷酷,尤其是给和尚报仇那段,显示出了一个热血将领的一面,有这样的领导,属下不疯了般的跟着才怪。

严,则是李云龙的一个短板,首先将者,军令如山倒,屡次违背上峰命令,不管基于何种原因,总是弊端,这也是李云龙广受上峰诟病的一点。

勇,这一点应该是李云龙最极致的一面,敢于打硬仗,敢爱敢恨——这也是整部剧的魂,亮剑精神。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也就是说,李云龙没有大将之风,但是凭个少将,依据李云龙的资历来说,略显单薄,中将似乎更合适一些。


说明:本文原创老麦,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首发今日头条,如需 转载请联系老麦。敬请关注:老麦说说,与老麦一起去探寻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老麦说说


《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个爱恨分明的铁血硬汉,他老谋深算,虽然胸无点墨,却能把战争艺术玩得出神入化的地步,按照他的好友兼死对头楚云飞的说法是“他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家伙,让你永远踩不到他的点”。应该说,从红军将领到抗日民族英雄再到解放战争的功臣,李云龙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这个角度上讲,给个元帅也不过分。但是,从李云龙的个性分析,他投身革命并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因为这样的人根本不会有“亮剑”精神,也不可能是面对强敌能够做到“有我无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革命军人。正如剧中提到的,如果为个人芝麻大的豆豆吵吵,那么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又该授什么军衔呢?因此,我认为李云龙之所以这么在乎军衔等级,并不是他跑官要官,而是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据查证,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将军在1955年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授中将军衔。


历史很好玩


李云龙是电视剧《亮剑》里的人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实话实说,本人并没有仔细阅读过都梁的原著小说,只是通篇简单翻了翻,不好对原著妄加评论。单就电视剧里的这个虚构人物而言,个人觉得,李云龙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还是比较合理的。



首先,从资历来看,李云龙是一九二七年底、“黄麻起义”时参加革命的(或许之前有农会、赤卫队之类的经历,但电视剧里没有提及,不好猜测)。说实话,这个资历不算浅了。但是,也算不上有多深。众所周知,一九二七年大规模武装起义之后、一九三四年长征开始之前,随着红军部队的迅速扩充,这个阶段参加革命的人数基本上可以说是土地革命时期最多的。也就是说,一九五五年授衔时和李云龙资历相当的将领还是比较多的,这一点他并不占优势。



其次,从历史职务来看,李云龙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是团长。一九三七年整编后的职务是营长,抗日战争时期的最高职务是团长。中原突围之后的职务是师长(或许旅改师之前有旅长或副旅长等职务的过度,但电视剧中没有提及,不好猜测)。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负重伤养病,建国初期担任副军长、代理军长。由此可见,在同样资历的将领中,李云龙的职务并不算升迁快的,甚至还相对有点慢。这可能与其屡屡抗命被降职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与其红四方面军的出身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后面详细说。以李云龙的资历、历史职务和现任职务来看:土地革命时期的团级、抗日战争时期的团级、解放战争时期的师级、建国后的副军级,一九五五年授衔时基本也就少将封顶了。所以,李云龙的军衔并没有被人为地压低,基本属于正常授予。拿小说中他所得到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来与军衔对照,也基本是正常对应,没有什么特别的。要知道,一九五五年的少将中有少部分人的勋章可是三个一级。



再者,从一九五五年授衔时的现任职务看,李云龙是副军长、代理军长,虽说是行使着军长的权力,但级别却只是副军级。由于淮海战役中负重伤养病,李云龙后期缺席了部分重要的战役、战斗,这一点对其后来职务的升迁多少还是有一些影响的。而一九五五年授衔时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恰恰就是当时的现任职务,这一点李云龙完全没有占到优势。一九五五年的副军级将领,特例不计,主要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和大校军衔。大致是资历深的授予少将军衔、资历浅的授予大校军衔。这个所谓的资历深浅,主要是以是否拥有土地革命时期的经历,即红军背景来划分的,这一点李云龙还是占优势的。但是,毕竟当时的现任职务放在那里,李云龙进入中将行列的可能性比较小。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背景。李云龙是红四方面军出身,又有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的经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红四方面军、包括西路军出身的将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普遍被压低使用。这一点直接导致了一九五五年授衔时很多出身红四方面军的将领现任职务和军衔相对偏低。个人觉得,电视剧中李云龙、丁伟、孔捷发牢骚,很大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



综上所述,李云龙无论是从资历、历史职务,还是一九五五年授衔时的现任职务,最多也就只够得上授予少将军衔的条件。加之红四方面军的出身和西路军兵败的经历,被授予少将军衔已经不算低了。

最后说一点个人看法。个人觉得,原作者或者编剧,似乎为了剧情发展的需要以及让李云龙和楚云飞职务对等,刻意压低了李云龙和楚云飞的职务。剧情主体部分基本将二者控制在师、团级别。因为,师、团级属于战役级单位,其主官尚有进入一线战场对阵的可能性,对剧情的发展较为有利。否则,以土地革命时期的团级、一九三七年整编时的营级,不久又升为团级来看,李云龙并没有因为红四方面军的出身和西路军兵败的经历而被压低使用(一九三七年整编时,红军时期的师长改任团长、团长改任营长是最正常不过的配置,没有任何压低的成分)。而且,从后来的剧情看,李云龙和上司、同事之间的关系也还是相处得比较融洽的,甚至可以说还挺招上司喜欢的。加之其自身能力和军事素养也是相当的出众,似乎没有理由在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只是担任师长的职务。记得剧情中丁伟曾经吹嘘自己的纵队如何秋风扫落叶,可见,丁伟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已经是纵队司令(相当于一九四九年初整编后的军长)了。



再和现实中的开国将军们对比一下,个人觉得,原作者或者编剧应该是为了剧情发展的需要而刻意压低了李云龙的职务。可能是因为解放战争期间师长这个级别,战场上国共双方相对还是比较多的,而且这个级别的将领进入一线战场对阵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一些,对于剧情的发展更加有利。如果将李云龙和楚云飞定位为军级(我军有一段时期为纵队司令,国军有一段时期某些嫡系部队为整编师师长),或者更高的兵团级。首先,解放战争时期军级以上的将领人数相对比较少,很容易让人将其与现实中的某些将军对号入座。其次,军级以上属于战略级单位,其主官进入一线战场对阵的可能性相对战役级单位师、团的主官更小,不太利于剧情的发展,总不能让观众天天看主角在看地图、收发电报加久坐沉思吧?收视率才是硬道理!所以,只能牺牲下李云龙和楚云飞,让他们的级别往低了混了。

(因为实例涉及真实历史人物的姓名、职务等,审查时容易通不过,就不举实例加以佐证了,敬请谅解)


农民工歪说历史


李云龙、孔捷、丁伟三人授少将都是合情合理的。

咱们就要知道1955年新中国实行的军衔制度。55年中国的军衔制度借鉴了苏联和朝鲜的军衔制度,要求职与衔不是一一对应,而是军衔低于职务二到三级。

李云龙、孔捷、丁伟三人都是红四方面军出身,在土地革命期间为团长,抗日战争期间也为团长,解放战争期间为师长,后来成为纵队司令(军长)。在这里要特别指出,李云龙是没有当过纵队司令(军长)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李云龙才当了一个代理军长,到55年的时候才是军长。而丁伟说他在辽沈战役的时候已经是纵队司令了。说明李云龙的升迁低于丁伟,也不及孔捷有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因此,按照资历来说,三人是比较低的。

回到主题,55年的时候三人皆为军长。按照55年的军衔制度要求,多数军长是授少将的,如63军军长傅崇碧为少将、54军军长丁盛为少将,45军军长钟伟为少将(丁伟的原型)。孔捷的原型为肖全夫(解放战争为中野9纵26师师长)。解放军当时有70个军,只有少数几个军的军长为中将,如38军军长梁兴初,42军军长吴瑞林等王牌军,其余军的军长和师长一样都授少将,多数师长是大校。

因此,他们三人授少将是合情合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