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历代书法赏析——散氏盘铭文赏析


吕金柱 陆德富 | 历代书法赏析——散氏盘铭文赏析

历代书法赏析

散氏盘铭文赏析

□ 吕金柱 陆德富

散氏盘是一件非常著名的西周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铭文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

西周金文的风格,从时间顺序上讲,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西周早期金文的形体,最初几乎完全沿袭商代晚期金文的作风,质朴烂漫、率意天成。到了西周恭王、懿王以后,字形逐渐整齐方正,但是线条上面的剧烈变化还没有开始。到了西周中后期,开始出现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字形、结体和章法日益走向规范整饬、亭匀和谐。

散氏盘铭文拓片呈方形,字与字间隐约可见阳文直线界栏,纵横有序,字距行距适度,行、列明显。这些都是西周后期金文的章法特征。

但是,它的风格却和同时代的其他铜器铭文迥然不同,首先体现在曲线用笔的基础上加以简率书写的笔法,由此产生了朴茂敦厚且宛转灵动的独特线质。正是由于有此简率书写的笔法,所以散氏盘被称为篆书中的草书。

民国书家李瑞清对《散氏盘》推崇备至,以为《散氏盘》为篆书第一,故而临习最久,得力也最多。以至于他后来的书法往往以故意抖动的方式来处理线条,刻意写出一波三折的效果,来表现一股金石之气。面目独特,别有妙趣。

从结体上看,散氏盘铭文的一大特点是形态略微扁平。对此,胡小石曾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一个“横”字,点出了散氏盘铭文在结体上的独特之处。由于它的结体扁平,弧线较多,故而也显得圆融。临摹的时候,在把握单字框架的圆融之后,还要注意使用直线条以形成支撑,以免出现重心不稳的情况。

散氏盘铭文最打动人的地方,也是最值得反复揣摩的,还在于它在单字的结构关系的构建上,有左右奔突,有上下错落,有敧正变化,有离合向背,真可谓变化多端。整篇铭文亦由此展现出一副鲜活的姿态。如“有”字(图1),上面的“又”字大一点,下面的“肉”字小一点,上面的“又”字疏朗一点,下面的“肉”字紧凑一点,一个“有”字当中,既有大、小关系又有疏、密关系。如“传”字(图2),左边的“人”高一点,右边的“专”字低一点,形成了上下错落的关系。如“罚”字(图3),左边的“詈”字形体端正,右边的“刀”字呈斜势。再如“司”字(图4),左半结构紧凑,右半结构疏朗,体现出疏密对比,且左、右两部分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在体势上又互相吸引,由此产生了离合关系。

古人尚“平正”,不但在艺术上如此,在为人处事上如此,甚至在治国之道上也是如此,比如西周时代的《尚书·洪范》就反复强调统治之道的准则是“无偏无颇”、“无反无侧”。“平正”固然端庄典雅,但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说,“奇正”则更加耐人寻味。这二者其实只是代表了不同的审美取向,本身并不应该有高下之分。所谓“奇”,是要制造矛盾,对字的结体而言,需要通过对字体结构的构建来实现。有了矛盾,再想方设法地去解决矛盾,以疏破密,以大托小,以离就合,在这个过程中最终达到了平衡与和谐。一“奇”一“正”之中,艺术效果大大增强。这个过程,也最能体现书家的奇思和匠心。


吕金柱 陆德富 | 历代书法赏析——散氏盘铭文赏析

散氏盘铭文拓片


吕金柱 陆德富 | 历代书法赏析——散氏盘铭文赏析


吕金柱 陆德富 | 历代书法赏析——散氏盘铭文赏析

温馨提示:《黔艺空间》所刊文图如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欢迎各位朋友微信关注黔艺空间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